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说话水平培训手册
16561800000011

第11章 衡量说话水平的基本标准(2)

二、语言运用的准确性

说话场合确定以后,就需要正确地使用语言。在这里,正确地使用语言,就是语言运用的最大技巧,就是每个人驾驭语言的基本方式方法。在语言的驾驭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特点,如果按标准性的要求来说,一般要具备这样几个条件:第一,要认识明确。对一种事物自己尚且不知其所以然,其语言的运用也必然暧昧不清。第二,要建立宏大的“词汇库”。一个领导者词汇贫乏,语言单调,是不会受欢迎的。第三,语言运用要有感情色彩。感情色彩主要是指褒贬语词的正确使用,这种语词的使用是对内心世界的真实表达。第四,对古语及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的使用。在语言的运用过程中,如果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有生命力的古代语言文字和国外的一些优秀语言,就可以更加丰富自己的语言。

语言运用的准确性,还表现在语言的精炼上。即需要尽量使用最少的词句,而准确地陈述出所要叙述的内容。恩格斯曾说过:“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变成口号;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三、说明问题的准确性

在运用语言进行某些问题的交谈时,必须要准确地说明问题,要避免出现不知所云、不知所往的情况,必须注意说明问题的准确性。如果只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却没有把所要说明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说清楚,这就很难使交际活动获得成功。

四、掌握知识的准确性

培根有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可见知识在人类历史进程中的巨大作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时,首先必须掌握丰富的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知识,那么语言的运用就会表现得浅薄、粗俗、蹩脚、空泛而缺乏吸引力。在知识丰富的基础上,还要使知识的掌握趋于准确,不准确地使用知识,既害自己,又害别人。

当今社会是科学文化迅猛发展的时代。这一时代的青年人应掌握的知识既包含社会科学内容,又包含自然科学内容。因此青年的思想、业务素质,就不单单由社会科学所提供,还要加上自然科学所提供的知识。只有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知识更加完善。

第三节针对性标准:话因人异

针对性标准,是指说话要切合实际,有的放矢,能说到点子上,针对各种不同的人、不同的境况采用不同的针对性的语言。

一、针对不同年龄

由于年龄差异,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人生阅历、体验和智力水平,他们对言语形式的识别能力和对言语意义的理解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听众,应该适应其不同年龄的生理、心理特点而有所区别。

少年思想直观、兴趣广泛、富于幻想、求知欲强,与他们说话时,应坚持正面引导,尊重他们的选择和爱好,用关切、体贴、热情、幽默的言辞与他们交谈,还应有针对性地讲点人生哲理,用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的事迹启发他们,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信仰。

与同龄人说话时,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以热情、亲切、自然的态度,运用准确、规范、富有哲理和时代气息,节奏明快的言辞,和他们讨论、协商,切不可用教训人的口吻。平等的姿态能收到更好的说话效果。

人生二十八九到六十岁为壮年期,这是人的生命周期中最漫长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是个体获取知识和掌握劳动本领后对社会作出贡献的时期。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时,“而立”、“不惑”、“知天命”,说明壮年时期心理发展已达到了成熟的程度。他们肩负家庭和事业两副重担,心理定向明显、自主性强、思想成熟、情绪稳定,在人际交往中,热衷于专业学术、国内外时事政治、经济管理和社会热点问题等的交谈,有独特的人生体味、体验和明确的见解,喜欢平易质朴、准确实用、逻辑严密的言辞,要求表达主体用谦逊、务实、开朗、达观的态度来说话。

老年人喜欢交谈的话题很多,如对当前形势的看法,对社会风尚的评价,对青年一代的愿望,尤其是对退休后的生活、健康长寿、名胜古迹、历史文物、体育竞赛、阅读书籍、欣赏音乐、吟诗作画、练习书法等有浓厚的兴趣,他们喜欢热情、稳重、平实、幽默的言辞,应该用尊敬、庄重、谦和、亲切的态度与之说话。

