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知识小百科
16607400000021

第21章 历史文化(1)

史前人类

石器时代

石器时代是考古学对早期人类历史分期的第一个时代,即从出现人类到铜器的出现。始于距今二三百万年,止于距今6000—4000年。这一时代是人类从猿人经过漫长的历史逐步进化为现代人的时期。

人类发展的古代文化,以制造和利用石制工具为特点。根据工具的形状和使用的复杂程度,石器时代通常划分为三个独立的阶段,即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

大约在上新世末期的非洲,一支被称为能人的现代人类的祖先,制作出了已知最早的石制工具。这些非常简单的工具就是我们所知的石器。能人被认为是掌握了奥杜韦文化时期利用薄岩片和石芯的制造工艺。这种石制工业由它的产生地坦桑尼亚的欧肚白大峡谷加以命名。这些人类很可能并不打猎,而是以食用腐肉和野生植物为生。大约在150万年前,一支进化程度更高的人种一直立人出现了。直立人学会了掌握火和制造更复杂石器的技巧,同时活动范围由非洲扩张到的亚洲,如中国的周口店人。

这个时期的人们主要是制造简单的工具以作打猎和采集的用途,在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经学会了用火,中期出现了骨器,晚期已经能制造简单的组合工具,而且开始形成了母系氏族。元谋猿人、蓝田猿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基本上都处于这一时期。

中石器时代

在大约2万年前,最后的冰河时期渐渐过去。人类亦开始改变其生活习惯。因为自然气候变暖,使采集和渔猎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而为了在新的环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发明、创造继续出现,而且比旧石器时代时更多。这就是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阶段,也就是中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区可以找到捕鱼工具、石斧以及像独木舟和桨这些木制物品。

这个时代的遗迹并不多,通常都局限在贝冢。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区,可以看到森林地开始被开发的迹象。森林地的急剧开垦是新石器时代的事情,因为农业需要更多土地空间的关系。

而随着农业的出现,中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改变其生活。

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磨制石器为主,大约从1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为从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

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事农业和畜牧,将植物的果实加以播种,并把野生动物驯服以供食用。人类不再只依赖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来源变得稳定。同时农业与畜牧的经营也使人类由逐水草而居变为定居下来,节省下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样的基础上,人类生活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改善,开始关注文化事业的发展,使人类开始出现文明。

在中国,这个时代出现了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和细石器文化等文明。

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能够制作陶器、纺织,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开始了定居生活。

在新石器时代完结后,人类开始进人铜器时代。

氏族社会

氏族社会,即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的社会基层单位,亦是社会经济的基本单位。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一个氏族有十几个人,由共同的祖先繁衍下来。他们居住在一起,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劳动,共同分配食物,没有贫富贵贱的差别。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氏族之间可以相互通婚。基本贯穿于新石器时代始终。氏族社会初期,以母系血缘为纽带,即母权制,称母系氏族社会。大约在新石器时代末期,逐渐过渡到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即父权制,称父系氏族社会。

母系氏族社会

约从10000年前开始,人类进人了母系氏族社会。所谓母系氏族,就是每个氏族的全体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老祖母,他们是以母系血缘为纽带联结在一起的。在母系社会中,妇女对财产的支配权大于男子,氏族家庭是以女子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吕氏春秋·恃君览》说,“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指的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的情况。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河南的前仰韶文化、西安的半坡文化、东北的红山文化都是母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在他们的经济生活中,虽然采集和渔猎仍占重要地位,但农业和饲养业的出现改变了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成为他们经济生活中划时代的大事。他们的手工业也很有成就,尤其是陶器的发明和制作,使人类第一次改变了对自然物的依赖,集中凸显了人类的智慧和文明的曙光。

父系氏族社会

约5500年至4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为父系氏族社会所取代,我国远古人类进人了父系氏族社会,从此,男权的时代开始了。后期仰韶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山东的龙山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和下游的良渚文化等均属于父系氏族社会文化的代表。

