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知识小百科
16607400000007

第7章 生物环境(3)

但是霞水母的眼睛视力很差,只能感知到光的变化,虽然避免了同其他物体相撞,却使其丧失了攻击能力。它的猎物往往是无意中撞人它的触手被螫而死,然后被卷人它的口中。奇怪的是,某些小鱼面对它那可怕的触手,却能做到“游刃有余”。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许多小鱼在霞水母附近忙碌地觅食。当它们遭到大鱼袭击时,就逃到霞水母的伞状体下面,借以保护,霞水母就成了这些小鱼的保护伞、避难所。霞水母保护小鱼免受敌害,而小鱼消灭栖息在霞水母身上的微生物,这是一种特殊的对双方都有利的共栖现象。

嗜血如命的食人鱼

南美洲的亚马孙河是淡水鱼的天堂。在滔滔的亚马孙河及其支流中,有200多种鱼类,其中颇有一些让人“谈鱼色变”的怪鱼,它们之中最让人恐怖的一种是叫“皮拉尼西”的凶鱼,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食人鱼。它体长仅20—40厘米,头部和身体两侧呈黑色,腹部呈黄色。嘴里长着两排三角形的尖齿,有1厘米多长,非常锋利。食人鱼嗅觉灵敏,天性嗜血,一旦有一只动物被一条食人鱼咬出血,成百上千条食人鱼就会闻味扑来抢食。据说,它们袭击牛、马需要15分钟,而吃人仅需5分钟。在食人鱼出没的地方,每隔几十米,就有一块木牌,上面写着醒目的大字:“食人鱼,危险!莫下水!”在当地还有一种鱼叫“卡迪”,长得又细又小,它虽不像“皮拉尼西”那样凶猛,但据说能钻进人的肛门和尿道,所以人们每见此鱼都胆战心惊。

1976年,一辆公共汽车在亚马孙河下游失事,掉进食人鱼时常出没的乌鲁布河内。3个小时后,救援人员在现场发现,在此次车祸中丧生的38名乘客在食人鱼的利齿下仅剩白骨。

一位美国探险家曾对食人鱼进行过考察,并专门做了一次实验。他将一只刚打死的小山羊用钢丝拴着,轻轻放人河水中。仅仅两三分钟,小山羊四周的河水便开始激荡起来,泛起白色的浪花。从四面八方“闻讯”而至的食人鱼,蜂拥而上,纷纷向小山羊发起“进攻”。约摸10分钟后,当他将钢丝拉出水面时,小山羊只剩下一副片肉不留的骨架,尽管这样,还有几条食人鱼仍死死咬住小山羊的骨架,不肯罢休。此情此景,真是让人心惊胆战。

食人鱼习惯过群居生活,时常几百条、几千条聚集在一起。它能同时用视觉、嗅觉和对水波震动的灵敏感觉寻觅到攻击目标。它与鲨鱼一样,主要依靠机会觅食,但所不同的是,被誉为海中之王的鲨鱼有时对庞然大物还略有几分畏惧,而食人鱼则敢于袭击比它身体大几倍甚至几十倍的生物。遇到猎物,食人鱼总是首先咬住它的致命部位,使它失去逃生的机会,然后成群结队地轮番发起攻击,迅速将猎物化整为零。其速度之快,令人目瞪口呆。食人鱼在饥饿时则显得更为凶暴,就连一些鸟类也难以幸免。贴水而飞的野鸭、白鹭等有时也会突然消失在浪花与鲜血中,成为食人鱼利齿下的牺牲品。

凶残的食人鱼肉鲜味美,印第安人常将当地盛产的一种根部有毒汁的藤皮植物,搅拌在切碎的牛肉中,作为毒饵,倒人有食人鱼的湖泊和河流中。这样,不到一小时,水面上就浮满了被毒死的食人鱼,打捞上来便可食用。

据当地人讲,食人鱼的颚骨可以当剪子用,锐利的牙齿尖端涂上毒汁,可当箭镞用。

最大的两栖动物—娃娃鱼

据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在湖南张家界这个地方,一到盛夏的夜晚,伴随着泉水的淙淙流淌声,人们常能听到山间传来婴儿般的啼哭,这就是娃娃鱼那独特的叫声,娃娃鱼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的。

娃娃鱼的长相确实很特别,它的身体扁平,有一个大大的扁圆脑袋,上面嵌着一对小眼睛和一个小鼻子,嘴巴也很大,身后还拖着一条长长的大尾巴。它全身光溜溜的,没有鱼身上的那种鱗片,四条腿又短又胖,脚趾就像婴儿胖乎乎的小手一样。体色有棕色、红棕色,还有黑棕色的。

