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铁血纵横——王牌武器
16590100000017

第17章 重型装甲战斗车(1)

坦克的发展史

坦克作为陆军突击兵器,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而成名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并由此确立了其在陆军中的主导地位。

相比于世界坦克强国而言,中国的坦克发展起步晚了30多年。到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坦克工业仍然为零。但是,充满自信与活力的新中国领导人并没有因此妄自菲薄,而是以高瞻远瞩的雄伟气魄决定建立自己的坦克工业,从而拉开了中国坦克发展的序幕。

1949年9月,人民装甲兵创建初期,装备的坦克是从国民党军手里缴获的美制和日制坦克,数量只有375辆。由于这些坦克型号繁多、性能落后,而且零备件缺乏,难以满足装甲兵作战和训练的需要。但由于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更重要的是当时中国工业基础十分薄弱,根本不具备研制和生产坦克的能力。所以从现实情况出发,中国决定首先从苏联购买坦克以应部队急需。

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更加快了中国引进苏制坦克的步伐。1950年11月,中国从苏联首批购进10个坦克团的装备,主要为T—34/85中型坦克,其次是少量的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和SU—122自行火炮。1951—1955年期间,又相继从苏联购进47个坦克及自行火炮团的装备。

T—34中型坦克和IS—2斯大林式重型坦克虽然是“二战”期间研制和生产的,但由于性能优异,所以在20世纪50年代初仍然属于世界先进坦克之列。

这些苏制坦克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让人民装甲兵告别了“万国牌”坦克的历史,部队装备首次实现制式化。

1955年11月,中国从苏联获得了新型的T—54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号T—54A的样车。T—54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型坦克之一。它的成功引进,使人民装甲兵的坦克装备技术水平首次与世界同步。

T—54是在苏联1944年设计的T—44中型坦克基础上改进而成的,而T—44又是在著名的T—34/85坦克基础上改进的(主要改进之处是采用扭杆悬挂、横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以及形状良好的车体),该坦克有4名乘员,取消了原T—34/85坦克的机电员,航向机枪固定在车体上,由驾驶员控制发射。炮塔是T—34/85坦克炮塔的改进型,但是炮塔底部没有突出的颈环。T—44在1945—1949年期间进行了小批量生产,但使用证明其可靠性较差,所以苏联决定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发展,这就是后来的T—54。

T—54第一辆样车于1946年制成,1947年在哈尔科夫坦克厂投产。该型坦克及姊妹型号T—55是“二战”后世界上生产量最大的坦克。前苏联、原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兰共生产T—54/55坦克约5万辆,占“二战”后世界坦克总产量的1/3左右。直到1981年,苏联鄂木斯克坦克厂仍在生产T—55坦克。

T—54A中型坦克是T—54的一种重要改进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首次出现,它装有D—10TG式100mm线膛坦克炮,该炮配有高低向稳定器和高低向动力驱动装置,首次安装抽气装置,其他改进包括电动机油泵、舱底排水泵、改进型空气滤清器和自动灭火装置。最初制造的T—54A坦克未安装红外夜视设备,但后来生产的基本上都加装了这种设备,并称为T—54A(M)坦克。

中国对T—54和T—54A的性能是感到比较满意的,但对中国这样的大国来说,单纯依赖外购来满足部队装备要求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也不符合“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本原则。为了发展自己的坦克工业和培养技术人才,中国决定以T—54A为基础进行仿制生产。为此,中国要求前苏联提供T—54A中型坦克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并于1956年4月动工建设国内第一家坦克制造厂(617厂)。

1957—1958年,617厂主要进行设计研究,翻译图纸、工艺技术文件;1958年底,第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国产T—54A开下了流水线。到1959年,617厂已经可以完全独立生产T—54A中型坦克。1959年10月1日,首批国产的32辆T—54A参加了建国十周年大阅兵,接受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这也是国产坦克首次向公众亮相。1959年底,国产T—54A被正式命名为1959年式中型坦克(简称59式坦克,生产厂家命名为WZ120)。59式坦克的问世,宣告了中国不能生产坦克的历史彻底终结。中国的坦克工业发展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1.59式中型坦克

战斗全重36吨,乘员4人。

59式坦克的车体为轧制装甲钢焊接结构,具有一定的倾角,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约100mm,车体侧装甲厚80mm。驾驶舱在车体左前侧,战斗舱位于驾驶员座椅后方的坦克中部位置,发动机和传动装置在车体尾部,发动机横置,用隔板与战斗舱隔开。驾驶员有1个向上抬起并向左旋转开启的舱盖,舱前有2个潜望镜,其中的1个可换成红外潜望镜。

