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你不知晓的濒危动植物
16609400000017

第17章 濒危动物篇(8)

白鹳分布于我国东北、河北、长江下游以至福建、广东及台湾。

国外见于欧洲、非洲、中亚、南亚(印度)和东亚(日本)等。它们栖息于开阔的沼泽和潮湿草地。步行时举步缓慢,常常喜欢一足站立。

飞行慢。每年春季,它们从非洲的越冬地飞回到它们在欧洲的繁殖区。

白鹳避开了广阔的水域,越过大陆,绕过地中海,飞向西方和东方,准时到达它们在莱茵河流域、德国北部平原、奥地利、匈牙利以及更远的东部平原的繁殖地。白鹳4月产卵,每窝产卵4枚,孵化期30~32天,幼鸟55~60日龄可飞出巢外,10月集群,11月南迁,在开阔的浅水中或滩涂盐蒿丛中集群过夜,第二年3月下旬北返。

白鹳的生态习性

白鹳爱吃的东西很多,主要有青蛙、昆虫、鱼、蚯蚓、爬行类小动物和啮齿类小动物。在非洲的越冬区生活时,它们还吃非洲蝗虫。白鹳不仅跟随割草机,还常常跟在运草车后面寻找食物,从这里它经常捉到肥胖的田鼠。白鹳喜欢在老树和居民屋顶上筑巢,和人类相处友好。

野生绿孔雀

野生绿孔雀生活在开阔的稀树草原及灌丛、竹丛地带,多靠近溪河沿岸活动。雄鸟全身翠蓝绿色,头顶有一簇直立的冠羽,尾上覆羽延长为尾屏,能展开如扇,又称“孔雀开屏”。雌鸟羽色没有雄鸟那样艳丽,也没有尾屏。雌鸟营巢在郁密的灌丛或高草丛中,每巢卵4~8枚,卵呈浅乳白色,重120克左右。

由雌鸟孵化28天雏鸟出壳,系早成鸟,随母觅食活动,直至第二年繁殖季节。

雌鸟2岁性成熟,雄鸟则要到3岁。寿命约25年。

野生绿孔雀是体型最大的雉科鸟类,体重7000~8000克。雄鸟全长约140厘米,雌鸟约100厘米。雄鸟体羽翠蓝绿色,下背闪紫铜色光泽。头顶有一簇直立的羽冠。尾上覆羽延伸成尾屏,可达1米以上,约有百余枚紫、黄、蓝、绿多种颜色构成的眼状斑纹,形成孔雀特有的尾屏。开屏时显得异常艳丽、光彩夺目。雌鸟羽色以褐色为主,带绿色辉光,无尾屏。虹膜,红褐色;嘴,角质色;脚,暗灰色。色彩不及雄鸟艳丽,下体近白色。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海拔2000米以下的河谷地带,以及疏林、竹林、灌丛附近的开阔地。主要分布于泰国、越南、缅甸、印度东北部至中国云南南部及中部、东南亚和爪哇。

孔雀通常在草丛中寻找种子、浆果,也吃稻谷、嫩芽、禾苗,有时也会在河边捉食昆虫、蜥蜴、青蛙等。用强健的嘴直接啄食或用脚在地表抓扒后再用嘴啄取。

常常是一雄配数雌,三五只一小群活动。清晨云雾弥漫的时候,孔雀就悄悄走到河边,先汲水、理羽梳妆,然后才结队到树林里去觅食。中午时分,阳光强烈,它们就躲到树阴里去休息。几个小时之后,才出来四处觅食。直到黄昏降临,它们才飞回树林,躲在密枝浓叶当中睡觉。栖于沿河的低山林地及灌丛。雄鸟有精彩表演,向雌鸟炫耀它开启的尾屏。昏时立于栖木发出洪亮如长号般的叫声。

现因为猎取尾羽及吃食使其分布范围甚为狭窄,目前属于全球性易危物种。

白尾海雕

白尾海雕又称黄嘴雕、芝麻雕,是一种迁徙候鸟,大小与玉带海雕相近,尾羽是纯白色的,非常显眼。白尾海雕生活在沿海地区,繁殖于内蒙古东北部海拉尔和黑龙江省,冬季在长江以南越冬。白尾海雕主要以鱼为食,常在水面低空飞行,发现鱼后利用爪伸入水中抓捕。此外,也捕食鸟类和中小型哺乳动物,如各种野鸭、大雁、天鹅、鼠类、野兔、狍子等,也吃腐肉和动物尸体。

