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青少年知识小百科
16607400000012

第12章 人文艺术(1)

雕塑

雕塑的发展

雕塑是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以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手段制作的三维空间形象的艺术。其制作手段有雕刻、塑、堆、贴、焊、敲、编等,又称雕刻。指用各种可塑材料或可雕、可刻的硬质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

雕塑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紧密相连,同时又受各个时代宗教、哲学等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如法国旧石器时代的圆雕裸女和牝马、野猪等浮雕,中国陕西何家湾和辽宁凌源、建平等地发现的5000—6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雕、骨雕、人像和女神彩塑头像等,反映了人类对自然力的崇拜和对动物的崇拜以及认识人本身、认识世界的过程。雕塑是时代、思想、感情、审美观念的结晶,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

西方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多有取材于古希腊神话(及其发展古罗马神话)的,而在西方雕塑发展史上,古希腊雕塑代表着一种美学高度。希腊艺术家确立规范和原则,对后世西方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文艺复兴时期和新古典主义的雕塑艺术就以其为标杆。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成为封建统治的有力支柱。因此,欧洲中世纪的雕塑主要为基督教服务。许多优秀雕刻家从事教堂建筑的装饰雕塑和内部陈列的圆雕工作。法国的安高莱姆教堂,康城的三圣教堂,德国盖因拉德的圣基列阿教堂中的许多雕刻,都具有代表性。各色各样的雕塑,都有助于加强宗教神秘的气氛。

14世纪的法国雕塑中,哥特式艺术反映现实倾向增强,对人物姿态、表情、形体等方面开始夸张强调,为宗教服务的哥特式雕塑开始出现了新兴资产阶级艺术的萌芽。中世纪的雕塑有精华有糟粕,许多作品中充满迷信、荒诞的宗教内容,但从艺术遗产的角度来看,当时的雕塑家们也创造了不少属于人民的、有积极因素的好作品,在世界美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

从15世纪后半叶开始一直到16世纪,文艺复兴文化在欧洲许多国家产生和形成。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继承并发展了希腊、罗马雕刻艺术的传统,使雕刻艺术达到了高度繁荣,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雕刻家,差不多都集中在佛罗伦萨。最先出现的雕刻大师是季培尔蒂,佛罗伦萨洗礼堂的两扇青铜大门上的装饰浮雕是他的代表作。伟大的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把这两扇大门赞誉为“天堂之门”。同一个时期的伟大雕刻家还有多那泰罗、委罗齐奥等。而米开朗基罗的出现,则标志着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发展到了最高峰。他们以写实的手法,用准确的人体解剖学,塑造人物形象,使人的形态有很强的力度感,以雕刻的艺术语言塑造传神的形象和高度的技巧手法。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艺术对后期的雕刻家有极大的影响。

各时期的雕塑作品代表

远古雕塑代表作品

《维林多夫的维纳斯》,石灰石圆雕,高约10厘米,宽5厘米,约产生于公元前30000年。人类雕塑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甚至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这尊“维林多夫的维纳斯”就是人们所发现的迄今为止最早的雕塑艺术的代表作,这尊小圆雕发现于奥地利摩拉维亚的维林多夫山洞中,距今已有约三万年的历史了。

这尊雕像头部和四肢雕刻得十分粗糙,脸部特征基本忽略,头发均勻地卷曲排列在整个头部上,但胸部突出,腹部宽大,女性特征被强调得极其夸张。人们推测它很可能是当时母系氏族社会崇拜的偶像,表达了早期人类渴望种族繁衍的愿望。同时,它也是旧石器时代母权制社会观念的反映。由于发现于维林多夫山洞中,所以西方美术考古学家们戏称其为“维林多夫的维纳斯”。这尊雕像被公认为是人类雕塑艺术的开端。

古代希腊代表作品

《雅典娜头像》,大理石复制品,高41厘米,收藏于意大利波洛尼亚市博物馆,原作为菲狄亚斯作于约公元前490前430年。古希腊时代,雅典人修建了许多雅典娜的神像来赞美这位古希腊的庇护神,其中以著名雕刻家菲狄亚斯的作品最为著名。菲狄亚斯曾应利姆诺斯岛上的雅典移民的请求,创作了一尊向雅典娜谢恩的纪念雕像,称为《利姆尼阿的雅典娜》,后来安放在雅典卫城。据说这尊雕像不像以前雅典娜的雕像一样宣扬战斗和激情,而是充满了和平和宁静。所以雅典娜的形象不再是持长矛和盾牌,顶盔贯甲、全副武装的形象,而完全是一位端庄、优美的少女形象。可惜的是原作已不复存在,现在只流传下来一个其头像的复制品,就是这尊《雅典娜头像》。它的珍贵之处就在于雅典娜是以温柔少女形象出现的,面部表情的刻画十分细致,女神似乎在低头沉思,优美中含有男性的刚强,既有纯洁少女的美,又在思考中显现出智慧,同时,眉眼之间仿佛还带有一丝淡淡的哀愁。艺术家把这种复杂的表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令人不得不慨叹古希腊雕塑的精巧绝伦。

欧洲雕塑代表作品

夏特尔大教堂的装饰雕像,教堂雕塑,完成于公元12—13世纪。建筑是中世纪艺术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大量的教堂就是在那个宗教狂热的时代修建的;而雕塑作品几乎都以建筑的一部分的身份出现的,内容所表现的完全是宗教故事或《圣经》中的人物。

法国是中世纪后期哥特艺术的发源地,夏特尔教堂便是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教堂上大量的装饰性雕像也是哥特雕塑的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

