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能源科学知识
16611800000014

第14章 大自然的献礼——风能(3)

(3)发电机:一般安装在塔架顶部,类型主要根据使用要求选择,例如微型、小型风力发电机,多采用永磁或励磁直流发电机。因为小型机都是独立运行的,为了保证电力供应稳定,需配备蓄电池储能。采用直流发电机可以直接向蓄电池充电,但使用不大方便,需配备直流电器或用直流-交流逆变器;大型或中型风力发电机一般与常规动力装置并联,或并网运行,因此多采用直流发电机。

(4)调向装置:当风向改变时,为了充分利用风力,风轮也要随之调向对风。如风轮较小时,一般用尾翼调向;中、大型风力机,就多以辅助风轮调向。

此外,也有相当数量的大型风力发电机采用电动调向。

(5)塔架:用于支撑风力机风轮、发电机的部件。高度是根据当地风力、发电功率来确定的。塔架越高,风速越大。例如在乡间田野上,如果在10米高处的风速为5米/秒,那么在20米和30米高处的风速就可分别达到5.6米/秒或6米/秒。风轮的输出功率与风速的立方成正比,当一个风轮在5米/秒风速时输出的功率是100千瓦,而在6米/秒风速时就可达到173千瓦。

现代风力机在塔架底部安装有专门的电子监控系统,使各部件协调运行,并对故障情况进行监测。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目前市场上的商品风力发电机多为水平轴型,功率从几十瓦到数兆瓦。垂直轴风轮机指风轮转轴与地面呈垂直状态。常见的有中型、S型和直叶片型。

与水平轴风轮机相比,它可以在任意风向情况下运动,不需要调向装置;另外,发电机的位置接近地面,维修方便。垂直轴风轮机的风轮有两种:一种是阻力型,常见的有萨马尼斯风轮,还有平板式和涡轮式风轮等;另一种是升力型,常见的有中型达里厄风轮和直叶片风轮等。垂直轴风轮机的缺点是启动和制动性能差。

中型风力发电机是法国人于1925年发明的,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达里厄型风力机,并取得专利。这种风力机经受了半个多世纪的冷落之后,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脱颖而出,被认为是水平轴风力机的一个潜在的竞争对手。

中型机的风轮一般由曲线型叶片组成。叶片为对称翼型剖面,它的优点是风轮旋转与风向无关,能利用来自任何方向的风力,不需要调向机构;发电机装在地面上,便于安装维修,省去了水平轴风力机所必要的塔架。由于它启动性能差,所以要配备电动机或辅助风轮帮助启动;调速比较困难,只能做到大风时限制风速,因此一般采用变速恒频电机。

S型风轮机又称萨沃纽斯型风力机:风轮由轴线偏放对置的两片半圆筒形叶片组成,横剖面近似呈“S”形状。是芬兰人西格德·萨沃纽斯在1924年发明的。S型风力机启动扭矩,工作可靠,制作容易。

制作S型风轮最简单的方式是用废旧汽油桶对剖开制成。有时为了获得较大的功率,可以将几千风轮上下重叠装在一起。

S型风力机可以用来发电,但更多的是用于提水。1981年中国研制了一种150瓦功率的S型风力发电机,有4层风轮,作为岸边航标灯的电源,使用效果良好。

直叶片风轮机是达里厄型的一种形式,工作原理与中型风力机相同。但此种风轮机能充分发挥叶片全尺度的作用,制作也比较简单。

缺点是直叶片的横担和拉索等固定支撑件将产生气动阻力,导致气动效率下降。1983年中国研制了一种带导叶的1.5千瓦直叶片风力发电机,风轮直径4.8米,由3组叶片组成,每组包括一主动力叶片和一导流叶片。这种风轮改善了启动性能。同时,当风速增大时,主叶片和导流叶片在离心力作用下,以相反的气流攻角产生气动主力,从而限制风轮超速。

风能的大力发展

由于风力发电不污染空气,不排放二氧化碳,又是可再生能源,因此受到许多国家的青睐。近年来,欧洲许多国家都制订了风能的发展计划,其他国家也相继启动了风能的市场驱动政策。

人们常说荷兰是风车王国,但如果以现代发电风车而言,“风车王国”的桂冠当属丹麦。丹麦虽然只有500万人口,却是世界风能发电大国和发电风轮生产大国。1999年底,丹麦风能发电的装机总量高达1606兆瓦,在欧洲仅次于德国,但人均风能拥有量却远远高于德国。目前,丹麦生产的风轮,发电功率达1800兆瓦,相当于两座核电站;风轮产值达15亿美元,占到世界风轮市场的一半。世界十大风轮生产厂家丹麦就有五家,世界60%以上的风轮制造厂都使用丹麦的技术。现在丹麦已拥有风力发电机3000多座,年发电100亿度。丹麦风能利用的成功主要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受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

的影响,丹麦政府决定开发风能,并制订了第一个能源计划。近年来温室效应的出现以及环境的恶化更使丹麦坚定了风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在美国,一半的电力供应主要来源于燃煤,这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因此风能的利用得到了重视。

1992年美国能源部拨出4000万美元,资助美国电力公司开发风力发电设备和系统,使美国的风力发电得以发展。预计到2010年,美国的风力发电规模将达到5000万千瓦。

