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初步鉴定,恐龙蛋中的“特异”絮状物,主要是硅酸盐黏土矿物。人们把这枚恐龙蛋化石保存在地质博物馆内。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一位教授,从这枚“特异”化石中取了约20毫克的絮状内含物,做了两项实验:在电炉上灼烧1分钟,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被灼烧的一部分絮状内含物’局部已焦化了,但不能燃烧,实验证明其中含有机物;而经化学分析,絮状内含物里面竟含有0.5%—1%的氨基酸。
1995年3月15日,新华社在京披露了一条重要的消息:dC京大学的一批科学家,利用近年来建立起来的分子生物技术及实验设备,证实这枚“特异”的恐龙蛋化石中确实有DNA存在,并成功地获得了6个恐龙基因片段。这是人类第一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
大家知道,自从19世纪后期,在法国南部第一次发现恐龙蛋化石以来,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及我国,陆续有恐龙蛋化石的出土,但从这些埋藏千万年的化石中寻找到存活的生物大分子,却是史无前例的。因此,最后结论如何,需要非常慎重,还需要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才能作出定论。
也许有人会问:基因是储存、记载生物遗传信息功能的单位。现在,既然已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取了恐龙的基因片段,能否在此基础上再复制出活蹦乱跳的小恐龙呢?
科学家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要复制出一条活的小恐龙,最起码的条件是必须弄清楚恐龙有多少个基因,譬如说是几千个还是几万个?目前这还是个未知数。
现在,即使已获取少量的恐龙基因片段,但与整个恐龙基因相比,仅仅是“沧海之一粟”。
假如恐龙能活到现在
加拿大古生物学家拉赛尔推测,恐龙如果未绝灭,白垩纪末最聪明的恐龙一窄趾龙将会进化成“恐人”。g由恐龙进化成类人动物。它们将是今天地球的统治者。如果恐龙的进化真的成了事实,作为哺乳动物一员的人类(也就是我们)可就没有戏可唱了。
古生物学家狄克逊则对其他恐龙的进化方向作了有趣的推论。他认为,环境改造动物是可以预测的。恐龙如能幸存至今,它们将会随着气候和地理的变迁,也就是说环境的变化,其外貌、习性等也会跟着进化。
先的样子。
毫无疑问,也有些恐龙,因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而被大自然所淘汰。狄克逊所塑造的现代恐龙有十几种。
独角龙是著名的三角龙的后代。虽然头上的角只剩下一个,但勇猛凶悍仍不减当年,是大型肉食恐龙后裔的死敌。它们生活在北美大草原上。树爪龙的祖先是白垩纪末的一种小型肉食恐龙,现在是北美丛林的“强盗”。皮肤上长有斑点,如迷彩服一般。爬树如履平地,专吃小动物。
食蜂龙是树爪龙的表兄
人们所知道的白垩纪末的许多恐龙,如果演变至今,将会面目全非,与其祖先的模样大相径庭。当然也有极少数恐龙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在6500万年间一直变化不大,因此进化也不很明显,基本保持着祖弟。长有窄长的硬嘴,能深深地伸进蜂巢中’将巢中的野蜂吃掉。
游龙和科伦龙是从翼龙变化来的。游龙完全适应了南大洋冰凉的水中生活,身体呈流线型,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层,多少有点像企鹅。沙漠龙的祖先是两足行走的、行动敏捷的虚骨龙类,但现在它的形态已与祖先不大相同,身体成了流线型,尾巴只有不长的一小段,四肢变短像铲子,能在沙漠里打洞,这是适应沙漠钻洞生活的结果。它是沙漠里的肉食动物。
维伦龙也是虚骨龙的后代,它的前肢退化了,后肢还保留着,但已很短。它的体形像个大蚯蚓,靠起伏蠕动在沙中钻洞,以食小动物为生。
类鹞龙和五彩龙是翼龙的后代。类鹞龙的翅膀由皮膜构成,与已绝灭的祖先相似,但头与哺乳动物完全相同,以捕食小动物为生。
五彩龙的双翼已退化得很小,不能飞翔。后肢变长如走禽,能像鸵鸟一样大步流星地飞跑。它们成群地生活在热带大草原上,它们以植物为生。
假如恐龙能活到今天,地球上的主要生活领域就会仍然为它们的子孙所霸占;相反哺乳动物的进化会受到它们的抑制。
万物的生生灭灭
恐龙曾经是地球上很成功的物种。它在地球上占统治地位的时间长达1亿多年之久。
地质史的中生代,大约距离现在2.2亿至7000万年前,地球上气候暖和,地壳运动比较平衡,裸子植物,如松、柏、苏铁、银杏等长得非常茂盛,陆地上河流纵横,湖泊广布,有大量动植物供古代爬行动物食用。这是地球史上爬行动物大发展的时代。
陆地上有各种各样的恐龙,有的身长20—30米,身高3米多’体重150吨,真可谓是动物界的庞然大物。海中有鱼龙,空中有翼龙。因为这时爬行类在动物中占有绝对优势,所以中生代被称为“恐龙的时代”。特别是庞大的恐龙,它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
但是,大约在6500万年前,曾经独霸世界的恐龙等古代爬行动物突然消失了。
恐龙是怎样灭绝的?这在科学上至今仍是一个谜,人们于是提出样的,恐龙的消失。所有这些说法,都仍然是一种假说,或者猜测。这仍然是需要科学家深人研究的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是:恐龙的灭绝是进步,还是退步呢?
