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水平培训手册
16561800000013

第13章 衡量说话水平的基本标准(4)

第六节逻辑性标准:条清理明

说话,逻辑一定要严密,有条理,通过逻辑分析的方式,把自己说话的目的明明白白地表露出来。

说话首先要严格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形式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科学。思维形式是指人们思考问题时所用的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规律是我们在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维活动时必须遵守的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这些规律要求人们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时,要保持同一性,不能自相矛盾,不能模棱两可,要有充足的理由等。遵循这四条基本规律,是说话具有严密逻辑性的总体表现和要求,必须贯穿于说话的全过程,体现在说话的每一个环节中。

一、概念明确:不能违背同一律

求同去异是同一律在说话中的具体运用。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思想必须与其自身保持同一性。也就是说,每一个概念、判断都是确定的,是什么就是什么;一个判断是真的就是真的,是假的就是假的。一篇说话中必须有一个确定的思想,这个思想是贯穿整篇说话的中心,不准有另外的中心,否则就违犯返了同一律。

说话中运用同一律要做到以下几点:

1.概念必须明确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所用概念要有确定的内容,也就是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如果概念保持了确定性,那么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也就可以保持确定性。相反,如果概念内容不确定,内涵和外延不明确,语言表述就难以做到准确、具体,就容易造成思想混乱。

某领导在一次会议上,要求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学习。他说:“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社会科学、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这句话就犯了逻辑错误。对社会科学、经济学的概念不明确。经济学、哲学、历史等都包含在社会科学的外延之内,不能并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也包含在政治经济学的外延之内,也不能并用。正确的表述方法应该是:“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哲学、政治经济学、历史学等社会科学的学习,尤其要加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

有人说:“管理很重要,管理水平的高低,是企业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条件。”这句话的错误在于“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条件。”就是说无论管理水平高还是低,都能取得好效益。这显然是不对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提高管理水平,是企业取得良好效益的重要条件。”类似的逻辑错误在某些人日常说话中可能会经常出现。

2.不能随意转移说话主题

在一篇说话中要有一个确定的思想,这个思想必须是贯穿整篇说话的中心,不准有另外的中心,也不准随意转移中心。否则,一篇说话有好几个中心,听众就不知道你在讲什么,你在表述什么思想;随意转移中心话题,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分散听众注意力。一些人在说话时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脱离主题,任意发挥,海阔天空,想到哪里就说到哪里,让听众如坠云雾,不知所云。

如在经济运行分析上,说话的重点应该是深刻分析经济运行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造成的原因,今后应该采取什么对策加快经济发展。说话中谈到经济数据不实、虚假现象严重、水分多的问题是可以的。假如你离开经济这个主体,对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等问题展开进行痛斥,大谈其危害和表现,这恐怕就离题太远,听众的注意力就会被引导到一些枝节问题上,影响说话效果。

这就要求我们在说话时,一定要心中装着主题、想着主题,紧紧围绕主题说。在围绕某一具体问题展开讲解时,也不能偏离这个大主题,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3.不能混淆和偷换概念

概念和判断的确定性,是指在同一时间、同一关系下对同一对象来说的。说话中不要转移论题,偷换概念,否则就会犯诡辩论的错误。

古希腊的一个诡辩论者对他的朋友说:“你没有失掉的东西,那么你就有这件东西,是不是这样?”对方回答说:“是这样。”这个诡辩论者接着说:“你没有失掉头上的角吧?那么你头上就有角了。”

“没有失掉的东西”应指原来就有现在还没有失掉的东西,不是指从来就没有的东西。诡辩论者在第一句话中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而后一句“没有失掉的东西”则变成了从来就没有的东西。前后两句“没有失掉的东西”概念不同,从而得出了荒谬的结论。

当有人说欧谛德谟说谎时,他狡辩说:“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

欧谛德谟在这里是故意混淆了概念。他讲“谁说谎,谁就是说不存在的东西”,这个“不存在的东西”是指说谎者所说的话不符合本实,同实际的东西不相符合;而他讲“不存在的东西是无法说的,因此没有人说谎”,这里所说的“不存在的东西”则是指那种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因而在思维中也根本想像不到,当然也就无法加以述说的东西。前后两个“不存在的东西”所表达的涵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判断准确:不能违背矛盾律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反对或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真,其中至少有一个是假的,或两个都是假的。如果同时为真,就是自相矛盾。矛盾律要求在一篇说话中所确定的思想必须首尾一贯、前后一致,不允许两个相互矛盾或对立的观点同时存在。

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在说话中经常犯自相矛盾的错误。

如“我基本上完全同意他的意见”,这句话就违反了矛盾律。“基本上”与“完全”是两个有着不同逻辑意义的词语。“基本上”具有“绝大部分但不完全”的涵义。这句话表达了“我既不完全、但又完全同意他的意见”的意思,这就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作出了两个互相矛盾的断定。

再如“如果大家都动手大搞卫生,那么我们的健康和疾病就有了保障”。“健康”与“疾病”是两个涵义相反的概念,不可能同时都有了保障,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战国时期,《韩非子·难势》中说了一个“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说的是一个卖矛和盾的人,鼓吹自己的矛和盾是如何的好,“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旁边的人戏之: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卖者顿时哑口无言。卖者的话前后抵触,不能自圆其说,违反了矛盾律的规则。

在辩论中抓住对方言论中自相矛盾的地方予以驳斥,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三、观点鲜明:不能违背排中律

排中律要求二者必居其一。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时都假,其中必有一个是真的。排中律要求在说话中表述的思想观点必须鲜明,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含糊其辞,模棱两可,折中骑墙。

