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学发明与创造
16591500000014

第14章 天文地理中的发明与创造(1)

地震先知——地动仪

汉章帝在位期间,东汉的政治比较平稳。汉章帝死后,年仅10岁的汉和帝继承了皇位。

窦太后临朝执政,她的哥哥窦宪掌握了朝政大权,东汉王朝便开始走下坡路了。

这段时期里,出现了一位着名的科学家——张衡。

张衡是南阳人。17岁那年,他离开家乡,先后到了长安和洛阳,在太学里用功读书。朝廷听说张衡很有学问,便召他进京做官,先是在宫里做郎中,继而又担任了太史令,叫他负责观察天文。这个工作正好符合他的研究兴趣。

经过观察研究,他断定地球是圆的,月亮的光源是借太阳的照射而反射出来的。

他还认为天好像鸡蛋壳,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鸡蛋黄,在天的中心。这种学说虽然不完全准确,但在1800多年以前,能得出这种科学结论,不能不使后来的天文学家感到钦佩。

张衡还用铜制作了一种测量天文的仪器,叫做“浑天仪”。

上面刻着日月星辰等天文现象。那个时期,地震发生频繁。有时候一年发生一两次。发生一次大地震,就波及好几十个郡,城墙、房屋倾斜倒坍,造成人畜伤亡。张衡记录了地震的现象,经过细心的考察和试验,发明了一个预测地震的仪器,叫做“地动仪”。

地动仪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类似酒坛,四周刻铸了八条龙,龙头朝着八个方向;每条龙的嘴里含了一颗小铜球;龙头下面,蹲着一个铜制的蛤蟆,蛤蟆的嘴大张着,对准龙嘴。

哪个方向发生了地震,朝着那个方向的龙嘴就会自动张开来,把铜球吐进蛤蟆的嘴里,发出响亮的声音,发出地震的警报。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地动仪对准西方的龙嘴突然张开,吐出了铜球。

按照张衡的设计原理,这就是报告西部发生了地震。

过了几天,有人骑着快马来向朝廷报告,离洛阳一千多里的金城、陇西一带发生了大地震,还出现了山体崩塌。

张衡61岁那年得病死去。他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哥白尼1473年2月19日出生于波兰维斯杜拉河畔的托伦市的一个富裕家庭。

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莱考大学,学习医学期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1496年,23岁的哥白尼来到文艺复兴的策源地——意大利,在博洛尼亚大学和帕多瓦大学攻读法律、医学和神学,博洛尼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徳·诺瓦拉(1454-1540)对哥白尼影响极大,在他那里学到了天文观测技术以及希腊的天文学理论。

在意大利期间,哥白尼就熟悉了希腊哲学家阿里斯塔克斯(前三世纪)的学说,确信地球和其他行星都围绕太阳运转这个日心说是正确的。

哥白尼大约在40岁时开始在朋友中散发一份简短的手稿,初步阐述了他自己有关日心说的看法。

哥白尼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终于完成了他的伟大着作《天体运行论》。

他在《天体运行论》中观测计算所得数值的精确度是惊人的。例如,他得到恒星年的时间为365天6小时9分40秒,比现在的精确值约多30秒,误差只有百万分之一;他得到的月亮到地球的平均距离是地球半径的60.3倍,和现在的60.27倍相比,误差只有万分之五。

哥白尼的“日心说”发表之前,“地心说”在中世纪的欧洲一直居于统治地位。

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的结构不断地进行着思考,早在古希腊时代就有哲学家提出了地球在运动的主张,只是当时缺乏依据,因此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

在古代欧洲,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主张“地心说”,认为地球是静止不动的,其他的星体都围着地球这一宇宙中心旋转。

这个学说的提出与基督教《圣经》中关于天堂、人间、地狱的说法刚好互相吻合,处于统治地位的教廷便竭力支持地心学说,把“地心说”和上帝创造世界融为一体,用来愚弄人们,维护自己的统治。

因而“地心说”学被教会奉为和《圣经》一样的经典,长期居于统治地位。

随着事物的不断发展,天文观测的精确度渐渐提高,人们逐渐发现了地心学说的破绽。

到文艺复兴运动时期,人们发现托勒密所提出的均轮和本轮的数目竟多达八十个左右,这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

人们期待着能有一种科学的天体系统取代地心说。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哥白尼的地动学说应运而生了。

