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军事纵横
16591600000020

第20章 探索军事第一(4)

1906年,德国爱哈尔特军火公司(莱茵军火公司的前身)根据飞机和飞艇的特点,改进了原来的气球炮装置,制成专门用来射击飞机和飞艇的火炮。这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门高射炮正式问世。设计师将火炮装在汽车上,并采用了与现代舰炮相似的防护装甲。这门火炮口径为50毫米,炮管长约1.5米,发射榴弹的初速可达每秒572米,最大射高为4200米。两年之后,德国又制成一门性能更优越的高射炮。这门炮的口径为65毫米,炮管长约2.3米,为口径的35倍。发射榴弹时初速提高到每秒620米,最大射程可达5200米,而且高低射界和方向射界也都相应扩大了。这门炮已开始使用门式炮架并利用控制手轮调整高低射界。采用这些改进措施后,火炮的机动性有了较大提升。继上述两种高射炮问世之后,1914年德国还制成了77毫米高射炮。1915年,俄国研制成76毫米高射炮,它是一种防空加农炮,也可用来射击地面或水面上的目标。在这一时期,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工业发达国家也制成了高射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高射炮开始装备简易的瞄准装置和射击指挥仪。德国在1917年研制成功一种20毫米高射炮,它射速高、操作灵活,是世界上第一种能连续射击的高射火炮,为后来小口径高炮的发展开创了先河,高射炮的迅速进步,给军用飞机造成严重威胁。1918年9月,德国派出50架飞机轰炸法国巴黎,有49架被高射炮击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高射炮在瞄准、跟踪、自动装填等方面又有了新的进步,在防空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世纪50年代以后,飞机飞行高度的提高和防空导弹的使用,使大中口径高炮渐遭淘汰。但射击速度高、火力密集的小口径高炮在对付低空飞行的敌机方面,仍有其独特的作用,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目前各国正在研究提高高射炮对空作战效能的各种新方法,高射炮正向着小口径化、自行化、炮弹制导化的方向发展。导弹和高射炮合一的防空武器系统在未来的战争中将发挥巨大威力。

第一门自行火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坦克称雄战场的时代。随着进攻一方的进攻和推进速度的大大提高,骡马推挽式火炮和牵引式火炮已经不能适应机械化战争的需求,火炮的自行化势在必行。自行火炮是与车辆底盘构成一体,自身能够运动的火炮。世界上第一门自行火炮是由法国于1917年发明的,而第一门具有装甲防护的炮塔式自行火炮则是由德国人制造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坦克诞生后不久,法国人为了使笨重的牵引式炮具有更好的机动性,能够在各种地形条件下迅速地思考转移阵地,在一辆履带坦克底盘上安装一门野战炮,使具有机动越野性能。但这时的自行火炮没有装甲防护,只适用于对步兵进行火力支援。

1939年9月,纳粹德国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获得了大量当时性能比较优越的捷克造47毫米反坦克炮。德国柏林的阿尔凯特公司把这种炮安装在T-1型坦克盘上,设计制造了一个背面敞开的箱形装甲炮塔,炮塔不能旋转,但火炮可左右侧转15°。阿尔凯特公司于193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种自行反坦克炮,实战使用效果良好。后来,德国又发展了T-III型、“斐迪南”式、“黑猎豹”

式等火炮口径更大、火力更强的自行反坦克炮,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使用。

由于自行反坦克炮多用于伴随坦克进攻和作战,所以又称“强击炮”。继德国之后,苏、英、美等国也研制发展了与德国相似的强击炮。

二战时期是自行火炮的“黄金时代”,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世界上各主要坦克生产国都研制出本国的自行火炮,包括德国、苏联、美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等国家都研制出许多着名的自行火炮,像德国的“猎豹”

式和“猎虎”式、苏联的CY-76和CY-122/152型、美国的M10和M36型等,都曾名噪一时。第二,自行火炮的装备数量和战场上动用的数量大大增加,生产数量达到几千辆的自行火炮比比皆是,像苏联的CY-76自行火炮的生产数量更高达12600辆,德国的突击炮的生产量也在10000辆以上,它们在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三,自行火炮的技术有了巨大的发展,从早期的简单的炮架式结构到少量的旋转炮塔式结构,从顶部敞开式到全密封式,自行火炮技术迅速发展起来。第四,自行火炮的种类大大增加,包括自行榴弹炮、反坦克歼击车(自行反坦克炮)、自行高炮、自行火箭炮等,但总的说来,二战中的自行火炮以自行反坦克炮为主,这是因为反坦克作战成为二战战场上的一种突出的作战方式。

早先的自行火炮多为轮式、敞开式无装甲结构,生存能力和防护力较差。

现代自行火炮大都采用坦克或装甲车的底盘,履带驱动,装甲车体,上面装备各种形式的火炮,从而构成合理的火力配备系统。自行火炮克服了牵引式火炮要靠人或畜牵引机动的缺点,吸收了坦克、装甲车防护性能好的优点,提高了机动性能,可以更好地发挥火力。

