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十万个为什么——那些你所不知道的囧问题
16608600000012

第12章 你所不知道的文明窘问题(5)

最早时,英国学者韦尔勒曾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是外族的入侵导致了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最终毁灭,这个外族具体地说就是雅利安人。有两个有力的证据支持这种说法:一个是在摩亨佐·达罗城遗址中,人们发现了很多遗骸,这些遗骸姿态各异,有的在台阶上横卧着,有的在井边倒伏着,并且这些遗骸上都有刀伤痕迹,这些都是这个地方曾经发生过暴力的有力证明;另一个证据是,在雅利安人的典籍《梨俱吠陀》中,摩亨佐·达罗有可能就是诗句“摧毁敌人90座城市”“破坏恶魔城堡”中提到的阿耆尼烧毁的纳弥尼。韦尔勒的看法长期以来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同。

然而,这种说法也并非完美无缺,仍有一些疑问是它所不能解释的。

首先,时间不对。雅利安人是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迁移到南亚次大陆的,而在公元前1700年左右,以摩亨佐·达罗城为代表的印度河文明就已经灭亡了。

其次,雅利安人有自己的文字,同时又以战功为荣。在他们的史书中,一般都会非常详细又具体地描写伟大的战争场面。如果摩亨佐·达罗城真的是被他们毁灭的,那么这场战争必定会在他们的史诗中占据大量篇幅,并且大加歌颂。而根据推测,在《梨俱吠陀》中与摩亨佐·达罗城有关的诗句仅有几句,并且诗中用的是隐喻的、不能确定的字句。这让人对于诗中所指就是摩亨佐·达罗的推测不免产生怀疑。

再次,雅利安文明落后于印度河文明,虽然在历史上曾有过落后文明把先进文明灭掉的情况,但在毁灭的过程中毫无学习和继承的现象是十分罕见的。人们在仔细研究印度河流域文明与雅利安人创造的文明后发现,二者之间几乎不存在相同之处。

所以,对于“印度河流域文明是被雅利安人毁灭的”观点还需要进一步地检验证实。

近年来,有一种与上述完全不同的观点被英国学者捷文鲍尔特和意大利学者钦吉提出。他们认为:这两座古城突然间销声匿迹是由于一次原因不明的史前核爆炸。这种观点虽然有些骇人听闻,但在摩亨佐·达罗出土的骸骨上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在摩亨佐·达罗出土的骸骨,大都是在居室内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埋在墓穴中。这些居室中有不少都堆满了遗体,场景十分惨烈。不少学者由此推断,这种突飞而至的灾难导致了摩亨佐·达罗的毁灭,全城4万~5万人几乎是在同一时刻全部罹难于这来历不明的横祸的。一座城市顷刻之间由繁华坍塌成了废墟,“死亡之丘”的称呼也由此而来。

能令所有人瞬间死亡的恐怖灾难究竟是什么?考古学家对此提出了种种猜测:

是流行病还是集体自杀?但“瞬间死亡”这一特性无论是流行病还是集体自杀似乎都不能解释。而且对许多死者的人体骨架姿势进行研究后发现:有人当时正在街头漫步;有人正在家中休息;而最让人好奇的是,有的遗体双手遮在脸上,好像是在保护自己。显然,这些都证明了集体自杀等假说是不成立的。

印度考古学家卡哈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对出土的骸骨进行了精细的化学分析后说:“我发现,这九具白骨都有受过高温的痕迹……当然这绝不是火葬,也不是火灾。”那么,使这些居民猝死的异常高温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研究中科学家又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古城遗址中,有一个非常显眼的爆炸点。这个爆炸点方圆大约1平方千米内的所有建筑物都化为了灰烬,而有许多具遗骸在远离爆炸中心的地方被发现。这说明爆炸程度从近到远逐渐减弱。

