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你不知晓的濒危动植物
16609400000020

第20章 濒危动物篇(11)

马鹿的生态习性马鹿生活于高山森林或草原地区,喜欢群居。夏季多在夜间和清晨活动。

冬季多在白天活动。它们善于奔跑和游泳。以各种草类、树叶、嫩枝等为食,喜欢舔食盐碱。9~10月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产1仔。马鹿在世界上分布很广,欧洲南部和中部、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的俄罗斯东部、蒙古、朝鲜和喜马拉雅山地区等都有分布,在我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呼和浩特、宁夏贺兰山。北京、山西忻州、甘肃临潭、西藏、四川、青海、新疆等地的野外种群已经在20世纪初绝灭。马鹿鹿茸产量很高,是名贵中药材,鹿胎、鹿鞭、鹿尾和鹿筋也是名贵的滋补品。马鹿在我国已广为养殖。

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驼鹿

驼鹿是世界上体形最大的一种鹿。它身长3米,肩高1.9米,重达700千克。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蒙古、前苏联、北欧和北美地区,被称为“森林的巨人”。驼鹿的鼻和嘴唇膨大,脖子特别粗壮,长有倒竖的短鬃,在喉下还有一条下垂的肉柱。它的头上长着沉重的鹿角,带有很多小分叉,身后拖着一条与它那庞大的体形很不相称的短尾巴。肩部隆起,就像驼背一样。驼鹿浑身披着棕黄和灰色相混合的长毛,冬季换毛以后就变成深黑褐色。四条腿是灰白色的,就好像穿着一双白色的长筒袜。

驼鹿的生态习性

驼鹿生活在多森林和湖沼的寒带地区,以嫩枝、嫩芽、树叶和水草为食。

驼鹿性情温顺,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一旦发现敌害,就会拔腿逃跑,它在林地和深山中,东奔西窜,奔跑的速度不亚于猎犬。雌驼鹿在暮春的时候开始分娩,每胎产仔1~2头。幼鹿一直要到6岁才能成熟,平均寿命约30岁。驼鹿的肉味鲜美,特别是它的鼻子,肉质更为细嫩,含有高蛋白质和铁,营养丰富,特别名贵,叫做“犴鼻”,是北方的四大名菜之一。

长颈鹿

长颈鹿是非洲稀树草原的特产,在分类上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长颈鹿科。它除了长得高,还有许多令人称奇的特点。它的最大特点就是脖颈长,大长颈鹿的颈长可达2米,是世界上最长脖颈的动物。由于它的脖颈长,身体又高,以至于心脏和脑的距离达到了3米。为了供给大脑充足的血液,长颈鹿心脏收缩压高达350毫米汞柱,这又使它成为兽类中血压最高的动物。而我们人类,心脏正常的收缩压只有120毫米汞柱,和长颈鹿相比,真是逊色多了。别看长颈鹿长得高,可是它却一点儿也不笨。它奔跑起来时速可达50多千米。长颈鹿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就是“速行者”。

长颈鹿的脖颈为什么特别长长颈鹿的脖颈特别长,这和它们的取食有关。一些科学家推测,长颈鹿的祖先之间,有一些微小的变异,也就是脖子长短略有不同。当遇到饥荒来临时,脖子长些的长颈鹿能够吃到高树上的嫩叶,照常活下来,而脖子短的鹿逐渐被淘汰。经过长时间的自然选择,长颈鹿的脖子就越来越长,终于形成了今天的模样。此外,长颈鹿的存在也是动物间生态分化的结果。长颈鹿吃高树上的嫩叶,而羚羊和斑马等较矮的动物则吃小灌木和野草,这样它们就不会发生很大的竞争,都能生存下来。

东北虎

东北虎是亚种当中体形最大的虎,而苏门答腊虎体形则最小。虎的体毛颜色有浅黄、橘红色不等。虎以凶猛、谨慎、出没无常而着称,号称“百兽之王”。老虎身上的美丽斑纹因不同的品种而各具特色。它们的毛色从黄褐色到橙红色都有。老虎皮上的斑纹在树林、芦苇丛和草丛中都可以成为极好的保护色。