二、根据不同性别

人类由于生理特征的不同,形成了男性和女性的区别。不同性别由于担负的社会职能不同,就形成了男性和女性不同的心理和习惯。一般说来,男性比较自信、大胆、果断,有较强的冲动性、主动性、批判性和坚韧性,不太拘泥于细枝末节;女性则比较文静、柔弱、自尊、感情细腻、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依赖性、脆弱性和易受暗示性,心理比较复杂。因此,男性之间的交谈,海阔天空,无拘无束,自由随意,重守信诺,坦诚直爽,但应注意控制冲动,克服盲目乐观;女性之间的交谈,家庭儿女,邻里亲朋,人生苦乐,事业追求,温馨自然,但应注意认识的新颖、深切和防止过于敏感。在男女交往中,男性应用坦诚、热情的言辞平等地对待女性,以取得女性的认同;女性则应排除怯弱心理,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区别不同职业

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专业工作。

不同职业的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其言谈必然带有一种职业色彩,如农民的话语充满了“泥土味”,工人的话语豪爽直率,军人的话语威严沉稳,推销员的话语给人以极强的诱惑力,等等。职业、专长不同的人,其头脑中所具有的信息类型和兴趣点是有所不同的。一般地说,他们对于与自己职业相关的话题具有强烈的兴趣,有着积极探究和钻研的精神。即使同样是知识分子,也会因为他们所从事的专业不同而有区别。一般来说,科学家、学者比较严谨、纯真,“书生气”重;演员、艺术家比较活泼、开朗,浪漫气息重。说话只有注意到了不同对象的职业特点,才会收到预期效果。

四、注意地位差异

地位,是指个人在机关团体中担负的职位和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个人的社会地位不同,就会有不同的人生经历、社会职责和交际目的,对说话水平也会产生不同的需求。一般说来,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他们关心较多的是方针、政策、事业、国家前途和社会活动方面的内容;社会地位较低的人,他们关心较多的则是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活和周围与自己有关的事物。领导说话一般多注重政策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而一般群众则对此没有太多的顾忌,想讲什么就讲什么。

五、把握不同性格

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及习惯化的行为方式,它最能表现个性差异的心理特征。由于性格不同,领导在说话时应注意分寸,把握尺度。性格豪爽的人,要求说话耿直爽快、直来直往、褒贬鲜明、淋漓尽致,厌恶言不由衷、转弯抹角、藏头露尾、遮遮掩掩;性格拘谨的人,要求言辞坦诚真挚,恳切明晰,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对出言不逊、巧言佞色、绵里藏针十分反感;办事严谨、老练、负责的人,喜欢流利、准确、稳重、质朴、简明、一语中的的言语,讨厌高谈阔论、花言巧语;博学多智、远见卓识之士,爱好言辞高雅、典丽、深邃、辩证、富于哲理、旁征博引,鄙夷凭口耳之学班门弄斧、信口开河、不懂装懂;脾气暴躁者往往喜听温和婉转之言,胆小怯懦者一般恶闻粗暴强悍之语。

六、分清个人好恶

爱好,是指个人对某种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由于各人的爱好不同,对话语的“兴奋点”(亦称“信息焦点”)也不相同。你对一位潜心学问的学者大谈“股票”、“生意经”,他定会嗤之以鼻;相反,你对一位经商的人大谈“治学之道”,他也势必味同嚼蜡。一个具有敬业精神、勇于开拓创造的人,希望能得到事业、工作方面的具体指导和建议;而生活困难、穷困潦倒的人,则盼望能听到扶贫济困、发财致富的信息。爱好音乐、绘画、书法艺术者,集邮者,垂钓养花者,纪念品收藏者和球迷、歌迷、棋迷们,都会对自己的专门爱好津津乐道,谈起来眉飞色舞,甚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不同的爱好有不同的“兴奋点”,爱好相同的人聚在一起交谈,可以激发出话题焦点的“火花”,进而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使交谈各方在口才表达上得到共同的长进和提高。

七、考虑心境状态

所谓心境,指的是人的一种微弱、持久而具有感染性的情绪状态。

当一个人心境好的时候,“无所不乐”;当其心境不好的时候,“无所不愁”。在良好的心境下,主体对一切都感兴趣,常以亲切平和的态度待人接物,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心与心容易沟通,棘手的问题也易于解决;相反,在不好的心境下,主体对一切都感到枯燥无味,很容易被激怒,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心与心很难沟通,遇到问题也难以处理。因此,当领导者说话时,必须把对方当时的心境作为一个基本的前提来加以考虑。

