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肯的父亲是位不识字的木匠,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没有特殊学识及技能的平凡女子。当他当选为国会议员后,他在华府的官方记录中用一个形容词来描述自己所受的教育:“不完全。”在林肯的一生当中,他受学校教育的时间不超过二个月,那么,谁是他的良师呢?是那些无言的老师——书籍。
他可以把柏恩斯、拜伦、布朗宁的诗集整本背诵出来,还曾写过一篇评论柏恩斯的演讲稿。林肯热爱诗句,他不仅在私底下背诵及朗诵,也公开背诵及朗诵,甚至还试着去写诗。他曾在妹妹的婚礼上朗诵自己的一首长诗。在中年时期,他把自己的作品写满了整本笔记簿,但他对这些创作没有信心,甚至不曾允许最好的朋友去翻阅。
罗宾森在他的著作《林肯的文学修养》一书中写道:“这位自修成功的人物,用真正的文化素材把他的思想包扎起来,可以称之为天才或才子。他的成就过程,和艾默顿教授描述文艺复兴运动领导者之一的伊拉斯莫斯的教育情形一样,他已离开学校,但他以唯一的一种教育方法来提升自我,并获得成功,这个方法就是永不停止地研究与练习。”
不断地学习,积累文字和辞藻,以便在和别人交谈的时候能用恰当的语言打动人心,那你的交际,你的谈话必定是成功的。
8.千万不要让别人产生误解
矛盾大多是由于误解引起的,真正的利益冲突并不多见。由此可见,说话是多么重要。
詹姆斯·维康曾经说过:“在一小时的演说中,只可以提出一个要点来解说。”拿破仑也曾经说过重述是修辞学上唯一的原则。可见,谈话中的大忌就是让你的交谈对象误会了你的原意。
因此,在交谈中请不要把“清楚”的重要和艰难估价太低了。我最近听到一位南方诗人当众诵读他自己的诗,可是,听众懂得一半的,还不到十分之一。有很多人,不论是公开或是不公开的演说,他们大都犯了同样的毛病。
在我们的日常交际中更是如此,不注意语言表达方式就会造成很多不必要的误解,有些误解让人啼笑皆非,而有些则很严重,会影响到正常的人际交往。如果你是一位演说家,让你的听众产生误解则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因此在谈话中,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和解释事情的方式,尽量避免因误解产生各种矛盾。
有一次,卡耐基在密苏里州的华伦斯堡师范学校中,听人介绍美国西北边陲上的阿拉斯加州。卡耐基觉得那演讲者是失败的,因为他讲得不明白而且没有趣味。
他竟忽略了去讲述那些听众所知道的事情。比如,他说阿拉斯加州的面积有598004平方英里,人口有64356人。众所周知,普通人对于一平方英里有多大并不熟悉,50多万方英里有多大,更无法确定。
如果演讲者说,阿拉斯加和它附属的小岛,海岸线的长度比环绕地球一周的长度还要长,面积比美国东北部的纽约、缅因、宾夕佛尼亚等的18州加起来的面积还要大,这样显然能给听众留下直观、深刻的印象。
此外,上面提到的人口64356人,这一个数目在10个人中间,未必有一个人能够记上5分钟甚至10分钟。如果他用大家所熟习的事去比喻这不是就要好得多了吗?例如:离华伦斯堡不远的圣约瑟夫城,这是听众大半听过的,那时阿拉斯加的人口比圣约瑟夫要少1万,为什么不就用他来做比喻呢。“阿拉斯加的面积比密苏里州要大8倍,然而人口却有我们华伦斯堡居民的13倍。”这不是清楚多了吗?