由于采用坦克或装甲车的底盘,所以越野性能、跨壕越障性能、涉水性能等基本和坦克、装甲车差不多,只是装甲厚度较薄,一般为10~50毫米,这样可以大大减轻自身重量,用来装更大口径的火炮。

自行式火炮按行驶方式可分为轮式和履带式两种。按装甲防护程度可分为全装甲式、半装甲式和敞开式。其最大特点:一是机动性好,一般的自行火炮最大时速30~70千米,最大行程可达到700千米,具有极好的越野能力,能协同坦克和机械化部队高速机动,可执行防空、反坦克和远、中、近程对地面目标攻击等任务。二是火力强大,使用数辆自行火炮便可迅速形成防空、反坦克和对地面攻击的合理而有效的火力配备系统,可根据目标的不同,最大限度地发扬综合性火力。三是防护力强,自行火炮吸收了坦克装甲防护好的优点,特别是现代自行火炮大都采用坦克、装甲车底盘,履带式行走装置,车体装甲厚度达10~50毫米,而自身又较坦克轻便灵活,所以可以安装比同样底盘的坦克更大口径的火炮,构成高度机动、火力强大而自身保护能力较强的一种大炮,在战争中起到过去的牵引式火炮无法起到的作用。

射程最远的“巴黎大炮”

1918年3月23日清晨,在战争笼罩下的巴黎显得格外阴沉。突然,一阵刺耳的呼啸声划破天空,接着塞纳河畔响起了惊天动地的爆炸声,过了一会儿,在查尔斯五世大街上又是一阵巨响。这接连不断的爆炸声使巴黎人民惶恐不安。

当天黄昏,法国的电台广播了这样一则消息:“敌人飞行员成功地从高空飞越法德边界,并攻击了巴黎。有多枚炸弹落地,造成多起伤亡……”可是,对于电台的说法,巴黎市民并不相信,因为他们既没有看到飞机,也没有听到飞机的轰鸣声。

原来,这是德国的3门巨型火炮从距巴黎120千米以外的圣戈班森林地区发射来的炮弹。因为这种火炮首次轰击了巴黎,后来人们就叫它“巴黎大炮”。

“巴黎大炮”射程之远、威力之大一下子轰动了整个欧洲和世界。

“巴黎大炮”是由德国克虏伯兵工厂的火炮设计师艾伯哈特设计、董事费利茨·劳森贝尔格监制的。虽然该炮的口径不算太大,只有210毫米左右,可是它却显得又高又大,堪称火炮中的“巨人”,其炮管长近37米,倘若把它竖起来,足足有十几层楼高,真是令人望而生畏!这门炮全重达750吨。

为了支撑这个庞然大物,起初德国人将它安装在混凝土基础上,其炮口只能瞄准法国的首都。如此又长又重的炮身使火炮本身产生了很大的弯曲变形。

如果没有支撑的话,炮口可能下垂25毫米。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炮身后半部的上面加了一个支架,粗钢杆通过支架拉着炮身的前半部,同时又与后面的炮身尾部连接。为了解决这个庞然大物的机动问题,还专门为它设计了有轮缘的特制车轮,可以在机车轨道上滚动,巨大的铁路旋转盘可以使火炮作水平转动以改变射击方向。炮弹重达1.25吨,发射一次要用195千克火药。

据载,要使炮弹发射到120千米以外的目标区,需将弹丸发射到3.2万米的高空,以极大地减小弹丸飞行的阻力。

“巴黎大炮”的真实性能现在已经没人清楚。在协约国军队反攻时,“巴黎大炮”被撤退的德军炸毁,所有资料也被销毁,除了一个座圈部件被美军缴获,没有任何部分残存下来。事实上,关于“巴黎大炮”的很多数据都是猜测,包括其性能和总共发射的次数。

“巴黎大炮”的射程之远,以至于精确瞄准的时候,要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巴黎大炮”的部署地点是巴黎东北的森林里,地球自转使落点比瞄准点远393米,也会侧向偏离1343米。不过对于这样的精度斤斤计较其实意义不大,“巴黎大炮”的精度不好,只能概略地保证打到巴黎,瞄准埃菲尔铁塔打到蒙马特尔高地,那还是算命中的。但没有人对命中精度寄予太高的期望,它本来就是用来吓唬老百姓的东西。

尽管“巴黎大炮”是当时世界上射程最远的身管火炮,然而这个庞然大物却同时有许多令人遗憾的缺点。这种炮的炮管寿命只有50发左右,使用到一定程度后,炮身要送到工厂去扩充内膛。因此,这种火炮越用口径越大,其口径最初为210毫米,继而成240毫米,最后扩至260毫米,因此,还要为它准备3种口径的炮弹。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巴黎大炮”一共只造了3门,前后总共使用了140天左右就“寿终正寝”了。

第一个“超级大炮”

人类从发明第一个投石机和第一门大炮起,就开始研究如何才能将炮弹射得更远、更快、更准和更致命。二战期间,纳粹元首希特勒就曾梦想制造出世界上威力最大的巨炮,纳粹工程师也果然在他的要求下制造出了一种叫做“古斯塔夫”的超级大炮,它是世界上曾经出现过的最大的大炮,重达1344吨,足有4层楼高,需要500人一起合作才能发出一发炮弹!