从爆炸中心挖掘出的黏土烧结碎块推算,其烧结温度居然有上万度之高。想象当时爆炸后的情景,似乎与原子弹爆炸之后的广岛和长崎极为相像。

此前,有不少科学家曾推断过地球上有数次文明出现过,而后又遭到了毁灭;还推断世界上有不少地方在远古时代就有核战争发生。而在史诗神话中被经常传诵的古代核战争的战场就是印亚大陆。广岛原子弹爆炸后的惨烈场景,在公元前3000年的大叙事诗《马哈巴拉德》中就有过相似的记载,并且诗中提到的武器威力之大甚至是现代化武器都无法比拟。然而,在“核爆炸说”被证实之前,这只能是一种推断。要让人们相信哈拉帕文明的消亡与核战争之间存在关联,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事实上,任何源远流长的文化,都会有很多未解之谜留给世人。但印度河流域文明似乎是一个特例,关乎它的几乎每一个关键问题都存在着令人难解的疑问。

而人们也乐于为解决这些难题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沉浸于对这古老东方文化的遥想中!

为什么说阿斯特克文明充满辉煌和血腥

从记忆中复苏的伟大帝国

1790年的一个下午,天色接近黄昏,墨西哥城市中心扎卡罗广场上的工人们还在紧张地忙碌着,他们准备修建一个地下排水系统。空气中尘土飞扬,沟渠两旁堆满了刚挖出的新土,落日的余晖斜照着杂乱堆积的泥土,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无聊地闲谈上几句。

突然,一声金属撞击石头的清脆响声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原来有名工人在挖土时,无意中碰到了一块大石头,大伙齐心协力把石头挖出来,清除了表面的泥土后,都被这块巨石震惊了。这块大石头原来是一尊形状怪异的雕像,四肢上长着利爪,裙子上盘绕着毒蛇,头部是两个面对面张着大嘴的蛇头,最怪异的是其胸部挂着一个牙齿紧闭的人的头骨,头骨上还挂着一串项链,像是用人的心脏和砍掉的手穿连而成的。

随后,人们在广场附近大教堂的石柱下又发现了一个硕大的石盘,表面刻有灰黑色的玄武岩浮雕,圆面当中是一张人脸,口中伸出匕首状的舌头,脸面周围装饰着数圈令人费解的几何图案。这个石盘酷似一面日晷,于是人们把它叫做“太阳之石”。

1791年,人们又在广场的西北角发现了一块磨盘形状的大型石雕。石雕环面上刻着一群武士相互争斗的场面,当时考古学家们推测这是一块祭祀用的石雕,于是称它为“牺牲之石”,后来又改称为“泰佐克之石”。

这些在墨西哥城中心广场地下出土的石雕,激发了人们对于遥远的阿兹特克古国及其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的探索,使18世纪的墨西哥、乃至后来的全世界都为之震惊!

在人类历史上,有很多古老帝国都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不为世人所知,但很少听说有像阿兹特克帝国这样被突如其来的灾祸导致迅速灭亡的。阿兹特克帝国仅仅经历了几代人,昔日的辉煌就在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甚至没人能确切地说出帝国的首都建在什么地方。在18世纪,人们普遍认为阿兹特克人的主要神殿一坦布勒·梅尔神殿就埋在西班牙大教堂的地下,但事实上这是为宣扬基督教无往而不胜所编造的谎话。

那时候,自负的西方人无论如何也不相信,阿兹特克人凭借其“落后”的生产技术竟能搬运如此巨大的石雕,就连素有“历史学头脑”的墨西哥人也表示,石雕是在西班牙统治者征服了阿兹特克人之后刻制而成的。

不过,人们对这些重大的发现还是赋予了极大的兴趣来研究,它吸引了大批的欧洲学者、收藏家、业余考古学者们以及旅行者前来。但遗憾的是,他们谁也无法接近这些古董,因为强横的西班牙殖民者不许任何外国人进入其领地内参观,致使人们丧失了获取这些文物第一手资料的机会。

