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铁血纵横——王牌武器
16590100000018

第18章 重型装甲战斗车(2)

69式坦克的传动和操纵装置结构与59式中型坦克的不同之处是传动箱主、被动连接齿轮颈部增加了一道密封环槽,改善了密封,减少了漏油;中间齿轮的齿数由33个齿改为32个齿,这样使齿根增厚,轮齿抗弯曲的强度增大,提高了齿轮的寿命;行星转向机改进了密封装置,加了1个毡垫和1个挡油盘及相应的回油孔道。此外,还有少数部件做了改进。69式坦克的行走机构与59式坦克基本相同,只是对某些部件稍加改进,如主动轮的安装采用一对锥形套定心;主动轮花键采取高频淬火,以提高轮毂花键齿的寿命等。

(3)装了新设计的100mm滑膛炮,火炮全质量为1970kg。炮身全长5.705m,身管长5.45m,身管中段偏前处装有抽气装置,驻退机和复进机并列布置在火炮上方。69式坦克采用滑膛炮的目的是为了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因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已正确认识到长杆式脱壳穿甲弹是今后最有发展前途的弹种。而在英国人发明滑动弹带以前,著名的L—7线膛炮不能发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这是由于线膛炮发射的炮弹旋转速度太大,降低了长杆弹的穿甲能力。69式坦克100mm滑膛炮使用穿甲弹时直射距离为1736m,最大射程1847m。除配有长杆式脱壳穿甲弹外,69式坦克主炮还配有破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为44发(其中包括13发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13发破甲弹和18发榴弹)。炮弹布置为两个弹架油箱内装弹19发,发动机隔板前中组弹架装弹12发,战斗室左侧装甲板上固定2发,右侧装甲板上固定4发,炮塔右壁上固定2发,炮塔尾部固定5发。但要说明的一点是,69式的100mm滑膛炮并不很成功,这是因为当时使用的发射药的火药残渣留膛,使火炮经常需要擦拭,因此部队并不喜欢这种坦克炮。到20世纪80年代,由于线膛炮发射的长杆式脱壳穿甲弹研制成功,69式又改回100mm线膛炮。

(4)69式坦克火控系统和观瞄装置比59式坦克先进,安装了激光测距仪和双向稳定器。其中安装在火炮防盾上的激光测距仪大大提高了测距精度,使测距误差从50m减小到10m以内;火炮的双向稳定器中,高低向采用液压式控制和驱动,水平向采用电力机械式控制和驱动。69式坦克的观瞄装置为69式100mm滑膛坦克炮瞄准镜、70式炮长夜间主动红外瞄准镜和69式车长主动红外昼夜观察镜。由于炮长和车长的夜视装置为主动红外式,因此,炮塔上装有炮长红外大灯和车长红外灯。这些火控设备和夜视夜瞄装置,提高了69式坦克的首发命中率和夜战能力。

(5)69式坦克的车体底板碗形底两侧和侧装甲板对接处由59式坦克的缓慢弯曲改为7度角外倾斜弯折,使平衡肘支架由7种减少为4种,简化了制造工艺;在驾驶员的右侧增加了柴油分配开关、手柴油泵、排气开关和透明的柴油油量显示器(59式坦克的这些装置都放在车长座位下方);为方便装填手装填炮弹,69式坦克的战斗舱底改为旋转底板;为了配合双向稳定器和方向机的安装,将炮塔座圈尺寸进行了调整,齿宽增加了2mm,相应地将8块座圈护板的宽度尺寸也增加了2mm。

69式坦克的战技术性能指标:全重36.5吨,乘员4人,车全长9.125m(炮向前),车宽3.27m(不带裙板),车高2.4m(至炮塔顶),发动机功率426.6kw,主用武器为1门100mm滑膛坦克炮,辅助武器为1挺12.7mm高平两用机枪、1挺7.62mm并列机枪和1挺7.62mm航向机枪,最大公路速度50km/h,平均公路速度32—35km/h,最大公路行程440km,最大爬坡度为32毅,最大侧倾坡度为30毅,越壕宽2.7m,过垂直墙高0.8m,涉水深1.4m。

作为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代坦克,69式在火力、防护、机动性能上比59式坦克都有较大提高,各项技术指标与前苏联的T—55式相当,明显优于日本的61式。但因受“文化大革命”的干扰,造成研制时间过长,使本来比较先进的性能随着时间跨度的增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显得逊色了。因此,69式中型坦克定型后没有大量生产。但69式的研制为中国培养了一批坦克设计人才,这对中国坦克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中国吸引西方先进技术研制79型主战坦克。该型坦克安装了带热护套的105mm坦克炮和简易火控系统,在性能上达到了国外战后第二代坦克的水准。

