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探寻恐龙的足迹
16610500000020

第20章 奇情妙想——恐龙绝技后的探秘(5)

古生物学家对于鸟类最初是如何起飞并飞行的不太确定。有的认为鸟类进化出翅膀,帮助它们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然后才进化出了拍翅飞行的能力。另一种理论则认为,鸟类在陆地上助跑然后跳起来扑食猎物,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学会了飞行。最新的一种观点是,它们起初是为了爬上斜坡而拍打翅膀的。

成功的物种

如今,世界上生活着超过9000种的数千亿只鸟。鸟类是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动物之一。它们全是小型兽脚类恐龙的后代,这一点让人难以置信。

关于恐龙的争论

19世纪,恐龙的概念在欧洲已十分流行。一些关于恐龙的论著引起了大众丰富的想象力。当时出版的自然史书籍,都经常加插恐龙插图。

当禽龙的研究在欧洲盛行时,很多化石发掘者的注意力则转移到了北美洲。这中间还引发了一场“骨头战争”:耶鲁大学的古生物学教授奥特尼尔·马殊和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科学家及化石搜集家爱德华·科波之间为发掘恐龙化石而动用武力的争夺。很多恐龙化石因此被毁坏,但他们也做了点好事。

他们都想尽快将找到的东西在博物馆展出,于是想出一种发掘恐龙化石而不会损坏它们的方法:他们让每块骨头仍部分埋在岩石里,用熟石膏盖住,然后,将仍埋有骨头的岩石切割成块,运回实验室再取出。这种技术至今仍为人们所采用。

自骨头战争后,发掘恐龙化石的活动已扩展到各大洲了。20世纪初,在加拿大有很多发现,特别是在阿尔伯达省。这一工作是由美国化石发掘者巴南·布朗带头,后继者为史腾堡父子。他们寻获的恐龙骨骼摆满了纽约、渥太华和的。

接着,非洲成了发现恐龙化石的中」0。在1909—1929年,德国和英国的探险队相继在现今为坦桑尼亚的地方找到了类似在摩利逊地层发现的恐龙化石。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探险队在蒙古找到了多种恐龙化石,包括最早发现的恐龙蛋。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在蒙古、中国和南美洲,都发现了宏伟壮观的恐龙化石遗址。近期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格陵兰、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也陆续有新的发现。

时至今日,古生物学家仍可能到被认为能找到恐龙骨头的边远地点去探索。一次发掘恐龙的探险,可能要花费几十万美元,为此要花上很长时间去说服政府,请求支持。政治可能也是个麻烦一恐龙化石基址也许会坐落在一些有内战的国家,或使相邻国家的民族发生矛盾冲突。这些国家对于外国人在他们的土地上发掘会产生怀疑,如1977年到尼日尔的国际古生物学探险队的科学家,就是在尼日尔的一所监狱中度过圣诞节的,因为当地人不相信他们只是发掘化石。

恐龙未解之诚团

古生物学家第一次发现恐龙化石不过是一个半世纪以前的事,到了1842年,恐龙化石已发现得相当多了,人们只好把这种古代动物单列一个目,英国科学家欧文用希腊语把这种丑八怪命名为“可怕的蜥蝎”,中文翻译为“恐龙”。

科学家们推测,大约在2亿年前,地球上到处阳光灿烂,南北两极没有—皑白雪,赤道带上更没有漠漠黄沙。植物欣欣向荣,动物生生不息。

主宰这个迷人世界的就是庞大的爬行动物一恐龙。

恐龙在地球上繁衍了1.6亿年。可是不知为什么,在6500万年前,250种恐龙突然灭绝了。

和恐龙一起遭殃的还有一些其他动植物。德国古生物学家埃·汉尼克曾形象地描绘过这地球史上最令人费解的一页:“世界的面貌霎时发生剧变!小生物的典型代表以及主宰海洋和大陆的大型脊椎动物莫名其妙地退出了生命的舞。

达尔文说过,要想弄清楚物种绝灭的原因,首先应知道它们过去是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而生活的。

