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的盐库
海水的味道又咸又苦,这是因为海水里含有大量的盐类物质。海水里的盐类种类很多,其中主要的是氯化钠和氯化镁。氯化钠是咸的,氯化镁很苦,所以海水的味道又咸又苦。在组成海水的各类盐中,氯化钠所占的比重最大,约占盐类总量的全世界的海水盐类的蕴藏量是极为丰富的,总共含有5亿亿吨盐类。
无边的海洋是人类工业和生活用盐的主要产地,盐度蕴含量中等的海域中,每1000千克海水里就有35千克盐。这样来推算,全球海洋中共含有至少5亿亿吨盐。世界上食盐产量45,是通过日光蒸发海水来制取的,海盐对于人类工业和生活来讲至关重要。
我国沿海12个省、市、自治区都有海盐生产。盐田已从20世纪50年代初的1000平方千米增加到80年代末的3600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渤海湾、胶州湾、莱州湾、湄州湾、雷州湾、北部湾等海湾内。这些海区,尤其是北方沿海,由于光照充足、蒸发旺盛、盐度浓,非常适于海盐生产。其中,渤海湾内的长芦盐场是我国最大的盐场。
海水淡化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有近百种,但是,主要有这样4种基本方法:蒸馏法、电渗析法、反渗透法和冷冻法。这4种方法在技术和生产工艺上都比较成熟,经济效益也比较好,具有较好的实际生产意义。其中,蒸馏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已投人到工业生产中。蒸馏法中的多级闪蒸、多效竖管蒸懐法和蒸汽压缩法技术工艺均比较完善,是当前进行海水淡化的基本方法。
海水淡化的目的是用物理、化学等方法将含盐量较高的海水脱去大部分盐分,以满足人们对淡水的需要。海水中的平均含盐量为3.5%,即每升海水中含有各种盐的总量为35克,而人们饮用水所需淡水的含盐量每升中最多不应大于500毫克。海水脱盐这一看似并不复杂的工艺在实际生产中,尤其是大批量生产中有许多棘手的难题需要攻克。因而节约用水,仍应作为人类长期的一项工作坚持下来。
中国在海洋油气田开发上积极投人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今后这一项工程我们仍要努力完成下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使人们有条件进行近海海底石油资源的开采。1947年,美国最早开始尝试海上石油开采。1977年,世界上已有439条钻探船从事油气资源的开采作业。
黄金液体—石油
世界海洋石油的绝大部分存在于大陆架及其临近地区。波斯湾大陆架石油产量较早地进人大规模开采,现在这一区域已成为供应世界石油需求的主要地区。欧洲西北部的北海是仅次于波斯湾的第二大海洋石油产区。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是世界上第三大海洋石油产区。此外,美国与墨西哥之间的墨西哥湾,中国的近海(如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也都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最早开发海石油资源的是国。
美国人在1897年采用木制钻井平台在浅海处打出了石油。1924年,在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和苏联的里海沙滩上,先后竖立起了海上井架,开采石油。而效率更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海上石油井架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才正式被应用。1946年,美国人在墨西哥湾建立起第一座远离海岸的海上钻井平台,打出了世界上第一口真正意义上的海底油井。
我国海域现在已发现了30多个大型沉积盆地,其中已经证实含油气的盆地有渤海盆地、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等,总面积达127万平方千米,临近我国的海底,42,含有石油和天然气。南海南沙群岛海域,估计石油资源储量可达350亿吨,天然气资源可达8万亿—10万亿立方米。
有人预言,我国南沙海域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波斯湾。为了子孙后代的利益,为了我国能源战略安全,我们必须重视对我国海洋利益的维护。
世界上已有上百个国家在海上建立了“石油城”。一座座钻井犹如擎天立柱般屹立在大海上。
世界上主要油井有600余口,石油储量上中东的波斯湾居于首位,其次是委内瑞拉的马拉开波湖,第三是欧洲的北海。波斯湾和马拉开波湖的海底石油储量约占世界石油储量的7成左右。海底天然气储量方面,波斯湾居第一,北海居第二,墨西哥湾列第三。
世界已探明的大型油气田有70余个,其中特大型油田10个,特大油气田4个,6年产量超过1000万吨的有11个,其中以沙特阿拉伯、委内瑞拉和美国为主。离岸的石油井中最远达500千米,最深井达到7613米,平台最深约300米。世界的“石油城”仍在不断地增加,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也逐步增加。