不让别人对你的谈话产生误解,就是在你的谈话对象里找出任何一个人,他都能明白你要表达的是什么,并且能对你所说的感兴趣。
英国大物理学家罗滋爵士,他对大学和公众演说具有40年的经验,他在谈到演说要素的时候,十分郑重地指出两个要点:一是学问和预备,一是努力表达得清楚。不难发现,清楚地表述自己的观点,不至于让别人产生误解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
如果你的职业是律师、医生或是工程师,你对普通人讲话,应该格外小心,要避去专门的名词,而且对普通的名词还要加以详细的解释。
为什么要保持格外的小心呢?因为,许多人由于不照顾听众的感受,毫无禁忌地使用专业词语,结果在沟通中遭到了惨败。这种人,只管说着专业名词,对于听众“不明白”,似乎完全不放在心上,仍是滔滔不绝的讲下去。自己以为表达极为成功,而普通的听众正像对着霪雨一样感觉乏味。
那么,如何改善上述情况呢?请遵守美国参议员毕非粹兹的这句名言:“从听众中去选一个像是最没知识的人,使他对你讲的话感兴趣。”
用最通俗清晰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开口说话之前再三思量自己如何表达,才能确保别人能百分之百地明白你的意思,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许多时候,你与听众的误解和矛盾是可以化解的。根本的方法是采用恰当的表达方式,进行有效的沟通,增进相互信任与了解。
9.以聪明方法赢得赞赏
口才好的标志不仅在于能说,更在于会说。针对不同的对象选择合适的沟通术语,有助于赢得赏识,建立互信。
生活中,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在和别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都希望能保住自己的面子。显然,如果想让他人接受你的观点,或者对你表示赞赏,必须维护对方的自尊。
史科特博士曾经说过:“当我们将一种主义输入他人脑中后,若没引起相反的意见,就是那人相信它是真实可靠的证据。”提出的意见之所以会引起对方的反对,往往是因为没有顾及对方的尊严。裴莱牧师也曾经说:“人的天性都以为尊严很重要。所以最聪明的方法,就是让人家保住尊严,而来赞同我们的意见。”
有一位无神论的朋友,向英国的神学家裴莱说,上帝根本是没有的。
他不但这样说了,而且还要求神学家裴莱提出反证的意见来。
裴莱牧师十分从容地取出一只表来,打开了表盖说道:“如果我告诉你,这表里的轮子、发条、杠杆等是它们自己生成的,自己凑在一处而且自己会动的,你当然将说我是在说梦话了。但是,你瞧天上的星星,它们各有固定的位置,各有行走的轨道,地球和太阳系的各行星绕着太阳转,每天要走100万英里的路,每一个星完全和太阳系一个样子的,然而它们的运行,从不曾有过相碰、紊乱、纷扰,它们很安静、有条不紊,请问:它们是自己生成的呢,还是有着造物者在主宰呢?”
这段话说得多么动听!裴莱先生所用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先求得对方的认同,让对方不断说“是”,最终表明自己意见的正确性。
对神的信仰是一种极简单的必然的道理,正像相信一只表是有人制造是一样的。假定,他一开头就向对方用责备的口吻说:“什么?没有上帝,这真是个傻子,你简直不明白自己所讲的是些什么。”这样,双方必定要发生一场严重的争执,而那位主张无神论的朋友,一定愈加顽固地坚持己见了。
维护自己的尊严,是人的天性,所以强硬地反驳他人是徒劳无功的。
要想获得别人的同意和赞赏,最明智的办法莫过于让对方保住尊严,同时赞同自己。
裴莱牧师就是用了这个方法,他使对方满含敌意的人比较容易接受他的意见,而不致损伤他的自尊。裴莱牧师很懂得这种心理上的微妙作用,但世上大多数的人,都缺乏这种容易使双方携手、并使自己的意见深入对方心灵去的微妙手段。他们都有一种错误的见解,就是一心想去占据人家心灵的堡垒。殊不知当你才开始进攻的时候,对方早已把心灵的大门紧闭,那时即使你用尽方法也很难达到说服的目的了。
一个人相信一件事常比怀疑一件事容易。因为你对于某事产生怀疑,必须先对该事有相当的了解和深思熟虑。
