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激励,惊人的力量
16592300000029

第29章 奖惩激励:让员工有痛更要有快乐(1)

没有领导艺术,就无法管好员工。高明的管理者总是把自己作为裁判,在奖与罚的过程中让整个组织行为按照自己的预想行事。奖与罚必须手法新颖,掌握时机,讲究时间场合,把握轻重缓急。只有这样,才能管理好部属,激励出员工的能量。

不要直接地批评你的员工

英国大文豪约翰逊博士曾经这样说:“如果不到世界末日,即使是上帝,他也不会轻易地去审判世人。”一个拥有无限能力的上帝尚且对“审判”如此小心翼翼,我们为什么还要动不动就去批评我们的员工呢?

你可能会说,人们总要为他们的错误付出代价,而批评只是一个带有善意的警告而已。或许,你出于善意,但你要知道,言能杀人,自古使然。在管理员工时,我们要切记:批评是一根危险的导火线,它足以引爆一个员工的自尊,而这种爆炸有时会置人于死地。

林肯在年轻时不仅喜欢指责别人,而且还喜欢挖苦他人。1842年秋天,林肯在《斯普林菲尔德报》发表了一封匿名信,讥讽一位爱尔兰人詹姆斯·谢尔兹。所有读过此报的人都被林肯的讽刺挖苦逗地哈哈大笑。谢尔兹知道此事后怒不可遏,他查出是林肯做的之后,便要与林肯决斗。决斗事关生死,但林肯为了保全面子,只能尴尬应战。决斗那天,他和谢尔兹在密西西比河边的一个沙滩上对峙,准备决战到死。就在他们准备决斗的最后一分钟,他们的同伴阻止了这场战争。

谢天谢地,美国最伟大的总统幸免于“难”。

决斗这件事对林肯的一生影响深远,之后,他再没有写过任何侮辱他人的信件,而且,从那时起,他也不再因为任何事情去轻易地批评他的下属。即使是批评,他也会首先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了解对方的观点。南北战争中,当林肯的拥护者都在骂南方佬时,林肯却说:“不要去辱骂他们。如果我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我也会做出和他们一样的选择。”林肯充分地认识到批评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它不仅可以摧毁一个人的自尊,也会引起一个人顽强的反抗,甚至以生命为代价;而被他批评的事情,却不会因此走上他所希望的轨道。

然而,有时候管理者不得不面临这样的境地:你必须对一件事进行批评。当你的一群员工无视“禁止吸烟”的规定,在车间喷云吐雾时,你该怎么做?你是直接上去厉声谴责,还是开动脑筋另辟他途。钢铁大王卡内基最得力的助手史华伯就遇到过这样的事情。

一天,史华伯来到钢铁厂,他发现几个工人无所事事,在厂子里面吸烟,而那里恰恰挂着一个牌子——“禁止吸烟”。史华伯朝工人走了过去,他温和地说道:“伙计们,工作挺辛苦吧,好好休息一下!”他一边说,一边拿出自己的烟盒,抽出烟,递给工人。“尝尝我的雪茄。不过不要谢我。伙计们,要是你们要谢我的话,就请到厂子外面抽烟吧。对此,我也会不胜感激的。”工人们听出了史华伯的意思,他们自认理亏,而且从心里钦佩史华伯。因为他们不但没有受到责罚,而且每人还得到了一根雪茄。有这样的管理者,工人们怎么会不愿意为他效劳呢?

史华伯是机智的,他没有正面批评工人们不守规矩,而是从侧面旁敲侧击,不但使工人们心服口服,而且加深了对自己的喜爱。

当我们批评一件事情时,回避正面的冲突是必要的。直接地批评,不仅会损害员工的自尊,破坏彼此的上下关系,而且也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我们采取史华伯的方法,从侧面去暗示员工的错误,那么员工不仅不会责怪我们,相反,他会认为管理者是在真心地关心他,从而感激上司,并会积极主动地弥补之前所犯的错误。

面对异见,我们要像林肯那样,学着去理解。每个人都会犯错,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理解。如果你看到员工的错误,就义正言辞地指责他们,那只能毁掉他们。胡德尔大将因受到他人的批评,加之没有被任命率领军队去法国,使其自尊心受到极大打击,几乎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刻薄的批评,也曾使英国大文学家哈代放弃了小说的创作,而严厉的批评也造成了英国诗人托马斯·卡德登的自杀。

因此,我们不要总是责怪员工为什么做出了那样错误的事情,而是要试着去了解员工,弄明白他们为什么要那么做。这会比简单粗暴的批评更为有效,更为有益。

责骂以让人感动为最高境界

有这样一种管理者,他们责骂了下属,下属反而感激涕零,感动得一塌糊涂。责骂如果能达到这种效果,真是把批评的艺术运用到极至了,可以纵横天下了。

公元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在攻下了天水、南安和安定三郡后,名声大震。为了迎击魏军,诸葛亮让马谡进驻街亭。但是马谡非常自负,既不遵照诸葛亮的部署,又不听副将王平的劝告,把营盘扎在山上,结果被魏军大败而归,事关全局的街亭失守了。

诸葛亮因此被迫退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这样失败了。马谡犯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按军法当斩,诸葛亮虽与马谡交谊深厚但也不能枉法。

执法后,诸葛亮流着泪亲自为马谡祭奠,人称“挥泪斩马谡”。

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自然要严守军法的规定,只有这样才能服众,才能建立威信,因此必须充当黑脸包公,但他又是一个重情义的人,马谡和他交情甚好,不能一斩了事。因此还需祭奠,还需“挥泪”,还需充当“红脸”,这样跟他的人一看,就会说:我们的丞相是一个重义气的人,这事只怪马谡不好,我们只要好好跟丞相干,他是不会亏待我们的。