排中律要求在说话中肯定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批评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决不能模棱两可。

如某单位在研究是否给某人纪律处分时,有位领导说:“我是不赞成给他处分的,但也不赞成不给他处分,我认为适当给予处分也是必要的。”这位领导的话显然违反了排中律的要求。“赞成给他处分”与“赞成不给他处分”是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对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思想同时加以否定,既不赞成给他处分,也不赞成不给他处分,陷入了含糊其辞的境地,让人无法琢磨,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态度。

四、论据充分:不能违背充足理由律

充足理由律要求在思维论证过程中,要确定一个判断是真的,必须要有充足的理由。充足理由律在说话中尤为重要,以充足的理由证明所讲的观点,就是人们常说的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说话贵在有理有据,提出一个观点后,要有大量的、翔实的材料来论证,听后让人觉得很有说服力。

在说话中运用充足理由律,要求以大量的事实为论据来为说话主题服务。特别是运用的例子要真实、准确,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和推敲,不能引用差不多、大概、可能之类的资料,更不能胡编乱造,尤其是数据更要核准。只有所用材料准确可靠,说话才能做到事真、情真、理真,才能令人信服。如果你引用的资料被听众发现有失实或错误之处,那么你所使用的全部资料都将被听众怀疑,整个说话也将被大打折扣。

有些人说话无内容、无观点、无新意,从根本上说是掌握材料少的缘故。没有翔实的材料,而硬要加些优美的语言,那肯定是空洞无物的呓语;如果只有虚假平庸的材料,那只能是一些骗人的谎言和俗不可耐的说教。纵使有华丽的辞藻,也会让人感到苍白无力。

说话只有和群众有共鸣点,才能被群众所理解和接受。那么怎样产生共鸣点呢?关键是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有力。给人一种朴素实在、无可辩驳的感觉。其实,共鸣点就蕴藏在实实在在的材料中。这就要求平时注意多收集实践中的活材料,丰富说话论据,增强说话的说服力。

第七节真切性标准:情真意切

“事实、情真、可信性”是说服力的三大要素,有人称这种说服力为“充满激情的逻辑推理”。可见说话水平与情真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言者,听者潸潸

人是情感动物,语言所负载的信息,除了理性信息外,还有感情信息。这种感情信息,内涵十分丰富。其功能不仅要诉诸人的理智,而且更要打动人的情感。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话时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这才能表现出良好的说话水平。如果某一信息传输的言语行为中缺乏影响人情感的因素,那么其言语交际便是不成功的,甚至是失败的。如销售活动中的言语交际,顾客一般都有着购物和情感服务的双重心理需要。下面便是不成功的实例。

顾客:“请问有‘蜂花牌’檀香皂吗?”

营业员:“那上面不是摆着吗?”

顾客:“多少钱一块?”

营业员:“自己看嘛,那上面不写着吗?”

顾客被噎得够呛,哪有这样说话的!随即掉头而去。这里顾客虽然得到了准确的理性信息:有蜂花牌檀香皂及其价格,但由于服务员冷淡的、爱理不理的态度,以反问句式传达理性信息,从而使情感信息受阻,顾客受了一肚子气,买卖自然难成。

再看一个成功的实例。通常情况下,罪犯对于警察和政府工作人员往往怀有一种敌对情感,正如一些罪犯所言:一看见“盖世太保”,我就恨,不管是公检法的,还是劳改劳教队的,都是整我们的。可想而知,要他们信服,该有多难。然而只要情通理达,滚烫的话语自会融化冰冷的心。某干警对罪犯们所作的一次成功的演讲就取得了很好效果。

他说:“……在座的各位,你们大概不会相信我们的任务就是帮你们早日离开监狱,早日回到家中与亲人团聚吧?早日离开这铁网、高墙,离开我们这些被你们称之为‘盖世太保’的吧?离开这儿,早回家,这是你们的心愿。不是吗?谁愿在这里度日如年呢?别说十年八年,就是十天八天也难熬啊!再说年轻人是活泼自由的小鸟,谁愿整天呆在这笼子里,谁个不是恨不得展翅高飞,飞出这牢笼呢?然而我也要耐心地告诉你们,我们的任务和你们的愿望是完全一样的,那就是让你们早日离开这个被你们称之为‘鬼地方’的地方!”(犯人们沉默,有的落泪)谁说罪犯们都是铁石心肠?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座各位”,这一不无尊重的称呼,便大大缩短了彼此双方的心理距离;设身处地地道出监狱这“鬼地方”难熬,失去自由的痛苦,更引起罪犯们的心理共鸣;进而指出自己的任务与罪犯们心愿的一致性,使其心理由逆反转到相容。他接着说:

“你们对我们的任务还持怀疑态度吗?太不该了,实在是不应该!你们中减刑或提前释放的愈多,说明我们的工作愈实在、愈出色、愈好,我们就要得表扬、立功、受奖;反之,说明我们的工作不妙,没有做好!你们说,哪个人不愿得表扬、立功、受奖,而愿挨批评受罪呢!没有,我们戴大盖帽的也是人啊,也有七情六欲、婆娘崽女啊!”

一腔热血,一席良言,一片真情,感动得罪犯们一阵阵掌声,行行热泪,使他们无不为真言所感,为真情而动。他又说:

“各位,若社会上抢劫的多了,你们的父兄就可能被抢;强奸的多了,你们的母亲妻子、姐妹就可能同样受害;撬门砸锁的多了,你们的东西就不安全了……所以对这些人打击惩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让人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其出发点就是早日离开这里!”(又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真情至,理便通。这里的真情,就是以心换心,用准确的措辞投合听众的自我兴趣,从而产生信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