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现代科技下的战争
16590600000011

第11章 海战篇(2)

当天,伍德沃德少将召集特混舰队高级军官讨论作战计划,宣布将于21日拂晓在马岛登陆。伍德沃德选定的登陆点,并不是马岛首府斯坦利港,而是不为人注意的圣·卡洛斯港。这是阿军防守最弱的环节,阿根廷军队已被完全吸引在斯坦利港。为了迷惑阿军,英国战舰一直在斯坦利港一带游弋;皇家海军陆战队突击队员却化装成牧羊人,大摇大摆地从斯坦利港附近的海滩走向阿根廷阵地,在滩头口打了个小小的奇袭仗。

5月20日深夜,一支由40艘舰船组成的庞大舰群驶抵圣·卡洛斯港水域。

21日凌晨,英登陆行动全面展开。至上午10时许,第一批2800名官兵和大部分装备上陆完毕。英军上陆后,立即构筑防御阵地,并以舰炮及各种防空导弹和高射机枪组成防空火力网。

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愤怒了,他紧急召见空军司令多索,命令空军不惜一切代价将立足未稳的英军赶下海。5月21日,阿军出动各型飞机70多架次,击沉英军“热心”号护卫舰,击伤其他舰船4艘。5月22—25日,阿军平均每天出动飞机约120余架次,先后炸沉英军“羚羊”号护卫舰、“考文垂”号驱逐舰和“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货船等。阿根廷航空兵的反击给英军造成了严重损失,但由于力量对比悬殊,英军节节抗击,并没能起到完全破坏英军登陆的作用。

英军在猛烈空袭的配合下,继续扩大登陆成果。至5月25日晚,第一梯队5000多人连同3.2万多吨作战物资全部上陆完毕,登陆场面积达到150平方千米。从这时起,激烈的战斗就从海上移到了陆地。

英军登陆后,根据地形和阿军防御态势,定下决心南北两路分进合击,向斯坦利港外围发动钳形攻势,待后援的步兵第5旅上陆后,向斯坦利港发起总攻。当时,阿军在斯坦利港外围共设有三道防线,最后一道以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工兵山等高地为依托,阿根廷自称为“加尔铁里防线”。

英军行动开始后,北南两路分别于5月31日和29日到达斯坦利港外围指定地域,完成了陆上对斯坦利港的包围。后续部队第5步兵旅则于5月30日在圣·卡洛斯登陆。

6月11日黄昏,英特混舰队的10艘驱逐舰和护卫舰,所有的火炮和大批“鹞式”战斗机对斯坦利港周围的阿军阵地实施“地毯式”炮击和轰炸。地面部队随之向阿军的第二道防线发起攻击。至12日晨,伞兵第3营占领了浪顿山,陆战队第45营占领了两姐妹山,第42营占领了哈里特山。

6月13日,英军向阿军第三道防线发起总攻,经数小时激战后夺取了无线岭、欲坠山、威廉山,并于14日晨占领了最南面的工兵山。

由于第三道防线的失守,斯坦利港完全暴露在英军面前,攻城和守城都已没有必要。在这种情况下,阿根廷守岛部队通过无线电向英军提出停火请求。6月14日下午,英军登陆部队司令官穆尔少将同阿根廷守岛部队司令官梅嫩德斯少将举行会晤,同意自格林尼治时间当日19时起实行正式停火。6月19日,英特混舰队派出一支特混小队又夺取了南桑德韦奇岛。至此,历时74天的马岛战争宣告结束。

马岛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大西洋上进行的规模最大的海空大战,耗资几十亿美元,英阿双方投入兵力达10万人,飞机690架,舰只151艘。尽管英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并重新控制了马岛,但对马岛主权的争端并未解决,阿根廷一直没有放弃对该岛的主权要求,阿根廷还把每年的6月10日定为“马岛主权日”。

马岛战争是一场领土主权争夺战,争夺海上制空权、封锁与反封锁、登陆与抗登陆是此战的主要作战样式。战争中,双方都有一些成功地使用精确制导武器的例子。最突出的是,阿根廷海军航空兵用“飞鱼”导弹击沉了英国特混舰队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英国海军潜艇用“虎鱼”式鱼雷击沉了阿根廷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将军”号巡洋舰。精确制导武器的使用,使传统海战“大炮巨舰”的模式发生了变化。英国决策果断,反应快速,以核潜艇和舰载机对驻马岛阿军实施封锁,显示了高技术武器的威力。英军巧妙地选择登陆场,以佯动和利用暗夜达成登陆突然性,海上多点登陆和直升机垂直登陆相结合,诸军兵种协同作战,取得了登陆的巨大成功。阿方动员体制不健全,军队战备程度低,战争后劲不足,军队素质参差不齐,以致处于被动地位。此战证明了掌握制空权在现代海战中的决定性作用,电子战和预警机在夺取制空权的斗争中占有重要地位。