当老虎的耳朵转向前方时,则是进攻的信号。虎多黄昏或清晨活动,白天休息、潜伏,但在严寒的冬季,东北虎及其他北方地区的亚种,在白天也会出来捕食。

东北虎也叫西伯利亚虎,是现存最大的猫科动物,一般成龄虎体长1.5~2.5米,头圆、耳短、嘴方阔,四肢粗壮,尾长达1米,体重大约350千克,最大虎的纪录为780千克、4米长,是在俄罗斯发现的,体色夏毛棕黄色,冬毛淡黄色。背部和体侧具有多条横列黑色窄条纹,通常2条靠近呈柳叶状。头大而圆,前额上的数条黑色横纹,中间常被串通,极似“王”字,故有“丛林之王”的美称。还有一种说法:汉字“王”,是根据虎头斑纹之状所造的象形文字。由于东北虎有一张色彩艳丽的毛皮,使它在虎类世界中出类拔萃。但它胆小孤独、多疑、凶猛、强壮有力、动作敏捷,在丛林中出没无常,人们很难亲眼目睹野生的东北虎的真面目。

东北虎已被列入中国一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行列。东北虎在我国的数量不足20只。

虎的领地

虎是一种孤独的森林食肉动物,一般每只老虎都有自己的领地,除了交配时期,从不和其他虎交往,雌虎独自生产和喂养幼虎,当幼虎成年后,雌虎将领地遗留给它,独自去寻找新领地。每只虎占领一块领地后,就会将本地所有大型食肉动物如狼、豹等赶走,所谓“占山为王”,老虎以鹿、獐、野羊等食草动物(也有吃食肉动物)为食,必须有足够的猎食领地以维持生命。

老虎的气味

老虎用吼叫和留下气味的方法区分各自的领地。老虎的嗅觉很差,它在寻找猎物时不大使用嗅觉,而依靠它灵敏的听觉和视觉。老虎分泌腺分泌出的气味是相当浓烈的,这种气味可以持续约三个星期。虎有时也会攻击人。印度农民用头后戴假面具的方式避免遭受老虎攻击,因为虎以为假面具是人以正面对它,它绝不会从正面攻击猎物。

虎的生存危机

今天,砍伐树木的电锯要比猎枪对虎威胁更大。大片森林的面积正在缩小,而虎如果没有森林就无法生存。一只老虎大约需要30平方千米的森林空间,才能为它提供足够的食物资源和水源。而当虎长到2周岁以后,才能完全独立生活。虎的自然繁殖过程比较长,生育率不高,通常一窝产仔2~4只,而成活的只有一半。虎的8个亚种全部分布于欧亚大陆。因人为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巴里虎灭绝;20世纪70年代,里海虎灭绝;20世纪80年代,爪哇虎灭绝。其余的5个亚种也濒临险境。产于我国的东北虎和华南虎已极度濒危。

华南虎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虎的亚种,生活在中国中南部。识别特点:头圆,耳短,四肢粗大有力,尾较长,胸腹部杂有较多的乳白色毛,全身橙黄色并布满黑色横纹。在亚种老虎中体型较小的华南虎,目前几乎在野外灭绝,仅在各地动物园、繁殖基地里人工饲养着100余只。

华南虎雄虎从头至尾身长约1.8米,重为150~225千克。雌虎从头至尾身长为1.6~1.7米,体重约110千克。尾长80~100厘米。主要生活在森林山地。多单独生活,不成群,多在夜间活动,嗅觉发达,行动敏捷,善于游泳,但不善于爬树。与其他的虎的亚种相似,华南虎主要是猎食有蹄类动物,最喜欢体形为10~180千克的猎物。雄性华南虎则会攻击较大形的猎物,如黑熊及马来熊等。一般来说,一只老虎的生存至少需要70平方千米的森林,还必须生存有200只梅花鹿、300只羚羊和150只野猪。野生华南虎吃新鲜肉,捕食对象包括野猪、野牛和鹿类,体重30~900千克不等。

根据猫科动物学家MAZAK的研究,华南虎的条纹数量可能是中国所有亚种里面最少的。其毛皮上有既短又窄的条纹,条纹的间距较孟加拉虎、西伯利亚虎的大,体侧还常出现菱形纹。

