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现代科技下的战争
16590600000005

第5章 信息战篇(4)

电力对于现代指挥控制系统及重要信息设施的运转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也可以利用备用的供电设备,但难免迟缓,供应电力有限,可靠性差,会造成指挥控制系统能力下降。同时,在电源转换时,计算机等设备会停机,同样会使指挥系统瘫痪。现代大规模空袭作战行动快,即使敌人的电力只中断几毫秒,对于飞行员来说都可能是生死攸关的。为此,多国部队在第一天就攻击了伊拉克整个电力网中的所有重要输电枢纽。

电信和C3I枢纽对于军政首脑向作战部队发布命令、传送情报、与指挥人员保持联络、部署和使用兵力都是极为重要的。为使伊拉克C3I系统的通信枢纽失灵,多国部队在空袭第一天还轰炸了伊拉克的微波中继塔、电话交换台、配电室、光纤通信关节点及载有同轴电缆的桥梁。由于伊军可将民用通信设备转为军用,多国部队还同时攻击了伊拉克的邮电部、电话交换中心等民用通信枢纽。在海湾战争的地面进攻发起前,多国部队的大规模空袭持续了38天,这期间对多国部队空军威胁最大的是伊军的一体化防空系统。战前,美军已经通过多方面的侦察得知,伊拉克将本土及其占领的科威特划为5个指挥控制区,每个控制区都设有一个由防空导弹、高炮严密防护的区域作战指挥设施,每个指挥设施又有7个战斗机作战中心,负责指挥控制伊军的作战飞机。这些中心通常建在地下约6米深的坚固掩体内,每个中心装有5—6部预警雷达、防空导弹及高炮。在多国部队的作战计划中,要求空中力量首先摧毁伊拉克空军和陆军的防空系统。

“沙漠风暴”行动的开始时间是1月17日凌晨。实际上,从1月16日15时35分开始,携带常规空对地导弹的B—52战略轰炸机就已经从美国本土的路易斯安那州起飞,计划在17日5时发射空地导弹。17日1时30分,美国战舰向巴格达发射“战斧”舰对地巡航导弹。这些机载和舰载导弹攻击的目标是伊拉克的指挥控制中心、通信枢纽、电力设施。2时38分,当“战斧”导弹还在飞行途中时,美军直升机“诺曼底特遣队”就已经在导航卫星和先进的夜视设备的保障下,准确地攻击了伊军防空雷达站。

2时40分,美军的F—117隐形战术轰炸机飞越边境,向伊拉克西部一个伊军防空区的作战指挥中心投下了“沙漠风暴”行动中的第一颗炸弹,以后又向伊拉克南部的另一个防空作战中心投下了第二颗炸弹。“诺曼底特遣队”和“F—117”隐形战术轰炸机的攻击,在伊拉克的预警雷达覆盖区和指挥控制网上打开了一个缺口,为后续的非隐形飞机攻击机群开辟了一条通往伊拉克腹地的安全“空中走廊”。在这个走廊内及其附近地区,伊军虽然还有众多的防空力量,但它们已经失去了“眼睛”和“耳朵”,对多国部队空袭机群威胁不大。

17日凌晨3时整,2架“F—117”隐形战术轰炸机对巴格达市内的伊军指挥中心投下了首批激光制导炸弹。接着,多国部队的大批轰炸机在空中指挥控制预警飞机的引导下,在大量电子战飞机的掩护下,沿着“诺曼底特遣队”和“F—117”开辟的“空中走廊”进入伊拉克境内,这就是大规模空袭行动的第一攻击波。空袭的目标也多是伊拉克的指挥控制设施、通信设施、电力设施、雷达站、导弹阵地等目标。多国部队第一天的空袭任务,是破坏及最终摧毁伊拉克的指挥系统和一体化的防空系统。在“沙漠风暴”行动的第一天结束时,巴格达市内及其附近的40多个关键目标被击中,其中包括10多个控制指挥机构、10多个防空和电力设施、10多个指挥通信的关键节点。此外,在伊拉克各地的指挥系统和防空系统也都遭到了沉重的打击。这种打击不是逐次进行的,而几乎是战争一开始就同时进行的,目的是让伊拉克的指挥系统从战争一开始就全面陷入瘫痪。

在以后的空袭中,伊军的指挥控制、通信和防空系统继续受到多国部队空中力量和巡航导弹的不断袭击,造成伊军的指挥能力和防空能力从开战起就处于混乱和瘫痪状态,直到战争结束也未能够恢复。