在教堂门侧的立柱上,雕刻有许多直立的人物形象,有的是表现圣经中的先知和圣徒,有的是表现皇帝和皇后,体现了政教合一的思想。这些大门侧柱上的石雕,虽然有着中世纪典型的被拉长的身材和呆滞的目光,但也表现出了人物的个性,动作也有所变化。其中以教堂南墙的《四圣徒像》最为出色,这是圣经中四个不同时代的圣徒形象,都是以圆雕的形式出现的,神态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也比同时代的其他作品准确,他们服装的质感也被雕刻家们细腻地表现了出来。所有这些雕像都有着安静、平和的神态,体现了基督教信念中的理想形象,具有很强的宗教感染力。

建筑

中国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朴素淡雅的风格,主要以茅草、木材为建筑材料,以木架构为结构方式(柱、梁、枋、檩、椽等构件),按照结构需要的实际大小、形状和间距组合在一起。这种建筑结构方式反映了古代宗法社会结构的清晰、有序和稳定。

唐代建筑

唐代建筑规模宏大,规划严整,中国建筑群的整体规划在这一时期日趋成熟。唐都长安(今西安)和东都洛阳都修建了规模巨大的宫殿、苑囿、官署,且建筑布局也更加规范合理。唐代的木建筑实现了艺术加工与结构造型的统一,包括斗拱、柱子、房梁等在内的建筑构件均体现了力与美的完美结合。唐代建筑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山西省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是典型的唐代建筑,体现了上述特点。

宋代建筑

宋代的建筑水平达到了新的高度。这一时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浑的特点,变得纤巧秀丽、注重装饰。宋代的城市形成了临街设店、按行成街的布局,城市消防、交通运输、商店、桥梁等建筑都有了新发展。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完全呈现出一座商业城市的面貌。这一时期,中国各地也已不再兴建规模巨大的建筑了,只在建筑组合方面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衬托主体建筑,并大力发展建筑装修与色彩。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内的正殿及鱼沼飞梁即是典型的宋代建筑。

宋代砖石建筑的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砖石建筑主要是佛塔和桥梁。浙江杭州灵隐寺塔、河南开封繁塔等均是宋代砖石建筑的典范。

元代建筑

元代建筑发展基本处于凋敝状态,大部分建筑简单粗糙。元代的都城大都(今北京北部)规模宏大且形制得以延续,明、清两朝皇城一北京的规模就是这一时期创建的。留存至今的元代太掖池万岁山(今北京北海琼岛)也是元代的盛景。

由于元朝统治者崇信宗教,尤其是藏传佛教,这一时期的宗教建筑异常兴盛。北京的妙应寺白塔就是一座由尼泊尔工匠设计建造的喇嘛塔。

明代建筑

明代的建筑样式大都继承于宋代而无显著变化,但建筑设计规划以规模宏大、气象雄伟为主要特点。这一时期的城市规划和宫殿建筑均为后世所沿用都城北京和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城南京均得益于明代的规划和经营,清代帝王的宫殿也是在明宫殿的基础上不断扩展完善而来的。这一时期的都城北京是在原有基础上改建的,建后分为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部分。

清代建筑

清代的建筑大体因袭明代传统,但也有发展和创新,建筑物更崇尚工巧华丽。清代的都城北京城基本保持了明朝时的原状,城内共有20座高大、雄伟的城门,气势最为磅礴的是内城的正阳门。因沿用了明代的帝王宫殿,清代帝王兴建了大规模的皇家园林,这些园林建筑是清代建筑的精华,其中包括华美的圆明园与颐和园。

这一时期,建筑技艺仍有所创新,主要表现在玻璃的引进使用及砖石建筑的进步等方面。这一时期,中国的民居建筑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自由式建筑较多。

西方建筑

古希腊的建筑风格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则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而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这种规范和风格的特点是,追求建筑的檐部(包括额枋、檐壁、檐口)及柱子(柱础、柱身、柱头)的严格和谐的比例和以人为尺度的造型格式。古希腊最典型、最辉煌,也是意味最深长的柱式主要有三种,即陶立克、爰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代表性的建筑群体:雅典卫城。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代表:古罗马大斗兽场、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又称万神庙)。

拜占庭建筑的风格

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西罗马的首都仍在当时的罗马,而东罗马则将首都迁至拜占庭,其国家也就顺其迁移被称为拜占庭帝国。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个特点是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隆顶”。第二个特点是整体造型中心突出。那体量既高又大的圆穹顶,往往成为整座建筑的构图中心。第三个特点是它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其典型作法是在方形平面的四边发券,在四个券之间砌筑以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仿佛一个完整的穹顶在四边被发券切割而成,它的重量完全由四个券承担,从而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第四个特点是色彩灿烂夺目。代表: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的风格

哥特,原为参加覆灭古罗马帝国的一个日耳曼民族,其称谓含有粗俗、野蛮的意思。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人,因厌恶中世纪的黑暗而“赠”给中世纪建筑的。习惯上人们将与中世纪的这种主要建筑风格一致的建筑,均称为“哥特式建筑”。大多是教堂建筑。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意识是宗教意识,特别是基督教意识。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人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的墙体上都保持了垂直的线条,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代表: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

巴洛克建筑的风格

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意为畸形的珍珠,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炫耀财富。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第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满欢乐的气氛。提倡世俗化,反对神化,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的结果是人性的解放,这种人性的光芒照耀着艺术,给文艺复兴的艺术印上了欢快的色彩。第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这是巴洛克建筑风格最显著的特征。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代表: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意大利罗马的特列维喷泉。

汉字的起源与流变

汉字的起源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画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画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