华南虎较其他虎种原始,头骨长度与头骨宽度的比值较大,体形修长,腹部较细,更接近老虎的直系祖先---中华古猫。

“华南虎”一词源自我国。其实华南虎远不止分布于我国的华南地区,过去就连华东、华中、西南地区也有广泛分布。它是我国独有亚种,称为“中国虎”

会更加合适。“华南虎”作为独立亚种的概念源于1905年,德国动物分类学家默尔·赫尔兹梅(MaxHilzheimer)博士依据5个产自汉口(今武汉)的虎头骨标本所定名的。“华南虎”学名P.t.amoyensis中的“amoyensis”(P.t.为Pantheratigris的简写,意为虎)是“amoy”(厦门,地名)的拉丁化名词,19世纪初,美国史密森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博物学家卡德威尔来到福建采集标本,在厦门一带猎获了一种比东北虎体形小、毛色更深的老虎,并定名为“厦门虎”。

食蚁兽

食蚁兽仅以社会性的昆虫为食,其中主要是蚂蚁和白蚁。它们对这一类食物的适应不只改变了自己的咀嚼和消化结构,而且还改变了行为、新陈代谢速率和移动能力。食蚁兽是独居动物,除了母兽在背上背着幼仔时---这一时间长达1年,直到小兽几乎与成年兽一般大小。

不同种类的食蚁兽在分布上没有大的重叠,即使在小的重合处它们也在不同的时间及地层上活动。大食蚁兽主要在白天进食(虽然现在它们已因为人类的打扰而具有了夜行性),两种小食蚁兽在白天和黑夜都很活跃,二趾食蚁兽则是严格的夜行兽。与此相似的,大食蚁兽是陆栖动物,小食蚁兽部分树栖,二趾食蚁兽则几乎专门树栖。所有的食蚁兽都能挖洞和攀爬,但大食蚁兽几乎不攀爬,而二趾食蚁兽则几乎不下到地上来。不同的小型生境造成了它们食性的区别:大食蚁兽吃体型最大的蚂蚁和白蚁,小食蚁兽食用中型的昆虫,而二趾食蚁兽则只吃最小的昆虫。

无牙的食虫者

食蚁兽与树懒、犰狳,还有已经灭绝的古雕齿兽同属异关节目,但又是这个目里仅有的没有牙齿的成员。所有的食蚁兽嘴都很小,并且只能张成一个小椭圆形,嘴特别长,与身体不成比例。窄而卷的舌头则比它们的头更长,两种小食蚁兽的舌头伸出有大约40厘米,而大食蚁兽的舌头能伸到61厘米长。在所有的食蚁兽中,舌头都能卷起来,然后直接刺出去。它们的舌头上涂了一层很厚很黏稠的唾液,由唾液腺分泌出来,它们的唾液腺比其他任何动物的都相对大一些。食蚁兽的胃也不像普通的胃,而是含有蚁酸的,它们利用这种酸来帮助消化吃掉的蚂蚁和白蚁。

大食蚁兽的自然掠食者只有美洲狮和美洲虎。如果受到攻击和威胁,它会用后腿暴跳起来,用长达10厘米的爪子向攻击者猛砍下去。人们曾经看见大食蚁兽甚至把攻击者环抱起来,并碾碎它们。大食蚁兽和二趾食蚁兽前掌上第二和第三指上的爪最大,但是两种小食蚁兽的第二、第三、第四指上的爪最大。

所有的食蚁兽都有五个指以及四或五个趾,尽管有些指头缩小了或者隐藏于前掌的皮肤中。大食蚁兽的第五指头以及二趾食蚁兽的第一、第四及第五指为缩小的指。食蚁兽活动的时候,前肢的指头向后收缩,以防止锋利的爪尖接触地面。有时它们用后脚的侧面行走,将其爪子向内转,这点和它们的“亲戚”---现已灭绝的地懒很相似。爬树时,小食蚁兽和二趾食蚁兽使用它们可卷起的尾巴和长达400毫米的爪子抓住树枝。当遇到威胁时,地上的小食蚁兽用后腿和尾巴保持平衡,并且用前爪疯狂地晃动。在防御时,二趾食蚁兽同样使用它能卷起的尾巴和后肢来抓住一根支撑的树干,而爪子则是向前和向内的。