海上霸主——航空母舰

航空母舰(简称“航母”)是以舰载飞机为主要武器,作为舰载飞机编队的海上活动基地的大型军舰,是现代海军水面战斗舰艇中最大、也是作战能力最强的舰种。

世界上第一架飞机是由美国莱特兄弟1903年制造的“飞行者”号。1910年11月14日,一名富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美国飞行员尤金·伊利,驾驶一驾“寇蒂斯”双翼机首次从前甲板铺有25米木制跑道的“伯明翰”号巡洋舰上起飞。翌年1月8日,伊利又驾驶同一飞机在后甲板铺有36米跑道和22根阻拦索的“宾夕法尼亚”号巡洋舰上首次降落成功。1912年和1917年,英国的萨姆逊中尉和邓宁中校又分别驾机从行驶的军舰上完成了起飞和降落。

这些勇敢者的试验,孕育了航空母舰的诞生。

1919年日本设计了“凤翔”号航空母舰,并于1922年11月首先建成服役。“凤翔”号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其舰桥、桅杆、烟囱等突出建筑物都移至飞行甲板右侧,这一布局特点为后来的航母所仿效。此后,美、法等国也相继建造了航空母舰。

1941年12月7日清晨,从6艘航空母舰上起飞的354架日本飞机袭击了珍珠港的美国太平洋舰队,炸沉和重创美国战列舰各4艘、巡洋舰和驱逐舰16艘,炸毁飞机188架,官兵死伤约4500人。美国太平洋舰队除航空母舰外几乎全军覆没,而日军仅损失飞机29架。此战充分显示了舰载机的威力。

1942年5月4日至8日发生的珊瑚海大海战则完全是一场航母对航母、由舰载机决胜负的全新型远距离海战。此战中,美国有2艘航母和122架飞机参加战斗,日本有3艘航母和121架飞机参战。

结果是美国1艘航母被击沉,1艘受伤,损失飞机80架;日本1艘航母沉没,2艘受重创,损失飞机85架。而双方的舰队始终未互相见面,也未互射一炮。这一战改变了传统海战的面貌。在此后的一系列太平洋海战中,美国在大部分海战中取得了胜利。可以说,美国正是借航母最终取得了太平洋海战的胜利。航空母舰已成为新时代海战的主宰力量。20世纪50年代,英国研制和采用了斜角飞行甲板和蒸汽弹射器。目前,各国海军中现役航母数量虽然减少了,但性能和攻击能力大幅度提高,排水量越来越大,舰载机数量越来越多,飞机性能越来越好。在20世纪80年代发生的英阿马岛战争、美军空袭利比亚和海湾战争中,航空母舰都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洗礼和战后的现代化建设,航空母舰得到快速发展,并成为海军的核心兵力和骨干装备。航空母舰的主要作用就是运载飞机并给飞机提供安全可靠的起降条件,使这些飞机能够以航母为基地在海上进行空中拦截、海上巡逻、反潜、反舰和防空作战,以及对地攻击、远程预警、空中加油和进行电子战等。

航空母舰实际上是一个海上浮动机场,平坦而宽阔的飞行甲板是这种舰艇的最大特色。早期的飞机重量很轻,飞行速度也很慢,在航空母舰上可以像在陆地上那样直接滑跑起飞,不过降落的时候要用两端系有沙袋的绳索来阻拦和减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飞机的重量增大,舰载机已达30多吨,飞行速度也有很大提高,已达到2—3个马赫。这种飞机在陆地起飞时至少需要3—4千米长的跑道,可航空母舰的吨位有限,一般只有200多米,就是10万吨级航母的长度也只有330多米,所以飞机怎样才能在航母上起飞和降落成了一个伤脑筋的难题。

喷气式飞机第一次从航母上起飞是1946年的事。当时,一架鬼怪式飞机成功地从美国海军“罗斯福”号航母上弹射起飞。1950年,英国的航母已经能够弹射30吨以上的超音速飞机,其弹射器的工作原理有点像小朋友们玩的弹弓。它长75—95米,弹射动力靠舰上蒸汽机来提供,飞机机腹下有一个挂钩,挂在弹射器上后便可依赖强大的蒸汽动力推动弹射器,进而带动飞机并给它一个很大的初速度,使飞机迅速离舰。这样的弹射器,重型航母上一般配备4个,一分钟可以弹射一架飞机。

飞机在航母上降落是依靠航母尾部阻拦着舰系统。这个系统由四五道拇指般粗细的钢索组成,这些钢索每隔14米设一根,离甲板50厘米左右。飞机在着舰前不是放下起落架,而是放下尾钩,用这种钩子钩住任何一根阻拦索,将飞机本身的巨大动能通过钢索来吸收和缓冲,然后平稳地降落在甲板上。

随着飞机技术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起降方式。英国研制的“海鹞”

式飞机可以像直升机那样垂直起飞和降落,所以不需要弹射和阻拦就可以在航母上安全起降。俄国海军的苏—27和米格—29战斗机,由于采用了先进的短距起飞技术,可通过滑跃直接在航母上起飞,无需弹射,但着舰时还需要阻拦。

