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360°探索·世界之最
16584700000003

第3章 千奇百怪的动植物之最(2)

海龟产卵数最多可达200个,最少的也在90个以上,卵的数量虽说比较多,但是孵化成活率很低。当小海龟出壳后,首先要自己从沙堆里钻出来,然后急急忙忙地奔向海洋。从沙坑到海边对小海龟来说充满了危险,有的幼龟跌入沙坑中,拼命挣扎也爬不出“陷阱”。同时一些天敌,例如各种海鸟不断在空中盘旋,它们把这些幼小生命作为美味佳肴。最后能顺利到达海洋的只是一部分,这些幸存者将在海中生长发育,传承繁衍后代的任务。但海龟是怎样找到自己的“故乡”的,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生活在我国沿海的绿海龟,其产卵期在每年的4~10月。这时节,每当晚上,它们一个接一个地从海中悄悄爬上沙滩,用后肢挖一个宽20厘米左右、深约50厘米的坑,然后开始产卵。卵呈白色,大小和乒乓球差不多。由于卵成熟的时间不一致,它有时要分几次才将卵产完。产完卵后便用沙将洞口堵住,沙滩在阳光的照耀下,温度比较高,卵全靠自然温度孵化,其时间需要40~70天不等,一般在50天左右。海龟卵不但靠自然温度孵化,而且其性别也是由温度的高低来决定的,温度高时孵出的是雌性,温度低时孵出的是雄性。海龟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维持性别平衡的,这是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

海龟除出生和繁殖在陆地之外,其主要生活在海中,它们既能用肺呼吸,也能利用身体的一些特殊器官直接从海水中获得氧气,它的足呈桨状,适宜于划水。海龟在陆地上虽然比较笨拙,但是到了海里却浮沉自如,它完全适应海洋环境。海龟个体大、活动量大,其食量比陆龟大得多,它每天要吃很多鱼、鱼卵、虾、甲壳类和软体类以及藻类,它们的牙齿坚硬有力,能够轻易咬碎软体动物的外壳。从海龟的生活习性来看,其长寿的秘诀,不外乎是食量大、活动缓慢,有坚硬的外壳保护。

海龟一身都是宝,它的肉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滋补品,食用能使人延年益寿。正是由于海龟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结果引来了人类的滥捕乱杀。据有关自然保护组织估计,在20世纪80年代每年大约有30多万只成年海龟葬送在人类手中,使沿海海龟面临绝境。虽然海龟是长寿之物,但由于人的捕杀,该物种的平均寿命已经降至最低点,百年龟龄的海龟已成稀罕之物。

海龟数量的减少已经引起了沿海国家的普遍关注,并且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进行拯救。例如巴西从1983年开始,一直想方设法保护生活在沿海1000多千米海岸线附近的海龟,头一年挽救了2万多只海龟,后来逐年上升,现在每年挽救的海龟在27万只以上,十多年来,被挽救的海龟总数超过了150万只。

南太平洋保护环境组织为了制止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沿海国家肆意地捕杀海龟,他们将1995年定为“海龟年”,试图引起人们关注海龟面临灭绝的处境。

在泰国南部的普吉岛上,每年4月13日都要举行一次幼龟放生节,帮助那些刚出壳的小精灵爬向大海,防止在途中遭到其他动物的伤害。我国政府对海龟的保护历来十分重视,1985年5月在广东省惠东县的“海龟湾”建立了第一个海龟自然保护区,并将海龟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海龟湾的面积虽说只有0.1平方千米,却是一个重要的海龟产卵地,产卵最多可达数十万枚。

奔跑最快的动物在有关猫科动物的传说中,猎豹无疑是最为神奇的一种。一是因为它那被大大夸张了的鬼魅似的速度,二是它嗜血的狂热和猛烈。随着时间的推延,构成人们经验认识的猎豹,与它的真实形态发生了大尺度的挪移,猎豹就像是依靠几种猛兽的绝对暴力而组合出来的。

