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知识小百科
16607400000006

第6章 生物环境(2)

最懒的鱼

印鱼又称吸盘鱼,是硬骨鱼纲、鲈目、印鱼科的鱼类。

印鱼主要分布于热带海域,借头顶的吸盘构造,经常贴附在大型鱼类身上四处遨游,是一种喜欢搭便车的特殊鱼类;形状像橡皮章的吸盘,是由第一背鳍特化形成的,鳍条由盘中央向两侧分裂,呈羽状排列,整个吸盘自上颚延长到胸鳍上方。

印鱼体形为一个细长的纺锤,最大的长印鱼,体长1米左右。印鱼通常吸附在鲨鱼等大鱼的身上,海龟、海豚或船壁上也是它栖息的地方,小印鱼比较喜欢吸附在剑鱼或鲔鱼身上。

被印鱼吸附的鱼,无法摆脱印鱼;印鱼自己想离开时,只要向前游动就可脱离大鱼,这种附在其他鱼身上的行为,鱼类学家认为是一种相互有利的共生行为,印鱼为了行动方便而搭便车,它也帮被吸附的鱼清除身上的寄生虫。

大西洋中的印鱼,在6月、7月产卵,地中海的印鱼在8月、9月产卵,小鱼孵化后,长到3.8厘米时,就可以利用吸盘吸附在其他物体表面。印鱼在搭便车途中,发现有可以吃的小鱼,就会游离被吸附的大鱼,自己设法摄食。

热带地区的土著人,有时候会利用印鱼的吸盘钓海龟,把绳子绑在印鱼身上,然后抛到海里,等印鱼吸附到海龟背上时,只要把绳子收上来,就可以钓到海龟。

比较常见的印鱼有长印鱼、白短印鱼和短鳍印鱼,菱印鱼、短印鱼和澳洲印鱼就比较少见了。

我国南海也有它的踪迹。印鱼有两个背鳍,第一只背鳍已经演变为一个椭圆形的吸盘。这个吸盘很奇特,它长在印鱼的头顶上,吸盘的中间有一条纵线。纵线把吸盘分成左右两个部分。每一边都有22—24对排列整齐的软骨板。吸盘的周边有一圈薄而有弹性的皮膜。这样,印鱼就可以附着在鲨鱼、海龟甚至轮船的腹面,做长途旅行了。印鱼是如何吸附在海龟和鲨鱼身上的呢?原来,每当印鱼看到大海龟和大鲨鱼路过身边时,就立刻游上前去。把身体紧紧地贴在它们的身上。然后,立即将皮膜和软骨板竖起来。这样吸盘中的水就被挤出去了。这时,吸盘中成为一个真空的部分。靠着吸盘外部海水的巨大压力,印鱼就牢牢地固定住了。有人曾经测定过,一条60厘米的印鱼,竟然经得起10千克的拉力。

渔民们知道印鱼的这一习性,就利用这一特点为自己服务。他们在捉到的印鱼尾鳍上打孔,用尼龙绳穿透,系牢,然后把它放回海里。一旦印鱼遇到大海龟,就会吸附上去。这时渔民就会毫不费力地捉到猎物。一般的,只要放出两到三只印鱼,就会捕获一只大海龟。科学家们从印鱼吸盘的原理受到启发,设计了一种打捞沉船的“人造吸盘”。在打捞沉船时,只要将“人造吸盘”贴在打捞物品上,然后用起重机将沉船提出水面。

飞得最远的鱼

在我国南海和东海上航行的人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情景:深蓝色的海面上,突然跃出了成群的“小飞机”,它们犹如群鸟一般掠过海空,高一阵,低一阵,翱翔竞飞,景象十分壮观。有时候,它们在飞行时竟会落到汽艇或轮船的甲板上面,使船员坐收渔利。这种像鸟儿一样会飞的鱼,就是海洋上闻名遐迩的飞鱼。这是一种中小型鱼类,因为它会“飞”,所以人们都叫它飞鱼。飞鱼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洋里,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及地中海都可以见到它们飞翔的身姿。