如果我们对小孩子说,圣诞老人是从烟囱中进来的;对野蛮人说,雷声是神的发怒,他们可以深信不疑,一直到他们有了相当的知识,才会发生疑惑。其实如果把我们深信的一切细加推究,结果大半是由于一种提示而没有经过理智的推究。
你曾否留心过,如果有人把一种主要的意见,用诚挚而容易令人感动的语气对你说出来,你的心里常常不易生出相反的意见。因此,如果你预备给人一个好的印象并使人赞同你,请记住:激起人心的感情,比引起人的思虑更为有效。
一个人讲话时,不管他的修辞多么棒,搜集了怎样的例证,声音又怎样的好听,姿势又怎样的优美,但是,如果讲得一点也不诚恳,丝毫不理会对方的尊严,必将完全无效。所以,如果你想感动听众,就得先学会尊重。
10.掌握说“好”或“不”的分寸
沟通是思想的表达,也是意见的交流,一味地说“好”,拒绝说“不”,不是成功的沟通话术。拿捏好分寸,并根据客观的情境表达,才是关键。
做孩子的时候,我们说话会无所顾忌,想到什么就要什么,但是父母为了替我们塑造一个有准则的安全环境,不得不对我们说声“不”。我们就会学会适宜地提要求。同样的,当我们的要求合宜的时候,也需要父母对我们说声“好”,求得赞美和鼓励。
当我们长大了,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学会了怎样提出合理、适当的要求,从而满足自己的预期。反过来,对别人的要求说“不”,或者给予赞同的意见,也是需要技巧的,这就需要掌握说“好”或“不”的分寸。
说“好”和说“不”是一个有自信者必须能够做出的重要回应,这不仅是一种表明自我的重要方式,更可让他人了解我们希望得到何种待遇,以及我们行事的分寸。
许多时候,人们更喜欢得到肯定的回答,愿意从对方口中听到“好”。然而,在有些情况下,掌握说“不”的学问更重要。
苏珊在社会服务处做行政助理已经三个月了。她是那个特别部门里的两位行政助理之一。她工作卖力且乐在其中。工作上唯一让她感到困扰的一件事是,另一位行政助理琳达有时会拿一些工作来骗她,让苏珊觉得这些工作好像是她的分内之事。
麻烦就在于,她们彼此之间的工作划分并不非常清楚。她们各自负责协助四位社工人员,至于打字的工作会落到谁的身上,则视当时谁的工作量最少而定。
有一天,苏珊到了午休时刻还在工作,为了节省时间,她在自己的座位上啃起了面包。她的收文架上还有一堆东西要打字,另外还有一些资料要存档。当琳达走到她的桌旁时,她正在清点积存的工作,看看当天剩余的时间她还能解决多少。
“亲爱的苏珊,”琳达开口说,“我快被工作淹没了,麦尔在下午之前要这份打好的图表,你能好心一点把它做好吗?”苏珊感到极大的压力,她既愤慨又无可奈何。显然,她的工作量不下于这个女人,然而如果她说了“不”,琳达会认为她应付不来。“好啊,”于是她说,“放着吧!”
现在情况如何?苏珊觉得自己像个受害者,她的付出仅仅是为了让自己保持工作的机会。事实上琳达的资历比她老,于是苏珊不得不在迎合他人中做事,搞得自己疲惫不堪。说“好”和说“不”的分寸,苏珊并没有掌握好。
许多人会说话,但是又不会说话。这样的话看起来前后矛盾,但是却表明我们中的很多人不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是没掌握如何说“好”还是说“不”。
一个人不能一味地说好,不分场合、情况地同意别人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学会在哪些情境下说“不”。但是倘若你真的从内心深处以为,别人的需求比你自己的需求还重要,那就千万别说“不”。我认为在一开始就诚实表明一切,会是一种较佳的做法。比如,当别人真心想要拒绝你的时候,你习惯他对你说“不”,还是说“好”?当然是后者。
可能你会觉得,如果拒绝了对方,那他就再也不喜欢我了。你不妨问问自己,真的可能这样吗?假如确实如此,那你还愿意和这种无法尊重你有权说“不”的朋友相交吗?
或者,这次的拒绝会使你的朋友再也不会提出要求了,虽然这种可能性是有的,但是你这次的拒绝和他今后怎么做是毫不相干的两件事。你可以明白地告诉他,这次不能帮忙了,下次再看看。将自己的意愿表达清楚了,就是在告诉对方,你现在说“不”,未必永远如此。
更何况,很多时候,大多数人对遭到拒绝并不是太放在心上。所以,不必时时、处处都作出肯定的回答,扮演老好人的角色,那会让自己很累。用心学会说“好”或“不”的分寸,才会在人际交往中应付自如,减少不必要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