白尾海雕的食量很大,但它们也很耐饥饿,它们可以45天不吃食物而安然无恙。白尾海雕习性懒散,有时几个小时蹲立不动。飞行时振翅缓慢,高空翱翔时两翼弯曲略向上。白尾海雕的全身羽毛几乎都有经济价值,翼羽、尾羽可制扇,尾下覆羽可作装饰羽。白尾海雕和玉带海雕在我国都很稀少,已列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

花脸齿鹑

花脸齿鹑属鸡形目,雉科,是一类小型短尾巴的猎鸟。样子像鹧鸪,但比鹧鸪小,也没有鹧鸪那么健壮。

旧大陆大约有95种。新大陆大约有36种。

产于新大陆最大的一种鹑也叫山鹑。体重约500克。产于美洲中部的鹑有一个美妙的歌喉,所以有人叫它“歌鹑”。产于墨西哥的长尾鹑又叫树鹑,样子像松鸡,体长约33厘米。林鹑产于南美洲,栖息在大森林中。

旧大陆鹑个子较小,色彩也比较平淡,喙比较平滑,脚上有距。其中最常见的是欧洲鹑。它是鹑类中唯一迁徙的鸟,在亚洲和非洲也常看到。产于东非的蓝鹑体长只有13厘米。这和产于印度的侏儒鹑都属于小型鹑。花脸齿鹑产于墨西哥索诺拉州及其附近地区。脸带黑色,脸亮栗色。数量稀少,属濒危动物。

新大陆鹑的喙比旧大陆鹑的喙强健,腿上没有距。北美鹑有20多种,分布在从加拿大南部到危地马拉地区。

鹑喜欢栖息在辽阔的草原和灌木丛中。春天的时候,雌鸟产下大约12枚蛋,雄鸟和雌鸟轮流孵化。小鸟出世以后,第一年夏天和父母住在一起。鹑主要的食物是种子、浆果,有时也吃一些树叶、草根和昆虫。它们的肉和蛋味道鲜美,是猎人追逐的目标。

信天翁

信天翁属于鹱形目,是大型海洋鸟类,外形很像海鸥。但鼻孔很特殊,呈管状。信天翁的喙基部有隆起的鼻腺,是一种特殊的海水淡化器,可把体内过多的盐分排除。所以,它们能长期在海上生活,这也是海鸟共有的一种适应海上生活的能力。全世界一共有13种信天翁,其中有9种分布在寒冷的南极冷水域中,另有3种生活在北太平洋,它们大多数不惧寒冷,短尾信天翁在我国沿海一带较常见。

信天翁是14种大型海鸟的统称。它们在岸上表现得十分驯顺,因此,许多信天翁又俗称“呆鸥”或“笨鸟”。它们需要逆风起飞,有时还要助跑或从悬崖边缘起飞。无风时,则难于使其笨重的身体升空,多漂浮在水面上。也像其他鸟一样,能喝海水。通常以乌贼为食,也常跟随海船吃船上的剩食。信天翁仅在繁殖时才成群地登上远离大陆的海岛。在那里,成群或成对进行交配,其中包括展翅和啄嘴“表演”,伴随着大声鸣叫。每窝产一枚大白卵,产在地面上或简易堆起的巢里。亲鸟轮流孵卵。幼雏成长很慢,尤其是大型种类者,幼雏孵出后3~10个月才长齐飞羽,之后在海上度过5~10年,在到陆地配对前,换过几次羽。信天翁寿命很长,是仅有的能活到老死的鸟类之一。海员一度对它们颇为敬畏,认为杀死信天翁会带来厄运。

最着名的信天翁有:黑眉信天翁,翅展约230厘米,于远离北大西洋海岸外漂游,有黑色的眼纹。黑脚信天翁,翅展约200厘米,大部分为灰褐色,营巢于热带太平洋岛屿。皇家信天翁,翅展约315厘米,成鸟羽毛大多为白色,外侧翅上覆羽黑色,繁殖于新西兰附近岛屿及南美最南端。有记录信天翁的翅膀最长达3.6米,是世界上翅膀最长的鸟类。