恐龙是怎样生活的呢?这些当时地球上的主宰者,究竟是变温动物还是恒温动物?它们是一些呆头呆脑的傻瓜,还是行动敏捷、精力旺盛的大地骄子?尽管时过境迁,但科学家们通过艰辛地研究,为我们描绘出了恐龙昔日适应环境的生活本领和养家度日的艰难历程。

长期以来,人类总认为,恐龙既然属于爬行动物,自然是变温(冷血)动物。然而,近些年来,美国哈佛大学的巴克等人,经过系统而深人的研究后认为,恐龙不是低能的变温动物,而是恒温动物。

尽管恐龙的体温比现代哺乳动物的体温低一些,调节体温的机制要差一些,但大量的事实却有力地支持了这一新见解。特别是对恐龙骨骼组织的研究结果,从根本上动摇了人们关于恐龙的传统概念。

巴克研究的主要项目是:恐龙化石在时空分布上的比较研究,食植物恐龙和食肉恐龙在群落中所占比例的研究,以及恐龙群体生态学的研究。

这些项目的研究成果,使巴克的新见解获得了较多的支持。特别是骨骼组织的研究中发现,凡变温动物能量转换速率低,因此骨骼上的血管密度低,钙磷迅速交换的场所一哈弗斯血管少。

当它们冬眠时,由于生长变得缓慢,就会出现疏密不等的、与树木年轮相似的生长环。显然,恒温动物则没有生长环。

巴克在骨组织的研究中发现,恐龙的骨骼中,有较丰富的血管和较多的哈弗斯氏管,且血管密度比某些哺乳动物还要高,也没有发现过生长环,证明恐龙没有冬眠过。

因此,巴克认为恐龙不是低能的变温动物,而是有很高的体温和获得了恒温装备的“内热”动物或者恒温动物。

恐龙有智力可言吗?现在许多新的发现证明,恐龙并非以往描述的那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愚笨之物,相反恐龙中的许多种类是行动敏捷、精力旺盛的大地骄子。

从恐龙化石的研究中知道,恐龙庞大的躯体与较小的脑子相比,确实小得可比。

但是从动物进化的解剖学上去分析,任何一种大的脊椎动物与其有关的小的脊椎动物比较起来,都有一个相对较小的脑子。这是因为,脊椎动物躯体大小的增长快于脑子大小的增长。

许多生物学的材料证明:脑子增长的速度大约只等于身体增长速度的2/3。

由此看来,大的动物与较小的动物比较起来,只需要相对来说是较小的脑子,就可以与小动物一样,承担同样的任务。这样,包括恐龙在内的爬行动物有相对较4、的脑子就不足为奇了。

那么,恐龙的智力又是如何确定的呢?它是应用数学的方法测量恐龙的“脑量商”(简称E.Q.)而求出的。

“脑量商”是指现生的爬行动物的平均脑量,按照一定的计算方式算出来的每一种恐龙脑量相比较而得出的比率。因此,“脑量商”是测量所有恐龙脑量大小的一把尺子。

有了E.Q.这把进行定量研究的尺子,我们完全可以按照各类恐龙E.Q.的平均值的增长来排列、区分主要类群的智力。

研究发现,恐龙E.Q.的平均值大小与其食性、行动的敏捷程度息息相关。比如雷龙和它的同类是恐龙中有名的庞然大物,但它们的E.Q.是比较低的,只有0.2—0.35,因而行动迟缓,灵活性差;逃避敌害的唯一办法是依赖巨大的身躯,或者躲进池沼或湖泊中,免遭皮肉之苦。

恐龙和哺乳动物一样,吃肉的总比吃植物的有更高的脑量商。如以凶猛著称的霸王龙和它的同类的E.Q.已达到1—2。更有甚者,窄趾龙和恐趾龙的E.Q.已经超过5。以恐趾龙为例,这种貌不惊人的小个子,站起来只有1米多高,从头到尾也不过3.5米,但它的前后肢上都装备有3个大的利爪,遇到猎物时,只需一条腿直立,三脚齐出,借助利爪,向对方猛扑过去,动作之迅猛远远超过了霸王龙。这一点不仅表现在体质形态上,从E.Q.大于霸王龙三四倍上也体现出来了。

