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能源科学知识
16611800000013

第13章 大自然的献礼——风能(2)

由于所处的纬度、地势不同等原因,风能资源的分布差异很大。沿海地区、岛屿、高原地区等,一般风力较大;相反,洼凹地、盆地内的风力可能要小一些。不过,风力的大小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以中国的风能资源分布为例,东南沿海及附近的岛屿、内蒙古、甘肃走廊、三北北部和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风力资源极为丰富,其中某些地区年平均风速可达6~7米/秒,年平均有效风能密度(按3~20米/秒有效风速计算)在200瓦/平方米以上,3米/秒以上风速出现时间超过4000小时/年。按照有效风能密度的大小和3~20米/秒风速全年出现的累积时数,中国风能资源的分布可划分为风能丰富区、风能较丰富区、风能可利用区和风能贫乏区等四类区域。

1.风能丰富区

指风速3米/秒以上超过半年、6米/秒以上超过2200小时的地区,包括西北的克拉玛依、甘肃的敦煌、内蒙古的二连浩特等地,沿海的大连、威海、嵊泗、舟山、平潭一带。

这些地区有效风能密度一般超过200瓦/平方米,有些海岛甚至可达300瓦/平方米,其中福建省台山最高达525.5瓦/平方米,3~20米/秒风速的有效风力出现频率达70%,全年在6000小时以上。东南沿海地区的风能资源主要集中在海岛和距海岸10多千米内的沿海陆地区域。内蒙古等地内陆风能丰富,主要因受蒙古和贝加尔湖一带气压变化的影响,春季风力大,秋季次之。

2.风能较丰富地区

指一年内风速超过3米/秒在4000小时以上、6米/秒以上的多于1500小时的地区,包括西藏高原的班戈地区、唐古拉山,西北的奇台、塔城,华北北部的集宁、锡林浩特、乌兰浩特,东北的嫩江、牡丹江、营口,以及沿海的塘沽、烟台、莱州湾、温州一带。该区风力资源的特点是有效风能密度为150~200瓦/平方米,3~20米/秒风速出现的全年累积时间为4000~5000小时。

3.风能可利用区

指一年内风速大于6米/秒的时间为1000小时、风速3米/秒以上超过3000小时的地区。包括新疆的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甘肃的酒泉,宁夏的银川,以及太原、北京、沈阳、济南、上海、合肥等地区。该区有效风能密度为50~150瓦/平方米,3~20米/秒风速年出现时间为2000~4000小时。该区在中国分布范围最广,一般风能集中在冬春两季。

以上这三类地区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

风能发电

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支持风能发电事业,中国科学院从德国引进10台风力发电机,无偿提供给浙江宁波嵊泗岛,希望作为示范工程。风机安装完,试运行成功,效果良好。没想到的是,事后该风力发电站负责人竟到中科院索要运转费用,声称不给费用就停止运行。中科院是科研单位,没有运转费。风机果然停运,成了一堆废铁。

由于对新技术缺乏敏感性,失去了一次新兴产业换代机会。2005年,浙江花巨资引进技术,建立大型风电装备企业。

2008年,浙江省规模最大的风力发电项目岱山县衢山岛风力发电场建成。已安装48台单机容量850千瓦风机,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遗憾的是整整晚了20年。

我们知道,风能是可再生能源中技术最为成熟又最简单的技术。过去20多年里风力发电成本下降80%,成为发电成本最接近火电的新能源。风力发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运作的基础。

欧洲最早开发利用风电

英国成为世界上拥有海上风力发电站最多的国家,超越曾位于榜首的丹麦。

目前,英国正在制订进一步推动海上风力发电站计划,为家庭提供足够的电力。

到2020年,英国海上风力发电能力将占全球市场的一半。

现在,英国来自岸上及海上风力发电站的电量达到30亿瓦,足够供应150万个家庭。其中,海上风力发电占20%,还有5座在建电站,2009年末总电量增加9.38亿瓦。估计这种趋势会继续下去,最终风能的使用成本将会不断降低,而且符合国际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阻止气候变化的紧迫需求。英国及其周边海域,拥有欧洲最强的风力,为风力发电提供了保证。

风能发电的新思路

风力发电作为能源存在许多问题,导致发电效率较低。首先,由于空气密度小,只有水的百分之一,因此,利用空气流动而产生的风力远远低于水力。

为了获得更大功率,必须加大风轮直径。风力同水力相比,若要获得相同的功率,则风轮直径要比水轮大几百倍。然而这在技术上很难达到。这样就无法保证输出稳定电力。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能得到更稳定、更强劲的风力,科学家们又在思考高空风力发电、太阳能风力发电、人造龙卷风发电、风光互补系统等新构思。

高空风力发电站

前苏联的一个科学研究小组在地球的大气层中进行广泛调查时发现,在距离地面10~12千米的大气层中,有一对流层,其风速达到25~30米/秒,比地面大气层的风能大2000倍,相当于地面上的10级狂风,而且相当稳定。

