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喧嚣的海洋
16592700000013

第13章 海洋生物(3)

在深邃的海洋中,动物要想生存必须具备沉浮的本领。有的动物的身体构造就适宜于沉浮。比如鹦鹉螺,贝壳很大,里面分成很多小室。最后一室是它的“住室”;当室内气体增加时,浮力随之增大,鹦鹉螺的整个身体便可以上浮。随着气室内空气不同程度的减少,它的身体便可以在海水中悬浮或沉人海底。

鱼类的沉浮,与海螺这样的游泳动物不尽相同。鱼类主要是借助本身可充气的鱼鳔来进行沉浮。当鱼向下游时,就排出鳔内的气体,以减小浮力,相应增加自身重量。鳔内气体增力时,鱼便向上浮。

乌贼的身体构造是最有特点的了,它的外套膜及头部在背面有软骨相连,外套膜边缘与外界相通的开口能够随时关闭和张开。当外套膜边缘张开口时,海水便流进乌贼的外套腔内,水注满了外套腔,开口就自然关闭,这时,乌贼即可沉人海底。它的沉浮与潜水艇的沉浮方式相同。乌贼行动十分敏捷,素有“水下火箭”之称。它还能靠漏斗喷水来后退或前进。外套腔注满水后,外套膜的肌肉用力收缩,水便从漏斗喷出,借助喷水的反作用力前进。它还可以借漏斗的不同摆放位置前进或后退。总之,乌贼上浮下沉自如,前进后退迅速,它的招数够“绝”的了。

海豚

全世界共有30多种海豚,而且分布较为广泛,从温暧的赤道到寒冷的北极海域,都能听到海面上海豚欢愉的叫声。海豚和鲸归属于同一个大家族。海豚的大脑结构复杂,其智力远远超过除人以外的其他哺乳动物。它们聪明伶俐,学习能力很强,对落海的弱小动物和人类常常积极地给予救助。因此,海豚是一种非常惹人喜爱、心地善良的动物。

海豚的视力极差,那么它是怎样寻找食物的呢?又是怎样识别方向的呢?经科研发现,在浑浊和黑暗的水下,海豚靠回声定位系统寻找食物、躲避障碍并与同伴交流沟通。它们的前额可发射超声波,返回的声波则被下颚骨里的感受器接收。

海豚也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在海面上人们常常听到海豚各种响亮的叫声,那是它们在向同伴发出信号。海豚的叫声各不相同,含意也有所不同,有的是在向同伴作自我介绍,有的是在告知同伴发现食物了,有的则是在向同伴求救……可见动物的语言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

海豚也是一种会变色的哺乳动物。海豚宝宝的肤色是深灰色的,长大成年后,全身则变成粉红色,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它们会“冻”得发白,而夏天则“热”得面红耳赤。随着海豚年龄的增大,它们的颜色也会变得越来越白。

海豚妈妈要怀胎一年,才能生下海豚宝宝。出生时,海豚先伸出小小的尾巴,最后才探出头来,这样是为了避免被海水呛着。接着海豚妈妈会马上帮助它的宝宝们游上水面,呼吸第一口空气。

在海豚妈妈分娩前,海豚们先将“产妇”围起来。因为海豚妈妈分娩时会流出大量的血,这样会引来凶狠的鲨鱼,这是十分危险的。当恶鲨出现时,一对雄海豚会同时出击,一个用尖嘴巴猛刺鲨腹,另一个则以锐利的牙齿来咬断鲨鱼的咽喉,同协力将鲨鱼置于死地,以保障“产妇”的安全。

刚出生的小海豚,牙齿中间是空的,直到成年后才变成实心的。海豚的牙齿是从里往外一层层生长的,犹如树木的年轮。按照海豚牙齿的年轮计算,海豚的平均寿命为20多岁,最长的可活到40岁。

海洋精灵——海豚

历史上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海豚救人的美好传说。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就曾记载过一件海豚救人的奇事。有一次,音乐家阿里昂带着大量钱财乘船返回希腊的科林斯,在航海途中水手们意欲谋财害命。阿里昂见势不妙,就祈求水手们允诺他演奏生平最后一曲,奏完就纵身投人了大海的怀抱中。正当他生命危急之际,一条海豚游了过来,驮着这位音乐家,一直把他送到伯罗奔尼撒半岛。这个故事虽然流传已久,但是许多人仍感到难以置信。