约在1515年前,哥白尼为阐述自己关于天体运动学说的基本思想撰写了一篇题为《浅说》的论文,他认为天体运动必须满足以下七点:不存在一个所有天体轨道或天体的共同的中心;地球只是引力中心和月球轨道的中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所有天体都绕太阳运转,宇宙的中心在太阳附近;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同天穹高度之比是微不足道的;在天空中看到的任何运动,都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在空中看到的太阳运动的一切现象,都不是它本身运动产生的,而是地球运动引起的,地球同时进行着几种运动;人们看到的行星向前和向后运动,是由于地球运动引起的。

地球的运动足以解释人们在空中见到的各种现象了。

此外,哥白尼还描述了太阳、月球、三颗外行星(土星、木星和火星)和两颗内行星(金星、水星)的视运动。

书中,哥白尼批判了托勒密的理论,科学地阐明了天体运行的现象,推翻了长期以来居于统治地位的地心说,并从根本上否定了基督教关于上帝创造一切的谬论,从而实现了天文学中的根本变革。

他正确地论述了地球绕其轴心运转、月亮绕地球运转、地球和其他所有行星都绕太阳运转的事实。但是他也和前人一样严重低估了太阳系的规模。

他认为星体运行的轨道是一系列的同心圆,这当然是错误的。

他的学说里的数学运算很复杂也很不准确。但是他的书立即引起了极大的关注,驱使其他一些天文学家对行星运动作更为准确的观察,其中最着名的是丹麦伟大的天文学家泰寿?勃莱荷,开普勒就是根据泰寿积累的观察资料,最终推导出了星体运行的正确规律。

这是一个前所未闻的开创新纪元的学说,对于千百年来学界奉为定论的托勒密地球中心说无疑是当头一棒。

虽然阿里斯塔克斯比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早1700多年,但是事实上哥白尼得到了这一盛誉。

阿里斯塔克斯只是凭借灵感做了一个猜想,并没有加以详细的讨论,因而他的学说在科学上毫无用处。

哥白尼逐个解决了猜想中的数学问题后,就把它变成了有用的科学学说——一种可以用来做预测的学说,通过对天体观察结果的检验并与地球是宇宙中心的旧学说的比较,你就会发现它的重大意义。

显然,哥白尼的学说是人类对宇宙认识的革命,它使人们的整个世界观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是在估价哥白尼的影响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天文学的应用范围不如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那样广泛。

从理论上来讲,人们即使对哥白尼学说的知识和应用一窍不通,也会造出电视机、汽车和现代化学厂之类的东西。

但是不应用法拉第、麦克斯韦、拉瓦锡和牛顿的学说则是不可想象的。仅仅考虑哥白尼学说对技术的影响就会完全忽略它的真正意义。

哥白尼的书对伽利略和开普勒的工作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序幕,他俩又成了牛顿的主要前辈,是他们的发现才使牛顿有能力确定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

哥白尼的日心宇宙体系既然是时代的产物,它就不能不受到时代的限制。

反对神学的不彻底性,同时表现在哥白尼的某些观点上,他的体系是存在缺陷的。

哥白尼所指的宇宙是局限在一个小的范围内的,具体来说,他的宇宙结构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太阳系,即以太阳为中心的天体系统。

宇宙既然有它的中心,就必须有它的边界,哥白尼虽然否定了托勒密的“九重天”,但他却保留了一层恒星天,尽管他回避了宇宙是否有限这个问题,但实际上他是相信恒星天球是宇宙的“外壳”,他仍然相信天体只能按照所谓完美的圆形轨道运动,所以哥白尼的宇宙体系,仍然包含着不动的中心天体。

但是作为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哥白尼的历史功绩是伟大的。

确认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是行星之一,从而掀起了一场天文学上根本性的革命,是人类探求客观真理道路上的里程碑。

哥白尼的伟大成就,不仅铺平了通向近代天文学的道路,而且开创了整个自然界科学向前迈进的新时代。

从哥白尼时代起,脱离教会束缚的自然科学和哲学开始获得飞跃的发展。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天体运行论》是当代天文学的起点——当然也是现代科学的起点。

能一窥远处美景的望远镜

伽利略在帕多瓦大学工作的18年间,最初把主要精力放在他一直感兴趣的力学研究方面,他发现了物理上重要的现象——物体运动的惯性。他做过有名的斜面实验,总结了物体下落的距离与所经过的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他还研究了炮弹的运动,奠定了抛物线理论的基础;关于加速度这个概念,也是他第一个明确提出的;为了测量患者发烧时的体温,这位着名的物理学家还在1593年发明了第一支空气温度计……但是,一个偶然的事件,使伽利略改变了研究方向。他从力学和物理学的研究转向浩瀚无垠的茫茫太空了。