石油最初是被用作汽车、飞机的燃料。20世纪50年代后,石油化工业正式大规模兴起,石油可加工成合成纤维、橡胶、塑料和氨等。目前至少有5000多种化工原料关系到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人们的生活已与石油化工产业密不可分了。石化产业为改善人类生活水平居功至伟。石油已渗透到经济、军事、航天等几乎所有的部门,石油能源安全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心的话题。世界各国将会不惜一切代价来保证本国的石油能源安全,以满足自己国家工业、农业和人民日常生活对石油的需要。
可以燃烧的冰
可燃冰并不神奇,它是由水和天然气组成的一种新型的矿藏。可燃冰广泛分布于海底。
这种天然气水合物的外表同冰非常相似,为白色固态结晶物质。从物质结构上看,它是一种非化学计量的笼形物质,它的分子结构像灯笼一样,具有极强的吸附气体的能力。当这种晶体吸附到一定程度的可燃气体时,它便可以用于能源利用了。可燃冰含有多种可燃物质,甲烧占多数,约为90%,其余是乙烧、乙块等。
可燃气体分子处于紧密压缩状态,为固态结晶体,由于这种固态气体可以燃烧,因此它被称为“可燃冰”。目前,世界各国正努力开发这种物质以作为国内能源产业的新型替代能源。
关于可燃冰的形成,专家们意见不一。一般认为,可燃冰是水和天然气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这种可燃冰与一般天然气具有明显的区别。一般的天然气是海洋中的生物遗体在地下经过若干地质年代生成的,而固态天然气——可燃冰矿,则不是由生物遗体形成的。可燃冰可能是数十亿年前,在地球形成之初的某个时期,在深海500—1000米的岩层中,保存在水圈中的处在游离状态下的甲烷在适宜条件下与水结合而形成的结晶矿。可燃冰普遍存在于世界海洋中,已经探明的储量极为丰富,是陆地上石油资源总量的百倍以上。这样可观的储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兴趣。
关于可燃冰的开采,俄罗斯在这方面进行了首次尝试。他们在西伯利亚的梅索亚哈气田进行了成功试验。这个气田在背斜构造上,储气的地层是白垩纪砂岩。气田中的一部分天然气钻人地表松散的沉积物中,由于西伯利亚低温的地层中的压力,天然气与水结合成水合天然气。水合天然气充填于松散沉积物的孔隙中,形成了封闭的壳层。迄今为止,俄罗斯已开采了近30亿立方米的可燃冰。俄罗斯的尝试成为人类对可燃冰开采的首次成功实验,自此人类对可燃冰的开发进人了一个新的时代。
辽阔的海洋空间资源
开发和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已成为各国重视的项目,开发海洋也将成为世界科技的大趋势。这对于那些陆地面积狭小的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假若对占地球总面积71,的海洋加以充分利用的话,人类的居住面积将得到较好的改善。
海湾利用
海湾深人陆地,风平浪静,最有利于各项建设事业。世界上许多海湾都已建有港口等设施。现在许多国家已在海湾上修建了水上飞机场、人工岛、海上城市和旅游设施等。
航运利用
海运在各种交通中的优势明显:航船载货量大(尤其是巨型邮轮)、运费低、适应性较强、沟通便利……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是邻海国家,海运可直达世界各地,自古以来,海运始终是国际贸易中的主力军。
青函海底隧道
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是日本的青函海底隧道。它南起本州青森县,北至北海道的函馆,横穿津轻海峡,隧道全长约54千米。它的主隧道宽11米,高9米,中央部分在海面以下240米,切面是马鞍形;隧道内铺设了两条铁路,另有两条用以后勤或维修的辅助隧道。高速火车通过隧道仅用13分钟。该隧道耗资37亿美元,被称为当代的一大奇迹。青函隧道成为日本沟通本州和北海道的纽带,大大促进了本国的经济交流。
海道
香港九龙海底隧道计划于1955年提出,1966年开始动工,1972年建成通车。隧道全长2625米,其中海底部分为1290米。这条隧道的建成是香港交通史上的里程碑,也是当时闻名于世界的大工程之一。
整个隧道由香港政府出资兴建,连通九龙半岛至香港岛的维多利亚海峡海底隧道。此外,九龙至香港之间还有一条地下铁路海底专用隧道。
2070年代,香开始建维多利海海底道。
施工部门按照设计,在陆地上用钢筋混凝土浇制14个体积庞大的隧道沉管。将其陆续沉人海底,再接起来加以固定。
海底城市
21世纪,人们将向海底发展,在大海深处建造城市。在海底建城市,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水压和海水腐蚀问题,因此,就需要发明出一系列抗压和耐腐蚀的建筑材料来。海水淡化、废水处理、空气循环等难题也应当被攻克,这样人类才得以人住海底。
滩涂利用