过去,迷信的水手将信天翁视为是不幸葬身大海的同伴亡灵再现。因此,深信杀死一只信天翁必会招来横祸。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的着名诗篇《古代水手的诗韵》正是叙述了在一只信天翁被枪杀后灾难是如何降临到一艘船上的。然而,即便如此,许多19世纪的水手仍热衷于捕食这种鸟类来丰富一下漫漫航途中单调乏味的饮食,并将它们的脚折入烟袋中,将翅膀的骨头放进烟管里。信天翁“albatross”这个词从葡萄牙语“alcatras”一词发展而来,最初用于指任何一种大型的海鸟,很明显,这个葡萄牙词源于阿拉伯语“al-cadous”,指鹈鹕。信天翁区别于本目(鹱形目)其他科鸟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管状外鼻孔的位置是分别在喙基部的两侧,而非聚合在喙基顶部。信天翁科下分为4个属:“Diomedea”属,即“大信天翁”,包括6个种类,平均翼展达3米;“Thalassarche”属,有9个相对较小的种,通常被称为“mollymauks”(源于荷兰语“mollemok”,最初指臭鸥);“Phoebastria”属,包括4个北太平洋和热带太平洋地区的种类;以及由一身深色的乌信天翁和灰背信天翁组成的“Phoebe鄄tria”属,具有相对较长的翅膀。通过近年来的分子分析,得到承认的信天翁种类已由14种增至21种。

滑翔高手---信天翁

信天翁以极大的体形和惊人的飞翔能力而着称。它的翼长而尖,展开双翅时足有4.2米长,加上1米多长的身体,披着洁白的羽毛,显得格外英姿飒爽。

在海洋上空,它们舒展双翅,巧妙地进行滑翔,有时在低空中随着气流上下左右摆动宛如滑翔机。有强风吹送时,可滑翔1小时之久,并且可以不停地连续飞行几百里,真可谓是“鸟类中杰出的滑翔高手”。人们模拟它的翼尖形状,制成锥形弯曲机翼,用在小型飞机上,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飞机的稳定性。

鸳鸯

鸳鸯是鸭科中的小型鸭类,体重约500克,长约40厘米,栖息在溪流、河川湖泊等处,白天多在水中浮漂,夜间在阔叶林中活动、休息。离开水面时,成直线上升,飞行迅速。鸳鸯雌雄两色相差悬殊,雄鸟五彩斑斓,华丽动人,两翅上有一对扇形镜羽,直立华伟。越冬期,成群的鸳鸯集体活动,并选择配偶,到第二年的春天,它们又会成双成对地回归繁殖地。历代以来,人们把它们比喻为爱情忠贞的象征。有首流传下来的汉诗曰:

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

千年长交颈,欢庆不相忘。

这是一首通俗的民歌,读来生动亲切,而且点明了鸳鸯在树上栖息,一般人们多见鸳鸯在水中嬉游,而鸳鸯确实在树上营巢繁殖。

鸳鸯并非成双成对

春天里的鸳鸯,换上五光十色的婚羽,在繁殖地的溪流中,互相鞠躬点头,嘴在水面上一点一点,直到互相合拍,雌鸟将颈平伸在水面上,雄鸟衔住雌鸟颈,跃上交配。这种温文尔雅的求偶表演,可以说是鸟类文明的模范。但交配期一结束,雄鸟就离开雌鸟独自生活,由雌鸟单独在很高的树洞中营巢、产卵并孵化。当雏鸟出壳,母鸟带小鸟从树洞跃入河水中,小鸟随母鸟觅食生长。

事实证明,鸳鸯真正的生物习性并非生死与共。人们做过试验,把成对的鸳鸯捕去一只,另一只会很快寻找新的配偶。但这科学的发现,并不影响“鸳鸯成双成对”这一美好的传说继续流传下去。