可见,E.Q.不仅是恐龙智力的尺度,也是它们生活习性的具体反映。从E.Q.的差异上也使我们相信:恐龙并不是天生的笨蛋,能在地球上度过1亿多年的生涯,这最有说艮力。

马门溪龙是典型的草食性恐龙,它和其他恐龙一样,庞大的体驱配以细小的嘴巴简直不能成比例,因此,有人估计:像马门溪龙,每天需要进食300千克方能维持生命,而狭、的口腔和稀疏的牙齿,无法适应这么多食料的加工,即使24小时都在那里咬嚼吞咽,恐怕也完成不了填满肚皮的任务,何况恐龙还要行动、睡眠和休息,该如何解释呢?

其实,这样简单的推论,不能说明问题。因为动物进食的目的是为了补充能量的消耗。

同时,爬行动物的新陈代谢作用,远不及哺乳动物那样旺盛,食物的需要量也必然低于哺乳动物。况且,能量的补给与食物的营养价值密切相关,营养价值高的食物’少量进食也就够用了。

马门溪龙生活的沼泽地带,除了丰盛的水草外,还有大量营养价值颇高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各种藻类。生活在这样得天独厚的环境中,何愁填不饱肚皮呢?

一般而言,食肉性恐龙都比较凶猛,且具有尖牙利爪,是它们捕获猎物的有力工具。

被捕猎的对象,大都是草食性恐龙,或目些缺乏抵抗能力的小型食肉性恐龙。在众多的食肉性恐龙中,霸王龙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霸王龙,顾名思义,它是恐龙家族中名副其实的“暴君”。

一头最大的霸王龙,起码相当于3只大象。霸王龙的最大特点是头大、嘴大、牙齿大。

由于它的下颌关节远远靠在头的后部,当嘴张开时,像篮球那样大的物体,可以毫不费劲一口咬下。特别是那细密而锋利的锯齿状的牙齿,使许多小型恐龙望而生畏,只要碰上霸王龙,凶多吉少。因为霸王龙强壮的后肢,能健步速行,短小的前肢,灵活如手,即使被捕对象想溜之大吉,也逃不出它的魔掌。

今天还会不会有恐龙

现在还有恐龙存在吗?这一问题是不是显得过于荒谬?确实,绝大多数科学家都相信这种大型爬行动物早在6500万年以前就已经灭绝了。

然而,一些偏远地区有关恐龙的目击案却层出不穷!一些科学家、探险家以及自然科学作家试图搞清这些“不可信”的事件,如有可能,还想做一番研究。

所有这些调查大多集中在一种传说中的叫作“莫克雷一莫比莫比”的动物,从其描述看像是一种类似于蛇颈龙的动物)蛇颈龙是一种体型巨大的以植物为食的恐龙,有长长的脖子和尾巴,小脑袋,大肚子,像树桩一样粗壮的腿。梁龙、雷龙等就属于蛇颈龙)。最早关于这种动物留下的形如盘子的巨大的脚印的记载,是1776年在中西部非洲的法国传教士留下的。

在后来的两个世纪中,传教士、殖民官员、猎人、探险家以及土著人所记载的怀疑有这种动物留下的脚印,与上述情况基本相同。

近几年来,几乎所有的目击报告都来自中非跨刚果河两岸的刚果共和国内偏远的利夸拉沼泽地区。

芝加哥大学的生物学家罗伊·麦克尔于1980年和1981年两度率探险队到达那里,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有爬行动物学家小詹姆斯·鲍威尔同行,后者在中西非进行鳄鱼研究时听说了“莫克雷—莫比莫比”的故事。两次探险均没有看到实物,但麦克尔与同伴们访问了许多当地的目击者。

