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三朝纷争之英雄辈出
16641400000025

第25章 天才指挥家王翦(2)

王翦灭赵、楚,降伏百越。王贲灭魏、燕、代、齐,秦统一后,王贲受封通武侯。除了韩之外其他六国全是他们父子俩搞定的。称王翦一门为将门的确实至名归。王翦之孙王离,虽然吃了大败仗。但是终究也是秦之名将。提到王离想起史记中说王翦三世杀人太多,王离要招受不祥的报应。在我看来,实在是无稽之谈。王离是人,只要是人就有失败的时候。有一句话叫做: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王离有失败是正常现象。绝非什么杀生太多所招致的报应。

提到杀生的报应,不由得想起佛教中,将王翦轮回了饿鬼道。高僧传记载:唐朝道英法师,于咸亨年中,住在京兆法海寺时,寺主慧简法师,早晨看见两个人,走路凭空不着地,忽然进入道英法师的院中隐没,才知道是两个鬼。据道英法师说,那两个鬼,是秦庄襄王派来的使者,因为秦王在饿鬼道中饿了很久,请求施食,并且还有从者三百多人,一同来求食。道英法师答应了秦王的要求,隔了一天,备了饭菜,作法施食,秦王果然带了一批侍从,同来进食,对道英法师说:“生前罪恶太重,堕落恶鬼道,已八十年未进饮食。”并且指着在座的饿鬼说:“这是白起,那是王翦,都是因为生前杀人太多,一同在饿鬼道中受苦。”

王翦是继白起之后,秦国不可多得的大将之材。是武成王庙中的六十四将之一。王翦的性格与十哲白起有很大的区别,王翦智而不暴,白起嗜杀成性,如果将王翦和白起一同轮为饿鬼道,王翦泉下有知,可能要喊冤了。

王翦毕生的代表一战就是用六十万大军对楚的大战。这一战成了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这一计的典型战役。以逸待劳讲究待机而动,以不变应万变,以静对动,积极调动敌人,创造战机,不让敌人调动自已,而要努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王翦给人的映象是一员智将,在伐楚之时,用请求赏赐田地来消除秦王的疑心,并成为一个典故,王翦请田由来而来。王翦请田也就成了明哲保身的代名词。从王剪率六十万秦军伐楚攻百越直到班师回朝,秦王都不曾表示过怀疑。实属难得。王翦的安逸终老与白起的不得善终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翦虽智,但不能助秦建德。是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太史公曾说王翦虽被秦王尊为师,但是不能辅佐秦的统治者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的统治。最后其孙王离兵败,也和王翦的过错的是不能分隔的。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对军事感兴趣,后来侍奉秦始皇。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一举攻陷了它,一鼓作气拿下了九座城邑。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王翦领兵再次攻打赵国。一年多就攻占了赵国,赵王投降,赵国被平定全部按郡重新设置。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到秦国谋杀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平定了燕国都城蓟胜利班师而回。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击楚国,楚兵战败。转过头来再进击魏国,魏王投降,最后平定了魏国各地。

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于是始皇询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若是将军统兵估计调用多少人马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了,怎么如此胆怯!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说法行。”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与蒙恬在城父会师。楚军正在对他紧追不舍,连着三天三夜没有歇息,结果大败李信的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车急忙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就这样定下来,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王翦临出发时,请求赐予许多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秦始皇说:“将军尽管上路好了,何必担忧家里日子不好过呢?”王翦说:“替大王带兵,即使有功劳也终究难以得到封侯赐爵,所以趁着大王特别器重我的时候,我也得及时请求大王赐予园林池苑来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吧。”秦始皇听了哈哈大笑起来。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三翻四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有人说:“将军向朝廷所请求的赐封,也太多了些吧。”王翦说:“你们不明白。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武士调光特地委托给我,我若不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出征的坚定意志,那不是反而让秦王对我产生怀疑吗?”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楚王得知王翦增兵而来,就竭尽全国军队来抗拒秦兵。王翦抵达战场,构筑坚固的营垒采取守势,不肯出兵交战。楚军屡次挑战,始终坚守不出。王翦让士兵们天天休息洗浴,供给上等饭食抚慰他们,亲自与士兵同饮同食。过了一段时间,王翦派人询问士兵中玩什么游戏?回来报告说:“正在比赛投石看谁投得远。”于是王翦说:“士兵可以派用了。”楚军屡次挑战,秦军不肯应战,就领兵向东去了。王翦趁机发兵追击他们,派健壮力战的兵丁实施强击,大败楚军。追到蕲南,杀了他们的将军项燕,楚军终于败逃。秦军乘胜追击,占领并平定了楚国城邑。一年之后,俘虏了楚王负刍,全部平定了楚国各地设为郡县。又乘势向南声伐百越国的君主。与此同时,王翦的儿子王贲,与李信攻陷平定了燕国和齐国各地。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国兼并了所有的诸侯国一统天下,姓王的家族和姓蒙的家族立下的功劳最多,名声流传后世。

