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百科全书》创始于1768年,现在在美国出版,是一部历史悠久,连续修订,享誉世界的权威性、学术性综合百科全书,内容涵盖政治、经济、哲学、文学、艺术、社会、语言、宗教、民族、音乐、戏剧、美术、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地质、天文、生物、医学、卫生、环保、气象、海洋、新闻、出版、电视、广播、广告、军事、电脑、网络、航空、体育、金融等二百多个学科。《大英百科全书》第一版于1768-1771年创始于苏格兰爱丁堡。20世纪初该书版权归美国人所有,现由总部设在美国芝加哥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该书素以学术性强,权威性高着称,也是中国知识界最熟悉的英文百科全书。该书第15版于1974年问世,共30卷,1985年增至32卷,分为4个部分:《索引》2卷;《百科类目》1卷,是全书知识分类目录;《百科简编》12卷,有短条目80000余条,又是一部可供单独使用的简明百科全书;《百科详编》17卷,有长条目670余条,系统地介绍各学科知识,重要人物,历史,地理等。该书每年增补和修改部分条目,出一新版,同时出版《年鉴》1卷。
大英百科全书,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上最知名也是最权威的百科全书,是世界三大百科全书之一。大英百科全书诞生于18世纪苏格兰启蒙运动的氛围中。
第一个版本的大英百科在1768年开始编撰,历时三年,于1771年完成共三册的大英百科全书。这套百科全书依英文字母编排,其主要优点为实用性。
在1901年美国出版商买下大英百科全书的版权后,出版与编辑工作逐步转移到美国;现在我们熟知的“大英百科全书公司”已是总部位于芝加哥的美国公司。1929年,随着第14版的问世,大英百科更投入大量人力与物力,邀集近140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位学者专家参与撰述,大量收录欧洲以外地区的资料,完成全部24册的第14版,确立了它在百科全书界中最崇高、最具权威的地位。此外,大英百科公司在电子出版核心媒体发展上面也不落人后。在1989年出版第一个多媒体百科“康普顿多媒体百科全书”。1994年公司推出大英百科全球网络版,成为网络上的第一部百科全书。如今,虽然出版的媒介已改变,但大英百科全书的使命仍与1768年创立时一样,成为全球参考书、教育与学习的领导者!
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明代永乐年间官修的一部大型综合性写本类书,所谓写本类书,是指其既不是刻本,又不是稿本,也不是据其他版本录写的抄本,而是一成书即为手写形成的类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大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装帧华丽,黄绫面,八开本,硬包背装,朱色的版框界行,朱色的旬读,墨笔正文,引用的书名全部用醒目的红字标出,字迹工整,统一使用端正的楷书抄写,字的墨色黝黑,带点古香,对于名物器什、山川地形,都以白描手法绘制图形,形态逼真,精致典雅,堪称古代书籍插图中的佳作。
《永乐大典》开始编纂于明永乐元年(1403),当时,明成祖朱棣假祖训“清君侧”之名,发动“靖难”之役,攫取了其侄建文帝的帝位,为了表示讲修文治以安抚和笼络人心,加强巩固其统治地位,他夺得帝位不久,遂命解缙等人编撰这部书。次年11月,初稿进呈,朱棣认为该书内容不够详备,不符修此书的原意,故而又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等参与,重新编修。这次参加编校、抄写的达2100多人,历时五年,于永乐六年即1408午12月14日完工,共辑录图书七八千种,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经、史、子、集、释、道、戏曲、评话、医生、工技、农艺等各类着作无所不录,搜罗甚广,资料颇丰。整部典籍共22877卷,外加目录等60卷,装成11095册,朱棣为这部亘古未有的巨帙之书题写书名为《永乐大典》,并亲自序文,称赞这部叫“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汇聚群书,着为奥典。”