地球生物史已经表明,古代爬行动物恐龙灭绝了。但是,这不是一切生物的灭绝。如它发展为现代爬行动物。特别是发展为更先进的哺乳动物。这只是恐龙等古代爬行动物在动物界的优势地位的丧失。这种地位被哺乳动物取代了。因此,这是生物的进化,是进步,而不是退步。
这里有一个更深层的问题,这就是我们应当怎样认识“灾害”?
恐龙灭绝,不管是什么原因,可以归结为地球上出现过一次重要的灾害,即自然界发生了不适宜恐龙生存的变化。
地质学关于地球史的研究表明,在所有地质史不同时代的交界面上,都发现大量动植物的种类灭绝,同时又有大量新的动植物物种产生。这是由于在这个时期发生了重大的“地球灾变”。这种灾变引起旧的物种大量灭绝,同时新的物种大量产生。如恐龙的灭绝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这是地质史上中生代与新生代交替的时期。地质史表明,这个时期发生了一次地球重大灾变。它不仅使恐龙灭绝了,而且90%的其他物种也灭绝了。
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地球灾变”?它对于恐龙等古代爬行动物来说,当然是灾害,并导致它们灭绝。但是,对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来说,就不仅仅是这样了。
过去的生物学主张“渐变论”。如达尔文学说就是用渐变论来解释生物进化的,即生物的“生存竞争—自然选择!生物进化”。有的人甚至说“灾变论是反动的”。甚至在很长的时期里“灾变论”是受尊重的研究成果中禁止使用的一个词。
但是,地质史的事实表明,地球上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灾变。它对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进化了重大的作用。
实际上,地球的地质运动有渐变的时期,也有灾变的时期。渐变时期,环境变化不大,生物进化具有渐变性和连续性;灾变时期,环境急剧变化,物种大量灭绝,生物进化出现间断性。达尔文的学说适合渐变时期,“灾变论”贝J适合地球灾变的时期。
按照生物进化的过程“地球灾变!物种灭绝!生物进化”。
在达尔文学说中,自然选择引起生物进化同时被淘汰的生物灭绝。这里物是进化的。
在灾变论中,灭绝是进化的原因而不是结果。不是进化导致灭绝,而是灭绝导致进化。也就是说,地球灾变使生物灭绝,同时导致生物的进化,新的物生。
这么说来,地球灾变,或灾害,对生物进化和生态系统进化有重大意义。
第一,灾变引起了某些生物灭绝,从而让出生存的舞台,为新的物种形成和扩展提供了空间;第二,灾变改变了环境,产生了新的生态环境和新的物种发展的机会,从而为灾变中幸存的物种发育出新种;第三,灾变这种剧烈的变化,促进生物基因突变,从而为更多的新物种提供产生的机会。如6500万年前的地球灾变,这是一次地球环境的“彻底变化”。统治地球达1亿多年之久的恐龙等古代爬行动物不能适应这种变化,结果灭绝了。但是,它使更先进的哺乳动物获得了发展。哺乳动物适应这种变化,从而逐渐代替了恐龙的优势地位。
因而正是恐龙的灭绝,开始了哺乳类动物的大发展,以及灵长类动物的进化,从而才有了人类的产生。这是生命世界的飞跃性的进步。同样正是灾变使裸子植物大量死亡,才有更先进的被子植物的大发展,并代替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
总之,地球灾变,由于有巨大能量释放出来,它使地球自然环境和生态过程发生“彻底变化”,大批物种灭绝,表现了生物渐变过程中断;同时,大批新的物种产生和繁荣,产生了新的生物进化过程,以及生态系统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里,地球灾变,对于恐龙等古代爬行动物来说,它是“害”,这种灾害终于使它们在地球上灭绝了。但是,对于更先进的哺乳动物来说则是利,它为新的生态系统的发展创造了机会。说白了,灾害是生命进化和生态系统发展的动力,或者它是生态进化的形成,导致不同生态系统的交替。这里“灾害”是作为生物进化的因素,以及是作为生态系统演化的机制表现的。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恐龙是一群中生代的多样化优势脊椎动物,支配全球陆地生态系超过1亿6千万年之久。最早出现在2亿3000万年前的三叠纪,灭亡于约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
大灭绝之后的幸存者
并非所有生物都被“K—T”分界期的大灭绝抹杀。小型蜥蜴、鸟类、昆虫、哺乳动物和蛇都存活了下来,虽然所有的恐龙都灭绝了。科学家们仍对为什么一些生物存活而另一些灭绝的原因抱有怀疑。
小生还者