美国开发风力发电主要选择风力充足的地区为场址,建立风机田;为了统筹管理、联网运行和维护,集中建造风机群,鼓励私营企业开办风电场,这样可降低成本。

美国风机田是按照一定的排列方式安装大量风力发电机发电的场所,也被称为风力田。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尔塔蒙特山口的风力田是世界上最大的风机田。在那里,有几千台风车在工作,总装机容量达67万千瓦。这片风机田的收获,占美国风力发电总能的40%,成为美国大力发展风能的关键。

利用风来采暖的技术

风通常带来的是凉爽和寒冷。唐诗中有“日暮秋风起”“静听松风寒”等诗句,都是描写风的凉爽和寒冷的。但风作为一种自然能源,从能量转换角度来说,它能产生机械能、热能和电能。北风凛冽,寒潮袭来之时,正是风力强劲,利用风能采暖的好时候。

将风能转换为热能,一般可通过以下三种途径。

(1)经电能转换为热能:风能寅机械能寅电能寅热能。

(2)通过热泵:风能寅机械能寅空气压缩能寅热能。

(3)直接转换:风能寅机械能寅热能。

前两种是三级能量转换,后一种是两级能量转换,风轮轴输出的机械动力直接驱动致热器。转换次数越少,能量损失也就越小。所以由风能直接转换成热能,而不经过发电环节,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在日本、北欧、北美一些地区,制造了一种称为“风炉”的设备,已经投入使用。

实现直接热转换的致热器,有以下几种:固体摩擦、搅拌液体、挤压液体和涡电流式。

(1)固体摩擦致热:是由风轮输出轴驱动一组制动元件,在固体表面摩擦生成热,并加热液体。这种致热方式缺点很大,元件在摩擦生热的同时,磨损较大,需要定期更换维护致热元件。

(2)搅拌液体致热:风力和动力输出轴带动搅拌转子旋转,使流体做涡流运动,产生动能,由流体动能转换成热能。这种方式的优点很多,例如致热器比较简单、容易制造、可靠性高、投入少、普通水就可以做吸热工质等。

(3)挤压流体致热:风力机动力输出轴带动液压泵,将工作流体(一般为油)加压,把机械能转换成流体压力能,再让流体从小孔高速喷出,在很短的时间内压力就转换成流体动能。再由流体动能转换成热能。

(4)涡电流致热:这种致热方式转换能力比较强。

风能直接热转换的效率高,用途广,除了提供热水,也可作为采暖和生产用热的热力来源。如野外作业场所的防冻保温、水产养殖等。近几年来,这项技术在一些国家发展很快。日本已发表多项风能直接热转换的专利技术,并建立风热转换实验装置。1982年日本在北海道安装了一台风能直接热转换系统,称为“天鹅号”风炉。该系统风轮直径10米,致热器采用流体挤压式,液压泵转速为191转/分钟,生产温度达80益的热水供应一家饭店的浴池。

通过一些国家的试验,风能直接热转换已展现出美好的前景。

什么叫风力田

风力田,就是指在同一场地上安装几十甚至上百台风力发电机组并联在一起,通过电子计算机控制,共同向电网供电的风能利用方式。科学家们认为,在一块土地上“种植”风力发电机,同种植农作物一样也有“收获”,甚至收获更大一些,所以称为“风力田”或“风力农场”。

1978年,美国最早提出风力田的概念。一年以后,在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附近建起一座风力田,它由20台50千瓦风力发电机组成,总容量为1兆瓦。

后来,加利福尼亚州又陆续建成十几座风力田,其中最大的一座由600台风力发电机组成,总装机容量达30兆瓦。到1985年8月,美国风力田的总装机容量已达620兆瓦,年发电量达6.5亿千瓦小时(1千瓦小时=1度)。加利福尼亚州的风力田装机容量占美国风力发电机容量的95%,占全世界的75%。

美国风力田中绝大部分采用单机容量为50~200千瓦的风力发电机组。研究认为,这种中等功率机组并联发电的方式,比用大型机组并网发电更有利。

兆瓦级大型机组技术比较复杂,一旦发生故障,不但要停止供电,而且维修费用也很高。如美国Mod-2型2500千瓦风力发电机,因一次风轮控制系统失灵造成巨大的损失,仅维修费就达50万美元。但如果采用中等功率机组并联发电,即使个别机组发生故障,也不会影响整个系统运行,维修费也不高。由于采用中等功率机组并联发电的技术不复杂,又经济实惠,所以目前一些国家已停止了大型机组发展计划,转向中型机组的开发利用。

中国从1985年开始在山东半岛、福建平潭岛建立小规模示范型风力田,选用国产中型机组和引进先进机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后来又在新疆、东南沿海一带建立了风力田。

发展风力田的先决条件是当地的风能资源丰富,风力发电机在设计风速下,全年运行时数不低于2500小时,安装地点的年平均风速不低于7.2米/秒,或10米/秒。其次,风力田必须和电网或常规电站并联运行,一般电网容量应比风力田装机容量大10倍,以保证风力田发电的稳定性,才不会引起电网供电出现大的波动。

总之,风力田是风力发电的发展方向,是未来大规模开发利用风能的主要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