“古斯塔夫巨炮”直径近1米宽的炮膛可以容纳两发炮弹,一发4.8吨磅重的高性能炸药弹和一发7.5吨重的混凝土穿刺弹。“古斯塔夫巨炮”能击中47千米外的目标,堪称当时的“超级武器”。事实上在为纳粹发明“古斯塔夫巨炮”前,弗里德里奇·克鲁普军火公司就已经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德国军方设计出“古斯塔夫巨炮”的前身——“巴黎大炮”,它比“古斯塔夫巨炮”的射程还远。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几门“巴黎大炮”全都神秘失踪了。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因为看到了“巴黎大炮”的杰出表现,德国一直没有放弃研制新的超级巨炮。1935年,为了击毁法国的马其诺防线,纳粹头子希特勒下令研制一种超过“巴黎大炮”的新型超级巨炮。德国着名的克虏伯兵工厂承担了这一艰巨的任务。

经过7年的努力,1942年春,克虏伯兵工厂终于造出了一种800毫米口径的超级巨炮。尽管设计师把它命名为“古斯塔夫·格拉特”火炮,但德国炮兵更喜欢叫它“大多拉”炮。“大多拉”除了在身管长度和射程不如“巴黎大炮”外,在许多方面都堪称世界之最:全炮约长43米、宽7米、高11米、重1350吨,几乎是“巴黎大炮”的两倍。炮弹也大得惊人,其中榴弹丸重4.81吨。另一种用于破坏混凝土掩蔽部的弹丸则重达7.1吨,内装200千克炸药。据说它的威力足以击穿3千米以外厚度为850毫米的混凝土墙。不过,由于个头太大,“大多拉”的运输、操作、保障都极为不便,这极大地影响了它的实战能力。仅就运输而言,需要首先把各部件卸下来分别装车,运炮车与两层楼的楼房相当。整座大炮及所需的弹药需动用60节车皮。而且,由于炮身过宽,标准宽度的铁路无法运输,需要专门铺设特制的轨道。

到达发射阵地后,还需要借助巨大的吊车将各部件安装在炮架上。仅安装好这门巨炮,就需要大约1500人整整忙活3个星期。

1942年4月,德军进攻克里米亚受挫,德军高层遂决定把“大多拉”派上战场。从6月7日起,“大多拉”火炮共向久攻不下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发射了48发巨型炮弹。其中有一发击毁了埋在岩石下数米深的一个巨型弹药库。尽管“大多拉”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与人们对它的期望相差很远,与制造它的成本更是不成比例。后来,“大多拉”又连续参加了进攻斯大林格勒及莫洛托夫城的作战,但也没有建立什么特殊功勋。

由于它实在太过笨重,运送起来相当麻烦,况且很容易成为敌方空军轰炸的目标,这个“超级怪兽”最后并没有让濒临灭亡的纳粹帝国起死回生,相反自己却在一次战斗中成了美军的战利品,美军士兵随后就将这枚“超级大炮”

敲成了废铁。纳粹工程师后来又造出了另一门一模一样的“克隆炮”——然而它还没怎么用于战斗,就在败退途中被德军自己摧毁了,希特勒显然不想让它落入苏联人的手中。

最早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

人类历史上最早研制出原子弹的国家是美国。

美国能够研制出世界上第一颗原子弹还得从爱因斯坦说起。1939年8月的一天,一封由着名科学家爱因斯坦签名的信,放在了美国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罗斯福总统的办公桌上:“总统阁下,……元素铀在最近的将来,将成为一种新的、重要的能源。……在不远的将来,有可能制造出一种威力极大的新型炸弹。……目前德国已停止出售它侵占的捷克铀矿的矿石。如果注意到德国外交部次长的儿子在柏林威廉皇帝研究所工作,该所目前正在进行和美国相同的对铀的研究,就不难理解德国何以会有此举了。”

罗斯福总统默默地读完了爱因斯坦的信,他有些犹疑不定,这件事非同小可,这种谁也没见过的原子弹能否制造出来?人员、经费、保密问题如何解决?

假如制造中不慎爆炸怎么办?他召来了科学顾问萨克斯。萨克斯提醒他说,当年拿破仑就是因为没有采用富尔顿创造蒸汽船的建议,最终没能渡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国。如今,德国正在疯狂扩军备战,他们一旦得逞,美国就会处于危险被动的境地。

经过一周的思考和研究,10月19日,罗斯福决定对爱因斯坦的信作肯定的回答。按照他的指令,一个代号为“S-II”的特别委员会很快成立起来,开始了核试验研究。

1942年8月,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制订了一个名叫“曼哈顿”的新计划。计划规定,研究工作所有指挥权都集中在“曼哈顿”工程管理处。计划由格罗夫斯负责全面指挥,芝加哥大学教授康普顿负责裂变材料的制备工作,美籍意大利着名科学家费米负责制造原子反应堆,物理学家奥本海默为原子弹总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