多国部队,特别是美军,主要利用软、硬杀伤手段攻击伊拉克的指挥控制与通信系统。第一轮空袭前,多国部队使用包括“EF—111A”、“EA—6B”在内的数十架电子战飞机和地面电子干扰系统,从伊拉克北部对其纵深地区进行全面的信息攻击;空袭开始后,多国部队在预警机和机载战场指挥控制系统的指挥协调下,再次对伊军的指挥信息系统实施了强大的信息干扰,使其雷达致盲,通信中断,指挥失灵。与此同时,美军在信息战中还大量使用了硬杀伤手段。

空袭刚开始,美空军的“F—4C”攻击机便率先起飞,用反辐射导弹对伊拉克的侦察与干扰辐射源进行火力摧毁。有100多枚海基“战斧”巡航导弹和约600架飞机,在两个小时内分5路攻击了伊拉克境内的112个目标。很快,伊军的5个相互连接的指挥控制区的指挥控制系统、35个拦截作战中心、200余部预警雷达、数百枚苏制地空导弹便全部被摧毁。

3.广泛实行信息对抗,确保信息优势

伊拉克的指挥通信系统还是比较先进的,基本上实现了自动化和网络化。

多国部队在与伊拉克的信息对抗中,还实施了多种软杀伤性、非杀伤性的对抗干扰行动。而且,这些信息对抗行动都是在C3I系统统一计划、指挥、控制下实施的。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在海湾战争中广泛地采用了传单、无线电广播和高音喇叭广播等心理战措施。美军在科威特战区先后投撒了涉及33条不同内容的2900万份传单。1991年1月19日,即“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后的第三天,多国部队建立的“海湾之声”无线电广播电台开播,从地面和空中播送多国部队与西方的声音,每天广播18个小时,直到战争结束,持续了40天之久。

在多国部队中共有66个心理战高音喇叭小组,每个战术机动旅都编有这种小组。在整个战争期间,心理战宣传的内容随战局的变化而改变:在进驻沙特初期,宣传和平与友谊;在“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后,又转向为鼓动伊军士兵叛逃,告诉他们投降的方法,有时还通知他们将要进行轰炸。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开展的心理战在瓦解伊军士气、促使伊军官兵大量投降或开小差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据一位伊军师长说,心理战对部队的士气是一种极大的威胁,其威力仅次于轰炸。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次海湾战争中,首次进行了作战场面的实况电视转播。美、英等国的电视记者从沙特的多国部队驻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通过卫星将多国部队发动攻击、巴格达遭受攻击和“爱国者”导弹大战“飞毛腿”导弹的实况向全世界播放,电视画面中充斥了炫耀西方国家武器实力、伊拉克损失惨重的内容。这对美英与伊拉克的观众产生了截然不同的心理影响。

美军的公共事务军官还引导记者进行电视报道,通过电视有意散布一些假消息,如美军海军陆战队进行两栖登陆演习等。通过电视这一现代信息媒介,既可以进行心理战,也可以进行欺骗性的信息对抗。

海湾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使用最多的软杀伤性信息对抗形式,是以电子侦察、电子干扰为主的电子信息对抗。电子侦察早在“沙漠风暴”行动开始前,甚至在海湾危机之前就一直进行着。

在“沙漠风暴”行动中,电子干扰从未间断过,它是有史以来历时最长、规模最大、强度最高、干扰范围最广的电子干扰行动。在空中,有RC—153、RC—12D/H、RV—ID、EF—111A、F—4C“臭鼬鼠”、EC—130H、EA—6B等电子战飞机,EH—IU、EH—60、RD—21电子战直升机,多种执行电子干扰任务的无人飞行器,以及作战飞机自身携带的自卫性电子干扰装置;在地面,师与旅一级部队中编有专门的电子战分队,还使用投掷式和摆放式电子干扰机;在海上,有多种舰载式电子干扰装置。在干扰方式上,既有电子干扰,也有光电子干扰;既有主动式干扰,也有被动式干扰;既有压制性干扰,也有欺骗性干扰。从干扰的对象看,既有对通信、雷达、导弹等具体装备的干扰,也有对整个指挥通信系统的干扰。多国部队的电子干扰行动十分有效,它使伊拉克的无线电通信、雷达、导弹、飞机及火炮的电子火控系统等都失去了正常的工作能力,造成通信中断,雷达致盲,导弹飞机和高炮的制导与火控系统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