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一个人说话水平的高低,其标准不是单一的。口若悬河的人,其说话水平未必就高,这要看是否说到了点子上,是否恰到好处地达到了自己的说话目的;相反,寡言少语的人,其说话水平未必就低,言简意赅,字字珠玑,也是说话水平高超的表现。本章主要阐明说话水平的衡量标准,这些标准包括目的性标准——话随旨遣;准确性标准——切中要害;针对性标准——话因人异;通俗性标准——明白易懂;时空性标准——话伴境迁;逻辑性标准——条清理明;真切性标准——声情并茂;技巧性标准——引人入胜等。根据这些标准权衡自己的说话得失有助于我们实现说话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使我们在提高说话水平过程中尽可能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第一节目的性标准:话随旨遣
一切人工系统都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建立的。人类社会中的言语交际系统也不例外,每个人说话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都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进行的意思表示。人类社会的任何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语言的沟通。因此,我们可以引进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来讨论说话的目的性标准。
一、说话水平与交际目的
英国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说话行为的理论,认为交际的基本单位不是句子或其他什么语句,而是完成某一言语信息传输收受的一定类型的行为。如:肯定、请求、提问、命令、致谢、道歉、祝贺等,将研究的注意力放在说话行为及意图和效果上。这对于研究说话水平颇具启发作用。
人们说话必须服从交际目的,说话形式的采用都得服从表达目的。
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说:“‘老Q,现在’,赵太爷又没话找话,‘……现在……发财么?’”“阿Q……哥,像我们这样的穷朋友是不要紧的……”原先,在赵太爷眼里阿Q只不过是****一堆。如今革起命来,便想与阿Q套近乎,无话找话,称呼语用“老Q”,不用阿Q,可见赵太爷为达目的而精于说话形式——称呼语的择用。更滑稽的还是小D。平日叫惯了阿Q,可现在的交际目的不同以往,在叫了“阿……Q”之后,觉得不妥。马上进行调控,加一个“哥”字变成“Q哥”,尊重的情感色彩陡然大增。虽显滑稽,但反映出小D为达交际目的,在说话形式的取舍上也深谙个中三昧。反之,话与愿违,便成无的放矢,甚或适得其反。明确交际的目的就是要弄清“说什么”和“怎么说”,然后紧紧围绕说话的目的和谈话的中心来作“我口表我心”的语言表达,否则便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还会事与愿违。据说有个人说话常常偏题,说不到点子上。在他结婚的时候,婚礼上司仪让他说话,他说:“我衷心地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赶来参加我们的婚礼,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极大鞭策,极大关怀。由于我们俩是初次结婚,缺乏经验,还有待各位今后多多给我们以帮助、扶持和指导。今天有招待不周之处,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以便下次改进。”这些话貌似彬彬有礼,实则滑稽可笑,很不得体,未能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交际目的的实现有赖于说话行为的自我控制。人类的言语交际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当表达的一方按照预期的目的发出话语信息,或因措辞不当,或对交际对象缺乏了解,引起对方的误解或反感,这时就得加以控制调节,换一种说法,使对方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有时交谈的开始阶段是按原定目的进行的,可是说到中途,或因对方及周围情况的反应变化,或因兴之所至,谈走了题,偏离了原定目的,同样需要自觉控制,调节说话行为,以便回到原定话题上来。这是言语交际中贯彻目的性原则和最优化原则的控制手段。例如,一位年轻的人口普查员问一位农村大娘:“你的配偶呢?”大娘不知所云。普查员连忙改变说话形式:“就是说你的老伴嘛!”大娘笑了:“你说老伴不就是了?”这才达到预定的交流目的。又如一位农村大娘去买布料,售货员迎上前去热情地打招呼:“大娘,买布呀?您看这布多结实,颜色还好。”(这话不无急于推销之嫌)。谁知那位老大娘听了颇不高兴。嘴上冷冷地说:“要这么结实的布有啥用,穿不坏就该进火葬场了。”这番话委实再难接茬,随声附和不行,不吭声又等于默认。售货员该如何调整说话形式?
