书城历史三朝纷争之英雄辈出
16641400000008

第8章 战争之神先轸(1)

年龄大点的人还记得高中课本里面的《崤之战》吧,里面曾经侧面提到过先轸。只不过这位将军出现在上半集,就是晋军打埋伏灭了秦军的指挥官。

先轸,即原轸(?——前627年),春秋时晋国卿大夫。姬姓,先氏。因采邑在原(今河南济源西北),又称原轸。先轸是我国古代着名的军事将领,以谋略见称。《左传·僖公二十七年》(前633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即考虑中军主帅人选),先轸在城濮之战与崤之战中屡立战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元帅头衔并有着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

先轸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军事指挥家,所以被尊称为中国的第一位战神。只是太多的人不知道他,他的名字被历史的尘土渐渐淹没。

让我们以膜拜的心理来看看我们祖上伟大的英雄,一个悲剧式的战争之神。

齐桓晋文,中国历史上奇情幻化风云涌动的一个传奇时代,千百年来,多少后辈顶礼膜拜。晋文公重耳,这名字提起来都是那么**,我们的战神就是跟着这么一个老大。陈浩南跟了洪兴,就看机会了,时机造就扛把子。

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中原之后,逐渐强盛起来的楚、晋两国之间开始争霸。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日渐强盛,不断蚕食鲸吞邻近诸侯、部落,控制了长江流域大半土地。到了楚文王的时候,楚国向北发展,攻占黄河流域的申、息、邓诸侯,慑服蔡国。楚成王见齐桓公称霸中原,无法北上,于是转向东面的淮河流域发展。及至齐国衰弱,楚国挥师北上,控制鲁、郑、蔡、曹、卫诸侯。周襄王十四年(前638年)楚军在泓水之战中重创与之争霸的宋襄公之后,进而与当时强盛的中原大国晋国争霸。

地处今山西西南部的晋国逐渐强盛,献公、襄公时期,晋国从军事到经济上都做了改革,如献公“作二军”(把原来的一军扩编为上下二军),又如惠公“作爰田”(促进生产)、“作州兵”(增大兵源)等,为日后晋楚争霸中原打下坚实的基础。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回国即位,称晋文公。文公重用当初随同自己流亡的狐毛、狐偃、赵衰、先轸等人,一时之间国势强盛,贤臣良将蔚然于晋室。

关于重耳的流浪,以及流浪过程中的故事,大家应该比较熟悉。不管怎么样,跟随重耳流浪的人都是贵族和高知,而且流浪过程中的风险和危机,美酒和佳人,整个是一个童话版的历险记。不过还好,像童话一样的结果,王子回到国家,统一,富强。我们现在关心的是,王子旁边的那位将军。

周襄王十九年(前633年),楚国会同陈、蔡、郑、许诸侯攻打宋国,宋向晋求救。先轸进言文公,认为必须出兵。一来,文公当初流亡的时候,宋对公有恩,理当报答;二来,当今天下,唯有晋楚两国最强,能够称霸中原,只有击败楚国才能建立晋国的霸业,这个机会不能放弃。“报施定霸,於今在矣”。

先轸认为直接救援宋国成效不大,应该攻打曹、卫。因为曹、卫是楚国新近结盟的诸侯,如果楚国见盟国有难而不见,肯定不利于楚国称霸中原,因此楚国必定援救曹、卫,这样一来就能解救宋国之围。于是,文公“始作三军,郤縠将中军,郤臻佐之;使狐偃将上军,狐毛佐之,命赵衰为卿;栾枝将下军,先轸佐之;荀林父御戎,魏焠为右”,出兵侵曹伐卫。

公元前632年,晋人向卫借道,卫国不许。晋师绕路从卫国南面(今河南汲县南)渡过黄河,侵曹伐卫。兵贵神速,先轸帅本部军队攻卫,以先声夺人的计谋,令兵士于所过山林遍插旗帜,诈卫人,顺利攻占五鹿,俘虏卫国大夫昭子,抢了戚田。

晋国侵曹伐卫的时候,楚国猛攻宋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南),宋向晋国告急。文公见宋告急,担心出师救宋而与楚国战,则齐、秦两国虎视眈眈;但是如果不救,那么宋国有可能降楚而与晋绝交,这对晋国称霸之路不利。先轸再次用行动证明他以谋略着称的军事才能,建议让宋国贿赂齐、秦,让齐、秦劝楚国撤兵,而正在连连告捷的楚国必然不会听劝,如此一来则秦、齐必怒而不助楚;同时,扣住曹国国君,将其部分土地分给宋人,以坚定宋国抗楚的决心;私下里,再与曹、卫议和,以免到时候多方作战。

果然,楚成王拒绝秦、齐两国的调停,导致齐晋结盟而威胁楚国。楚王想要撤退,但是其统帅子玉以善战闻名,不愿意就这样撤退,请求楚王让他继续作战。楚王没办法,就给了他少数兵力,告诫他“无从晋师”。子玉为求胜利,想出一个计谋,他派宛春向晋文公提出了一个“晋许曹、卫复国,楚解宋国之围”的休战条件,同时积极备战。