父系氏族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文化体系,也是人类历史发生的最深刻的变革之一。这种变革是同当时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男子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大,社会中心自然发生偏移,因此,从母系氏族社会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父系氏族社会中,男性的财产权和社会地位高于女性,家庭婚姻关系也由母系氏族社会的“从妻居”改变为“从夫居”,子女自然不再属于母系氏族的成员而成为父系氏族的成员,成为父亲财产的继承者。当然也正是在父系社会的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劳动成果的有所剩余,一些人能够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并利用已占有的劳动财富役使他人,于是,贫富现象出现,私有财产开始萌芽。贫富悬殊的变化是阶级产生的基础,到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氏族社会开始走向瓦解,阶级社会开始出现。

古代文明

两河文明

两河文明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是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所发展出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主要由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亚述等文明组成。

阿卡德王国

阿卡德王国是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的奴隶制国家。统治区域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今伊拉克),位于亚述东南。

阿卡德人属于闪米特人的一支,非苏美尔人。大概于公元前2500进人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公元前4000年左右,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约在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王萨尔贡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权国家,定都阿卡德(即后来的巴比伦城),苏美尔城邦时代宣告结束。

萨尔贡在位期间(约公元前2371—约前2316),创建常备军(约有5400人),对外进行扩张。萨尔贡先后出征34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接着萨尔贡挥兵南下,降服乌尔,攻取乌鲁克,征伐拉格什,“洗剑于波斯湾”。昔日的苏美尔城市几乎尽遭摧毁,苏美尔旧贵族的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在东方,萨尔贡远征埃兰,略取苏撒等城市。在北方,萨尔贡不仅征服了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还曾进兵到小亚细亚的陶鲁斯山区以及沿黎巴嫩山脉的地中海东岸地带。萨尔贡虽然征服了广大地区,但他直接统治的地方大概只限于两河流域南部。在西方一度征服幼发拉底河中游的马里(注:此处的马里并非马里共和国,而是叙利亚城市)和叙利亚古国埃布拉,打开通往地中海沿岸的商路。

阿卡德王国后期,中央集权巳经趋于崩溃。约公元前2191年,蛮族库提人人侵,摧毁了阿卡德王国。阿卡德王国的历史是苏美尔历史的一部分,这一时期被称做苏美尔一阿卡德时代。

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奴隶制城邦,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以巴比伦城为中心。

公元前19世纪,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西亚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典型。史称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所颁《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其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汉谟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人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爱琴文明

爱琴文明是指公元前20世纪至公元前12世纪间的爱琴海域的上古文明,因围绕爱琴海域而得名。在希腊文明之前,是最早的欧洲文明,是西方文明的源泉。主要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两大阶段,前后相继。有兴旺的农业和海上贸易,宫室建筑及绘画艺术均很发达,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代表。

克里特文明

爱琴文明最早起源于克里特岛,约公元前2000年,克里特出现了最初的国家。克里特文明的最大特征是宫殿的修筑,每个城市多围绕王宫而形成,宫廷是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中心。

新王宫时期是克里特文明的繁荣期。此时克诺索斯的米诺斯王朝不仅统治克里特岛,还包括基克拉迪斯群岛,米诺斯的商站和殖民点则遍及整个爱琴海地区,东可达罗德斯岛和小亚的米利都,西北及于希腊本土的迈锡尼、雅典和底比斯,最西可达意大利的利巴拉群岛。此外,克里特和埃及的联系也更为密切,克里特已和埃及建立友好关系,商业交往更趋频繁。海外商业的发达和海军的强大使米诺斯王朝建立了海上霸权,被日后的希腊人传为美谈。

公元前1450年左右,说着希腊语的人占领了克诺索斯王宫,标志克里特文明的衰落。从此以后,爱琴文明的中心便转移到希腊本土的迈锡尼地区了。

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人和克里特的米诺斯人不是同一民族,他们的语言属印欧语系,是从欧洲内陆由北而南进人希腊的。迈锡尼人是希腊人中最早到来的一支,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定居于伯罗奔尼撒半岛。此时克里特已建立米诺斯文明,希腊本土的迈锡尼人则比较落后,虽已进人铜器时代,犹未建立国家,因此他们是在克里特直接影响下逐渐向文明过渡,到公元前1600年才称王立国。