《永乐大典》改变了以前类书单纯分类的弊病,吸取了韵书以韵检字的优点,确定了“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撰方法,对每一个韵目,都是先注音后释文,并附该字从钟鼎文到行草的各种写法,更便于检索。
《永乐大典》于永乐六年(1408)修完之后,藏在南京文渊阁东阁的下阁,永乐十九年(1402)明成祖迁都北京,《永乐大典》便随之北上北京,藏在宫内的文渊阁,明末文渊阁被焚,《永乐大典》正本下落不明,迄今正本不但一页未见,且嘉靖后几乎找不到有关正本的任何相关记载,而亡佚情况,众说纷纭,扑迹迷离。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殉葬说”“万历毁焚说”“明末焚毁说”三种。殉葬说主要依据有两点,一是此书之重抄完成时间与嘉靖帝之葬期有暗合处,二是嘉靖帝喜欢此书,然而此说所作的论证纯是推测,没有一条实据。万历毁焚说的可能性也是很小的,因为焚毁《永乐大典》应为大事,会有人提到或史官记录,外人亦会有传闻,何以一直无人提及?明末焚毁说,是指毁于明清易代之际,或者直指毁于李自成,也因没有明确记载,不能证实。
现存的《永乐大典》为嘉靖重抄本,是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到隆庆元年(1567),照原本誊写的一部副本,清初移置翰林院,据史载,这部重录副本,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开四库全书馆之际,曾在宫中清查,发现丢失1000余册2422卷。此后,该书又陆续丢失,其间经咸丰十年(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光绪元年(1875)清点时已不是5000册。到光绪二十年(1894)仅存800余册。光绪二十六年(1900)英美日等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历经劫难的《永乐大典》至清末民初仅存64册了。现在,经过收集,截止1960年,得730卷,曾由中华书局影印出版。
两次影印,共得797卷,仍不到原书的4%。
《永乐大典》虽已残缺不全,但它的价值仍是不可否认的,首先《永乐大典》
具有较大的史料价值,它保存了明永乐以前的大量古代典籍,不少久已亡佚的古籍,正是依赖《永乐大典》的收录,才得以重见天日。其次,《永乐大典》可作辑佚的依据。对于辑佚来说,类书可补失救残,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料宝库。第三,《永乐大典》可作校书的依据,因《永乐大典》采书多,且多是原段,原篇,原书辑入,对校正其后刻之书中的讹误有很高的价值。第四,《永乐大典》促进了我国辞书的编纂工作。
最早的现代百科全书
近现代百科全书真正的奠基人是法国学者狄德罗。以狄德罗为首的法国百科全书派,包括达朗贝尔、卢梭、霍尔巴赫、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于1751~1780年间编纂了举世闻名的35卷本《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这部巨着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潮流,对封建政权和教会进行了大胆的批判,并极力宣扬无神论的唯物主义,在结束中世纪神学统治、发展近代唯物主义哲学和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准备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百科》正编17卷,图版11卷,补编4卷,图版1卷,索引2卷,共计35卷。
从编纂的角度来看,这部巨着不仅包括艺术、自然、科学内容,而且把工业、贸易等非学院知识也纳入其范围,成为一部真正的人类知识大全,并完成了从教科书向工具书的转变。
19世纪,百科全书的出版呈现一派繁荣景象。德国的布洛克豪斯、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当时已出版第1~9版)、美国的《美国百科全书》以及法国的拉鲁斯是百科全书的代表作。它们以资料精确、新颖,便于检索和重视学术性为读者所称道,迄今仍兴盛不衰。
百科全书在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以条目为主体,全面系统地介绍知识。
