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你不知晓的濒危动植物
16609400000012

第12章 濒危动物篇(3)

它们喜欢定居,只有山洪暴发时,才被迫迁移。因为它眼睛怕光,所以白天一般躲在洞里,夜晚才出来寻找食物。

娃娃鱼的生态习性

娃娃鱼也有冬眠期,一般是6个月。从11月起,逐渐不食不动,进入冬眠,第二年的4月逐渐苏醒。经过长时间的休眠,营养消耗很多,所以苏醒后的娃娃鱼非常贪吃,白天也趴在溪边取食,甚至跑到稻田里觅食。娃娃鱼的猎食方式一般是夜间守候在乱石堆里,等待猎物,一旦发现,便突然袭击,吞入吃掉。它们主要吃动物性食物,如鱼、螺、虾以及青蛙,幼小的娃娃鱼也吃一些植物性食物。它的牙齿不能咀嚼,只是张口将食物囫囵吞下,然后在胃中慢慢消化,所以它的新陈代谢缓慢,且耐饥力强,长期饥饿体重仍然不减,即使一年以上没有进食,也能照样生活,只是不能离开水。

两栖动物中的“巨无霸”

大鲵是现存有尾目中最大的一种,在两栖动物中要数它体形最大,全长可达1~1.5米,体重最重的可超百斤,可以说是两栖动物中的“巨无霸”。它虽然没有扬子鳄大,但比起其他所有的两栖类动物,无论是蛙类、蟾类或蝾螈类,它都大得无可比拟。一般成年的大鲵身60~70厘米,体重达20千克的,比较常见,偶尔还能发现身长将近2米,体重超过50千克的大鲵。大鲵的外形有点类似蜥蜴,只是相比之下更肥壮扁平。

同类相残的大鲵

大鲵有同类相残的现象,当食物缺乏时,个大的就会对个小的下口,有时甚至以卵充饥。每年的5月,大鲵开始产卵,6~7月是产卵的盛期。雌鲵产完卵,雄鲵就把卵带绕在自己的背上进行孵化。大鲵性凶猛,主要吃水中的鱼、虾、蟹、蛙和一些昆虫。大鲵是中国的特有物种,产于华北、华中、华南和西南各省。大鲵心脏构造特殊,已经出现了一些爬行类的特征,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它的种群急剧下降,分布区急剧缩小,处于濒危状态。

海豚

从古希腊神话中救了游吟诗人阿里翁,到1993年好莱坞电影《威鲸闯天关》中那条同样非常着名的英雄虎鲸,海豚类总是引起人类极大的关注。海豚类的智慧和发达的社会组织被认为和灵长类动物相似,甚至可以和人类媲美。另外,它们的温顺友善也深受人类的喜爱。

近年来,以人类为中心的观点需要有所转变,例如,我们对海豚的学习能力、社交技能及它们在海中的生活了解得越多,就越会惊叹于不同的种群或种类之间为适应当地环境条件而产生的巨大的行为和社会结构差异。

敏捷而聪慧

海豚科是在大约1000万年前的中新世晚期进化形成的一个相对现代的族群,它们是所有鲸类中种类最丰富和具有最大多样性的族群。

多数海豚属于小到中型动物,具有发育良好的喙和一个向后弯曲的居于身体背部正中的镰刀状背鳍。它们的头顶上方有一个新月形的呼吸孔,呼吸孔前面是凹陷的。在双颌上有彼此分离且功能不同的牙齿(牙齿的数量为100~224颗不等,大多数为100~200颗)。多数海豚都有一个额隆,但也有些种类如土库海豚的额隆并不明显,而在驼背海豚属中额隆则完全消失。花纹海豚和2种领航鲸的额隆向前突出,形成一个不明显的喙。在虎鲸和伪虎鲸中,额隆是渐缩的,形成一个很钝的喙。虎鲸还具有圆形的桨形鳍状肢,而领航鲸和伪虎鲸具有狭长的鳍状肢。