令人惋惜的122中型坦克

20世纪60年代后,世界军事强国纷纷推出了战后第二代坦克,它集中型和重型坦克的优越性能于一身,称为主战坦克。各国开始在其身上大量应用新型大口径火炮、被动微光夜视装置、新型火控系统、大功率发动机、新型装甲、焊接技术炮塔、新型灭火系统以及集体三防系统等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使战后坦克技术发生了一次飞跃。相比之下,中国的59式和69式中型坦克在综合性能上还处于战后第一代水平,与世界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逐步拉大。

为了赶超世界先进坦克的技术水平,有关部门在“121坦克”

还没有定型的情况下,又于1970年3月提出“122坦克”研制计划,由于受当时极“左”思想影响,没有按科学规律办事,在技术水平不具备的条件下,对“122坦克”提出了过高的战技术性能要求。如要求122坦克要装新型120mm大口径滑膛炮和4枚反坦克导弹,能对付已有的和近期可能出现的任何中、重型坦克;能发射带可燃药筒的多种弹药;采用先进的夜视、夜瞄装置和先进的火控系统;坦克的战斗全重要轻;动力装置功率要大、尺寸要小、油耗要低,并能使用多种燃料;改进装甲材料、提高抗弹性能;解决对原子、化学武器的集体防护、具有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良好作战能力;提高零部件的工作可靠性,减少保养工作量,延长保养周期等。特别是对122坦克提出了液力传动、液压操纵和液压空气悬挂的技术要求(简称“三液”,该坦克的产品代号为WZ—122A)。

从中国当时所具有的坦克研制能力看,这些技术要求是很难达到的。因此,虽经广大科研人员和技术工人连续奋战,但一直未能成功,只好退而采用机械传动、机械操纵和机械悬挂(简称“三机”,该坦克的产品代号为WZ—122B),即使用机械代替液压。但是这样试装出的“122坦克”也未实现预期要求,整车性能和部件结构依然存在不少问题。于是只好在1974年取消该研制项目,改作部件研制。

122坦克的下马虽然令人惋惜,但是该型坦克的研制为中国后续坦克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在“三液”样车、“三机”样车后,有关单位在部件研制的基础上又研制了中型坦克试验车,为以后中国第三代坦克的研制和老式坦克的改进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基础工作。

争奇斗艳的59式和69式改进型坦克

1.59式中型坦克的改进

20世纪70年代中期,随着“四个现代化”的出台,中国军队在1975年左右提出:要以主战坦克的现代化为中心,建设现代化的陆军。而当时作为中国坦克骨干的59式在长达近20年的生产中,其火力、防护、机动性能方面几乎没有提高,综合作战性能已远远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据西方专家称,中国的坦克技术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差距为30年左右;与苏联的差距也在20—25年或以上。为了缩小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不断对59式坦克进行升级改造,推出了一系列改进型号,以此来提高装备部队坦克的水平。

(1)59—玉型坦克:根据1979年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中部队对59式坦克提出的改进意见,以及当时国内先进技术水平,617厂科研人员在59式坦克上增加了11个新项目,改进了6个方面的设计。改进后的坦克被命名为59—玉坦克,1984年设计定型。

59—玉相比于59式中型坦克的最大变化是加装了激光测距仪和自动装表火控系统。其中激光测距仪安装在主炮防盾上部,型号为C—83域和82式。后者的测距范围为300—3000m,精度为依10m。其他方面的改进是装有液压助力转向操纵系统、热电偶传感器的自动灭火装置、车体屏蔽裙板、伪装天线、机油失压报警装置、炮塔左右两侧各设置了四联装烟幕弹发射装置、挂胶履带和便于开启的安全门等。

根据不同的装甲厚度和火控设备,59—玉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如59—玉A就是将从前苏联引进的火控系统换装为国产第一代火控系统而得名。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617厂按照59—玉的标准对大量初期型59坦克进行了改装,同时中国北方工业公司研制成功了新型的AP—100—2100型100mm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药筒采用半可燃式药筒。该弹初速1480m/s,在2400m距离上可以穿透150mm厚的均质钢板。

经过改装,59—玉坦克在首发命中率、防护力、机动性等方面比59式坦克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并为后来改进老产品闯出了一条路子。

(2)59—域型坦克:它是在59—玉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该型坦克是采用国内先进科研成果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改进而成的一种车型,共引进3项国外先进成果,改进12个项目,1984年定型。59—域坦克(厂方命名WZ—120B)的最大亮点是换装了1门自紧身管的81式105mm线膛炮。该炮是中国按照奥地利提供的L—7型105mm线膛炮仿制而成的,配有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破甲弹和碎甲弹。59—域的其他改进还包括换装了新型的电台和火控系统、安装了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动力装置换为一台426.6kw柴油发动机、车体上有双向火炮稳定装置和具有弹着点测定功能的射击控制装置。