第四节通俗性标准:明白易懂

说话的通俗性,是指说出的话不但要生动、巧妙,而且还要明白、易懂,使人乐于接受。

一、说明白话:顺口顺耳

说话要说明白话,就要大众化、通俗化,要用人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也就是要口语化。人们常用“明白如话”来概括某些作家的语言特色,正是指他运用的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新鲜活泼、朴素自然、有着浓郁生活气息的口语化的语言来写作。口语化的语言通俗平易,浅白清晰,好说易懂,说之上口,听之入耳,容易为广大群众理解和接受。

有这样一则民间笑话:某县官下乡巡视,问一老农:“黎庶如何?”

他的本意是:老百姓怎么样?但因用的是文绉绉的文言词,老农听成了“梨树”。就回答说:“梨树不好,多被虫子糟蹋了!”答非所问的关键就在于县官太迂腐,语言不够通俗,致使老农听不懂,因而产生了误会。

口才表达的口语化首先表现在词法上,具体地说,就是表现在词汇的通俗化和用词的通俗化上。口语化的词汇一般由俗语词、具有地方色彩的词和日常会话用词等所构成,在语音形式上多为单音节,具有亲切、朴实、轻松的风格。它拥有大量表情性和描绘性的词语,如“可怜”、“真可爱”、“幸福极了”、“扑通”、“哗啦”、“雪白”、“焦黄”、“水嫩”、“飞跑”、“笔直”、“怪冷”、“挺帅”、“特靓”、“臭美”、“绿油油”、“血淋淋”、“黑不溜秋”、“酸不溜儿”、“滴滴答答”、“叽里咕噜”、“清清楚楚”、“胡里糊涂”、“慌里慌张”等。它还可以充分利用如“小孩儿”、“红花儿”,或利用惯用语“开后门”、“吹牛皮”,俗话“一干二净”、“指手画脚”,谚语“天下乌鸦一般黑”、“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歇后语“大路上的电杆——靠边站”、“窗户口吹喇叭——鸣(名)声在外”。古希腊哲学家、口才家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指出:“为了要做到通俗明白,选用词汇的时候,就应该选用那些通行的日常的词汇。”无数口才大师的口才实践,都证实了亚里士多德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二、说大众话:生动形象

大众语言来自于人民大众,是人民群众发明创造的。它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在说话中巧妙地运用,能够增强说话的感染力。

俗语是通俗而广泛流行的定型语句,简练形象。恰当地引用俗语,可以增强说话或演讲中的幽默感和说服力。

比如,有这样两句话:“一个真正的改革家行得正、走得直,人正不怕影子斜,虽然他受到一些人的诬蔑,虽然有时不被理解,但我们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们的奉献,他们的付出是会得到人们理解的。”

这里两处用了谚语,顺情入理,很有说服力。

“我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有些人对我们冠以‘包子’、‘傻帽’之尊称,但我们也能进入科学的大门,你们不要门缝里瞧人——把我们看扁了!”

这里运用歇后语,生动形象。

谚语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语言,经历了千百年长期传诵,千锤百炼,凝结着劳动人民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智慧。谚语具有寓意深长、语言精炼、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特点。谚语和俗语一样,也可以为语言增色。

1985年5月,美国总统里根到前苏联访问,两国领导人举行会谈。

在欢迎仪式上,前苏联领导人**********说:“总统先生,你很喜欢谚语,我想为你收集的谚语再补充一条,这就是‘百闻不如一见’。”

**********之意,当然是宣称他们在削减战略武器上有行动了。

里根也不示弱,彬彬有礼地回敬道:“是足月分娩,不是匆忙催生。”

里根的谚语形象地说明了里根政府不急于和前苏联达成削减战略武器等大宗交易的既定政策。

两国领导人经过紧张磋商,在某些问题上缩小了分歧,都表示要继续对话。**********担心美国言而无信,于是在说话中用谚语提醒:

“言必信,行必果。”里根也送给**********一句谚语:“三圣齐努力,森林就茂密。”

两位领导人都是说话高手,巧妙地运用谚语进行磋商,收到了其他语言所难以达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