只见她略一沉思,笑眯眯地说:“大娘,看您说到哪儿去了,您身子骨这么结实,再穿几件也没问题。”一句话说得大娘高兴起来,爽爽快快地买了布,还直夸售货员心眼好。就售货员一方说,当然是想将布卖出去,这是其交际的目的,但由于话中有急于推销之嫌,使大娘反而不快。售货员准确地把握住了大娘求长寿的心理,没有接大娘冷冷的话茬,而是得体地恭维大娘身子骨结实,再穿几件也没问题。说话形式上采用委婉语,不用“死”、“进火葬场”,而用“再穿几件没问题”,用敬称“您”、“大娘”,这种说话形式的调整选用,终于赢得大娘的心理认同,激发了其购买行为。
除以上调控要法之外,言随旨遣的方式常见的还有步步引导、针锋相对、装聋作哑、答非所问、投其所好、将计就计、委婉含蓄等。总之,人们在运用话语进行交际时,总是想尽一切办法,采取一切有效手段,来控制自己的说话行为,组织相应的说话形式来表达,以期达到预定的交际目的。
二、发语活泼,对答如流
任何一句话都应该做到有的放矢,说话人必须始终瞄准目标,注意言语信息的传输与反馈,“意与言会,言随旨遣”,遣词灵动,灵活多变,方能对答如流。体现说话水平的发语活泼的原则特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风格多变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写了一个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同时也是表现说话水平的一段不可多得的口才佳话。面对东吴暗怀降曹之心、拘于一孔之见的儒士大臣们的唇舌挑衅,诸葛亮谈笑风生,其言辞犀利,妙语连珠,如说张昭、步骘;或冷嘲热讽,如对薛综、陆绩;或慷慨激昂,如对虞翻、严峻;或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如对程德枢等;还巧言相激孙权、周瑜,从而为火烧赤壁、大败曹兵奠定了基础。
据说,有一次,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弟子为其举行饯行酒宴,社会各界名流均应邀出席。大千先生为人一向孤傲。大家入席坐定,不免有点拘谨,宴会开始后只见大千先生举杯来到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面前:
“梅先生,您是君子,我是小人,我先敬您一杯!”众宾客听此一惊,梅先生也不解其意:“此话怎讲?”只见大千先生笑答:“您唱戏,动口,您是君子;我画画,动手,我是小人嘛!”于是满堂宾客大笑不止,梅先生也乐不可支,举杯一饮而尽,宴会十分热烈。大千先生一扫平日之孤傲,以幽默的话语达到了言语交际的目的——巧调氛围,方显出大师技高一筹的说话水平。
2.视角多变
所谓视角,是人们在观察事物、认识世界、动口说话时所处的位置、着眼点、出发点。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认识,其感官认知的结果便不相同。话语的表达视角,在言语交际中是个很重要的因素。
人的思想,一个“意”,一个“情”,丰繁复杂;一篇言辞,一番话语,表情达意,其表达的视角也应当随意而转,随情而变。如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既有文才又有口才。在一次酒会上答记者问时,他说:“美国国会中有些议员是狗****养的。”记者通过新闻媒介把此话捅了出去。华盛顿议员们大为愤怒,纷纷要求马克·吐温道歉并予以澄清,否则就将以法律手段控告他。过了几天,《纽约时报》上果然刊登了马克·吐温致联邦议员们的道歉启事:“我考虑再三,觉得此话不恰当,而且也不符合事实,故特此登报声明,把我的话修改如下:‘美国国会议员中有些议员不是狗****养的’。”马克·吐温巧用肯定与否定的不同视点,将同一思维形式以不同句式表达,继续表达了自己对华盛顿议员们的轻蔑与鄙视。
3.句型多变
所谓句型多变,主要指为了实现说话目的而运用的口语句子类型的多样化。这一特点,人们在日常言语、社交谈话、会议报告、节目主持以及一些论辩、促销、导游等多种口才表现形式中可见一斑。具体说来,句型多变主要表现在不仅有常见的主谓句,还有很多非主谓句,如名句、动句、形句;主谓倒装,定状异位等等。如当年日本侵略者将天津“南开”炸得一塌糊涂,不少人哀叹:“南开成了难开!”当时的南大校长张伯苓听了,说:“难开?那要加一个标点:‘难,开!’”这里张校长巧用标点,将“难开”这一偏正短语变为转折关系的复句,便将那知难而进、遇挫愈坚的意与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了。事后有人为此专门撰文《一个标点显人格》,可见句型多变的艺术魅力。
三、条理可感,逻辑性强