59—域在外形上与59式和59—玉式的最大区别是火炮抽烟装置从身管的前端移到了中部。改进后的59—域坦克,在火力系统、灭火系统、灭火抑爆系统、通信系统等方面已经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经批量生产和装备部队使用,证明该型坦克是一次成功的改进,它使落后的59式坦克重新焕发了青春。

在改进59—域坦克的基础上,617厂还设计成功了59—域式指挥坦克,1986年完成改装项目,命名为B59G—1坦克。1987年4月,进行鉴定试验。同年6月赴国外进行投标表演。参加投标表演的还有美国、英国和法国。在全部8个表演项目中,B59G—1坦克荣获第一名。

(3)59—域A型坦克:该型坦克是在59—玉和59—域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于1985年开始研制,1985年10月制造出第一辆样车,1987年7月正式通过国家设计定型。该车安装了带轻型热护套的105mm火炮和双向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车身挂装复合装甲,车内装有自动灭火抑爆系统,同时采用热烟幕及烟幕弹发射器、液压助力操纵装置以及工程作业装置等。其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及使用性能较59式坦克都有明显提高。

(4)59C型坦克:主要是换装一门加长身管的83式105mm线膛坦克炮。

此外,该型坦克还可加挂反应装甲,以进一步提高了防护能力。

(5)59D型坦克:该型坦克是59式坦克的最新改进型,战斗全重37吨,主炮为一门长身管的83A型105mm线膛坦克炮。该炮在2000m距离上发射86式尾稳弹时,穿甲能力为480mm;发射93式加长尾稳弹时,穿甲能力接近540mm。但就火力而言,已经达到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水平。此外,该炮还能发射105mm炮射导弹,该导弹最大射程5.2km,最大破甲深度700mm。弹药基数40发。59D采用光点注入式火控系统和双向稳定炮瞄系统,并装有简易热像仪,在夜间或复杂气象条件下,对坦克目标观察距离达2000m,具备了在昼夜间、静止/短停状态下对运动目标射击能力。车内装有高效自动灭火抑爆装置(可在10毫秒内熄灭火灾)和集体三防装置。驾驶员配有微光夜视仪或红外夜视仪进行夜间驾驶。

59D的外形也与59式坦克有明显区别,在炮塔前部和车体前上部挂有大量反应装甲;炮塔两侧各布置有4具烟幕弹发射器;炮塔后部有屏护栅栏;车体两侧有侧裙板。出于改造成本方面的原因,59D坦克没有改动原来59式的动力装置,因此,机动性能稍有下降。

(6)59—120型坦克:这是一种装120mm滑膛坦克炮的59式改进型坦克,是专供外销设计的。1997年,中国北方工业公司展示了装有120mm炮的59改式坦克样车。59—120所用的120mm滑膛坦克炮有48倍径的BW—120K和50倍径的BK—1990两种。两型改进型的主要区别是火炮、弹药基数与乘员人数。采用48倍径BW120K型120mm滑膛坦克炮的59—120,弹药基数20多发,成员3人;采用50倍径BK1990型120mm滑膛坦克炮的59—120,弹药基数30发,成员4人。59—120所用的两种120mm坦克炮在静对静作战时,2000m距离上对固定的2.3m伊2.3m坦克靶的首发命中率大于50%;静对动作战时,在2000m距离上对横向运动目标(速度为20—30km/h,2.3m伊4.6m坦克侧面靶)的首发命中率大于55%。辅助武器和机动性等方面与59式坦克相同。

59—120已经通过技术鉴定。该车主要改装内容除将100mm坦克炮换装为120mm坦克炮外,其他方面还有用简易火控系统代替了简易瞄准系统,也可根据需要采用稳像式火控系统;将单向炮控系统改为双向炮控系统;将车长白光观察镜改为昼夜观察镜;更换了电台;增加了发电机的功率;对全车弹药进行了重新布置;增加了转动地板。59—120式坦克样车保持了原59式坦克的外形,机动性也与原59式坦克相当。但由于将100mm火炮更换为120mm火炮,并用双向机械简易火控系统和双向炮控系统代替了简易瞄准系统和单向炮控系统,因此59—120坦克的火炮威力大为提高,可在2000m距离击穿世界上现役大部分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前装甲。59—120样车没有安装更好的火控系统和夜视器材等设备,但该样车上具备安装这些设备的条件,可根据需求进行改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