飞鱼是个大家族,系鳐目飞鱼科统称,我国产的飞鱼有弓头燕鳐、尖头燕鳐等6种。飞鱼的长相很奇特,身体近于圆筒形,它虽然没有昆虫那样善于飞行的翅膀,也没有鸟类那样搏击长空的双翼,可是它们有非常发达的胸鳍,长度相当于身体的2/3,看上去有点像鸟的翅膀,并向后伸展到尾部。腹鳍也比较大,可以作为辅助滑翔用。它的尾鳍呈叉形,在蓝色的海面上扑浪前进、时隐时现的情景,很是逗人喜爱。

飞鱼为什么能像海鸟那样在海面上飞行呢?说得确切些,飞鱼的“飞行”其实只是一种滑翔而已。科学家们用摄影机揭示了飞鱼“飞行”的秘密,结果发现,飞鱼实际上是利用它的“飞行器”一尾巴猛拨海水起飞的,而不是像过去人们所想象的那样,是靠振动它那长而宽大的胸鳍来飞行。飞鱼在出水之前,先在水面下调整角度快速游动,快接近海面时,将胸鳍和腹鳍紧贴在身体的两侧,这时很像一艘潜水艇,然后用强有力的尾鳍左右急剧摆动,划出一条锯齿形的曲折水痕,使其产生一股强大的冲力,促使鱼体像箭一样突然破水而出,起飞速度竟超过18米/秒。飞出水面时,飞鱼立即张开又长又宽的胸鳍,迎着海面上吹来的风以大约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飞行。当风力适当的时候,飞鱼能在离水面4·5米的空中飞行200—400米,是世界上飞得最远的鱼。有人曾在热带大西洋测得飞鱼最好的飞翔记录:飞行时间90秒,飞行高度10.97米,飞行距离1109.5米。

当飞鱼返回水中时,如果需要重新起飞,它就利用全身尚未人水之时,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便增加滑翔力量,重新跃出水面,继续短暂的滑翔飞行。显而易见,飞鱼的“翅膀”其实并没有扇动,而只是靠尾部的推动力在空中作短暂的“飞行”。有人曾做过这样的试验,将飞鱼的尾鳍剪去,再放回海里,由于它没有像鸟类那样发达的胸肌,不能扇动“翅膀”,所以断尾鳍的飞鱼再也不能腾空而起了。

位于加勒比海东端的珊瑚岛国巴巴多斯,以盛产飞鱼而闻名于世。这里的飞鱼种类近100种,小的飞鱼不过手掌大,大的有2米多长。据当地人说,大飞鱼能跃出水面约400米高,最远可以在空中一口气滑翔3000多米。显然这种说法太夸张了。

但飞鱼的确是巴巴多斯的特产,也是这个美丽岛国的象征,许多娱乐场所和旅游设施都是以“飞鱼”命名的,用飞鱼做成的菜肴则是巴巴多斯的名菜之一。站在海滩上放眼眺望,一条条梭子形的飞鱼破浪而出,在海面上穿梭交织,迎着雪白的浪花腾空飞翔。繁花似锦的“抛物线”,仿佛像美丽的喷泉令人目不暇接。瞬息万变的图景美丽壮观,令人久久难忘。游客们在此不仅能观赏到“飞鱼击浪”的奇观,还可以获得一枚制作精致的飞鱼纪念章。巴巴多斯因而获得了“飞鱼岛国”的雅号。

飞鱼为什么要“飞行”?海洋生物学家认为,飞鱼的飞翔,大多是为了逃避金枪鱼、剑鱼等大型鱼类的追逐,或是由于船只靠近受惊而飞。海洋鱼类的大家庭并不总是平静的,飞鱼是生活在海洋上层的中小型鱼类,是鲨鱼、鲜花鳅、金枪鱼、剑鱼等凶猛鱼类争相捕食的对象。飞鱼在长期生存竞争中,形成了一种十分巧妙的逃避敌害的技能:跃水飞翔,可以暂时离开危险的海域。因此,飞鱼并不轻易跃出水面,只有遭到敌害攻击时,或受到轮船引擎震荡声的刺激时,才施展出这种本领来。但有时候,飞鱼由于兴奋或生殖等原因也会跃出水面,有时候飞鱼则会无缘无故地起飞。

