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360°探索·世界之最
16584700000012

第12章 叹为观止的文化艺术之最(3)

《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度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天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全部降伏。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时,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邻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并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

从目前已经搜集到的资料来看,《格萨尔王传》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从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着名史诗的总和,是荷马史诗的56倍长。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奥德赛》也是24卷,12110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全书分为七篇。旧的本子约有24000颂。按照印度的计算法,一颂为两行,共有48000行。最新的精校本已压缩到18550颂,37000多行。《摩诃婆罗多》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史诗。全书分成18篇,一般说有10万颂,20多万诗行。

《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藏民族的英雄传奇故事,《格萨尔王传》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整个藏区及其周边地区广为传唱。藏族有句谚语“岭国每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王传》”,意思是说生活在雪域之邦的每一个藏民,都会讲述《格萨尔王传》故事。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经过广大民众,尤其是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的再创造,《格萨尔王传》故事发生了很大的演进,史诗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不断丰富和生动,出现了很多异文本。

各个民间艺人说唱的《格萨尔王传》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虽然大体相同,但在具体内容、具体情节和细节上又各有特点,自成体系。

《格萨尔王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在不断地演进中又融会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等方方面面的知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

世界上最大的词典

词典当中,编辑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内容最丰富的是《牛津英语词典》。这是一本历史悠久、具有权威性、声誉经久不衰的世界上最大的词典。

《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工作从1857年就开始了。那一年,伦敦语言学会提出了编纂新的英语词典的想法,倡议对盎格鲁·撒克逊时代以来的英语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考证和研究,以便对英语教学和英语文化传播发挥历史性影响。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倡议,引出了一个70年才完成的浩大工程。

根据伦敦语言学会的倡议,新词典着手进行编辑,但进度十分缓慢,直到1879年,这种状况才发生了实质性变化。当年,伦敦语言学会与牛津大学出版社主编詹姆斯·莫瑞达成协议,计划用10年时间出版一本能够收录1000多年来所有英语词汇的新英语词典,词典预计出4册、共6400页。这个“新英语词典”就是后来出版的《牛津英语词典》。但是,词典并没有像预计的那样在10年内完成,而是用了近50年时间才“竣工”。1928年,《牛津英语词典》第一版以12卷本的形式面世,共收录414825个单词和短语。

可惜的是,词典的主编詹姆斯·莫瑞未能等到这一天,他在1915年就与世长辞了。

1933年该词典又出版了它的第一卷增订本,收录了过去50年间形成的新词条。1957-1986年,增订本又从1卷扩展成4卷,几乎涵盖了英语所有最新的词汇。1989年,词典第一版与4卷增订本合并,另增5000条新词汇,出版了20卷本的《牛津英语词典》第二版。2000年,牛津大学出版社正式启动了《牛津英语词典》第三版的出版工作。第三版的修订、出版过程完全是在网上进行的,出版社每三个月就发表一次修订的内容。事实上,《牛津英语词典》自首次出版以来,一直处在不断修订的过程中。

《牛津英语词典》如此浩大的工程是怎么完成的呢?近一个半世纪以来,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有心的读者参与了《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工作,但对词典总体负责的主编只有7位,其中包括牛津大学出版社主编詹姆斯·莫瑞。另外,该词典现有编辑人员60多名,其中大多数是全日制编辑,在牛津上班。还有少部分人是兼职编辑,在伦敦、纽约等城市的图书馆做文字研究工作。

参与《牛津英语词典》编纂工作的编辑至少是大学本科毕业,并且大都是学英语专业的。由于词典涉及领域非常广泛,他们还特别聘用了一些其他专业的人员,如数学、历史等专业和拉丁语等其他语言专业的人员。除了编辑,还有大量工作人员为词典的编写提供技术支持,他们有的负责对特定领域提供咨询意见,有的负责打字和校对。不管是谁,只要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就必须把甘于寂寞的治学精神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当成自己人生的首要信条。