幸好有一位西班牙人,当时任墨西哥总督,对这些石雕很感兴趣,于是下令将1900年出土的怪异雕像运到当地的大学进行研究,人们这才对石雕进行称量,最终将外观绘制成图。又过了100年,学者们终于探究到这个石雕原来是阿兹特克人信奉的掌管生死的女神———考特利秋。

在当时的年代里,印第安人的艺术作品在罗马教廷的眼里,被认为是邪恶的象征,属于异教势力。因此,考特利秋的雕像在运送到大学校园后不久就被掩埋起来了。后来应参观者的强烈要求而挖出来过一次,但当参观者离开之后,它又被埋了起来,这样一直持续到1823年,雕像才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被安置在一个僻静的长廊里。

其实,考特利秋雕像的经历,就好比是几个世纪以来阿兹特克文明遭遇的缩影:起初,西班牙殖民者对于所有能够显示阿兹特克文明存在的物证都极力加以毁灭和掩盖。但最终正义还是压倒了邪恶,阿兹特克帝国和他的臣民们终于向世人顽强地证明了自己的存在!

1821年,墨西哥摆脱了殖民统治,敞开了通往阿兹特克的大门,一时间,欧洲的旅行家、科学家和冒险家们齐聚墨西哥。这些人把阿兹特克的传奇故事带回了欧洲,还带回了成卷的画册和一车车的工艺品。这些工艺品有些是买来的,有些是偷来的,但多数故事都是伪造的,很多画册也不够精细。

人们对于阿兹特克文明的认识,在19世纪末才得到了学术界的系统研究。

安东尼·珈玛是一位具有超群洞察力的考古学家和天文学家,被认为是开辟阿兹特克文明研究的创始人。他的杰出贡献是对太阳之石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了许多阿兹特克人的宇宙观,尽管有些观点被后人证明是错误的,但他揭示了阿兹特克人确实是一个有着丰富天文学知识的民族。

安东尼的研究成果推动了当时进展缓慢的研究工作,使陌生的阿兹特克文明逐渐为世人所知。人类学、历史学和语言学工作者们查阅各种历史书籍,开始系统地寻找那些自称为墨西哥文化的东西。

从蛮荒部落到繁华之都

传说,阿兹特克人所崇拜的战神(也称为太阳神)维洛波切特利曾给他们指示:让他们去寻找一只鹰,这只鹰栖息在一棵仙人掌上,口中叼着一条蛇。

找到以后,他们就可以在那个地方居住下来。阿兹特克人遵照神的旨意去努力寻找,果然在墨西哥谷地特斯科科湖畔的一个岛上,发现了一只鹰叼着蛇站在仙人掌上的奇特景象。于是他们就在此地定居下来,建立起自己的村落,称之为“特诺奇蒂特兰”,意为“仙人掌之地”。

尽管这只是个传说,但它说明阿兹特克人并不是墨西哥谷地的原住居民。

他们原来生活在北方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居无定所,以狩猎为生,讲着纳瓦特尔语,称自己为墨西哥人,后来南下侵入这片谷地,征服了这里的原有居民托尔特克人。那么,阿兹特克人究竟从何而来?发源地到底在什么地方?人们从墨西哥发现的古抄本中找到线索,它记载着阿兹特克人来自于名为“阿兹特兰”或“鹭之地”的神秘地方。学者研究认为,“阿兹特兰”位于今墨西哥的墨斯卡系蒂坦岛。另有一位墨西哥考古学家认为,“阿兹特兰”不在今墨西哥境内,有可能在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或新墨西哥州,或佛罗里达州,甚至也有可能在亚洲。

但在现存的各种历史文献中,关于阿兹特克人从“阿兹特兰”迁移到墨西哥谷地这一段历史的记载与叙述都很模糊,所有关于阿兹特克民族起源的问题,都记录着最早能追溯到13世纪初。因此,人们对于阿兹特克民族起源的历史和它确凿的居住地始终没有形成一个定论。