59式坦克车首装有与前上装甲垂直的防浪板,当坦克涉水行驶时可防止水浪溅至驾驶员潜望镜。驾驶员右边的车体前部空间为弹药架、电瓶及燃料箱。

驾驶员后面的车体底甲板上开有向车内开启的安全门。炮塔为铸造结构,其外形为半蛋壳形,前装甲厚约220mm,具有良好的防弹能力。顶装甲是用2块D形钢板对焊在一起再焊到炮塔顶部的,炮塔位于车体中部。车长在炮塔内左侧,炮长在车长前下方,装填手在炮塔内右侧。车长有1个可以360度回转的指挥塔,其上有1个向前开启的单扇舱盖,TPK—1瞄准镜安装在车长指挥塔顶的前部,指挥塔上有4个潜望镜。装填手有1个向后开启的单扇舱盖和1个MK—4型潜望镜。

但59式坦克的外观与T—54A还是有所区别的,如59式坦克取消了T—54A的红外夜视装置,这是由于当时中国受自身工业技术水平所限而不得已采取的决定。

59式坦克的主炮为1门100mm线膛坦克炮,在身管前端装有抽烟装置。该炮可发射钨芯穿甲弹、破甲弹和榴弹,弹药基数34发。作战时,该炮发射穿甲弹的直射距离为1070m(钨芯穿甲弹初速为1435m/s,最大射程14800m),发射破甲弹的直射距离为1000m,火炮俯仰角为—5毅—+18毅,最大射速为每分钟7发。火炮装有液压式单向(高低向)稳定器,借助瞄准镜分划测距,炮长通过瞄准镜和火炮控制系统的操纵台完成对目标的瞄准和射击。辅助武器为1挺12.7mm高平两用机枪,备弹500发;1挺7.62mm并列机枪和1挺由驾驶员操纵的7.62mm航向机枪,备弹3000发。

59式坦克的发动机为12缸V型69度夹角4冲程强制水冷直喷式12150L柴油机,额定功率520马力,额定转速2000r/min。该发动机有空气启动和电启动两种启动方式,并备有冬季启动的加温系统。传动装置和操纵装置为机械式,采用直齿轮式传动箱、摩擦式离合器和固定轴式变速箱,变速箱两侧各有一个二级行星式转向机、带式制动器和单对直齿轮式侧减速器。

59式坦克的履带为单销式金属履带;行动部分采用扭杆式独立悬挂装置,在车体每侧各有5个双轮缘大直径负重轮、1个诱导轮和1个主动轮;在第1和第5负重轮处装有叶片式液力减振器等。

59式坦克的通信设备为A—220型或A—220A型调频电台,前者的频率范围为20—22.375MHz,后者为20—27.175MHz,最大通信距离16km。59式坦克还配有半自动灭火系统和手提式灭火瓶,在坦克的尾部还有两具烟幕筒,但一般只在临战状态才安装。

59式坦克主要战技术性能指标:全重36吨,乘员4人,车全长9m(炮向前),车宽3.27m,车高2.4m(至炮塔顶),车底距地高0.42m,最大公路速度50km/h,平均公路速度30—33km/h,最大公路行程440km,最大爬坡度为30度,最大侧倾坡度为30度,越壕宽2.7m,越垂直墙高0.8m,涉水深1.4m,潜水深5.5m,主用武器为1门100mm线膛炮。

1960—1961年,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已生产出的59式坦克性能进行全面考核,先后在北方寒冷地区和南方炎热地区试车,累计行驶9000多千米,主要考核其产品质量检验、战术技术性能、使用寿命、适应性及可靠性。设计人员对59式坦克进行部件、零件的设计及计算,以掌握原设计意图,积累数据。

同时,为全面测试坦克性能,筹建了中国第一批坦克试验台架。通过试验和部队实际使用情况表明,59式中型坦克战技术性能良好,机件工作可靠,适应性强,维修保养简便,完全符合性能要求。

2.59—域A坦克

在59—玉和59—域A基础上改进而成。安装了带轻型热护套的105mm火炮和双向自动装填简易火控系统,车身挂装复合装甲。其火力、机动力、防护力及使用性能较59式坦克都有明显提高。