先轸认为,子玉提议以楚解宋围换取晋国放弃曹、卫,是“一言而定三国”,如果晋国不同意,那就得罪了宋曹卫三国。同时晋是以救宋的借口出兵,从而占了曹、卫,如果不答应子玉的提议而导致宋国被灭,那就于公理上不合,诸侯会责怪晋国,不利于晋国称霸。于是,先轸提出:“不如私许曹、卫以携之(离间之),执宛春以怒楚,既战而后图之。”

于是晋文公扣留宛春,私下允许曹、卫两国复国。曹、卫两国遂都与楚绝交。这样一来,子玉激怒,不顾楚王“无从晋师”的告诫,立即挥军向曹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前进。晋文公见楚军逼进,下令“退避三舍”(古时一舍为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这是因为晋侯流亡在楚时,曾受过楚王的恩惠,并有“退避三舍”的诺言)在城濮(今山东范县临濮集一带)扎下营寨。这既是信守诺言,又可占据有利地形,纵敌骄横,诱而歼之。子玉果然率兵追来。双方展开了历史上有名的“城濮之战”。四月二日,晋军与齐、秦、宋各国的军队到达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四日在城濮以南的有莘与楚军对阵。决战开始,晋左翼下军佐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以助军威,首先向对面的楚右军的陈、蔡两军发起攻击,陈、蔡军战斗力很差,遭这一突然攻击,惊慌失措,退却溃败。晋右翼上军主将狐毛,竖起两面大旗伪装主将后退,引诱楚左军出击。下军主将栾枝也在阵后用车拖曳树枝,扬起尘土,佯示后面军队也在撤退,以诱楚右军,子玉不察实情,下令全军实施追击。子玉率左军迅速推进,以致——孤军突出,侧翼暴露。晋军主帅先轸见楚左军被诱出击,便指挥由晋国贵族子弟组成的精锐部队横击楚左军暴露的右翼。这时,伪装退的晋军也停止后退,配合中军夹击楚左军,楚左军遭到夹击,大部被歼。

子玉看到左右两军都已失败,急急鸣金收军,退出战场,城濮之战至此结束。城濮决战当中,晋军针对楚军部署及其主帅骄躁轻敌的特点,采取避强击弱,佯退诱敌,各个击圾的战法,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子玉不久即引咎自尽身亡。

城濮之战,晋国大败楚国,楚国统帅子玉因此而死。晋国俘虏楚师步兵千人,兵车数百辆。接着,晋文公在郑地践土(今河南原阳县西南)召集诸侯会盟,并向周襄王献上俘获的楚国俘虏。周襄****命文公为侯伯(诸侯之长),晋国的霸业自此确定,晋文公成为春秋时继齐桓公后的第二个霸主。

要论城濮之战的功劳,实际上正像当时有人说的那样:“城濮的事情,先轸是主要参谋者。”

超强的前期策划能力,完美的后期执行能力,旗帜、虎皮、树枝,反间、佯攻、诈败,先轸的战争艺术,在这一战中达到了顶峰,也给后来的孙武等万世兵家无限的启迪和动力。别忘了,在先轸之前,可供借鉴的先验几乎没有。

这一战,充满了争议,从开始的策划阶段一直到将近3000年的历史长河中。战神不是政治家,他打胜了这场仗,但是最终,输掉了自己,也输掉了他为国家打下的庄严。

周襄王二十四年冬(前628年),晋文公逝世,晋襄公继位。秦国趁文公新逝,派孟明视为大将,西乞术、白乙丙为副将,发兵偷越晋境袭击郑国。先轸对晋襄公说:“秦国违背蹇叔的谏言,由于贪婪而劳动百姓,这是上天给予我们的机会。机会不能丢失,敌人不能放走。放走敌人,就会留下祸患;违背天意,就不吉利。一定要进攻秦国军队!”栾枝提出:“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施(指支持文公归国即位)而进攻它的军队,岂不是忘记了先君的遗命吗?”先轸回答:“秦不为我们的丧事悲伤,反而趁机攻打我们的同姓国家,这是他们的无礼,还讲什么恩施?我听说,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为子孙后代打算,怎么能说是忘了先君的遗命呢?”

于是发布命令,紧急动员姜戎的军队,襄公把丧服染成黑色,决计出征。四月十三日,乘秦军袭郑归途中不备,率军在崤(今河南陕县东南)的隘道设伏,全歼秦军,俘虏了秦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崤之战的胜利,沉重地打击了秦东进中原争霸的企图。但此战破坏了秦晋联盟,在战略上可谓得不偿失。

文公的夫人本是秦穆公的女儿,襄公的嫡母。她请求把崤战俘获的秦三将释放回国,让秦穆公去杀他们,以免两国结怨过深。襄公动摇,答应释放。孟明视三人获释,不脱囚服,匆匆而去。先轸朝见,问起秦国的囚犯,襄公说:“母亲代他们请求,我放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