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求同为善
美国的戴尔·卡耐基在《怎样使你的谈吐更动人》一书中说:“如果有可能,一开始就应当指出自己同听众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1949年国共谈判时,******分别接见一些国民党政府代表。四月中旬的一天,刘斐先生受到接见,他忐忑不安,不知怎么开口。******说:“你是湖南人吧?”刘说:“是,我是醴陵人,与你邻县,老乡。”******高兴地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一来,刘斐的紧张心情就减去大半。一句叙“同乡”的谚语就使得双方顿时缩短了感情距离,这就是“求同”语言的良好作用。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兰在美国印地安纳州格林堡对德·波奥大学毕业演讲时,首先就提到他的母亲是美国人,出生在印第安纳州,而他的父亲正是德·波奥大学首届毕业生。
这也是以求同善始的语例。
求同的关键,在于找到能触动对方心灵的某一共同关注点,如同姓、同乡、同志、同趣、同忧、同利等彼此同一性的因素,作为开场白的一根红线,把彼此感情牵连起来。
二、即兴话感人
社交场合的即兴语言,是指就当时语境的情景有所感触,能较好地切入主旨的即兴说话。这种语言有四大特点:一是就时空而言,它是临场性的。二是就题旨而言,它是切旨快速入题的。三是就风格而言,它是轻松并富有情趣的。四是就用语方式而言,它是深切语境、托物兴词的。这种即兴话语,能使对方感到轻松愉快,有一种自然的吸引力,从而促使社交成功。
例如,著名的歌唱家关牧村出国献艺,在英国某市的一次酒会上,主人风趣地说,关牧村小姐的歌喉太迷人了,建议用他们的市长来交换她。这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也是不善辞令的人很难应付的。若肯定地说:“谢谢,这样的交换使我深感荣幸!”那是准备留下来不走了?
而且人家的市长真的就要被“交换”到中国去!把一句玩笑话如此“落实”,是很笨拙和不合时宜的。而若否定地说:“不,我是一定要回国的!”如此认真而僵硬地回答一句玩笑,也未免大煞风景。如果什么也不回答,那又显得窘态毕露,并且很不礼貌。而关牧村则轻巧地避开了这种容易落入窘境的答复,机敏地以玩笑对待玩笑,即兴说道:“实在对不起,我只能把歌声留给你们,因为临来时,我把心留在祖国了。”一句话语惊四座,赢来了一片掌声与欢笑声,全场友情融融,关牧村也给人们留下了“身处异地,心系祖国”,说话“得体”而又“切旨、切境、切身”的良好印象。
即兴语言说得好坏,关键不只在于巧,更在于“情”。有一次一队来我国旅游的外国客人刚一到达目的地,便遇到了滂沱大雨。客人们大为扫兴,而接待的导游立即满面春风地向客人问好,并说,中国有句古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们看,连老天也来为各位洗尘了!这里“洗尘”一词,真是堪称妙语,不但“切境”,而且说得情真意切,情有独钟,情中寓理,说得客人们鼓掌笑起来,扫兴气氛立即得到缓解。
社交语言,始终是内容决定形式。巧于即兴,更是如此。一个人的语言艺术修养决定其语言形式运用的优劣,而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则决定其语言内容品位的高低,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有次柏林空军军官俱乐部举行盛大招待会,欢迎著名的乌代尔将军。一位年轻的士兵在敬酒时心慌地将酒洒在了将军的秃顶上,他吓得手足无措,在场者也目瞪口呆。乌代尔将军却笑笑说:“老弟,你以为这种方法能治好我的秃头吗?”大家一听都大笑起来。士兵洒酒虽属无意,但实际上已造成对将军尊严的冒犯,因此周围的人都感到困窘,不知所措。面对这样的局面,将军没有生气责怪,而以自嘲的即兴语言使大家摆脱了尴尬的局面,让宴会又热烈地进行下去。
这种巧于即兴的语言,不仅仅反映了其说话能力,同时更反映了其宽容大度的大将风度和良好的品德修养,因而令士兵深受感动,也使在场的人赞叹不已。
三、应变语奇妙
在大千世界错综复杂的社交生活中,突然发生令人猝不及防的事,使人陷入窘境的情况是常见的。应对不当,往往令人难堪,甚至有可能演化成更深的误会,产生更大、更多方面的不良影响,反之,如果语言得体,善于应急解窘,则不仅当场能产生转逆为顺以至微妙神奇的效果,而且可以展示个人良好的修养、敏捷的思维和灵巧的口才。
社交应变语言艺术,从总体上看,有“语态”、“语形”、“语风”的讲究。巧于应变,其语言在语态上不能急,必须是突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镇定自若,从容不迫。未想好,不还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战则罢,战则必胜。切不可在语态上乱了方寸,在语势上乱了阵脚。在语形上,要用“流水句”,话以简短为妙,一语中的,切不可长篇大论,拖泥带水,否则就显得“只有招架之功,并无还手之力”,而应急的真谛,则在于“还手”。还手时语风需凌厉,出手一击,切中要害,虽然简短却很有力度。这些都需切语境之势,合情应景,出奇制胜。