与同时代的战后第一代坦克如美国M48、日本61式、英国百人队长等坦克比较,59式坦克在火力、机动、防护三大性能方面还是比较先进的。如英国百人队长式坦克体大身沉,战斗全重达50吨左右,但这却导致机动性能大为降低,最大公路速度只有34.6km/h,最大行程仅102km,远远落后于59式;在装甲防护上,百人队长式也弱于59式,其车体首上甲板厚度为76mm(百人队长MK13型坦克增大为118mm);在火力上,百人队长MK5/MK7等都装备1门83.4mm线膛炮,打击能力明显弱于59式的100mm炮。直到百人队长MK5/2和MK7/2换装了L7型105mm线膛炮后,百人队长的火力才超过了59式。

美国的M48在三大指标上比59式也不占优。如其最大公路速度为41.8km/h,最大行程仅113km;主炮为1门90mm坦克炮;装甲最厚处为120mm等。日本61式坦克是美国M47/M48坦克的仿制品,性能与美制M48相近,所以三大性能也弱于59式。但是,西方国家的火控系统要比59式先进些,而且火炮大都采用双向(高低向和水平向),射击精度要比59式高些。再加上59式最初没有夜视装置,夜间作战能力也要弱于M48、百人队长等坦克。

59式中型坦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是人民装甲兵的骨干装备。据外刊报道,从1963年3月到80年代初,中国总共生产了59式坦克及其改进型1万多辆,其中约有6000辆装备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装甲兵,迄今为止,这些坦克中的绝大部分仍在解放军装甲兵装备序列里。

自行研制的第一代主战坦克———69式

在59式成功生产并装备部队后,为保持这种先进水平并逐步实现由产品仿制到自行研制的转变,1960年后,军委装甲兵和第五机械工业部决定自行研制中国第一代主战坦克。为此,五机部专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开展新型坦克的技术预研工作,如激光测距仪和双向稳定器等。1963年装甲兵研究院开始进行新型坦克的方案论证,并于次年正式提出了新型坦克的战技术指标论证方案。

1965年,五机部正式确定了新型坦克战技性能及总体设计方案,并向有关科研单位(60研究所、617厂设计所、装甲兵科学技术研究院)下达了研制任务,同时将产品代号命名为“WZ—121”。1966年,617厂试制出了第一台样车。

1968年,试制出第二辆样车。同年,617厂还改装出1辆“68G”试验车。科研人员用这两辆样车与试验车一起做了部分项目试验。

但是,新型坦克的研制过程充满了艰辛。首先是20世纪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使中国刚刚起步的坦克工业失去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这对重工业尚未成熟的中国造成了很大影响,也是制约中国主战坦克在长达20年时间内发展缓慢的一大原因;其次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军工企业也受到了很大冲击,导致新型坦克的研制工作进展十分缓慢;第三是研制单位的科研技术人员长期只偏重于整车和车型的研究,对基础设计、试验台的设计和建设,以及设计基本参数的研究抓得不紧,结果也影响了新型坦克的研制进度。

1969年,617厂对在珍宝岛自卫反击战中缴获的一辆苏制T—62中型坦克进行了测绘,获得了大量一手资料和相关技术。结合1966年试制出的第一台样车,对新车进行了11个项目的改进,1970年又试制出了3辆新样车。经过试验,整车战技术指标基本达到要求。同年,根据领导机关的行政命令,在“121坦克”尚未设计定型时,急于投产100台。但由于当时的设计、工艺、装配中存在不少问题,部分协作件也未过关,结果无一台总装成功。1971年,五机部决定,新坦克不成熟的部件暂时下马,基本成熟而质量不稳定的部件抓紧攻关。于是,工厂科研人员又继续进行攻关研制,对新车战技术指标作了重新调整。

经上级对方案和战技术指标重新审查和批准后,617厂试制出定型样车,并由装甲兵组织进行了定型试验。经过10多年的艰苦努力,在充分吸收和借鉴59式坦克技术的基础上,我国坦克科技人员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代坦克,于1974年3月26日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军工产品定型工作领导小组批准设计定型,并命名为“1969式中型坦克”,简称69式坦克。

与59式中型坦克相比,69式中型坦克主要有以下几点变化。

(1)战斗全重增大为36.5吨。

(2)增大了发动机功率,改进了冷却和供油燃烧系统。69式坦克采用了12150L—7型12缸V型水冷柴油机,该发动机干重930kg,长1.583m、宽0.896m、高0.91m,额定功率426.6kw,额定转速为2000r/min,燃油消耗率不大于238g/kw/h。这种性能较好的发动机在较大程度上提高了69式坦克的机动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