衡量一个人说话水平的首要因素便是准确、清晰、明白。为达此目的,必须将话题、观点、材料等纳入一定的思路之中,予以清理、分析,用一根思维的彩带将各个环节串在一起。理清思路的方法有二:其一,组织一定的表达形式,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从开头到结尾,都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事理推演的逻辑秩序。这是构思过程中理清思路时必须事先考虑的,这样才会轮廓分明。其二,将问题分门别类,观点排列有序,即把所要阐述的观点或解说的事物按一定的次序排列起来,先说什么,再说什么,在脑子里列出个甲乙丙丁,一二三四,这样才会使要说的内容有条不紊。要使说话条分缕析、头头是道,就必须安排好表达时的话语语义组合。人们说话总得承前启后,一句接着一句,这是由言语陈述的线性特点决定的。对人说话时,每一个句子都有自己的话题起点,即陈述对象,也叫“主位”,代表旧信息;后边的话是对话题起点的陈述,也叫“述位”,传递新信息。句子的表述过程就是由旧信息到新信息的过渡过程。在完成一个由许多句子组成的言语行为过程中,人们说完一句话后,就要考虑下一句话的表述应选择什么样的主体作为新信息的起点,是仍然以上一句的主位作为下一句的主位呢,还是将上一句的述位作为下一句的主位呢?人们每说完一句话,都面临着同样的选择,直至表达完毕。捷克学者丹纳斯把这种过程中的主位关系称作“主位推进程序”。这种“主位推进程序”既体现出思维路线之魂,又体现出话语框架之形,很值得我们思索、借鉴。大致说来,表述性话语语义组合有如下三种推进程序。
1.时空排列
如:“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老和尚给小和尚讲故事……”这种表述推进程序以时空坐标点为主位,引出一个述位,然后不断变换成新的主位和新的述位。这种方式极具中华民族的思维特点和语言表达特色,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
2.连贯表述
这种说话方式,只有一个共同的主位,每一句表述又都为这个主位附上新的述位,体现一种步步推进的事理关系。有一次,******同志睡觉时,被警卫惊醒,便发了火,警卫李连成说:“主席,真怪我不好……”李连成哭出了声。******说:“委屈你了……我工作忙,脑子里想事多。睡着不容易,烦躁情绪就不好控制。我已经认错了。我也忙么,我也是人么,有点脾气的人。我们要互相体谅。”这便是典型的连贯表述,显得十分清晰。
3.总分相承
我们在说话时,前文与后文是相对而言的,一定的后文总是对前文的延伸。前文或总或分,后文从语义上则分承或总说,这便是总分相承。如一篇评电影《焦裕禄》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话:“有两种干部,一种是,清早,一杯茶水,中午,一肚油水,晚上,一肚酒水;另一种是,清晨,一身露水,中午,一身泥水,晚上,一身汗水。”这里,前文的“有两种干部”是述位,语义是总说,后边的“一种”、“另一种”是分别承接述说,为下面两句的主位。
上述三种主位推进程序在语义上都是一种逻辑程序,或时间顺序,或空间线索,或事理关系等等,都是围绕着一个中心、顺着一条逻辑线索展开,因而能使话语中心突出,条理明晰。
第二节准确性标准:言真意明
准确性是运用语言,与其他个人或组织进行交流的基本要求。任何一个人所说出的话,如果失去了准确性,不但没有任何水平可言,而且还会失去所有与之相联系的个人和组织的信任。
说话语言的准确性一般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环境的准确性
在交际活动过程中,说话能够适宜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语言的准确运用,首先是语言运用的条件限定,其次是指准确地使用语言。
所谓条件的限定,具体来说,就是语言的运用是由各种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交际活动的特定内容来决定的。任何一个人,不仅在社会活动中有特定的地位,同时,他又是一个现实的社会人,因此,他就需要运用语言来表达、反映自己的思想和意愿。但是,由于青年在社会活动中的特定地位,所以青年人的语言表达,就不能是随心所欲的。例如,在大庭广众之下,作为一个青年人,就不能谈论涉及党和国家机密的问题,那是组织纪律所不允许的。因而就需要由特定的客观环境以及特定的交际内容,来予以限制与决定其语言运用的范围。如果将环境与内容两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形成了青年被限定的语言运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