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现代科技下的战争
16590600000006

第6章 信息战篇(5)

在海湾战争期间,美军进行了两次成功的战役欺骗行动。第一次是在多国部队发动空袭之前。联合国规定的伊拉克最后从科威特撤军期限是1991年1月15日,而空袭(即“沙漠风暴”行动)则开始于1月17日。尽管这时已经超过了撤军期限,从战略角度完全可以预料即将发动攻击,但伊军最为警惕的是1月15日与16日。当度过了平静的两天之后,伊军的警惕性相对降低了,而多国部队恰恰选择这一时机发动了攻击。在1月15日之前的几十天中,美军就在沙特边境附近进行大规模的空中活动和一定范围的电子干扰活动。

在发动攻击之前24小时,多国部队又对伊拉克的电磁辐射目标进行了大强度的电子干扰。

正当伊军指挥和防空系统的人员对此已经习以为常和疲惫时,多国部队开始了空中集结和大规模的电子压制行动,而伊拉克军队对此毫无察觉,多国部队实现了战术上的突然性。第二次欺骗行动是美军地面部队实施的“左勾拳行动”。

在地面进攻开始前,美海军陆战队和其他地面部队引人注目地进行了两栖登陆作战演习,实施登陆作战的准备行动,如在可能登陆的地域附近扫雷。另外,美军还通过新闻媒介对代号为“沙漠军刀”的两栖登陆作战行动大肆宣传,使伊军确信美军地面部队进攻的主要方向是在科威特沿岸。

与此同时,作为地面进攻主力的美国第7军和第18空降军在发起进攻的前一天,从科威特以南的原集结地迅速而秘密地向西转移了几百千米。美军还针对伊军的电子侦察发送掩人耳目的无线电信号,造成这两军仍在原地区的假象。此外,美军还严格限制对科威特以西的沙特—伊拉克边境地区的侦察活动,以免暴露美军的真实意图。

美军的这一欺骗行动十分成功:一方面,它将伊军几个师的兵力吸引到科威特沿海地区;另一方面,又在伊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使美军主力部队迂回到了伊拉克集结在科威特部队的侧后,迅速对其形成了包围之势。

科索沃战争

1999年3月24日,从英国费尔福德空军基地起飞的2架“B—52”战略轰炸机,还有从意大利基地起飞的“F—111”隐形战斗机、“F—15”和“F—16”

战斗机、幻影—2000D、美洲虎、旋风、F/A—18等战斗机在夜幕的掩护下,从多个方向扑向南联盟。同时,停泊在亚德里亚海的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战斗群,从军舰上发射了约10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由北约组织19个国家中的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意大利、荷兰、西班牙、丹麦、比利时、挪威、葡萄牙和土耳其等13个国家参加的首轮空袭,拉开了科索沃战争的帷幕。

北约对南联盟发动的这次代号为“决断力量”的空袭行动,首次突击持续了5个多小时,空袭分两个波次进行,打击的目标集中在科索沃内外和贝尔格莱德附近的导弹、雷达、防空系统、指挥和控制中心、军事通信设施、军工厂,以及航空设备生产厂等。

战争开始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宣布,美国同北约盟国对南联盟的军事目标发起了攻击,并声称空袭的目的有3个:一是“显示北约反对侵略和支持和平是认真的”;二是“让南联盟为袭击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付出代价”,使它不敢继续发动攻击;三是要“大大削弱塞尔维亚的军事力量,破坏它未来对科索沃发动战争的能力”。

科索沃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马拉松式轰炸的战争,轰炸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从使用的手段、战争进程中双方态度的变化,大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炸迫降(3月24日—4月12日)。

首先,北约组织力图用轰炸迫使南联盟屈服。前三天重点袭击南联盟的防空系统、贝尔格莱德附近和科索沃地区的重要目标,夺取制空权。在第一轮空袭前,美国的EA—6B电子战飞机对预定区域进行了强电磁干扰,使南联盟的通信陷入瘫痪。3月27日至4月2日,除继续突击南联盟的防空与指挥系统外,还加强了对南联盟军队,特别是驻科索沃地区的南联盟军队的打击。从4月3日开始,规模和强度进一步升级,对南联盟境内所有重要目标进行24小时不间断轰炸,不仅持续时间长、袭击的范围大,而且打击的目标扩大到南联盟的政府机关、能源与交通等影响国计民生的民用工业设施,力图最大限度地削弱南联盟的战争潜力,为可能进行的地面进攻做好准备。在这一阶段,南联盟则采取抗击与谋求和平解决并举的方针,全国上下同仇敌忾,积极抗击北约的袭击。