猎豹追捕猎物时每小时能跑110千米,是动物中跑得最快的。

猎豹是肉食目猫科动物,以鹿类、羚羊为猎物。鹿类、羚羊等动物拼命跑时,每小时不超过70千米,因此很快就会被捉住。但是,如果距离不是很短,猎豹就坚持不住最快的速度,所以它尽力捕捉近处的猎物。

猎豹外形似豹,但身材比豹瘦削,四肢细长,趾爪较直,不像猫科动物那样能将爪全部缩进。体长120~130厘米,体重约30千克,尾长约76厘米,肩高75厘米,头小而圆,全身淡黄并杂有许多小黑点。现分布于非洲。栖息于有丛林或疏林的干燥地区,平时独居,仅在交配季节成对,也有由母豹带领4~5只幼豹的群体。母豹1胎产2~5个仔,寿命约15年。

猎豹除以高速追击的方式进行捕食外,也采取伏击方法,隐匿在草丛或灌木丛中,待猎物接近时突然窜出猎取。

猎豹只产于非洲和西南亚,目前我们只是在叙利亚、土耳其的一些偏远河谷里偶尔还能见到它们划破空气的身影。一个世纪前,亚洲的猎豹从阿拉伯半岛东部经过伊朗进入印度。

在12世纪时,猎豹就被抓获训练用以狩猎瞪羚作为一种皇室的高级消遣。据说古印度的一个国王拥有9000只猎豹。而最后的印度猎豹在1947年被射杀。后来,这个物种也从其他国家陆续消失了。

猎豹是唯一不能将爪完全缩回的猫科动物,也就是说,猎豹是唯一无法上树的异物。这种攀爬技能的失却在于它的脚趾接近狗爪,就像一个收敛的君子,并不时时需要剑拔弩张。但修长的四肢却像一个吸引地力的容器,在它打开四肢丈量大地的时候,我们就发现它无法上树的损失已经被无穷的脚力完全弥补了。它不会缩回的脚爪和特别粗糙的脚掌大大增加了抓地能力,硬而长的尾巴达到80厘米,宛如一个质地良好的风舵,极大地保持了奔跑时的重心平衡并控制着急弯造成的离心力。种种造物的绝妙设计令猎豹成为陆地上跑得最快的动物。奔跑时猎豹同时只有一足触地,中间有段时候还会四肢离地,就像一头不满土地的羁绊、准备起飞的怪兽。它尽情在自己的梦想世界作直线切割,然后在陆地与飞翔之间寻找最佳的着力点,当它用头骨撞倒猎物后,就用门齿切入猎物的喉咙。

严格地说,猎豹应该称之为印度豹,英文名亦源自北印度语的chita,就是“有斑点的”意思。它流线的外形显得轻盈,加之脊椎骨十分柔软,每当它伫立时,它的腰身曲线轮廓就像是一尊青铜作品。因此,每当猎豹文静地伫立之时,它展现出来的美学轮廓尽管是冰山之一角,但已足够我们摄取和分析了。

猎豹具有亡命的追逐天性。它们可以长时间滴水不喝,甚至在最酷热的季节,四五天不沾水也是常事,忍受饥渴构成了一种受虐的天性。但身体的呼吸系统在达到时速110千米以上时会出现虚脱症状,犹如风箱在超负荷运转,身体无法把囤积的热量大面积排出。所以猎豹只能短跑约几百米,之后便自动减速,以免因过热而死。这种奔跑是很伤元气的,猎豹即使捕获了猎物,却已无力进食,它必须休息一阵。这是猎豹最为脆弱的时刻,猎物容易被老虎、狮子、狼抢走,甚至还有性命之忧。

最大的淡水鱼

在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鱼类中,有一种鱼名列我国840种淡水鱼之首,是我国特有的大型经济鱼类。它就是素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的珍稀水生动物——白鲟。因其口长达到身体的一半,所以又俗称“象鱼”。