1949年,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位律师的妻子在《自然史》杂志上披露了自己在海上被淹获救的奇特经历:她在一个海滨浴场游泳时,突然陷人了一个水下暗流中,一排排汹涌的海浪向她袭来。就在她即将昏迷的一刹那,一条海豚飞快地游来,用它那尖尖的喙部猛地推了她一下,接着又是几下,一直到她被推到浅水中为止。这位女子清醒过来后举目四望,想看看是谁救了自己。然而海滩上空无一人,只有一条海豚在离岸不远的水中嬉戏。近年来,类似的报道越来越多,这表明海豚救人绝不是人们臆造出来的。

海豚不但会把溺水者推到岸边,而且在遇上鲨鱼吃人时,它们也会见义勇为,挺身相救。1959年夏天,“里奥·阿泰罗号”客轮在加勒比海因爆炸失事,许多乘客都在汹涌的海水中挣扎。不料祸不单行,大群鲨鱼云集周围,眼看众人就要葬身鱼腹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成群的海豚犹如“天兵神将”突然出现,向贪娈的鲨鱼猛扑过去,赶走了那些海中恶魔,使遇难的乘客转危为安。

海豚始终是一种救苦救难的动物。人类在水中发生危难时,往往会得到它的帮助。海豚也因此得到了一个“海上救生员”的美名,许多国家都颁布了保护海豚的法规。

那么海豚为什么要救人呢在人们对海豚没有充分认识之前,总以为它是神派来保护人类的。由于科学的进步,对海豚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其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那么,海豚救人究竟是一种本能呢,还是受着思维的支配?

动物学家发现,海豚营救的对象不只限于人。它们会搭救体弱有病的同伴。1959年,美国动物学家德·希别纳勒等人在海中航行时,看到两条海豚游向一条被炸药炸伤的海豚,努力搭救着自己的同伴。海豚也会救援新生的小海豚,有时候这种举动显得十分盲目。在一个海洋公园里,有一条小海豚一生下来就死掉了,但它仍然不断地被海豚妈妈推出水面。其实,凡是在水中不积极运动的物体,几乎都会引起海豚的注意,成为它们的“救援”对象。

有人曾做过许多试验,结果表明,海豚对于面前漂过的任何物体,不论是死海龟、旧气垫,还是救生圈、厚木板,都会做同样的事情。1955年,在美国加利福族馆里,有一条海豚为搭救它的宿敌——条长1.5米的年幼虎鲨,竟然连续8天把它托出水面,结果这条倒霉的小鲨鱼也因此而丧了命。据此海洋动物学家认为,海豚救人的美德,来源于海豚对其子女的“照料天性”。原来,海豚是用肺呼吸的哺乳动物,它们在游泳时可以潜人水里,但每隔一段时间就得把头露出海面呼吸,否则就会窒息而死。因此对刚刚出生的小海豚来说,最重要的事就是尽快到达水面,但若遇到意外的时候,便会发生海豚母亲的照料行为。

它用橡轻轻地把小海豚托起来,或用牙齿叼住小海豚的胸鳍使其露出水面直到小海豚能够自己呼吸为止。这种照料行为是海豚及所有鲸类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在长时间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形成的,对于保护同类、延续种族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这种行为是不问对象的,一旦海豚遇上溺水者,误认为这是一个漂浮的物体,也会产生同样的推逐反应,从而使人得救。也就是说这是一种巧合,海豚的固有行为与激动人心的“救人”现象正好不谋而合。

有的科学家觉得,把海豚的救苦救难行为归结为动物的一种本能,未免是将事情简单化了,其根源是对动物的智慧过于低估。海洋学家认为,海豚与人类一样也有学习能力,甚至比黑猩猩还略胜一筹,有海中“智叟”之称。研究表明,不论是绝对脑重量还是相对脑重量,海豚都远远超过了黑猩猩,而学习能力与智力发达密切相关。有人认为,海豚的大脑容量比黑猩猩还要大,显然是一种高智商的动物,是一种具有思维能力的动物,它的救人“壮举”完全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海豚都是将人推向岸边,而没有推向大海。20世纪初,毛里塔尼亚濒临大西洋的地方有一个贫困的渔村艾尔玛哈拉,大西洋上的海豚似乎知道人们在受饥馑煎熬之苦,常常从公海上把大量的鱼群赶进港湾,协助渔民撒网捕鱼。此夕,类似海豚助人捕鱼的奇闻在澳大利亚、緬甸、南美也有报道。

大白鲨迁徙之诚

尽管大白鲨频频出现在很多纪录片和电影里,但是人类对这种古老的动物还知之甚少。因为这种海洋霸王腹部通常呈现白色,所以得名“大白鲨”。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数百万年来,大白鲨的身体结构一直都没有变化。

大白鲨体形庞大,它们拥有轻盈的软骨骨架,体长能达到几米。在地球任何温度适宜的海域者会有大白鲨的行迹,比如南非、澳大利亚南部、美国加州附近海域。它们天生好胃口,凡是能捕获的食物几乎都能成为它们的美餐。