显然,这是一种巨大的风力资源,因此,科学家们面对这种巨大的风能,作出了对流层风力发电站的设计。

对流层高于地面10~12千米,如果按照陆地风力发电站模式建造风力发电机塔架,相当于3000多层摩天大楼那么高,就目前的工程技术水平而言,是不可能做到的。科学家们异想天开地设计出“空中楼”式风力发电站。这个新思路虽然是“异想天开”,但用现代技术却是可以做到的。科学家们准备将一个重量约30吨的巨型发电机组用庞大的氦气球或汽艇升高到距地面10~12千米高空,放在狂风大作的对流层中。然后采用超高强度绳索将气球和风力发电机“捆”

为一体,而氦气球则用绳索固定在地面上。风力发电机发出的电力通过导线传到地面上,地面上安装着大功率变压器和控制设备。据分析计算,大规模对流层风力发电站的发电成本只有现有电站的1/6~1/5。此外,这种高空电站不仅降低了发电成本,而且可用于无线电和电视传播。高空风力发电站的构建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系列的技术难题还需要解决,比如气球漏气后如何修理、充气,以及怎样控制气球在高空的位置等。

风光互补系统

风力发电与太阳能电池发电组成的联合供电系统称为风光互补系统。不管是风能还是太阳能,都有能量密度低、稳定性差、常受天气影响、不连续等共同的弱点。太阳能有日夜的间断,而风能则有季节性强弱的变化,如果将两者结合起来,就起到了互补效果。因此,在设计风力发电和光电系统时,要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选择适当的容量搭配,以得到相对稳定的电能。

太阳能风力发电站

20世纪70年代末,一位名叫尤尔格·施莱希的德国工程师曾提出过一种太阳能风力发电站的设计方案。这种方案是借助于太阳能产生的气流,来推动风力发电机发电的。

他的设计方案是先铺设一个大面积的透明的圆形塑料薄膜顶棚,该顶棚的结构是周边低,逐渐向中间升高,并与中间的烟囱状的高塔相连。当太阳能加热塑料棚内的空气,使其温度上升至20~50益时,棚内的空气就会向中间流动,再借助中央高塔抽力,便可在高塔内产生巨大的风速。经计算,该风力可达到60米/秒,相当于台风速度。利用塔内风速,只要装上发电机,就可发出电能。

到2002年,施莱希的构思得到澳大利亚一家公司的重视,他们正准备筹建一个由太阳能和风能联合做功的试验电站。根据这家公司的设计理念,他们将在烟囱的基部建造一个面积达7.5平方英里(约1942万平方米)的温室。当温室空气由于吸收了太阳能而变热以后,便会顺着烟囱上升,从而带动涡轮机发电。该公司估计,热空气形成的上升气流能够带动32台涡轮机产生200兆瓦电能,足够20万个家庭使用。

设计人员认为,如果这个发电厂建起来,预计寿命为几十年,维修费用不高,效率远远高于将太阳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光电转换系统。

人造龙卷风发电站

更确切地说,是设计一种利用热力形成的冷热空气之间的温差和对流进行风力发电的人造龙卷风发电系统。

由于太阳的照射,在海洋和沙漠上空,热气流上浮,冷空气下沉,形成了上下流动的风。基于这种情况,科学家们设计出一种巨大的筒状物,用人工方法引导气流在筒内上升下降,从而驱动涡轮机工作。以色列就是利用此原理进行试验研究,从而建成了风能塔。

让风不再寂寞的风轮机

风力发电的关键在于风轮机。从古至今,人们曾使用过多种风轮机。从旋转轴和地面的相对位置来区分,风轮机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水平轴风轮机,风轮轴与地面呈水平状态,叶片绕水平轴线旋转;另一类是垂直轴风轮机,风轮轴与地面呈垂直状态,叶片绕垂直轴旋转。

水平轴风轮机又可根据叶片的多少,分为单叶式、双叶式、三叶式和多叶式等。也可以按照叶片相对于气流的情况,分为顺风式和迎风式:叶片在塔架前方为迎风式,叶片在塔架后方则为顺风式。水平轴风轮机一般由风轮、调速器、发电机、调速调向装置、支承塔架等组成,单机功率从几十瓦到数兆瓦。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已建成很多水平轴风轮机,它的特点是,在风速超过额定值时,风轮机将会被抬起,从而起到自行保护的作用。

(1)风轮:现代水平轴风力发电机通常采用高转速升力型风轮。高速风轮多为双叶片或三叶片,也有采用单叶片或四叶片以上的,但为数极少。叶片材料以往多用硬木和铝材,近年来多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这是为减轻叶片的重量,增强耐蚀性,延长使用寿命而采取的办法。叶片的长度(风轮直径)决定风力机的输出功率。美国一台2500千瓦的大型风力发电机,风轮直径达91米,而一台2000瓦的小型风力发电机,风轮直径仅4米。

(2)调速装置:为了使风力发电机的功率相对稳定,所以在风速有变化时,就启动调速装置来控制。从原理上说,调速系统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叶片桨距固定,另一种是叶片桨可以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