考古研究发现,阿兹特克民族约在1276年进入墨西哥谷地,以查普尔特佩克为聚居地。好战的本性驱使他们经常侵扰邻近部落,这些被侵犯的部落愤怒不已,他们曾联合起来进行过一次大的讨伐。结果,阿兹特克人战败,大多数被俘,一部分人则逃到了附近的小岛上。被俘的人被带到了由托尔特克人后裔组成的库尔华坎王朝,被关在库尔华坎的监狱里,后来库尔华坎爆发了一场战役,他们被允许参战,立了一次大功。大约在1325年,这些阿兹特克人为与以前逃亡到岛上的人会合,也迁到了特斯科科湖中的那个小岛上居住。

这个小岛原先是一个荒岛,早期逃到这里的阿兹特克人克服了种种困难,才在这里生存下来。他们下湖捉鱼、撒网捕鸟、开垦沼泽、围湖造田,开辟出了一个所谓的“浮岛”,用来种植玉米等农作物。他们先是在沼泽地修建运河,然后又建起了挡土墙用来阻截水流,在墙内基部放入了一些腐败的植物,定期将运河底部的沃土翻起来回收到墙内作为表层以稳固墙体,四周还种上树木来防止水土流失。西班牙人将这个人工小岛称作“水上花园”。

阿兹特克人经过辛勤的改造,逐渐将一个个浮岛连接成片,把居住地不断扩大。由于地处热带,常年多雨,因此特斯科科湖的水位常常会上升,湖水中的盐分对田中的农作物不利,于是阿兹特克人修筑了一条长16千米的跨湖大坝,把岛屿置于一个封闭的水湾中,湾内还设有控制水位的水闸。到1400年,他们已把小岛改造发展成为一座繁荣的城市,即特诺奇蒂特兰城。

但阿兹特克人真正的发展,是从1427年开始的。那时,阿兹特克的首领是伊兹柯阿特尔,在他的带领下,阿兹特克得到了迅速发展,并与德斯科科、特拉科班两个部落组成同盟。这三个部落之间,平时是各自独立的,互不干涉,但在实力上阿兹特克是最强的,处于领导地位。之后,这个部落联盟迅速征服了墨西哥谷地的其他城邦,取得了这一带的统治权。

1440年,伊兹柯阿特尔的侄子蒙特苏马一世登基。他领导阿兹特克向外扩展,使新帝国的版图不断增大,先后征服了墨西哥东部和南部的大片领土。到15世纪末,阿兹特克帝国的疆域扩展达到了顶峰,全国有38个省,总人口约1500万,特诺奇蒂特兰城人口近25万,城市面积达13万平方千米。

1502年,蒙特苏马二世登基,他秉承了蒙特苏马一世的遗志,继续致力于扩充帝国的版图,到1519年西班牙人入侵为止,阿兹特克帝国的势力范围已经扩大到西起图潘河和巴尔萨斯河口,东至现在的塔巴斯克州,成为北美大陆上最强大的帝国,首都特诺奇蒂特兰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城市。

阿兹特克人的城市建筑也很出名,首都特诺奇蒂特兰城的设计和建造突出体现了他们的建筑才华。他们在岛的中央建起庙宇,并以庙宇为中心修建了两条东西、南北交叉的大道,城内交通以水上交通为主,人们贸易往来均在水上进行,俨然一座水上城市,因此欧洲人把特诺奇蒂特兰城比作意大利的威尼斯。

城内有两个代表性广场,分别是特拉尔特洛尔科庙广场和被真正称为特诺奇蒂特兰的宗教中心广场。广场上树立着巨大的公共建筑物,表面涂有石膏,反射出耀眼的光芒。广场上最主要的建筑是神庙,中心处屹立着20座大小不等的庙宇,被称作“美洲的金字塔”。这些庙宇用石块修砌而成,造型与埃及金字塔不同,其顶部不是尖状而是平状的,四面均为等腰梯形。

城市建筑以神庙为主体,不过也建有不少国王和贵族居住的宫殿和豪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