编词典是个枯燥的工作,但编词典又是个严肃的工作。当初编辑这部词典的时候,人们就是想用一部词典来见证整个英语历史的发展。因此,100多年来,所有参与词典编纂的编辑都坚持着一条原则,那就是记录每一个单词的来龙去脉,追寻每一个单词的发展轨迹。要完成这项工作,其难度可想而知。编辑们对收入词典的每一个词,不仅要解释它的意思、现在的使用方法,而且还要说明它过去的意思。另外,编辑对每个单词和短语的定义、注解都要有明确的来源和依据。

《牛津英语词典》自1928年出第一版以来,整套售出的总共只有几千套,比起畅销书来实在不多。但自从词典开发了网上在线词典查询功能以来,它的网上订户已发展到数百万人。另外,为了满足不同需要,牛津大学出版社还根据《牛津英语词典》出版了《牛津简明英语词典》《牛津高级学习词典》以及各类双语词典。迄今为止,牛津大学出版社已经出版了包括汉语、法语、德语、日语、俄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土耳其语、印第安语、泰语、马来语、波兰语、阿尔巴尼亚语等40多种语言的双语双解词典。目前,在中国非常流行的版本就是《牛津简明英语词典》和英汉双解的《牛津简明英语词典》。

英语作为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语言,已经成为英国扩大国际影响的得力工具,内容博大精深的《牛津英语词典》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同一影院持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

经过调查核实,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正式授予中国电影《庐山恋》创“世界上在同一影院连续放映时间最长的电影”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故事片《庐山恋》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于1980年,黄祖模导演。作为“文革”后国内第一部表现爱情的电影作品,《庐山恋》使两位主角张瑜和郭凯敏一下子成为当时年轻人心目中的青春偶像。影片获得了当年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奖,张瑜荣获“金鸡”“百花”奖的双料影后,她在“百花奖”评选中获得的1260万张选票的纪录,至今无人能够打破。

《庐山恋》问世后,庐山兴建了一个小型电影院,每天从早到晚只放映这部影片。游庐山,看《庐山恋》,多年来成为一个固定的旅游项目。仅截至1999年,《庐山恋》已在这家电影院里放映了6300余场。《庐山恋》放映20周年之际,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曾颁给该片“在同一影院放映场次最多的单片”称号,这家电影院也装修一新,正式更名为“庐山恋电影院”,张瑜和郭凯敏被授予庐山“荣誉山民”称号,并得到一把金钥匙,象征庐山的大门永远为他们敞开。

本片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中美建交之后,侨居美国的国民党将军周振武的女儿周筠回国观光。在庐山游览时,与在山上潜心攻读的小伙子耿桦相遇,彼此产生爱慕之情。耿桦因父亲遭“四人帮”审查而陪重病缠身的母亲来庐山养病,结识周筠后因和周筠的频繁接触,受到传讯,周筠怀着惜别的心情回美国去了。“四人帮”被粉碎后,周筠再次来庐山旧地重游,对耿桦倍加怀念。其时,已是清华大学研究生的耿桦,来庐山听学术报告,不期与周筠重逢,两人欣喜若狂,约定结婚。耿桦征求父亲耿烽的意见,给他看周筠一家人的合影。

耿烽认出周筠的父亲周振武是他当年在黄埔军校的同学,后来在大革命的风暴中,成了在战场上拼杀的敌手,怎能允诺这门亲事呢?经过一番波折,怀着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两位老相识在庐山相会,变冤家为亲家。周筠和耿桦更是欢天喜地,有情人终成眷属。本片于1981年获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张瑜)、第四届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演员奖(张瑜)。

2002年12月13日,世界吉尼斯英国总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为《庐山恋》创造世界纪录举行授证仪式,张瑜和郭凯敏代表剧组领取证书。