核动力航空母舰是现代核技术发展的产物。世界上第一艘核动力航空母舰是美国于1958年2月开工建造,1961年11月25日建成服役的“企业”号。航母采用核动力的最大好处是提高续航能力。目前,常规动力航母的续航能力一般为1.5—2.7万千米,而核动力航母可50倍于此,这极大地增强了远洋作战和连续值勤的能力。继“企业”号之后,美国又相继建造了7艘“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企业”和“尼米兹”的满载排水量均为9万余吨,可载机90架,后者外形稍大,续航能力为前者的2倍。

目前,世界上有十几个国家拥有约30多艘航空母舰。其中,最大的是美国的“尼米兹”级,95000吨,最小的是英国和意大利的航母,只有1万多吨。

“尼米兹”级航母采用核动力推进,就是围绕地球航行三四十圈也不用更换燃料。一艘航空母舰就是一座中小城市,它有20层大楼那么高,飞行甲板的面积比3个足球场还要大,一个锚就重达30多吨,舰上发电量相当于美国纽约市全市的发电量。可见,一艘航空母舰就是一个小社会,所以人们称它为海上巨无霸。航母上有5700多人,分航海、枪炮、作战、航空、飞机维修、轮机、供给、军医和牙医等许多个部门,还有商店、服装店、图书馆、电影厅、广播站、电视台、印刷厂和小教堂等生活设施。100多名厨师每天要准备17000多份饭菜,舰上淡水基本是靠海水淡化厂生产。

高科技下的“狼群战术”

“猛虎怕群狼。”嗜血成性的狼群令自然界里所有的庞然大物不寒而栗。在它们的轮番围攻下,即使百兽之王也难以幸免于难。邓尼茨(1891—1980年,法西斯战犯,纳粹德国海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曾任海军总司令、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之所以被称为“狼头”,就是因为他首创了海战的“狼群战术”,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伊始,以“狼群战术”称霸大西洋,致使盟军商船遭受巨大损失,后勤补给线遭到严重破坏。邓尼茨也因为“狼群战术”的成功而成为希特勒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他的职务一路攀升,先后升为舰艇司令、海军司令,最后还被指定为元首的接班人。“狼群战术”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并称为纳粹德国军队的海陆两大“法宝”。

邓尼茨出生在普鲁士的一个贵族家庭。他19岁加入德国海军,从此开始了长达35年的海上冒险生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邓尼茨时任轻巡洋舰“布雷斯劳”号上的一名尉官。1916年,邓尼茨被调往潜艇部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潜艇,但他立刻就迷上了这种新型海战武器,并由此踏上了他辉煌的海军事业起点。

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后即开始重整军备活动,邓尼茨极为赞成,成为纳粹党的狂热拥护者。1935年,希特勒在磨刀霍霍准备战争,德国潜艇部队重新组建,邓尼茨担任了这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著名的潜艇英雄威丁根命名的潜艇支队的支队长。

这只“头狼”不仅战术头脑敏锐,而且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眼光。

他把狼群的作用提高到战略高度,认识到德国欲重新崛起,迟早要与英国发生冲突,而欲战胜英国,则海军的强大是最重要的因素;英国面对着德国的港湾,恰好在德国进入大西洋的航路附近,如同一条栅栏,既能控制德国舰队的出海,也可控制大西洋的战线,加上德国海军在大西洋无基地,一旦军舰被击中,无法就近修复,所以海军发展的重点不是水面舰艇,而应是能够克服上述不利条件的潜艇;英国是个岛国,许多重要的工业原料和战争物资都必须通过大西洋输入国内,德国可以用潜艇对英国商船实施袭击战和吨位战,切断其海上运输线,迫使英国屈服。因此,潜艇是实现德国海军战略的最有效的作战武器。

“你们见过狼群吗?见过狼群撕咬的情景吗?”阿尔卑斯山的森林中狼多的是,酷爱打猎的邓尼茨是见惯了,也许他就是从这里得到的启迪。面对台下这批德国潜艇部队的新成员,邓尼茨不乏耐心。“你们的潜艇必须结成群,以群对群,才能打破英国人的护航体制。”这时,邓尼茨已开始将筹划多年的潜艇“狼群战术”投入训练。

邓尼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潜艇作战的经验教训,采纳德国王牌潜艇艇长克雷契马的建议,在海上开始演练“狼群战术”,其主要内容为事先将若干潜艇组成“狼群”在敌船队的航道上垂直展开,由具有经验或资深的潜艇艇长担任群长,负责具体指挥“狼群”的协同作战;“狼群”平行搜索敌船队,艇与艇间隔15—20海里,“狼群”正面搜索宽度为300—400海里;任何一艘潜艇发现敌船队后,立即报告岸上指挥所,并命令艇群迅速航行至船队前方,白天在视距以外跟踪,夜间以水上状态逐次实施鱼雷攻击,对掉队的单艘舰船也可进行炮击;天亮前停止攻击,脱离船队至视距以外,日落后再次接近攻击。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3日,英国对德国宣战,在海上则对德实行封锁。然而,英国政府宣战的话音未落,邓尼茨的U—30号潜艇即大开杀戒,把英国客轮“雅典娜”号送入了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