白鲟属鲟形目白鲟科,是一种罕见而具有特殊经济价值的鱼类。其身体呈梭形,前部扁平,后部稍侧扁,吻部像是一把延长的剑,吻的两侧有宽而柔软的皮膜。这种鱼的嘴巴特别大,眼睛却特别小,看起来很不相称。全身光滑无鳞,在体侧生有数行坚硬的骨板,这些骨板起着保护身体的作用。在尾鳍的上叶有八个棘状鳞。全身均为暗灰色,仅腹部为白色,因此而称白鲟。最大的鲟鱼体长为4米左右,体重约500千克,称得上是淡水鱼之王了。呈剑状的吻特别长,弧形的口位于吻的腹面,上下颌具有尖细的牙齿。白鲟的眼睛较小,鳃孔大,尾为歪尾型,上叶长于下叶。

1994年3月18日,中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四枚的特种邮票《鲟》,其中之一就是民间俗称象鱼、剑鱼或琵琶鱼的白鲟。白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鱼,春季在长江上游产孵,渔民有“千斤腊子万斤象”的注谚,“腊子”指的是中华鲟,“象”专指白鲟而言。当然,万斤之说不免有所夸大,但据一位名叫普拉特的法国传教士在1892年出版的游记中记载,他曾在长江记录到一条重2000磅(约907千克)的白鲟。20世纪20年代,我国生物学家秉志教授在南京记录过1尾长达7米的白鲟。

白鲟主要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偶尔进入沿江的大型湖泊,幼鱼常常聚集在一起在近岸自由地游弋,一般吃甲壳、小虾之类的小动物。成鱼很凶猛,以鱼为主食,一口可吞噬十几斤重的大鱼。

每年的3~4月份,白鲟进入繁殖期,在长江上游一带产卵。一条30~35千克的白鲟,其怀卵量有20万粒,但成活率极低,这为整个种族数量的维持带来困难。白鲟一般性成熟的年龄为7~8龄,性成熟较晚。幼鱼长得很快,一年后便可达到54厘米长,0.85千克重。

白鲟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它的卵也是名贵的食品;鳔可做胶质原料。这些使用价值使人们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它的数量。过去由于人们的滥捕,鲟科鱼类的数量已大为减少,成为濒临于绝种的古代遗留种类。

早在一亿多年前,地球上就已经出现了它们的祖先和家族。现在世界上只生存着两种白鲟,除了我国长江中的白鲟外,美国密西西比河还有一种匙吻白鲟。这一对“难兄难弟”远隔着辽阔的大西洋,确实感到非常孤单。这表明经历了长达亿年的沧海巨变,只有这两种白鲟在这两条还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河流里遗留下来,这种现象严肃地告诫我们,必须保护好长江和苏州的水域,千万不要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失去最后的一片乐园。

最出色的“灭虫能手”

癞蛤蟆,学名蟾蜍。它们行动缓慢,相貌奇丑,浑身布满大小不等的疙瘩,很不讨人喜欢。可是,他们帮助人类消灭害虫的本领却是惊人的。

平时人们见到的蟾蜍,最大不过拳头般大小,但分布在南美洲和中美洲热带地区的海蟾,最大的体长可达25厘米,因而又被称为巨蟾和大蟾,并被称为“世界蟾王”。1965年11月24日,有人在哥伦比亚捕捉到一只雌性海蟾,送到纽约布朗克斯动物园展出。1967年这只海蟾死后,有人测量了一下,它体长23.79厘米,体重1.226千克。

海蟾的足迹遍及中南美及西印度群岛、夏威夷群岛、菲律宾群岛、新几内亚、澳大利亚和其他的热带地区。每年为人类保卫着相当10亿美元的财富。

海蟾不但个儿巨大,胃口也挺好。它们常常活跃在甘蔗园里,捕食各种害虫,是出色的“灭虫能手”。因此,世界许多国家把它请去灭虫除害,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海蟾浑身长着疙瘩,能分泌出一种有毒液体,凡是想吞食它的动物,只要咬上一口,就会立刻产生一种火辣辣的灼伤感觉,只好将它吐出来,再也不会去咬第二口,所以海蟾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一只雌海蟾每年产卵38000枚左右,是两栖动物中产卵最多的一种。但有趣的是,它的蝌蚪却很小,仅1厘米长。

