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科技未解之谜
16591400000004

第4章 自然人文篇(3)

鸣沙,又叫做“响沙”“哨沙”和“音乐沙”。人们发现,鸣沙一般都在海滩或者沙漠里边。鸣沙发出声响,一般都是在风和日丽或者刮大风的时候,要不就得有人在沙子上边滑动。在潮湿的雨天和冬天的时候,鸣沙一般都不会发出声响。另外,人们还发现,只有直径是0.3~0.5毫米的洁净的石英沙,才能够发出声响,而且沙粒越干燥声响越大。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沙子发出各种各样的声响呢?古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以为这是鬼神在作怪,是地狱的魔鬼在呼叫,是美丽的女妖为了引诱船员们而在沙滩上歌唱,是地下寺院里的钟声在呼唤着僧侣们去祈祷。

于是,许许多多带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就在人们当中流传开了。阿拉伯半岛的“钟山”,就有这样一个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阿拉伯半岛有一个寺院。寺院的僧侣很多,他们每天都要随着敲响的钟声背诵经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刮起了凶猛的风沙。后来,风沙越来越凶猛,慢慢地就把这个寺院掩埋了,寺院里的僧侣们死的死、逃的逃,从此这里没有了人烟。

可是,每天路过这里的牧民和游客却经常听到一阵阵悠扬的钟声,这钟声就是寺院当时每天敲打的那种钟声。人们听了,感到特别纳闷:寺院早就被沙子掩埋了,僧侣们也早就没有了,这钟声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又是谁在敲打着大钟呢?嗯,这可能是神灵在敲钟吧!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这里的沙山叫做“钟山”了。

苏格兰有一个名字叫布鲁斯特的博物学家听说了这件事情,就专门赶到“钟山”,打算好好地考察一下这是什么原因。他找了一个当地人做向导,朝着“钟山”爬了上去。布鲁斯特爬着爬着,发现“钟山”上的沙只要一移动,就会发出一种竖琴被轻轻拨动的声音;当沙子移动得特别快的时候,那沙子就发出来一种湿手指在玻璃上摩擦的声音。他还发现,沙子流到山脚以后,激起的回响又像打雷一样。布鲁斯特索性坐在岩石上,仔细地听了起来。忽然,他觉得那声音越来越大,就连自己坐着的那块岩石都被震动了。

人们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这种自然现象,还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科学家们经过认真仔细的研究和试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

有的人认为,沙粒和沙粒之间的空隙有空气,空气在运动的时候,就构成了一个个“音箱”。当沙丘山崩塌以后,空气在空隙之间出出进进,就会引起空气的震动。当空气震动的频率恰好与这个无形的“音箱”产生共鸣的时候,就会发出声响。

有的人认为,由于不同的风向长期吹动着沙粒,使它们变得颗粒大小均匀,非常洁净,也具有了好像蜂窝一样的孔洞。鸣沙能发出声响,可能就是由这种具有独特表面结构的沙粒之间的摩擦共振造成的。

前苏联一个名叫马里科夫斯基的科学家,在考察了前苏联卡尔岗上的鸣沙以后,提出了这样的一种看法。他认为,每个沙丘的内部,都有一个又密集又潮湿的沙土层,它的深度是随着雨水的多少而改变的。夏天的时候,这个潮湿层就比较深,它被上面的沙土层全部覆盖了起来,潮湿层的底下又是干燥的沙土层,这就可能构成一个天然的共鸣箱。当沙丘崩塌、沙粒沿着斜坡往下滑动的时候,干燥沙粒的振动波传到潮湿层的时候,就会引发共鸣,使得沙粒的声音扩大无数倍而发出巨大的声响。

前苏联另一个学者在考察了我国宁夏中卫县沙坡头鸣沙山和内蒙古的达拉特旗的响沙湾以后,发现这两处鸣沙地都属于细沙尖,当中的石英沙占了其中的一半多。于是,他认为:石英沙里边有石英晶体。石英晶体具有特殊的压电性质,使得淘沙里边的这些石英沙粒对压力非常敏感,只要一受到挤压就会带电,在电的作用下它又会来来回回地伸缩振动。振动得越厉害,产生的电压就越高;电压越高,振动得就会越厉害。这么一来,沙子就会发出奇妙的声响。

不过,石英沙的分布很广泛,响沙却没有那么普遍,而且一般的鸣沙只要换了一个地方,就会变成“哑巴”,什么声响也不会发出来。所以,好多人认为,鸣沙的形成和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有关。

1979年,我国学者马玉明写了一篇题目叫《响沙》的文章,提出了新的见解。他认为,响沙的“共鸣箱”不在地下,而是在地面上的空气里边。响沙发出声响,应该有3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沙丘高大陡峭。

第二个条件是背风向阳,背风坡沙面还必须是月牙状的。

第三个条件是沙丘底下一定要有水渗出,形成泉或潭,或者有大的干河槽。

马玉明还提出,由于空气湿度、温度和风的速度经常在变化,不断影响着沙粒响声的频率和“共鸣箱”的结构,再加上策动力和沙子本身带有的频率的变化,响沙的响声也会经常变化。人们有时候在下雨天去看响沙,发现响沙不会发出声响,正是由于温度和湿度的改变,把响沙的“共鸣箱”结构破坏了。