奇特的是,二趾食蚁兽能从一根支撑的树干上水平伸出,它的脊椎骨之间的额外的异关节让这种特别的技巧成为可能。此外,位于脚底上额外的(也是独特的)关节允许爪子向脚下面转以加强抓握力。栖息在树上的食蚁兽最常见的天敌包括角鹰、鹰雕和眼镜鹗,这些猎手在树冠上方飞行并且靠视力搜寻猎物。

二趾食蚁兽的皮毛和构成跟木棉树的豆荚的银色绒毛巨球十分相似,因此形成了保护色,在这些树生长的地方经常能发现二趾食蚁兽。没有一种食蚁兽会发出特别的叫声,但是大食蚁兽在受到威胁时会吼叫。此外,和母兽分开的幼兽也会发出短的、高音的叫声。

挖掘食物

食蚁兽通过气味探寻食物,它们的视力可能很差。大食蚁兽吃体型大的群集的蚂蚁和白蚁。食蚁兽进食迅速,通常在蚁巢上方挖个洞,在下潜时舔食工蚁,同时以舌头每分钟动150次的速度吃幼蚁和卵。昆虫被粘在布满唾液的舌头上,接着便撞击在坚硬的上颚上,最后被吞入腹中。食蚁兽会躲避大颚蚂蚁和白蚁中的兵蚁。

由于口鼻部的皮很厚,很显然它们不受兵蚁叮咬的影响。而且它们待在每个蚁巢的时间很短,每次进食也只吃140只左右的蚂蚁(只占它们每天食量要求的0.5%)。食蚁兽很少对蚁巢造成永久性的损毁。它们的命运似乎和一个地区蚁巢的数量息息相关,为了获取足够营养,它们每天都会造访一些蚁巢(加起来每天总共要吃3.5万只蚂蚁)。它们也吃甲壳虫的幼虫,并从食物中获取水分。

在所有哺乳动物中,食蚁兽进食的方式独树一帜。它们缩小了咀嚼肌肉,将下颚骨的两个半边卷到中间,因此能分开前面的尖端并张开嘴。翼骨肌肉拉伸两个向内的下颚骨的后边,将前面的顶端抬高到嘴的位置,因此嘴巴得以闭合。结果是颚部的活动更简单并且最少,伴随着舌头进进出出的动作和几乎不间断的吞食,能使得每次摄入最大量的食物。

两种小食蚁兽专吃小型白蚁和蚂蚁,并且和大食蚁兽一样会避免吃兵蚁。

它们同样不吃有化学防御物质的白蚁种类,但是会吃蜜蜂和蜂蜜。一只小食蚁兽通常每天吃9000只蚂蚁。二趾食蚁兽进食栖息在树上吃平均长度为4毫米的蚂蚁和白蚁,而大食蚁兽则会吃8毫米或更大的猎物。

早熟的幼仔

通常所有种类的食蚁兽都是独居的。大食蚁兽的领地在食物丰富的地方可能只有0.005平方千米,例如在巴拿马巴洛克勒纳多岛的热带森林,或者巴西东南部的高地内就是如此。在蚂蚁和白蚁巢比较少的地带,如委内瑞拉的混合落叶林和半干旱大草原,一只大食蚁兽也许需要24.8平方千米的地盘。

雌性大食蚁兽之间的活动范围可能有30%的重叠,相比之下,雄性大食蚁兽之间一般只有5%。两种小食蚁兽的体型还不到大食蚁兽的一半,并且有着跟巴洛克勒纳多岛同样良好的栖息地,每只的领地面积为0.5~1.4平方千米。

在广阔的大草原上,一只小食蚁兽需要3.4~4平方千米的活动区域。雌性二趾食蚁兽在巴洛克勒纳多岛的领地平均起来是0.028平方千米,相比之下,一只雄性个体需要大约0.11平方千米,雄性个体的活动范围要和两只雌性的活动范围重叠,但与邻近的雄性个体则没有重叠现象。虽然四种食蚁兽的地理分布不一样,但当它们在同一栖息地出现时,每个个体的领地看起来并没有受到其他个体出现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