人有惰性,动物当然也有,而娃娃鱼可能称得上是懒惰者之王。白天,它就只会在自己舒适的家中酣睡;当夜幕降临时,它才静静地隐蔽在滩口乱石中,等待猎物走过它的身边,甚至还要走进它的口里,它才肯动动嘴。

娃娃鱼一般都挺懒惰的,所以它捕食的时候,就是一直等在那里。如果发现食物从它身边或者是眼前出现的话,它就会猛然一下张开嘴巴,把食物逮住,然后直到食物不动,被它咬死以后,才把食物吞进去。

虽然娃娃鱼长了一对小眼,但它这对小眼不但无神采,还是个高度近视呢!

娃娃鱼很怕光的刺激,遇到强光以后,它会去躲避它,因为它长期生活在较黑暗的地方,所以它的眼睛视力已经基本上退化了,只是对光有点敏感而已,可以说是高度近视。

设想如果给高度近视的娃娃鱼佩戴上人类的眼镜后,是不是娃娃鱼就会因此变得勤快起来呢?人们不得而知。但是这么傭懒的高度近视的娃娃鱼能生存至今,不用说肯定有它们独特的本领一它们的诀窍就是不怕挨饿。由于很少活动,娃娃鱼的新陈代谢十分缓慢。偌大的身体,每天只需吃250多克的食物就行,而且还不用天天都吃。

娃娃鱼还有一个名字,大鲵。其实,娃娃鱼并不是鱼类,而是一种古老而原始的低等两栖动物。只因它长得像鱼,又经常生活在水里,所以人们也给它安上了鱼的名字。之所以称之为大鲵是因为它是我国28种两栖类有尾目动物中个体最大的一种。

娃娃鱼是从水生到陆生过渡的典型两栖动物,在生物进化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它就是一个环境生物指标,只要环境遭遇破坏,它的食物链中,如果一个环节断了以后,它的整个物种的生存繁衍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娃娃鱼在研究物种进化方面,有很高的科研价值。同时,娃娃鱼还有着极高的医用价值。

娃娃鱼是一个生物活化石,原来在三四亿年以前世界各地都有。由于环境的变化,气候的变迁,再加上人为的破坏,现在只中国有。

在树上生活的青蛙

青蛙一般是生活在水塘里和附近的田野草丛中,也许你不知道,有一种青蛙是在树上生活的。

树蛙的种类有许多种,大多数生活在亚洲东部和东南部亚热带和热带湿润地区。在中国,斑腿树蛙分布最广,北达甘肃南部,南至西藏南部。多种树蛙栖息在潮湿的阔叶林区及其边缘地带。体背多为绿色或随环境而异。

树蛙体多细长而扁,后肢长,吸盘大,指、趾间有发达的蹼。末端两指(趾)骨节间有节间软骨,与树栖生活相适应。

属于树蛙科的飞蛙,产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菲律宾、马来半岛等地。体绿色,指、趾极长,末端有吸盘,能在树上跳跃、爬行。当指、趾伸直时,发达的蹼总面积约为20平方厘米,它们把四肢靠近身体,张开指、趾间的蹼,向树下一跳,就可以滑翔5—20米远;也能从地面一跃飞到1.5—2米高的树上,所以它有飞蛙之称。

在我国甘肃、西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以及印度、斯里兰卡、东南亚等地有一种树蛙,身体能随环境变化。指、趾间有微蹼,末端膨大成吸盘,吸盘中具有黏液分泌腺,可以牢牢地吸在树叶上,即使树的枝叶十分光滑,它们也能在树上跳跃、攀爬。它们也可以生活在草丛、竹上,以蚯蚓、昆虫、蜘蛛为食。

还有一种加勒比树蛙,体长仅有5厘米左右,背上有各种不同的花纹。它们的“祖籍”在加勒比海地区的波多黎各、古巴和巴哈马等地,主要生活在森林和湿地里。加勒比树蛙昼伏夜出。白天,它们躲在树叶间,晚上才出来觅食。它们主要以节肢动物为食,偶尔也吃蜗牛和特别小的青蛙。在加勒比地区,每公顷面积的青蛙数量超过2万只。加勒比蛙的卵产在隐蔽的树叶丛中,并由雄蛙严加保护,2·3周后变为小青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