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年轻时,有一天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的家庭舞会。当他邀请一位小姐跳舞时,这位小姐傲慢地说:“我不能和小孩一起跳舞!”她的意思是嫌普希金年轻得简直就像一个孩子。遭到如此无理拒绝的普希金相当难堪,但他不动声色地说:“对不起,我不知道你正怀着孩子。”说完,他很有礼貌地微笑着鞠了一躬,转身离开了她。
普希金在此故意把“和小孩一起跳舞”曲解为那位小姐和她所怀孕的孩子一起跳舞,这就轮到使那位小姐难堪了,从而自卫并解了窘。当然,在特定的社交场合受到不怀好意的攻击,未尝不可针锋相对地反唇相讥。但在一般情况下,应考虑到场合、气氛,人物身份和相互关系,以及文化背景、地方习俗等因素,以免回答得过于尖刻,一时快意悦舌,却使后患无穷。普希金的话,如果在中国,又是对一个未婚女子所说,那是极易惹起轩然大波的。
在社交场合由于自己的不慎陷入窘境,也可采用“巧于应变”来化险为夷,转败为胜。中央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曾以其清纯流畅的艺术风格使全国亿万电视迷为之倾倒。1995年9月19日晚,她在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演出。节目进行中,她在下台阶时不慎摔了下来。这是众目睽睽之下一个十分意外的、令人难堪的事故,全场人都为她捏把汗。但****很沉着地爬了起来,镇定自若地对台下观众说:“真是人有失足,马有失蹄呀。我刚才这狮子滚绣球的节目滚得还不熟练吧?看来这次演出的台阶不那么好下哩!但台上的节目会很精彩的。不信,你们瞧瞧他们!”****在此用自我解嘲法先说自己“失足”摔倒,跟“马有失蹄”一样,都是生活中很难绝对避免的意外;再把自己的摔倒描述为“不熟练”的“狮子滚绣球”;继而语带双关地指出“台阶”不那么好下(因实物的台阶不好下,她才跌倒了;为此她正在自找喻义的“台阶”下);最后及时地转移视线,把观众的注意力从自己身上引开。
在猝然遭到的窘迫情景中,****能如此不卑不亢、诙谐风趣地应急解窘,自下“台阶”,真可谓是巧于应变。
巧于应变的方法很多,除以上的意义曲解应变、自我解嘲应变外,还有引申转移应变、反客为主应变、玩笑相对应变、牵连对方应变、模糊语言应变等,这些应变全在于审时度势,融会于心,举一反三,灵活运用。
四、回避词机巧
回避有时也是“应急”之一法,但并非所有的回避都是应急。社交语言的巧于回避,颇类似兵法上的“走”:有时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有时是“要想到手故意绕开走”;有时是“避其锋芒,击其弱翼”;有时则是为了“退一步,进两步”。
在交谈中,有些语句具有循环的规律,即这句需要那句来解释,到后来那句又需要这句来说明。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这种语句的循环,来达到回避一些提问的目的。
王元泽是北宋丞相王安石的儿子,他自幼聪明。在他五六岁的时候,有一天,一个少数民族领袖派人扛了一个很大的铁丝笼子来到他家。笼子里发出一阵阵的怪叫声,众人都惊疑不定地望着笼子,只见里边关着两头不停蹦跳的小走兽,其中一头长着角,像鹿;另一头也长着角,也很像鹿。
客人等笼子停放在庭院后,笑着问在一旁玩耍的王元泽:“王公子,笼里关着一头小鹿,一头小獐。你可知道,哪是小鹿,哪是小獐吗?”王元泽朝笼里打量起来,见里面的小兽模样都差不多,很难分辨清楚。于是他沉思了一会儿回答说:“小獐旁边是小鹿,小鹿旁边是小獐。”
众人闻得此言皆哈哈大笑。那位客人心里暗暗称奇:小公子在不认识鹿、獐的情况下,作出如此回答,虽然有些滑头,可也难以驳斥,无法说他不对啊!
王元泽的回答就是利用了这种循环规律,指出哪头是鹿要用獐来解释,而指出哪头是獐时又倒回来要用鹿来说明,这就构成了循环,于是他巧妙地将客人的问题应付了过去。
像上述这个例子中语句兜的圈子小些,也有的兜的圈子比这个大。
比如,有一个人正在挖土坑,别一个人走到这里,闲着无事就问挖坑的人:
“你干嘛要挖坑呀?”
“种香蕉。”
“种香蕉干嘛?”
“吃呗!”
“为啥要吃香蕉?”
“为了得到力气。”
“得到力气有啥用?”
“挖坑。”
一番问答下来,又回到了原处,由“挖坑”这一语句开始,最后又回到了“挖坑”这一语句。这也构成了循环。问话的人如果还要坚持他无聊的问话,也只是将上述的语句重复一遍而已。这样也就达到了回避对方提问的目的。
1.家里来客,是妻子的两位女同学。妻子在厨房尽地主之责,由小李“坐”陪。由于是第一次见面,两位女士未免有点紧张和不自在。
小李怎样才能打开这种局面呢?想一想,请写出书面语言。
2.印度著名的诗人泰戈尔,在去英国深造之前,曾到孟买一个医师家里学英文。一次,抚养他成人的大姐病重,泰戈尔闻讯后,再也打不起学习的精神了。医师的女儿安娜得知诗人之姐对他的深情及寄寓的厚望,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她决定去安慰泰戈尔。你能猜到安娜将会说些什么吗?按你的想法应该怎样去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