不同种类海豚之间的身体颜色图案具有巨大的差异,这可以通过几种方法进行分类。一种分类方法可以分成3种类型:统一色彩图案型(图案色彩单一或分布均匀)、补缀色彩图案型(各种色彩图案之间界限分明)以及分界色彩图案型(黑色和白色)。身体颜色的差异有助于个体间彼此辨认,颜色还有助于隐蔽自身以躲避捕食者的捕杀。在光线黯淡且均一的海洋深处进行捕食的海豚其体色是同一的,而海洋表面的海豚则趋向于反向隐蔽的色彩图案(上面是暗色的,而下面是亮色的),从上面看时,它们能够融入到背景中。有些种类的色彩图案可以当做反捕猎伪装,如某些种类的鞍形图案可以通过色彩反向隐蔽而获得保护,斑点图案可以和阳光在水中反射出的光斑融合在一起,而十字交叉型图案则具有反向隐蔽和混乱色彩的作用。

海豚和其他齿鲸一样,主要依靠声音进行交流,它们的声音频率很低,其范围通常从0.2千赫的低语到80~220千赫的超声波,可以通过电磁回声定位来追踪猎物,也可能用来击晕猎物。尽管海豚的声音已经被辨认并划分出不同的类型,并且这些不同的声音类型都与特定的行为有关,但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是一种具有一定语法的语言。

海豚可以完成相当复杂的任务,并且具有很好的记住长距离路线的能力,尤其是当它们通过耳朵进行学习时。在有些测试中,它们与大象被划为同一级别。宽吻海豚可以归纳规律并发展出抽象概念。相对于体型而言,海豚具有非常巨大的大脑,体重在130~200千克之间的成年宽吻海豚的大脑约有1600克。

相比之下,体重在36~90千克的人类的大脑为1100~1540克。它们同时还具有高度折叠的大脑皮层,与灵长类动物的大脑皮层相似。这些特征都被认为是高智商的标志。

大脑器官的产生需要付出高昂的代谢代价,因此除非这些器官是非常有用的,否则将不会进化。一些鲸类动物所具有的巨大大脑(并非所有的种类都具有巨大的大脑,例如须鲸的大脑就相对较小)可以被归结为几个不同的原因。

一种观点认为处理声音信息比处理视觉信息需要更大的“储存”空间;另一种解释是鲸类可能在完成相同的任务时相较于陆地哺乳动物而言需要更大的大脑;第三种假设是大脑功能在群落进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加深亲情,增进在捕食和防卫过程中的合作,有助于形成联盟,并且个体对社会的认同可能对于鲸类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通常认为的海豚缺乏攻击性其实是被夸大化了。被捕捞囚禁起来的宽吻海豚(可能也包括刺豚)之间会建立起等级制度,在整个等级群落中,领头的海豚可能会通过威胁其他海豚显示出攻击性,它们会张开大嘴或者是叩击上下颌以展示自己的权威。人们曾经观测到野生海豚之间会发生战争,在战争中一头海豚会用自己的牙齿刮咬另一头海豚的背;有些种类例如宽吻海豚可能会攻击其他较小种类的海豚(例如斑点原海豚和飞旋海豚);人们还曾观测到宽吻海豚攻击并杀死港湾鼠海豚。

种类丰富的“食谱”

海豚种群之间的食物差异在它们的外形以及牙齿形状上都有体现。例如那些主要捕食鱿鱼的种群一般都长着圆圆的前额、钝钝的嘴喙,且(通常)生齿稀疏。

虎鲸的食物还包括海生哺乳动物以及鸟类,其前额非常硕大。有一种说法认为,这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接收、聚焦声音信号,以便可以精确定位行动敏捷且移动迅速的猎物。该科中的其他一些成员则主要捕食鱼类,它们显示出机会主义捕食者的特点,可能会捕食在一定范围之内所碰到的任何物种。还有一些种类,例如宽吻海豚以及驼海豚,尽管它们也捕食生活在海底的鱼类以及远海鱼类,但它们的食物主要是近海鱼类。其他种群,例如斑点原海豚属和真海豚属中的成员则更喜欢出海捕食远洋鱼群,既捕食那些靠近海面的鱼类,诸如凤尾鱼、鲱鱼、毛鳞鱼,也捕食那些生活于深海的鱼类,如灯笼鱼。