(1)条目是百科全书的基本寻检单元。编纂者根据工具书检索性要求,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分解,即进行百科全书的框架设计,从而得到大小不同的知识主题。把这些主题按一定体例规范撰写成文,便是百科全书的条目。现代综合性大型百科全书有几万至十几万个条目。条目之间用参见系统互相联系,交叉而不重复,衔接而无疏漏。条目一般由条头、释文(包括必要的图表)和参考书目组成。
(2)百科全书条目的编排一般有三种方式:全部按条头字顺编排、分类编排、分类与字顺相结合(即大类分卷)编排。字顺编排法已是现代百科全书的主流;分类编排已较少采用;大类分卷编排法属一种折中和过渡形式,但其优点是适于读者分卷购置,单卷也可使用,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即采用此方式编排。
(3)百科全书除主体部分(条目)外,为扩大全书的功能还编有各种附属成分。其中最主要的是索引(往往单编为一卷)和各种知识性与资料性附录,如大事记和地图集之类。
最早的长篇小说
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是日本的《源氏物语》,其成书年代,一般认为在公元1001年到1008年。
日文“物语”一词,意思就是“故事”和“杂谈”。物语文学是一种日本古典物学体裁,产生于平安时代(即公元10世纪初)。它在日本本国民间评话的基础上形成,并接受我国六朝、隋传奇的影响。这些物语,脱胎于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是向独立故事过渡的一种形式。《源氏物语》一书把创作语和歌物语结合起来,并在物语创作上继承了物语的写真传统,并有所创新。
《源氏物语》的作者是紫式部,本姓藤原,名字不详。因其长兄任式部丞,当时宫中女官往往以父兄之官衔为名,以示其身份,故称为藤式部;后来她写成《源氏物语》,书中女主人公紫姬为世人传诵,所以称其为紫式部。作者自幼随父学习汉诗,熟读中国古代文献;她还十分熟悉音乐和佛经。不幸家道中落,她嫁给了一个年龄与她相差二十多岁的地方官藤原宣孝,婚后不久丈夫去世,过着孤苦的孀居生活。后来因当统治者藤原道长之召。入宫当一名彰子皇后的女官,给彰子讲解《日本书纪》和白居易的诗,有机会了解宫廷的内幕和生活,所以才能写成这部最早的小说。
全书54回,近百万字。可分为两大部分:前44回写源氏极享荣华,伴随着感情纠葛的一生。这是作品的中心内容。后10回写源氏之子薰(实为三公主和柏木大将的私生子)与宇治山庄女子之间错综的爱情故事。小说历经四代天皇、跨越七十多个年头,登场人物数以百计,仅主要人物就有几十人之多。
《源氏物语》浸润着浓厚的佛教色彩,透过源氏身世、用世、玩世、超世之苦,映射出“四大皆空”的佛学观念。但它并不是一部宣传宗教教义的宗教性文学作品,它思想上的真正价值在于展示了平安王朝的宫廷豪华奢侈、腐朽淫乱的生活,反映了贵族阶级人与人之间争权夺势、互相倾轧的人际关系,暴露了贵族社会门第为重、男尊女卑的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这就从客观上预示了旧贵族阶级必然崩溃、灭亡的趋势。因此,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思想意义。
《源氏物语》艺术上最大的成功之处是塑造了源氏及众多女性形象,并通过这些形象反映了物哀、幽情等审美意向。作品流露出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被认为代表了日本古典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高峰,给后世作家的创作提供了艺术典范。它所创立的物哀等美学传统,一直被后世作家继承和发展,成为日本文学民族化的一大因素。
《源氏物语》的日语现代语译工作,曾有很多人尝试过,至今有好几种译本。
过去出版的译本,是由着名漫画家、作家、翻译家丰子恺翻译出来的,译文优美,传神达意,既保持了原着的古雅风俗,又注意运用中国古典小说的传统笔法,译色颇佳。
最长的史诗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从创作至今已1000多年,是目前仍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活形态史诗。目前,《格萨尔王传》已流传到世界上大约40个国家和地区。
对其进行研究的人遍布全世界,已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学说。我国现在有100多位格萨尔说唱艺人,其中包括90多位藏族艺人,约40位蒙古族艺人和少数土族艺人。
叹为观止的文化艺术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