迄今为止,人类对大白鲨的了解最多只局限在上述这些肤浅的认识上,至于世界上到底有多少大白鲨,它们能活多长时间之类的问题,恐怕还没人能说得明白透彻。科学家目前尚未成功地观察到大白鲨交配的全过程,更何况大白鲨生性倔强——旦被人类捕获,离开自己广袤的海洋王国就会很快死去,所以到现在从没有真正意义上零距离接触大白鲨。

好奇心会牵引人们上天人海。从1988年起,科学家就在加利福尼亚附近海域长期跟踪观察大白鲨。因为大白鲨踪迹隐秘,科学家特意在海边的灯塔上安装了观察设备,一旦发现有大白鲨袭击其他海洋动物比如海象、海狮,科学家会马上出动,用深水摄像技术抓拍大白鲨活动的难得场面。

不久,科学家就会完成一个庞大的数据库的建设,向最终解开大白鲨之谜迈出重要的一步。根据数据库提供的信息,生物学家们初步推算大白鲨能活60岁至100岁。它们一般在13岁达到性成熟,这一点和大象乃至人类极为相似。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雌性大白鲨的妊娠期一般是18个月,因此推断大白鲨的繁殖周期远远长于其他动物。一些科学家初步估计,现在世界上仅存不到1000头大白鲨。由此看来,虽然大白鲨号称“海洋霸王”,却也不能完全避免灭绝的危险。

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的科学家动用了包括最先进的GP卫星定位设备跟踪加州附近海域雌性大白鲨的活动踪迹。耗资惊人的综合检测系统,通过内部的电子时钟,日出和日落等外部数据来定位大白鲨所处的经度和纬度,依据遥感的海温图像,科学家可以判断出它们所处的环境。

综合该卫星系统获得的数据,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大白鲨并不只生活在靠近海岸的浅海,更广阔的深海同样是霸气十足的大白鲨的天地。一个取名为迪普芬的大白鲨是科学家重点观察的对象,40天之内,它从加州附近的浅海游到了3800千米以外的夏威夷。又过了4个月,迪普芬再次回到了它熟悉的加州浅海。是否雌性大白鲨还会向南方游得更远,现在还不能确定。至少科学家们推测,雌性大白鲨更倾向于独自在远离近海的南方产下幼鲨。

参考鲸和一些鸟类迁徙的习性,一些生物学家认为:大白鲨年复一年地奔波在“南北迁徙”的路上。如果这个假设真能得到印证,更多未解的问题又会冒出来:比如大白鲨为什么要不辞辛劳南北迁徙?它们在千万里的海洋跋涉途中靠什么来定位?浩瀚的太平洋里哪些生物会成为它们旅途中的可口点0……

正如常年研究大白鲨的生物学家拜乐所说:“我们踏破铁鞋刚刚找到了一个问题的答案,马上就会又冒出4个新的问题。这正是研究大白鲨的乐趣所在。”

鲨鱼也会救人吗

众所周知,鲨鱼是海洋中凶猛残忍的鱼,古往今来,在鲨鱼口中丧生的人不计其数。然而,却有消息说,鲨鱼曾在海里救过人。被救的罗莎琳,是美国人。

1985年,她还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育系的学生。这年圣诞节假期,她和另外两名同学相约到南太平洋斐济群岛旅游。一天,她所乘的渡轮漏水,许多人挤上一个小艇。当看见一线陆地时,罗莎琳穿着救生衣率先跳人水中,向陆地游去。由于海中风浪太大,她只好抓住一块木板随波逐流。

这时,有一条2米多长的鲨鱼冲了过来,用尖利的牙齿把她的救生衣撕得粉碎,然后围着她团团转。突然,另一条鲨鱼从她身下钻了出来,在她身边上蹿下跳。罗莎琳吓坏了。但是,结局绝不是她当时想象的那样悲惨,两条鲨鱼竟一边一个地把她夹在中间,并用头推着她前进。天亮时,她又发现周围有四五条不怀好意的鲨鱼,每当这些鲨鱼冲过来要吃她时,两个“保镖”便冲出去把它们赶走,奋不顾身地保驾。直到当天黄昏时,罗莎琳才被救援的直升机救走。她向下看,两条救命的鲨鱼已无影无踪了。

罗莎琳在医院里得知,这一带是鲨鱼出没的海域,跟她一起跳下水的其他人早已葬身鱼腹。她的奇异遭遇,给生物界留下一个谜:水中恶魔怎么会怀有“菩萨心肠”,不吃人反而救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