多数海豚偏爱捕食鱿鱼,甚至小虾。这些重叠对于界定种群之间的捕食界限造成了困难。避免食物重叠的方法之一就是远离有相似食物需求的其他海豚。

在东太平洋的热带海域,斑点原海豚大量捕食生活于远海岸的海面附近的鱼类,而与其有相似食物需求的飞旋海豚则会在较深层的海域捕食,这两种海豚也有可能每天都在不同的时段进食。

生活在较深海域的海豚习惯成群活动,数量可达1000只或者更多,成员之间会协作捕食鱼群。近海岸的种群会组成较小的群落,通常为2~12只海豚,这也许是因为它们所捕食的猎物密度小。远海岸处,海豚群可以扩展绵延形成一条带子,宽20米到数千米不等。由5~25只海豚组成的小组群更喜欢并入到大的组群之中去。海豚经常沿着水下陡坡或其他地标移动,它们也能够利用潮流,以确保高效的旅程。当鱼群大量出现时,海豚会聚集起来进行捕食活动,也许它们有时会略显忙乱,但实际上却是在通力合作,聚集鱼群使其成为密集的团,这样海豚就可以迂回行进一口接一口地吞食。

无线电跟踪研究显示出海豚家族的领域大小,从宽吻海豚的125平方千米至暗色斑纹海豚的1500平方千米,面积大小各不相同。人们目前观察到有些宽吻海豚连续繁衍的后代占据同一区域已超过了28年。而斑点原海豚一年内个体迁移距离的纪录已超过1800千米,这对于远海种群而言,也许并不罕见。

群居的生活

虽然大多数种群拥有开放式的社会组织结构,个体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随时入群、离群,但有一些种群,诸如巨头鲸和虎鲸,看起来则拥有着更为稳定的组群关系。长鳍巨头鲸的遗传数据以及短鳍巨头鲸的观测数据显示:群落主要由有亲缘关系的雌性以及它们的后代组成,但是当有交配机会时,会有一只或多只没有血缘关系的成年雄性加入到组群之中。长大的后代,不论雄性还是雌性都会与其母亲待在一起,但是成年雄性在返回其出生的群落之前,可能会游走于其他群落间进行交配。宽吻海豚群落的家庭由雄性、雌性和幼豚组成,或者由母亲、幼仔组合构成,这样就会聚合形成较大的群落。有一些海豚也许会按照性别和年龄进行分类。在宽吻海豚之中,存在强壮的雄性与雄性相结合的现象,它们的交配体系人们目前还不甚了解,但是通常都很混乱。在某些种群之中,雄性身上常见的明显伤痕说明,为了得到与雌性交配的机会,雄性与雄性之间会相互争斗。也存在“一夫多妻”的现象,但是无论处于哪种交配体系,雄性与雄性以及雄性与幼仔的联系,相对而言都是较少的。

尽管繁殖高峰通常出现在夏季的几个月中,但其性行为会贯穿整年,即使在纬度较低的地方也一样。小生命出生之后,要待在母亲身边数月,母亲要持续喂奶长达3.5年,因此很多种群都有至少2~3年的繁殖间隔(虎鲸和巨头鲸的繁殖间隔可能会长达7~8年)。性成熟年龄为5~7岁(康氏矮海豚、飞旋海豚、真海豚),雄性虎鲸要到16岁,而绝大多数种群会在8~12岁时进行繁殖。