特别在战争伊始,便成功地击落1架美“F—117A”“夜鹰”隐形战斗机,激发了南联盟军队的斗志。与此同时,南联盟的武装警察部队在科索沃地区也迅速地完成了对阿族非法武装“科索沃解放军”的清剿。4月7日,南联盟声明,为纪念东正教复活节开始单方面停火,但北约的空袭仍在进行。

第二阶段:炸谈并举(4月13日—4月25日)。

经过近20天的轰炸,北约未能迫使南联盟屈服。在地面部队的部署又没有完全到位、发动地面进攻的时机不成熟、北约内部对是否派地面部队参战意见不一的情况下,北约部队一方面加大空袭的力度,不断地向波黑、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增派地面部队,加紧地面行动的准备。另一方面为了摆脱政治上的被动局面,北约开始摆出考虑政治解决的姿态,在4月12日和14日的北约外长会议和欧盟首脑会议上分别提出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的5点要求和6点方案,并对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和俄总统特使切尔诺·梅尔金的外交斡旋表示支持,美俄两国外长还多次举行会晤,双方同意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与此同时,南联盟军事实力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相差甚远,经济损失与日俱增,态度也有所松动。4月22日,南联盟表示接受俄总统特使切尔诺·梅尔金的建议,在北约停止轰炸的情况下,准许联合国监督下的国际维和力量进驻科索沃。双方原则立场上的变化,给谋求外交努力解决科索沃战争带来了一线希望。

在前一个月的空袭中,北约部队向南联盟境内发射了1500多枚巡航导弹,投下5000多吨炸弹,造成600多名平民丧生,5000多人受伤,70多万科索沃人流离失所。除军事目标外,南联盟的汽车制造厂、炼油厂等许多骨干企业被炸成废墟,至少有50万人失去工作,200万人丧失生活来源。据统计,这一个月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上千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相当于这个国家1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阶段:多种手段并用(4月26日—6月10日)。

这一阶段,北约采取了多种手段并用。政治上,力求在国际上最大限度地孤立南联盟,并利用南联盟内部的不同声音对南联盟政权进行分化,迫使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下台;经济上,对南联盟实施石油禁运、冻结境外资产等制裁措施;军事上,对南联盟实施开战以来规模和强度最大的空袭,对各种军事和民用目标进行狂轰滥炸;外交上,对南联盟软硬兼施,不接受南联盟先后提出的两个和平方案,同时又在停炸条件和向科索沃派国际维和部队等问题上降低条件,并高度评价俄罗斯和联合国的斡旋,紧紧拉住并充分利用俄罗斯向南联盟施压。俄罗斯也逐步在停火条件、国际维和部队的组成等关键问题上放弃了原来的立场,成为代北约向南联盟施压的调解人。

5月6日,西方7国与俄罗斯在德国波恩就解决科索沃危机达成一致意见,同意芬兰总统阿赫蒂萨里代表欧盟与俄罗斯特使切尔诺·梅尔金一起同南联盟谈判。5月7日,北约野蛮轰炸中国驻南使馆后,政治上陷入更加被动的境地,不得不加大政治解决的力度。

南联盟由于损失严重,处境孤立,也主动采取一些表示和解的举措:释放了3名美军被俘人员,允许人道主义组织重返南联盟;于5月19日表示同意在联合国框架内就落实8国外长5点声明的细节进行谈判;28日,米洛舍维奇再次表示接受8国外长就政治解决科索沃危机达成的协议框架。国际社会的外交斡旋力度也明显加大。俄罗斯总统特使切尔诺·梅尔金对美、英、法、德等北约核心国家和中国进行穿梭访问后,又先后3次到南联盟斡旋,促使南联盟原则上接受了8国外长声明,并最终于6月3日完全接受了俄、美、欧提出的“和平计划”。6月10日,北约和南联盟双方军事代表签署撤军协定,南联盟当天开始从科索沃撤军,北约随后宣布暂停对南联盟空袭。至此,持续了78天的科索沃战争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