科学家们认为体型相对较、的动物从大灭绝中存活下来的一个原因是它们的饮食习惯。小型动物的食物构成非常复杂,而大型动物往往依赖某种固定的食源。如果这种食源灭绝了,以之为食的大型动物也将面临灭绝。
新生命
地球上每次生物大灭绝之后,紧随其来的都是物种进化的大爆发。中生代之前的二叠纪以造成95%的地球物种大灭绝而告终。这次大灭绝导致了恐龙的进化,而恐龙的消亡则给其他动物的发展留出了空间。从此,哺乳动物和鸟类在地球上兴起,发展演化成许多不同的种类。
中生代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大约在2.03亿年前出现,但与恐龙相比,它们只是矮小的物种。最早的哺乳动物能够存活下来的原因是它们体型很小,并且大体上只在夜间活动。与恐龙不同,哺乳动物在中生代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在超过1亿年的岁月里,它们始终保持着矮、的个头。
哺乳动物的崛起
恐龙消亡之后,哺乳动物逐渐进化直至占据了地球上几乎每个角落。一类以昆虫为食的哺乳动物进化成为蝙蝠,它们长长的趾骨之间长出了翼状的表皮,使它们能够飞翔。一些陆生哺乳动物迁徙到了海洋,为了适应水生生活演化为流线型的身体。它们中的一些依旧以昆虫为食,另一些则转为草食或肉食来适。
人类的起源
有一类哺乳动物被称为灵长类,它们在树上生活。经过几百万年,灵长类进化成猿,然后又进化成为人类。最早的人类出现在距今230万年前。相比曾经统治地球长达1.75亿年的恐龙,人类在地球上还只是存在了很短的一段时间。
恐龙并没有绝种
包括恐龙在内的爬行动物,绝大多数都未能逃过6500万年前的那场大劫难,而成为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
但也有少数的成员,它们“命大”,从中生代一直繁衍至今。这些成员仅有四类:龟鳖类、鳄类、有鳞类(蜥蜴类和蛇类)以及喙头蜥类。这些爬行动物没有同恐龙一起灭绝而一直活到今天,究其原因,可能与它们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有关。
蜥蜴类和蛇类在今天地球上的爬行动物中非常繁荣。它们生活的范围比较广阔,从热带到温带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蜥蜴在地球上的出现比恐龙晚得多,大约在侏罗纪的后期才演化出来。到白垩纪初,有的蜥蜴为了适应特定的生活环境逐渐失去了四肢而演变为蛇。
龟鳖类爬行动物(特别是龟)也是一类活得不错的恐龙的亲戚。它们的资格相当老,自三叠纪中晚期出现后,至今长盛不衰,而且秉性十分保守,近2亿年来,身体的基本结构变化不大,始终穿着厚厚的铠甲。
它们作为一个物种,如此长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有这身坚固的外壳。龟的外壳很笨重,背着挺沉的,而且行动很不便;但在保命方面,堪称世界一流的。
在现生爬行类中,只有鳄类与恐龙的亲缘关系最近。鳄类大约与恐龙同时出现,在中生代虽属“二等公民”,但却是一类唯一能与恐龙匹敌的动物。它们冷眼看着恐龙及其他亲戚们一个个地灭种,自己却奇迹般地活到今天。
恐龙在世的亲戚,除了这三类外,最后一类为喙头蜥。喙头蜥在地球上的数量很少,被称为“活化石”,苟延残喘地生活在新西兰南部荒僻的半岛上,目前正处在人类的严密保护之下。
喙头蜥是蜥蜴的近亲,体长60厘米,模样有点像蜥蜴。它是现存爬行动物中资格最老的一类。三叠纪早期它们的祖先就已活跃在地球上了,2亿年来,样子基本上没多大变化。在喙头蜥面前,恐龙、鳄类、蜥蜴类及龟鳖类,都只能算是小字辈。
恐龙的直系后代——鸟类
通过比较已知最早的鸟类和小型兽脚类恐龙的骨骼化石,科学家们得出结论:鸟类是恐龙的直系后代。鸟类和恐龙有如此多的相似之处,因而许多科学家把鸟类称为“鸟恐龙”。
共有特征
古生物学家们认为,鸟类是从一类称作驰龙的恐龙进化而来的。这种恐龙拥有鸟类的特征,包括中空的骨骼和长有长羽毛的前肢。
驰龙和鸟类还长有相似的腕关节。驰龙的腕关节使它们能够折叠前 部,保护上的。
而鸟类在打翅膀时有同样的动作。
早期鸟类
已知最早的鸟类是始祖鸟,出现在侏罗纪晚期。古生物学家视始祖鸟为恐龙和鸟类中间的分界点。和恐龙一样,始祖鸟长有长长的、由骨节连成的尾部,并长有尖利的牙齿和纤长的弯爪脚趾。但是,它的特征相对更接近现生鸟类,并已进化出飞行的本领。
进化的断链
某些化石,如在中国发现的白垩纪时的孔子鸟,揭示了中生代似恐龙鸟类是如何逐渐演变成为现生鸟类的。与现生鸟类不同,
孔子鸟的翅膀上长有爪子,也没有现生鸟类特有的扇状尾羽。但它长有和现生鸟类一样的脚趾,令它能够栖停在树枝上。孔子鸟也是已知最早长有无齿喙的鸟类。
学习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