雕鸮

雕鸮又叫大猫头鹰,老兔。鸟纲,鸮形,目鸱,鸮科。夜行性猛禽。中国体型最大的猫头鹰。除繁殖季节成对外,平常单独活动。听觉和视觉在夜间异常敏锐。白天隐蔽在茂密的树丛中休息。雕鸮有7个亚种分布于中国。北疆亚种仅见于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准噶尔亚种仅见于新疆西北部的准噶尔盆地和阿拉套山等地,天山亚种分布于内蒙古西部、西藏西部、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西部,塔里木亚种仅见于新疆哈密、塔里木盆地、罗布泊、尼雅河等地,它们均极为罕见。西藏亚种为中国的特产亚种,分布于四川西北部、云南西北部、西藏南部,以及青海的中部和南部。东北亚种分布于东北和华北地区,较为常见。华南亚种分布于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河南和山东以南的广大地区,也比较常见。雕鸮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雕鸮栖息于山地森林、平原、荒野、林缘灌丛、疏林,以及裸露的高山和峭壁等各类环境中。在新疆和西藏地区,栖息地的海拔高度可达3000~4500米。通常活动在人迹罕至的偏僻之地,除繁殖期外常单独活动。白天多躲藏在密林中栖息,常缩颈闭目栖于树上,一动不动,但它的听觉甚为敏锐,稍有声响,立即伸颈睁眼,转动身体,观察四周动静,如有危险就立即飞走。飞行时缓慢而无声,通常贴着地面飞行。雕鸮主要以各种鼠类为食,但食性很广,几乎包括所有能够捕到的动物,包括狐狸、豪猪、野猫类等难以对付的兽类和苍鹰、鹗、游隼等猛禽,其中大约兽类占55%,鸟类占33%,鱼类占11%,两栖类和爬行类占1%。由于雕鸮在夜间活动,所以一般认为它并不捕蛇。其实,当它发现蛇从草丛中缓缓爬出的时候,就会立即变得兴奋起来,眼睛发出炯炯的光芒,并且转动着圆圆的脸盘,似乎在估算着双方力量的对比,然后瞄准蛇的头部,从树上猛扑过去。但它也的确是较少捕食蛇类,所以第一次进攻往往并不成功,常常不能抓住蛇的要害。这时蛇就会愤怒地扭动着身体,转过身来准备缠卷住雕鸮。雕鸮则会展开两个宽大的翅膀,抗拒蛇的缠绕,并且用锐利的爪子刺穿蛇的鳞甲,进入肉体,然后寻找一个破绽,用嘴猛地咬住蛇头后面相当于心脏的部位。痛苦万状的蛇经过激烈的挣扎之后,渐渐不支,终于松开了身体,成了雕鸮的一顿美餐。

雕鸮的繁殖期随地区不同而不同,在东北地区为4~7月,而西南地区则从12月开始。此时雄鸟和雌鸟栖息在一起,在拂晓或黄昏时相互追逐嬉戏,并不时地发出相互召唤的鸣叫声。交尾之前先互相用嘴整理羽毛,并作亲吻状,雄鸟不断发出“咕、咕咕咕、咕咕咕、咕”的叫声,雌鸟则伴随着发出“西、西西西、西西西、西”的声音,反复5分钟左右,然后雄鸟跳到雌鸟的背上交尾,并且一起发出欢快的鸣叫声。交尾后1周左右,雌鸟就开始筑巢。通常营巢于树洞中、悬崖峭壁下面的凹处、或者直接产卵于地面上的凹处。巢内没有任何铺垫物,有时产卵后垫以稀疏的绒羽。每窝产卵2~5枚,以3枚较为常见。卵的颜色为白色,椭圆形。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为35天。雕鸮在我国有一定数量,但也在不断减少。在我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物种。

金雕

金雕被称为“雕中之王”。它是一种大型的猛禽。雌雕又要比雄雕大一些,它那宽大的双翅翼展可以达2.5米。金雕是强壮的飞行者,它们能够毫不费力地借助气流在高空翱翔,用眼睛紧盯着下面的猎物。金雕采用向下俯冲的方法捕捉猎物。金雕向下俯冲的速度很快,这一过程看上去似乎很简单,然而里面却有许多微妙之处。向下俯冲既要抓住捕捉对象,又不能惊跑它,才能准确地捕捉到猎物。

金雕的生态习性

金雕是北半球上一种广为人知的猛禽。以其突出的外观和敏捷有力的飞行而闻名。金雕生活在草原、荒漠、河谷,特别是高山针叶林中,最高达到海拔4000米以上。秋冬季节也常到林缘、低山丘陵、荒坡地带活动或觅食。主要捕食野兔、旱獭、雉鸡、鹁类、雁鸭类等。有时也攻击狍、野猪幼体等动物,也吃大型动物尸体。种群数量稀少,为4~6只,目前已列入俄罗斯、日本《珍稀濒危动物红皮书》,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

能捕狼的金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