最长的电影系列

一招“无影脚”,令黄飞鸿成为极受欢迎的一代武术师,有关他的电影亦一部接一部。自1949年开始至今,已拍了103部《黄飞鸿》电影,是世界最长的电影系列。当中又以在1949年至1970年期间,共拍了99部《黄飞鸿》,电影演员关德兴演绎的最为经典。

“黄飞鸿电影”是香港创造的,创造于1949年,创始人是导演胡鹏。香港出产的第一部黄飞鸿电影,名叫《黄飞鸿传上集》,又名《黄飞鸿鞭风灭烛》,扮演黄飞鸿这个人物是粤剧名伶关德兴。

从1949年到1994年,45年来,香港一共出产过99部黄飞鸿电影。在这99部黄飞鸿电影中,关德兴主演了77部,余下22部由12位演员分演。

20世纪40年代香港只出产过两部黄飞鸿电影,它们都是由吴一啸编剧、胡鹏执导、关德兴扮演黄飞鸿的。50年代香港一共出产过60部黄飞鸿电影,它是黄飞鸿电影的黄金时代,单是1956年香港就出产过15部黄飞鸿电影。

进入20世纪70年代,香港共出产过7部黄飞鸿电影,由关德兴主演的传统黄飞鸿电影只有1970年公映的罗炽执导的《黄飞鸿勇破烈火阵》。在此期间,胡鹏再没有执导黄飞鸿影片。

在20世纪70年代中,黄飞鸿的形象有了很大的发展和突破,扮演黄飞鸿的除关德兴外,也有其他人扮演。第一个扮演黄飞鸿的是谷峰,他主演过一国语片《黄飞鸿》(1973年公映)。王风亦在1974没有使用关德兴,而起用史仲田扮演黄飞鸿,拍过一部国语片《黄飞鸿义取丁财炮》。

1976年开始,黄飞鸿电影中的黄飞鸿,开始年轻化,有两部叙述黄飞鸿青年时代如何练武如何成长的电影都很成功。第一部是刘家良执导、刘家辉扮演黄飞鸿的《陆阿采与黄飞鸿》;第二部是袁和平执导、成龙主演的《醉拳》。以上两部黄飞鸿电影都是黄飞鸿电影系列中的佳作。

20世纪80年代香港共出产过三部黄飞鸿电影,它可说是黄飞鸿电影的低潮时期。值得特别一提的是,80年代香港出产的三部黄飞鸿电影,都是由关德兴和袁和平执导的,其中《林世荣》有一场戏,黄飞鸿在打斗中写出“仁者无敌”

四字,这场戏可说是黄飞鸿的点睛之作。

踏入20世纪90年代,香港名导演徐克用李连杰扮演黄飞鸿,拍摄了几部黄飞鸿系列影片,在海内外都叫好叫座,重振了黄飞鸿的雄风。

20世纪90年代香港一共拍摄了14部黄飞鸿电影,90年代传统的黄飞鸿电影(胡鹏执导,关德兴主演)一部都没有。黄飞鸿电影已有了新的内涵和发展,它的不同和发展首先表现在黄飞鸿的形象上。90年代黄飞电影中的黄飞鸿,都是青年的黄飞鸿。李连杰、成龙、赵文卓、钱嘉乐、邱建国等都曾扮演过。还值得特别一提的是袁和平执导的《少年黄飞鸿之铁马骝》一片,其中的黄飞鸿还是一个少年,扮演少年黄飞鸿的曾思敏是一个女孩子。

由谭咏麟扮演黄飞鸿的、李力执导的《黄飞鸿笑传》和《黄飞鸿对黄飞鸿》,黄飞鸿更以搞笑形象出现,它们都把黄飞鸿描述成一个根本不懂武功和搞笑的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从摄制技术方面和多元化的角度看,黄飞鸿电影进步不小,不过大多数人还是喜欢传统的黄飞鸿,喜欢他富有中国民族风格,富有中国传统美德和地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