比如,宁夏中卫县沙坡头的鸣沙山,就是因为周围绿化造林等原因,破坏了共鸣的条件,使得它发不出响声了。

有人不同意马玉明的这种看法。因为外国一些海滨的响沙沙滩是非常平坦的。根本就不存在着什么又高又陡峭的月牙形沙丘,而且它们经常只会在下过雨以后不久,表面层刚刚干燥的时候才发出声响。

日本京都府北边有一个丹后半岛,那里有个海水浴场上有两处鸣沙地,一处叫琴引滨,另一处叫击鼓滨。这两处滩涂的声响不仅音色完全不一样,而且季节不同发出来的声响也不一样。所以,有的日本学者认为,海滨响沙最重要的条件是要有洁净的海水不断地冲刷。夏天来这里游泳的人特别多,把海水弄脏以后,沙子就不发出声响了。

我国的几处鸣沙山还有两个特别奇特的地方,在古书里曾经记载着:第一个奇特的地方是山麓都是清泉,尽管周围的沙丘一个紧连着一个,可是千百年来泉水一直没有被黄沙掩埋。第二个奇特的地方是不管有多少人爬到沙山顶上,滑落下来多少沙子,到了第二天风又会把沙子吹到山坡上去,使得沙山变得跟原来一模一样。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它们和响沙的秘密一样,也没有一个能说服人的答案。这个谜团什么时候才能够真正地解开呢?

神秘的冰洞

山西省宁武县,千百年来流传着一个传说:在当地一座深山中,有一个挂满冰锥的冰洞。让人费解的是:在四季分明的山西省宁武县,为什么会存在这么一个千万年不化且冬暖夏凉的神奇洞穴?如果冰洞真的存在,洞里又会是一番怎样的天地?

神奇冰洞

一年四季,洞中永远保持在零度左右,洞里洞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宁武县旅游局的工作人员闫鹏听了这个传说后,觉得非常奇怪。从小喜欢探险的他决定趁工作之余,寻找这个传说中的神奇洞穴。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闫鹏爬遍了附近的许多山头,依旧没有任何的头绪。然而,正当他心灰意冷准备放弃的时候,一个意外出现了。一天,他和同伴来到了当地的管涔山中,当他们爬上一个山头后,他们惊奇地发现:在山的阴面有一个洞口模样的地方,而接下来的事情让所有人都始料不及。

闫鹏告诉记者:“走到洞口附近感觉凉飕飕的,感觉这个地方风比较大,而且背阴的崖壁上竟挂满了冰花,一切都与周围的环境大相径庭,一个一米见方深不见底的洞里更是冒出一丝丝的寒气。”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那个神奇冰洞吗?

一年多的渴望,让闫鹏忘记了恐惧和危险,他决心对这个洞一探究竟。闫鹏说,他们顺着洞口下去,冰洞下边黑咕隆咚,脚底滑得根本没有登的地方,反正是靠上边绳子拽着,多少有点能附着在冰壁上。后来到了一个稍微开阔的地方,站稳脚跟,拿着火把向四周一看,眼前豁然开朗。所有人都惊呆了,他们仿佛置身于一座晶莹的宫殿,四处都是冰的世界:冰柱、冰锥、冰瀑、冰笋、冰花,没有一个人想到,小小的洞口背后,竟然是这样一个美妙的世界。

闫鹏完全被吸引住了,直到他的脚感觉被冻僵了,他才发现不知不觉已经进洞两个多小时了,温度计清楚地显示,洞中的温度为零摄氏度左右,这与初夏时节的洞外,整整相差了20多摄氏度。在接下去的日子里,闫鹏分别在不同的季节下过冰洞,他发现洞中似乎永远保持在零度左右,洞里洞外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闫鹏说,七八月份,洞外都是鲜花烂漫、绿树成荫,而洞内却是坚冰不化。

冬天,洞外边比较冷,几乎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穿着大衣,到了洞内,由于没有风,反倒比洞外暖和了许多,有一种冬暖夏凉的感觉。

宁武县有个暑天冰洞的消息一经传开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许多人纷纷猜测这种神奇现象的真正成因。

种种猜测

猜测一:冰洞的形成是特殊地质结构所致。

为此,中科院地质研究所的陈诗才也专门从北京赶到宁武县进行考察。然而当第一次进入冰洞后,即使见多识广的他也连连称奇。

陈诗才告诉记者,他看完后,感觉非常惊奇,洞内冰的类型起码有上10种,比如冰柱、冰石笋、冰的钟乳石、冰的涡管、冰花、冰葡萄、还有冰的结晶片等。他发现,尽管冰的厚度不一,但是所有的冰都是附着在石灰岩上的,整个冰洞高达100多米。

陈诗才说,这个冰洞的规模,绝对不会是人造的,虽然冰洞的传说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但是从现场可以推测,这个冰洞形成的时间已经远远超过了几百年,距现在差不多有100多万年了。这个天然的洞穴是100多万年前由水冲刷形成的,可为什么这个并不符合结冰条件的洞里现在却结满了冰?这么大数量的冰又是什么时候形成的呢?