最大的迁徙兽群

迁徙是某些动物的一种生理行为,一般来说,它的发生是季节性,规律性的。因为这种形成是不规则的,它的主要原因是群体内个体数快速地膨胀,带来了食物与水的供应危机,不得不去找新的生存空间。在19世纪的时候,南非西部的广阔平原形成规模极大南非小羚羊迁徙群。小羚羊迁徙群是迄今为止最为壮观的兽群,当时这巨大的小羚羊迁徙群,覆盖了长222千米,宽24千米的地区,动物学家估计大约有1000多万头动物。

南非小羚羊是瞪羚的一种,生活在非洲西南部,以善于蹦跳闻名,南非小羚羊是群居动物。当发现敌人,比如一只猎豹或一只狮子,羚羊群中的一个或者几个成员就会发出警报。

南非小羚羊发警报时,会笔直地向上窜,足有3.5米高,同时脚直挺挺地垂着,身体弯曲,这就是蹦跳,每头南非小羚羊都可以蹦跳多次,看上去就好像一弹一弹的。

另外,南非小羚羊还有一个报警信号。从它的背部中央直到臀部有一层皮肤折皱,展开时会突然露出一大片耀眼的洁白无瑕的毛,这种信号起先由一头南非小羚羊发出,然后另外一头接着如此行动,一个接一个以至于整个羚羊群看上去是一片白光闪烁。一旦发现敌人靠近,整群羚羊都会迅速地逃跑。

南非小羚羊向上蹦跳是警告羚羊群中的其他成员附近有危险。这种动作能使它们看得更远,也可以迷惑敌人。

过去,大量的南非小羚羊聚居在一个地区,食物的缺乏会使它们突然迁徙。

迁徙时,多达百万之众的羚羊群像潮水一般席卷大地。沿路再接纳其他的瞪羚。近些年来,因为这种动物遭到严重的捕猎,数目这样巨大的羚羊群再也没有出现过。

大小之最的章鱼

章鱼与乌贼的形状很相似,只是乌贼头上有5对足,而章鱼为4对,俗称“八爪鱼”。

迄今已知的最大的章鱼是普通的太平洋章鱼,潜水员们热衷于和这些动物进行搏杀。1973年2月18日,潜水员根在华盛顿的夏胡德运河18.3米深处,用单手以“角力”方式捕捉了1只章鱼,其腕足展开以后的半径是7.8米,重达53.6千克。另有一则报道说:1896年11月,美国佛罗里达州圣奥古斯丁的海滨,曾发现了一堆重约6~7吨的海生动物的残骸。经华盛顿美国国家博物院化验,直到1970年才确定残骸是大型章鱼的遗体,估计腕足张开可达61米。人们也许在感叹章鱼之大之外,更要感叹获得这一化验报告的时间之长了。

章鱼的脑也相当发达,可以说是“海洋中的灵长类”。章鱼有四对足,故俗称“八爪鱼”。它那灵巧的腕足能搬运石块、贝壳、玻璃等“建筑材料”,以修造自己的房屋,建设海底“都市”。受过训练的章鱼,竟有记住它主人的能力。更有趣的是章鱼还是对器皿嗜好成癖的习性。法国潜水家库斯托曾在海底发现一只古希腊时期的沉船,货舱中有许多盛酒用的双耳瓶,几乎每个双耳瓶内都有一只章鱼。小章鱼常把牡蛎、海螺的贝壳作为栖身之地。过去,希腊、日本的渔民大量捕捉章鱼,利用它的奇特习性来打捞沉没在海底的贵重陶瓷器皿。

章鱼的每只腕足上密集着大小不一约一百只吸盘,每只吸盘像医用的小拔火罐,能将猎物紧紧吸住,因而被认为是最可怕的武器。章鱼或许是珊瑚礁中最善于表演的居民,且它们非常富有个性。章鱼有八只手臂,手臂下有很多吸盘,这些吸盘可以根据需要合起或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