迈锡尼城是迈锡尼文明的中心,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东北部。附近还有梯林斯城,是直属于迈锡尼的一个军事要塞。它们构成迈锡尼王国,在希腊诸国中最为强大。其他著名王国还有伯罗奔尼撒中部的斯巴达和西部的派罗斯,以及中希腊的雅典、底比斯等,它们有时组成一个军事同盟以联合作战,奉迈锡尼为盟主。

迈锡尼文明从公元前1200年以后渐呈衰败之势。经济衰落可能迫使统治者依靠武力掠夺,于是各国各城之间的战争也愈演愈烈,其中最著名的一次大战便是希腊同盟与小亚富裕城市特洛伊的战争。此战打了十年之久,最后希腊联军虽攻下特洛伊城,实际上却是两败俱伤。得胜的希腊各国(以迈锡尼为首)无不疲惫不堪,元气大伤,终于摆脱不了“黄雀在后”的厄运:希腊各国一直难以恢复,便为北方的多利亚人提供可乘之机。他们纷纷南下,攻城略地,逐步征服了除雅典以外的中希腊和伯罗奔尼撒各国,宣告了迈锡尼文明的灭亡。

奴隶制帝国

蒙古帝国

蒙古帝国(1206—1635),是一个历史上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为原大蒙古国的延伸,也是历史上世界最大的帝国与国家之一。蒙古帝国最大疆域面积高达3300万平方千米(一说4400万平方千米),东到太平洋,北抵贝加尔湖(一说达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鼎盛时达匈牙利),南至南海。占了世界土地面积的22%,超过了五分之一,为20世纪时苏联的1.5倍,现今俄罗斯的1.9倍,涵盖了当时疆域内1亿的人口。

蒙古位于亚洲北部、戈壁大漠南北的高原地带,素为众多游牧部落、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自春秋始,先后有匈奴、鲜卑、突厥、回纥等民族崛起,构成人类古代游牧世界的东翼,与相邻的中原农耕地区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和政治、军事的频繁冲突与交往。13世纪左右,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的领导下,冲出高原,掀起一股强劲的扩张浪潮。短短时间内,这股扩张浪潮便将欧、亚农耕世界搅得周天寒彻,一片昏暗,造成人类中古时代政治、文化和地理上的巨变。它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蒙古民族的历史进程,也在人类文明演进的轨迹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八九世纪之交,原来游牧于贝加尔湖东南和黑龙江上游额尔古纳河一带的蒙古诸部,开始向西迁徙,进人斡难河、怯鲁连河和土拉河上游地带,随之占据了东起贝加尔湖、西至额尔齐斯河、南达万里长城、北抵西伯利亚的广阔咼原地区。10—12世纪,以往那种传统的氏族集体游牧方式“古列延”渐渐让位于一家一户的游牧方式“阿寅勒”,社会阶级分化加剧,氏族社会逐步瓦解。各个部落首领“汗”和贵族“那颜”在大肆攫取社会财富的同时,还豢养亲兵勇士“那可儿”为其效命,以此作为维系权势,攻伐征战的武装力量。各部落为争夺牧场、牲畜和奴隶,相互拼杀,弱肉强食。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在斡难河(今鄂嫩河)源头召开大会,即蒙古大汗位,号“成吉思汗”,国号“大蒙古国”。蒙古草原结束了长期混战的局面。

蒙古帝国(或称蒙古汗国)包括大汗汗国、察合台汗国、钦察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元朝只是蒙古帝国五个汗国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即大汗汗国的继续发展。

1635年,多尔衮与岳托等领兵万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众于额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儿子归降,交出可汗印信,整个漠南蒙古完全纳人了后金帝国的版图,蒙古帝国的汗位至此断绝,而蒙古帝国,也永远的消失了。

印加帝国

印加帝国(Inca)是南美文明的渊源之一,13世纪末期,盖丘人开始取得权利和声望,最后打败了昌盖人建立了塔万廷苏约帝国。塔万廷苏约帝国从传说中的缔造者曼可喀巴科到最后一任帝王,即于1553年死于西班牙人之手的阿塔华尔帕。经历了14任印加王。他们利用千年以来获得的知识以及从以前的文明中继承的内容,印加王建立了神权帝国以及神奇的统治机构,把不同部族归纳在其统治之下,帝国的领土广阔,上起现哥伦比亚的努多德巴斯特地区,下至今智利的乌马勒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