诸葛亮一会儿黑脸一会儿红脸,既树立了威望,又笼络了军心。

需要注意的是,“黑脸”、“红脸”的顺序一定不能变,如果先扮红脸,先对犯了过错的部下述说一番两个人的友情,再换上一副黑面孔,那就容易被人看成鳄鱼的眼泪,从心底里生出反感。先黑脸后红脸,距离逐渐减小,能显出人情味来。

领导艺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征服人心的本领,“众叛亲离”是比喻一个当权者失去了民众和亲人的支持,落入了孤家寡人的悲惨境地。从这里面可以看出,二者都是很重要的,不可偏废。

没有哪个管理者在他的领导生涯中从不曾有过极想发火、大骂下属的冲动,否则就必然意味着他不是一个热爱工作、爱岗敬业的人。但事实上却并不是每一个管理者面对下属的错误都要狂风暴雨般发作,这便是领导技巧上的最大区别。

大多数管理者在责备他们的下属的时候都是肆意责骂,把自己心中的闷气全然发泄在下属身上,或者随意发号施令,毫不考虑下属的感受。这些管理者没有学会正确地责骂人,每个人都是理想主义者,都喜欢为自己做的事找个动听的理由。因此,如果想要下属跟着你走,就要将他的做事动机往高处抬。

事实上,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甚至包括你自己在内总是把自己看得很高,在做自我评价时,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而别人是错的。

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中说:“一个人去做一件事,常是为了两种原因:一种是真正的原因,另一种则是听来动听的原因。”

每个人本身都明白那个真正的原因,却又不由自主地喜欢想到那个好听的动机。因此,要让下属既接受你的批评,又能收揽人心的最好办法,就是在批评他们的同时,赞扬他们的高尚动机。

很多上司在开始责骂之前,都先表扬下属,然后一定接一句“但是”。

例如,要责骂一个下属工作不专心的态度,他们可能会这么说:“约翰,我们真以你为荣,你最近工作上有很大进步了。但是,假如你办事再努力点的话,就更好了。”

在这个例子里,约翰可能在听到“但是”之前,感觉很高兴。马上,他会怀疑这个赞许的可信度。对他而言,这个赞许只是要批评他失败的一条设计好的引线而已。可信度遭到曲解,我们也许就无法实现要改变他工作态度的目标。

这个问题只要把“但是”改变“而且”,就能轻易地解决了。“我们真以你为荣,约翰,你最近工作表现进步了,而且只要你以后再接再厉,你的工作表现成绩就会比别人高了。”

这样,约翰会接受这种赞许,因为没有什么失败的推论在后面跟着,我们已经间接地让他知道我们要他改变的行为,更希望的是,他会尽力地去达成我们的期望。

在美国,有后备军人和正规军之别,两者之间在外观上最大的不同就是理发,后备军人认为他们是老百姓,因此不想自己的头发剪短。

美国陆军士官长哈雷·凯塞带领一群后备军官时,他要求自己解决这个问题。他可以跟以前正规军的士官长一样,向他的部队吼几声或威胁他们,但他不想直接说出他要说的话。

他是这样讲的:“各位先生们,你们都是领导者,你们必须为追随你的人做榜样。你们应该了解军队对理发的规定,我今天也要去剪头发,而我的头发比某些人的头发要短得多了。你们可以对着镜子看看,你们要做个榜样的话,是不是需要理发了,我会帮你们安排时间去理发。”

结果是可以预料的。有几个人自愿到镜子前看了看,然后下午就开始按规定理发。次晨,凯塞士官长讲评时说:“我已经可以看到,在队伍中有些人已具备了管理者的气质。”

人们常把做批评、惩罚工作的人称为“唱黑脸”的,责骂也属于“黑脸”行为。下属的错误到了要让管理者责骂的地步,应该是比较严重的。

管理者一时气愤难平,责骂下属一番也无可厚非。但是,责骂毕竟会伤人,如果你不想开除犯错误的下属,如果你不希望自己与下属反目成仇,就必须对责骂进行一番加工、修饰,在黑脸上罩一层红脸。

当骂则骂,骂得合情合理

有些员工有很多坏毛病,比如大大咧咧、粗心等。若发现你的下属有这种严重影响工作的坏毛病存在,尤其是男职员,犯不着像跟小女孩谈心似地细话长说,你当骂则骂。

某董事长对厂里的一位年轻男职员观察了很久,发现他工作懒散,办事粗心,效率极其低下,在好几次公共场合,当着其他职员的面,他都忍不住想训斥他,但终于忍住了。因为年轻人刚出来办事都爱面子,如果他自尊心受到了伤害,那么,即使你骂够了,他也不会服气,甚至还会找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于是,这位董事长选择了一个无人的场合,在约定的时间里训了他一顿。

“你知道我找你来干什么吗?”董事长开始的时候满脸微笑。

“不知道啊!”年轻人满不在乎地说。

“我找你来,是为了骂你,可以吗?”在还没开口骂人以前,他先征得对方的同意,这种方式很少见。年轻的男职员立即意识到自己可能在某些方面不对劲,所以才会被找来挨骂。但董事长的这种骂人方法一下子让他感到一种被信任的感觉,他在心理上便做好了准备。于是他答道:“当然可以啦,只要你骂对了,我肯定会接受。”

之后,董事长才将脸一沉,好好地想了一会,以充分体现他的行为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出于对年轻人负责。然后他才说:“你真是一个混蛋!”

年轻人一愣,但这时候感到的是疑惑,而不是产生一种被挨骂后的敌对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