这种令人谈之色变得可怕动物据说生活在沼泽与河流中。

1959年当地的俾格米人曾在泰里湖附近杀死过这样一只动物。

麦克尔的探险队没能到达偏远的泰里湖地区,但由美国工程师赫曼·雷格斯特斯率领的一个探险小组成功地达到了该地区。

雷格斯特斯与他的妻子基娅·范·杜森声称他们几次看到了巨大的、长脖子动物,它们既存在于泰里湖的水中,也存在于周围的沼泽中。

刚果政府的生物学家马塞兰·阿格纳格纳,曾经是麦克尔第二次探险的成员,也于1982年到达该地区并看到了一只这种动物。

然而不管是雷格斯特斯,还是阿格纳格纳都说由于照相机出毛病未能拍到这种神秘动物的照片。此外,还有一个由英国人、两个由日本人组成的探险队先后三次到该地区探险,但并没有发现什么。

非洲地区的其他恐龙

当雷格斯特斯在泰里湖地区时,他听到了一个离奇的故事。当地人告诉他,几个月前即1981年2月,人们发现湖面上漂浮着几具成年大象的尸体。

死因似乎是每头大象的胃部者有两个很大的刺伤。

这不是枪伤,且这些大象的象牙还在,说明不是偷猎者所为。当地人说杀死这些大象的是生活在附近森林中一种长角的怪兽。

他们称这些神秘动物为“埃米拉—恩图卡”,意思是“大象杀手”。

几乎每个报告都说这种动物的大小如大象(或略大),四条粗腿从下面支撑着身体,有一条长而粗的尾巴。脸部看起来像犀牛,前边长着一支独角。

它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在水中或陆地上,以植物为食,但它确实以其那支巨角杀死过大象或水牛。麦克尔在1987年出版的《活着的恐龙》一书中认为,这种动物如果真的存在的话,很可能是一种史前犀牛或长有角的恐龙,如三角。

麦克尔也收集了一些关于动物“姆比路—姆比路—姆比路”的不太精确的报告,这种动物“背上长有竖板”,听起来像剑龙。关于动物“恩古玛—莫内内”的目击案后来证明更为可信些。

这是一种类似大蛇的爬行动物,背上有锯齿状的脊,身体侧部长有四只腿。这种动物的目击者中包括美国传教士约瑟夫·埃利斯,他自称于1971年11月看至U这样一只动物从马塔巴河中上来走进高高的草丛中。

埃利斯没有看到这只动物的全貌(没看见头和脖子),但从所看到的水线上面的目部分身体,他猜测它的身长超过9米!

埃利斯对刚果的动物非常熟悉,肯定这只动物绝不是一条大鳄鱼。根据当地人的一些目击报告(这些报告描述过它的头和长长的尾巴),麦克尔认为这种动物介于蜥蜴与蛇之间,可能是史前留下来的一种形似蜥蜴的半水生动物’即长龙。

1932年,生物学家伊凡·桑德森与动物标本收集家杰拉尔德—拉塞尔,在喀麦隆西部梅纽河一部分的曼非池塘中,曾有过一段奇怪而可怕的经历。

他们俩及当地的向导分乘两条4、船沿着陡峭的河岸前行,河岸沿水线成点状分部着。

他们突然听到一声震耳欲聋的吼声一似乎几个巨大的动物正在一个洞里。

湍急的漩涡把两条船吸向发出如雷般响声的那个洞口。

这时桑德回忆说,那里“传来另一声巨响,一个非同寻常的庞然大物跃出水面,把水搅成了雪利酒色泡沫状,随着又一声巨吼,它又投人了水下。这种‘东西’颜色黑亮,是一种什么动物的‘头’,形状像一头海豹但更为平滑。其大小与一头成年的河马一样一我指的是‘头’。”

桑德森与拉塞尔决定不再停留以发现更多的东西。上岸后,他们发现了一些巨大的脚印,这些脚印肯定不是河马留下的,因为这一地区并没有河马存在。

土著人说这种可怕的动物已把河马全部杀光了。但这种动物并不是食肉动物,它们是以生长在河两边的藤蔓植物的果实为食。

桑德森说,土著人称这种动物为“姆库—姆班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