这时候,闫鹏忽然想到了什么。他说:“以我自己的理解,这个地方有火山,也有水,可能是本身的地质结构发生了改变才形成了结冰的环境。”但陈诗才却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他认为,火山的发生缘于山西一带有煤的自燃现象。因为煤挖出来后,一些煤矸石里含有磷、硫这类东西,一见阳光,就氧化自燃了。

猜测二:冰洞的形成得益于洞的形状。

陈诗才经过走访后认为,尽管宁武县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并不适合冰洞的形成,但还是有不少的外部因素能够减少冰的融化。由于管涔山的海拔达到了2000多米,而洞口所处的位置在山的阴面,这对冰的常年不化都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而整个洞的形状,也对洞内温度的保持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因此,他认为,洞是一个正口袋形,这样在夏天,洞外温度热,洞底的温度凉,它不交换。

如果洞形倒过来,在夏天,洞外温度热、比重低,洞内温度凉、比重高,热量需要交换,这样就损害了冰的保存量。

猜测三:冰洞的形成缘于冰

川学说,正是因为洞的形状并不利于洞里洞外空气的交换,因此尽可能减少了冰的损害。但是,即使有了这些外在的保护因素,可是这么大数量的冰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显然,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这时候有人提出了冰川学说。

科学研究表明,地球自诞生以来,气候一直在变化当中。早在几亿年前,地球就出现过大规模的冰川运动,而且只有冰川运动才会拥有如此猛烈的能量,才能形成许多地质奇观,所以有人认为,正是因为冰川运动,使大量的冰涌进了一个冲刷成形的洞中,也就形成了今天非常神奇的冰洞。

按照这种推测,宁武县暑天冰洞的成因就可以解释了。但是,尽管常人看来洞中的冰都是一样的,可经过专门的观测后人们发现,冰的年龄却是各不相同。

陈诗才说,冰也分层,也有个核心层,核心部分的冰,从结冰的情况和它所含的一些沉积物来看,这部分冰比较老。外面的、靠近洞口或者靠近主流水道的这些冰比较新。而根据闫鹏这两年的观察,山上雨水多的时候,雨水常常会流进洞中并且融蚀掉不少冰,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在原来冰融化的地方,又都自动地恢复了原貌。

也就是说,这个神奇的冰洞具有非常奇特的再生功能,一旦冰量减少,它还会进行自我修复。因此,陈诗才认为冰川学说似乎也存在漏洞。因为冰川学说的解释是冰融了就融了,永远空了,化一点就没一点,它不会自己再生。

猜测四:冰洞的形成是地热负异常说作怪?

其实不仅是山西省宁武县的这个冰洞成因存在着很大的争议,就是在整个地质界都存在着很大的分歧。如果是冰川运动时,大量的冰涌进冰洞,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冰早就应该化了。

最关键的是,这个地方根本就没有一年四季都结冰的气候条件。

最近有一些人就提出了一个比较被认可的说法:叫做地热负异常说。地热正异常说指的是越向地心走,温度越高,地心的温度大概是6000多摄氏度,和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也就是越往下走温度越高,这是合乎常理的。而地热负异常说恰恰相反:越往下走,温度越低,低得能够制冷,能够制造出大容量的冰来。

对此,陈诗才认为,这就好比空调或冰箱都有一个制冷的机制,它是通过机电来制冷。而冰洞的制冷机制,从目前来推测,还是岩石下的某种机制,形成了制冷的机制,从而达到制冰的效果。

那么可以猜测,正是因为山本身的最深处很可能存在我们目前仍未探明的制冷机制,它不仅能保持洞中的温度,并且仍在日复一日地结冰,再加上相对较高的地理位置,以及洞口位置的巧合,因此,形成了这么一个神奇的冰洞。

冰洞的制冷机制现在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讨论,还没有彻底解决。由于岩石非常坚硬,目前的仪器很难把它切开,况且这个制冷机制究竟存在于地下多深,也没有人知道。还有,人们担心,这样做了,会不会让这个罕见的冰洞消失?我们知道,一个奇特地质现象的出现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判断,也会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随着新理论的不断加入,人们对过去的一些地质现象也会有一些新的认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够找出这个神奇冰洞的真正成因。

“海底铁塔”之谜

浩瀚的大海,有着人们无法想象的谜团。在大海的深处,到处都有奇特的事情发生,那里色彩斑斓的海鱼、美丽的珊瑚、可爱的海豚还有凶狠的鲨鱼,无不向我们展示着大海的神奇。而在南太平洋的海底,就曾发现过一座“海底铁塔”。

这座铁塔是由美国海洋考察船“艾尔塔宁”号在南太平洋的深海底发现的。

1964年8月,“艾尔塔宁”号科学考察船,按照南极考察计划开始工作,当时考察船航行到智利的合恩角以西7400千米左右时抛锚停泊。

他们的工作是把一台深水摄像机下潜到4500米深的海底,进行水下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