当然,飞鱼这种特殊的自卫方法并不是绝对可靠的。在海上飞行的飞鱼尽管逃脱了海中之敌的袭击,但也常常成为海面上守株待兔的海鸟,如“军舰鸟”的“口中食”。

飞鱼就是这样一会儿跃出水面,一会儿钻人海中,用这种办法来逃避海里或空中的敌害。飞鱼具有趋光性,夜晚若在船甲板上挂一盏灯,成群的飞鱼就会寻光而来,自投罗网撞到甲板上。它的肉也特别鲜美,肉质鲜嫩,是上等菜肴。

寿命最长与最短的鱼

论鱼的寿命,狗鱼最长寿,可活200多年,堪称鱼中“老寿星”。狗鱼体细长,稍侧扁,尾柄短小。头尖,吻部特别长而扁平,似鸭嘴。口裂极宽大,口角向后延长可达头长的一半。齿发达,上下颌、犁骨、筛骨和舌上均具有大小不一致的锥形锐齿。它的牙齿与众不同,上颚齿可以伸出来并有韧带连着,这种锋利的牙齿可以把捕捉到的动物吃掉,有时也把吃不完的食物挂在牙齿上,留着备用。

狗鱼的鱗细小,侧线不明显。背鳍位置较后,接近尾鳍,与臀鳍相对,胸鳍和腹鳍较小。背部和体侧灰绿色或绿褐色,散布着许多黑色斑点,腹部灰白色,背鳍、臀鳍、尾鳍也有许多小黑斑点,其余为灰白色。

狗鱼身体修长,可达1米以上。吻很突出,尾鳍分叉。口生犬牙,性凶猛,吞食其他鱼类和水生动物。这种鱼属于冷水性鱼类,分布在北半球寒冷地区。狗鱼寿命长,与它生活在寒冷地区有一定的关系。现存有8种狗鱼,我国只有一种,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等地。此鱼的肉非常鲜美,是人们喜爱的食品。

与此相反,寿命最短的鱼是佛泽瑞尾锵鱼。在非洲有一种叫佛泽瑞尾锵鱼的卵生锵鱼,它是世界上生命最短暂的脊椎鱼类。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5厘米长的卵生锵鱼从出生到发育成熟,交配排卵,直至死亡,只有大约6个星期的生命历程。佛泽瑞尾锵鱼这种生命短暂的特性,在相关的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中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这种卵生锵鱼生活在非洲近赤道热带雨林的短暂雨季地区,在这些地区雨季会形成许多泥泞积水的池塘。这些池塘就是佛泽瑞尾锵鱼最好的栖息地。它们在池塘中交配并将鱼卵排入泥泞的池塘底部。在短短的几个星期内,它们生命历程就结束了。但是,新的生命又会在这里诞生。负责这项研究的是意大利国家研究理事协会神经病理学专家塞勒瑞那和意大利锵科鱼类研究所瓦迪萨利西教授,他们指出:“在佛泽瑞尾锵鱼短暂的一生中,要排卵3次,繁殖出100多条锵鱼。通过研究观察,它们生长至完全成熟只需4个星期左右,然而在成熟后的两个星期就要面临生命的终结。”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生物研究中心凯姆尼特教授称,该项研究具有很大的价值,这种短暂而成熟的生理特性可以用于今后更多的生物科研中。负责此项研究的塞勒瑞那博士表示,佛泽瑞尾锵鱼将可以更好地用于促进发育和防止衰老的产品研制。

据统计,世界上每年有2亿人患疟疾,其中至少有500万人因此死亡。那究竟谁是罪魁祸首呢?答案就是蚊子。世界上一共有400多种蚊子。其中有80多种能传染疟疾。雌蚊子在叮咬你的皮肤,吮吸你的血液的时候,同时吐出带有可怕寄生虫的唾液。科学家认为,自石器时代起,因病死亡的半数是因为蚊子。

一般蚊子每年4月开始出现,至8月中下旬达到活动高峰。秋天气候变冷温度降到10益以下时,蚊子就会停止繁殖,不食不动进人冬眠,直到第二年春天激醒后又出来害人。最适宜蚊子的温度是30益左右,太高了它们也受不了。蚊子的生存繁殖环境必须有水,因此地面积水、洼地浅坑、污水、臭水沟、容器存水、花盆积水、下水道、地沟、有水的盆盆罐罐等都是蚊子栖身之地。家庭中有存水的瓶瓶罐罐、天井、雨棚、下水管道、地漏等处,都有可能养蚊子,成为蚊子繁殖处。