很多种群为了寻找食物而进行季节性迁移,尽管这种迁移通常都是远海岸到近海岸之间的移动,但也有跨纬度的。如果繁殖区域离散,它们会变得行踪不定,它们可能会留在较深的远海岸水域,在那里来自近海岸的激流会比较少。

某些种群的成年海豚与幼年海豚会游到较浅的水域,捕食聚集于暗礁和海底山周围的猎物。

虽然海豚是群居动物,但是由1000只或更多的海豚组成的大群一般只会出现于远程迁移的时候,或出现在主要食物源的集中地。在大多数情况下,群落成员并不固定,个体可以入群或离群超过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仅有少数成员会长时间留在群落之中。在这种种群之中,像典型灵长类种群那样稳定且发展完备的群落组织几乎不存在,但在个别种群中(如虎鲸),家族关系则可以维系一生。在幼仔抚育以及猎物捕食方面,确定海豚相互之间的合作范围并非易事,但我们认为一些高群居性的种群中确实存在这些合作,这种行为在灵长类、食肉类动物和鸟类中也能够见到。

各种威胁

大群海豚有时会集中于觅食区域,如果正巧遇到人类捕鱼,就会产生冲突。

很多海豚会被刺网困住,并溺死在其中,诸如道尔鼠海豚与港湾鼠海豚这类近海种群的危险性最高。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东太平洋金枪鱼围网渔场每年造成的海豚死亡数量都在15万~50万只,其中主要是飞旋海豚和大西洋斑点原海豚,也有真海豚。后来,由于采用多种方法使刺网变得显眼,海豚的死亡数量才有所下降。如在海面使用浮标线,设置使落网海豚得以逃脱的通道。到20世纪末,每年的海豚意外死亡数量已降至3000只左右(这都是因为美国渔船消失的缘故,因为从1995年开始,美国终止了在这一区域的捕鱼活动)。

然而,由于捕鱼用具造成的意外捕获仍然是世界性的问题。安装在北海底部的刺网每年会杀害数千只港湾鼠海豚,其死亡数量远远超过本地海豚的繁殖速度。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声波发射器”(声音警报)类的缓解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海豚伤亡,不过虽然这类技术最近在丹麦和英国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但也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有效。

对于海豚而言,次一级的威胁来自近海岸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以及船只的干扰。在英国,通过近期对搁浅海豚的研究显示,那些生活在高污染环境中的海豚更容易患病,同样的因素也适用于地中海西部以及加利福尼亚南部的真海豚以及宽吻海豚。近海岸水域娱乐旅游业的增长,对共享该水域的宽吻海豚种群造成了威胁,同时世界各地高速渡船的引进则导致了巨头鲸与渡船的碰撞事件时有发生。

人们对海豚的捕猎范围并不广泛,始终保持在日本远海岸、南美以及一些远离热带岛屿的小范围之内。直到最近,才在黑海发现有大量的真海豚被捕杀(土耳其每年都会捕获4万~7万只,直到1983年,捕捞被明文禁止,但是偷猎行为仍在悄然进行)。随着人类为了寻求食物而不断加强对海洋环境的开发,为了特殊鱼种而发生的正面冲突可能会成为对海豚的一个重要的潜在威胁。

蓝鲸

蓝鲸分布在南北半球各大海洋中,但热带海域少见,而南极附近极多。鲸类可称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而蓝鲸又是鲸类家族中的冠军,事实上它也是自古至今最大的动物。最大的蓝鲸长达33米,重200吨,比40头大象还重。一条中等大小的蓝鲸,它的舌头就有3吨重,肝脏1吨重,心脏半吨重。蓝鲸的头非常大,舌头上能站50个人。它的心脏和小汽车一样大。婴儿可以爬过它的动脉,刚生下的蓝鲸幼仔比一头成年象还要重。蓝鲸力量大得惊人,其功率抵得上一辆火车头。

蓝鲸的生态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