那是1609年6月,伽利略听到一个消息,说是荷兰有个眼镜商人利帕希在一偶然的发现中,用一种镜片看见了远处肉眼看不见的东西。“这难道不正是我需要的千里眼吗?”伽利略非常高兴。不久,伽利略的一个学生从巴黎来信,进一步证实这个消息的准确性,信中说尽管不知道利帕希是怎样做的,但是这个眼镜商人肯定是制造了一个镜管,用它可以使物体放大许多倍。

“镜管!”伽利略把来信翻来覆去看了好几遍,急忙跑进他的实验室。他找来纸和鹅管笔,开始画出一张又一张透镜成像的示意图。伽利略由镜管这个提示受到启发,看来镜管能够放大物体的秘密在于选择怎样的透镜,特别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如何搭配。他找来有关透镜的资料,不停地进行计算,忘记了暮色爬上窗户,也忘记了曙光是怎样射进房间。

整整一个通宵,伽利略终于明白,把凸透镜和凹透镜放在一个适当的距离,就像那个荷兰人看见的那样,遥远的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经过放大也能看清了。

伽利略非常高兴。他顾不上休息,立即动手磨制镜片,这是一项很费时间又需要细心的活儿。他一连干了好几天,磨制出一对对凸透镜和凹透镜,然后又制作了一个精巧的可以滑动的双层金属管。现在,该试验一下他的发明了。

伽利略小心翼翼地把一片大一点的凸透镜安在管子的一端,另一端安上一片小一点的凹透镜,然后把管子对着窗外。当他从凹透镜的一端望去时,奇迹出现了,那远处的教堂仿佛近在眼前,可以清晰地看见钟楼上的十字架,甚至连一只在十字架上落脚的鸽子也看得非常逼真。

伽利略制成望远镜的消息马上传开了。“我制成望远镜的消息传到威尼斯,”在一封写给妹夫的信里,伽利略写道,“一星期之后,就命我把望远镜呈献给议长和议员们观看,他们感到非常惊奇。绅士和议员们,虽然年纪很大了,但都按次序登上威尼斯的最高钟楼,眺望远在港外的船只,看得都很清楚;如果没有我的望远镜,就是眺望两个小时,也看不见。这仪器的效用可使50英里以外的物体,看起来就像在5英里以内那样。”(1英里抑1.61千米)伽利略发明的望远镜,经过不断改进,放大率提高到30倍以上,能把实物放大1000倍。现在,他犹如有了千里眼,可以窥探宇宙的秘密了。

这是天文学研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次革命,几千年来天文学家单靠肉眼观察日月星辰的时代结束了,代之而起的是光学望远镜,有了这种有力的武器,近代天文学的大门被打开了。

现在,每当星光灿烂或是皓月当空的夜晚,伽利略便把他的望远镜瞄准深邃遥远的苍穹,不顾疲劳和寒冷,夜复一夜地观察着。

过去,人们一直以为月亮是个光滑的天体,像太阳一样自身发光。但是伽利略透过望远镜发现,月亮和我们生存的地球一样,有高峻的山脉,也有低凹的洼地(当时伽利略称它是“海”)。他还从月亮上亮的和暗的部分的移动,发现了月亮自身并不能发光,月亮的光是透过太阳得来的。

伽利略又把望远镜对准横贯天穹的银河,以前人们一直认为银河是地球上的水蒸气凝成的白雾,亚里士多德就是这样认为的。伽利略决定用望远镜检验这一说法是否正确。他用望远镜对准夜空中雾蒙蒙的光带,不禁大吃一惊,原来那根本不是云雾,而是千千万万颗星星聚集在一起。伽利略还观察了天空中的斑斑云彩——即通常所说的星团,发现星团也是很多星体聚集在一起,像猎户座星团、金牛座的星团、蜂巢星团都是如此。

伽利略的望远镜揭开了一个又一个宇宙的秘密,他发现了木星周围环绕着它运动的卫星,还计算了它们的运行周期。现在我们知道,木星共有14颗卫星,伽利略所发现的是其中最大的4颗。除此之外,伽利略还用望远镜观察到太阳的黑子,他通过黑子的移动现象推断,太阳也是在转动的。

一个又一个振奋人心的发现,促使伽利略动笔写一本最新的天文学发现的书,他要向全世界公布他的观测结果。1610年3月,伽利略的着作《星际使者》在威尼斯出版,立即在欧洲引起轰动。

他是利用望远镜观测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位科学家。这些成果包括:

发现月球表面凹凸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现称伽利略卫星),太阳黑子和太阳的自转,金星、木星的盈亏现象以及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等。他用实验证实了哥白尼的“地动说”,彻底否定了统治千余年的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的“天动说”。

托勒密的地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