蚊子很喜欢有水的地方,如小溪、稻田、河流、水坑、湿地等有水的地方,蚊子在水边能够保持幼虫生长发育增大种群数量,并能够维持蚊子所需的能量。湿地植被是蚊子种群的食物源,也为蚊子提供了理想的避难所。

蚊子对二氧化碳、热、潮湿空气极为敏感。它的发育为完全变态及经四期,即卵、幼虫、蛹及成虫。通常只有雌蚊才吸血,雄蚊以植物汁液为食粮。有些蚊种嗜吸人血,而有些则嗜吸动物血。

蚊子产卵时,大多数的雌蚊在产卵前都必须吸一次血,以供卵的发育。孳生地一般可分为永久或半永久性的积水、流动的水,暂时性的孳生地包括各种积水容器等。一般来说,雄蚊只能生存一周,雌蚊能活2—3星期。

常见的蚊子传播的疾病:疟疾是通过带有疟原虫的蚊子吸吮人血而侵人人体。登革热是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蚊子吸吮人血而侵人人体,登革热病毒可从卵传给蚊的下一代。流行性乙型脑炎它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经蚊子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

蚊子可传播多种疾病,那么,蚊虫叮咬是否也同样可传播艾滋病呢?其实,尽管蚊子的长嘴巴犹如一支注射器,但蚊子是不可能成为艾滋病的传播媒介的。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经研究后对这个问题有过明确的报道。

蚊子传播疾病,大致有两种传播方式:生物性传播和机械性传播。所谓生物性传播,是指病原体在蚊子体内经历了发育、增殖的阶段,再传染给人。如乙型脑炎病毒随血液被吸人蚊子体内后,先在其肠道内增殖,然后移行至唾液腺,经叮咬后传播给人或动物。

艾滋病病毒在蚊子体内既

不发育也不增殖,所以不可能通过生物性的方式进行传播。而机械性的传播方式,此种方式亦不可行。因为蚊子在吸血前,先由唾液管吐出唾液(作为润滑剂以便吸血),然后由另一条管道一食管吸人血液。血液的吸人是单向的,吸人后不会再由食管吐出来。有人担心蚊子嘴上的残留血液可能带有艾滋病病毒,会传染给人。但一些研究发现,蚊子嘴上的残血量仅有0.00004毫升,如按此计算,要叮咬2800次,残血量中才能带有足够引起HIV感染的病毒。而且,当带有艾滋病病毒的血被蚊子吸人后,艾滋病病毒在2—3天内即被蚊子所消化、破坏而完全消失。而蚊子一旦吸饱血后,要待完全消化后才会再叮人吸血。因此,无论从哪条途径,蚊子传播艾滋病的可能性可以说是不存在的。至目前为止,亦尚未发现经蚊子或昆虫叮咬而感染艾滋病的报道。

水母是一个大家族,海洋中已知的水母就有上千种之多,人们常吃的海蜇也是其中的一员。水母中体形最庞大的要算是霞水母。1865年,人们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海岸上发现了一只罕见的大水母,其触手长达36米,伞状体直径为2.4米。人们平常看到的霞水母伞状体直径为1.5—2米,周围触手长20—30米。

世界上最大的水母

几乎所有水母的身体都是柔软透明的,体内含有大量水分(约占体重的90%以上)。这种身体形态,决定了它们经常漂浮在水面,过的是漂泊不定的生活。霞水母也不例外,当它在水中游动时,四周那长长的触手顺流摆动,艳丽无比。那3厘米厚的伞状体,通常都带有粉红色或者紫色的花纹,并闪耀着微弱的光芒。

霞水母不但体形庞大,而且有很强的毒性,其杀人速度之快,甚至远远超过了眼镜王蛇。其触手内侧有一排排刺细胞。每个刺细胞里都藏着一个微小的空毒腺,其形状就像一把极小的鱼叉。一只成年霞水母的触手上有无数个刺细胞。一旦受到刺激,触手的传感神经立刻使刺细胞发作,继而射出毒液。被螫刺而中毒者,不仅有鱼类、虾类,还有那些不幸在水中遭遇上它的人。

一段0.6厘米长的触手如果螫叮到人的皮肤,其痛感有如被一支燃着的烟头灼烫一般。一名被螫者曾经描述说:“那感觉就像一个火盆倒在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