秦二世的时候,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都已死去,蒙恬也因被构陷而被诛杀。陈胜起义反抗秦朝时,二世派王翦的孙子王离攻打赵国,把赵歇和张耳围困在钜鹿城。当时有个人说:“王离,这是秦朝的名将。现在他率领强大的秦军攻打刚刚建立的赵国,战胜它是必然的。”一个过客说:“不是这样的。说来做将领的世家到了第三代的必定要失败。说他必定失败是什么道理呢?一定是他家杀戮的人太多了,他家的后代就要承受为恶的惩罚。如今王离已是第三代将领了。”过了不久,项羽救援赵国,攻打秦军,果然俘虏了王离,王离的军队就投降了诸侯军。

太史公评论说:俗话说“尺有短的时候,寸有长的时候”。白起算计敌人能随机应变,计出不尽,奇妙多变,名震天下,然而却不能对付应侯给他制造的祸患。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着,是名噪一时的将军,秦始皇尊其为老师,可是他却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却苟且迎合取悦人主,直至死去。到了他的孙子王离被项羽俘虏,不也是理所当然的吗!他们各有自己的短处啊。

王翦虽然足智多谋,但不能助秦建德。是一生中最大的败笔。太史公曾说王翦虽被秦王尊为师,但是不能辅佐秦的统治者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的统治。他辛辛苦苦帮秦打回来的江山仅历二世就烟消云散,这和秦的暴虐是分不开的,王翦被尊为帝师,可以说没有负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他死后不久,农民起义的烈火就燃遍大江南北。而最后其孙王离兵败被虏,也和王翦的过错的是不能分隔的。这也印证了一句老话,打江山易守江山难,也正是因为这样,王翦也只能作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留芳后世,而称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

王翦似乎一上战场就知道怎么打仗。就像天生的军事家一样,如何排兵布阵,如何运筹帷幄,他似乎早就了然于胸,只是之前缺乏一个合适的舞台。那么,他是不是就是靠着自己的天赋才能一鸣惊人,在短短十几年间从最下级的小兵一直做到秦军的高级统帅的?显然不完全是。其实在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职业早熟者”,他们似乎从刚一接触某项工作、某个任务起,就表现出了那种异于常人的领悟力、似乎更能帮助自己或者自己的团体获得成功,他们知道如何才能帮助自己、帮助队友获得荣誉与地位,而这些可能却是某些天赋异禀者,穷极一生都难以领会的高深学问。曾经有人将之归结于另一种天赋,“如果成功也有天赋的话,那就是使命感,责任感。”我想这句话可能就是对这些成功者的最好注解。我们不妨仔细地分析下,他们之所以能这么快地成熟,是因为他们对待事业、人生有一种完美的态度,他们身负一份不愿抛弃的责任,他们具备那种舍我其谁、天塌下来我顶着的勇气。这一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是一个人成长的原动力。所以从王翦的早年经历我们不难看出,一份初始的自信,一种天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责任感是多么的重要。很多伟人在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时都说到了自信这一点。所谓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自己信任自己,它既包含了对自身实力的认可和赞同,也表达了对自己更加严苛的要求与责任。当然,在这里我们也要明确指出,这种自信并不是毫无根据、毫无积累的自信,不是那些好高骛远者不切实际、逃避现实的空虚幻想,也不是那些妄自尊大者自吹自擂、飞扬跋扈的嚣张气势。真正的自信是有实力的自信,不必用很猛烈的表达方式,越是自信的人,表面越是柔和,越是自卑的人,却老是装的很了不起的样子。就像一个人如果讲话咄咄逼人,行事总喜欢标新立异、特立独行,而且不分场合的炫耀显摆,丝毫不顾他人的喜恶和感受,那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没素质,修养差。人如果能讲话、做事客气点、含蓄点、谦虚点,凡事做得留有余地,胜不骄败不馁,喜怒不形于色,那么人家就比较能够接受他,这样的人也比较容易从激烈的竞争中拔得头筹,得到他人发自内心的赞同。而这才是自信的真正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