目前,140多个国家都在从事滩涂水产养殖,仅虾类养殖面积就已达100多万平方千米。我国的海水养殖面积达80多万平方千米。
荷兰几百年间围海造陆6000多平方千米,占其国土面积的1/5。日本也已围海造陆1200平方千米,为亚洲之首。此外,新加坡、美国也都有围海造地的计划并得以实施。我国在历史上累计开发滨海荒地和滩涂167700平方千米,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又围垦了6000多平方千米。我国香港的启德机场和新机场、澳门的机场均由填海而成。一些海滨城市在海上建机场已是一种趋势,如韩国的仁川国际机场位于两个岛屿之间填海而成的陆地上;日本神户人工岛是一座有现代化的港湾设施、居民住宅、国际展览中心、酒店、公园、飞机场的海上城市,居住着15800人。这样,在不久的将来,人类向海洋进军的计划会大。
海上人工岛
这种通过人工在海洋中建成的陆地,我们就叫它海上人工岛。人类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在海洋上开发生存空间。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利用一个海中的小岛,再移山填海建成了长崎机场。
海上人工岛也可以建造大型居住区,这就是海上城市。
中国的海上人工岛
我国第一座海上人工岛一张巨河人工岛坐落在河北省黄骅市歧口镇张巨河村南距海岸4125米的海面上。张巨河人工岛具有勘探、开发、海上救助和通fe等功能。
张巨河人工岛隶属于大港油田,于1992年5月22日定位成功。它采用单环双壁网架钢板结构,内径60米,防浪墙高7.5米,主要用于2.5米以下水深、工作条件恶劣的极浅海域的石油勘探与开发。它是我国渤海洋面上的一颗明珠。
海上旅游业
旅游被人们称为“无污染绿色产业”,旅游业的开发在各国备受关注。许多海岸地带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一优质的沙滩、清新的空气、明媚的阳光、宜人的气候,为海上旅游注人了不竭的生命力。许多国家都在这方面进行了开发,如意大利已建成500多个海洋公园,其中利古里亚海东岸的维亚雷焦海洋公园,是一个大型的海洋综合游乐中心,内设游览、体育俱乐部、训练场等,已成为欧洲旅游天堂。我国各省市的海滨浴场也已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数量众多的海岛被称为“海上明珠”,发展海岛旅游前景广阔,而我国海岸线广阔,具备开发旅游业的诸多有利条件。为推动我国走向世界,促进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海上旅游资源的开发势在必行。
围海造陆
荷兰有27,的土地是在海平面之下的,有近1/3的国土海拔仅1米左右。
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位置’就是昔日一个低于海平面5米的大湖。
因而,如果不是那些高大的风车,如果没有荷兰人民围海造田的不懈努力,荷兰恐怕早已沦为一片沼泽了。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荷兰的造陆,主要方式是筑堤排水,从海平面下取得陆地。在20世纪初(1927—1932),荷兰筑起了世界上最长的防浪大堤。大堤长30千米,高出海面7米;海堤底宽90米,顶宽50米;堤顶可并驶10辆汽车。防浪海堤修起后,将须德海完全封闭起来,形成内湖,人们又把内湖水进行淡化,然后分片筑堤围垦,荷兰最终获取陆地2600平方千米。
在20世纪中叶,荷兰又实施了“三角洲工程”计划。此工程是修筑一条大堤,将莱茵河、马斯河、斯海尔德河的三角洲截住以将活水永远拦在大堤之外,保住南部3000多平方千米的国土。同时,荷兰又在海堤上建起一座通航船闸,修筑通航水道。荷兰人利用挖取的淤泥填低地,以获取港口用地,以确保通航水道能够具备持续的通航能力,而这个大型的围海造陆项目也成为荷兰人的骄傲。美丽的郁金香之国,浩大的围海造陆奇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慕名而来的世界各地的游客。
海陆
科学合理的开发,海洋能造福于人类,但是,只顾眼前利益,不合理地盲目围海,也会给人们带来灾难。这样的例子,在我国沿海经常能见到。例如,渤海沿岸水域,原是鱼类和对虾的繁殖地,但由于不合理的围垦,鱼虾的产卵地完全被破坏,以致今天渤海往日的鱼汛都无法形成。近几年,几乎年年都发生大面积赤潮灾害,有的年份,一年之内竟发生数十次赤潮,而且发生次数逐年上升。其中对渔场的破坏最为常见,无目的、无秩序地盲目围海造陆会使海洋环境发生变化,这会破坏渔场,给海洋的渔产养殖业以致命打击。围海造陆可能破坏它所在海域的原有海洋生态环境系统,造成水域污染。所以,填海造陆、围垦滩涂如果处理不当,会造成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海洋——未来的粮仓
生命离不开蛋白质。在茫茫的大海中,可供人类利用的极其丰富的各种生物资源,约有20余万种,其中海洋动物16万—17万种,还有3000—4000种海洋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