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子吵开了,谁能说清楚那个军人吐没吐口水呢?好在又有一位站着的中年女士有见识,她对姑娘说:“同志,刚才谈的是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的问题,这和吐没吐唾沫有什么关系呢?请你给抱小孩的女士让个座,好吗?”这下子耍赖的姑娘没办法了,只好气哼哼地站起来让座了。姑娘理屈词穷,却用“唾沫”问题来偷换或转移“让座”问题。那个军人只顾辩白,正好上了她的当,这样不但无法制服对方的狡辩,而且自己还要受一肚子窝囊气。这类耍赖狡辩在论辩中也会出现。不准转移或偷换命题,遵守同一律的逻辑方法,就能制服这种狡辩和诡计。
利用逻辑方法进行反驳的手段有许多,这要看对方违背的是哪一条,就用相应的法则去拆穿。如利用假言判断。在一次联欢会上,主持人出了一道题:“2+3在什么情况下不等于5?”有人问:“是相对数是绝对数?还是一般的数?”有人答:“两只猫加三只老鼠不等于五。”主持人说:“不行,不要用量词。”这下子,大家有点被难住了。有人答:“如果3+4不等于7,那么2+3也就不等于5。”“对了!”这就是一个假言判断。既然对方提出的是个怪问题,你用直言判断,肯定解答不了,只有用假言判断,才能给自己插上智慧的翅膀。其他的逻辑方法,也是同样的道理,只要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就可以了。
3.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有个外国的幽默小故事:一个男孩去面包店买了一个两便士的面包,他发现面包比平时小得多。他问老板:“您不觉得这个面包比平时小吗?”老板诡辩:“哦,这不要紧,面包小点儿,你拿起来就方便多了。”小男孩没和他争,只给了一个便士就走了。老板叫住他说:“晦!你没给够钱哪!”“哦,不要紧。这样你数起钱来就方便多了!”这就是巧用诡辩来拆穿诡辩。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里,鲍西娅化妆成律师智斗贪婪而狡猾的夏洛克,用的也是这种手法。鲍西娅依据法律判准夏洛克从安东尼奥身上割取一磅肉,但同时规定:不准流一滴血,不准有丝毫超过和不足,否则就判夏洛克抵命并财产归公。
结果斤斤计较的夏洛克只好放弃履行契约的要求。鲍西娅以诡辩对诡辩,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其自食其果,一无所获。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可以采用喻仿式、比仿式和仿体式各种方式,这需要依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不论是哪一种都要抓住诡辩推论的基本结构和表达方式,然后选取另一类可以与之相喻仿照的事物加以推论,得出一个能给诡辩者以某种损害的结论,从而产生反难或反责的效果。这种技巧的要点是:选择与诡辩者有利害关系的事例,采用诡辩者使用的方法解析事例,或是以意外的可感性活动使诡辩者受责犯难。如下列一段对话:
甲:洗完手再吃饭。
乙:我才不洗呢!
甲:为什么?
乙:手洗净了,还会脏的,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何必多此一举?所以,我不干这种傻事。
甲:那好,你也不必吃饭了。(拿走饭菜)
乙:哎,你拿走我的饭菜干什么?
甲:免得多此一举,干傻事呀!吃饱了,还会饿的,何必像洗手一样多此一举呀!
这是一种仿体式的反诡辩技巧,兼有表演性,能在行动上给诡辩者以嘲弄,从而诱使他发问,向你设下的实际是他自己设计的圈套,伸出他的脖子,使他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得不放弃诡辩,采取老实的态度。因为逻辑是他的逻辑,事实是他的事实,由此推出的结论,他只有接受。
4.批驳引用名言的诡辩
名言很多,很容易被诡辩者利用作为他们的招牌,当诡辩者引用名言的时候,其拆穿反驳的方法大体上还是上面所谈的几种方法:只要诡辩者引用名言,往往有一种“拉大旗作虎皮”,显示自己与名人和真理站在一起的架式,容易使人措手不及,一时难以应对。其实,冷静一想,名言的使用场合不同,其含义也是不同的,可以用许多招数予以拆穿驳倒。
例证法
名言的真理性是相对的。诡辩者引用名言往往脱离实际,你可以指出这一点,但某些名言的背景情况不太容易一下子说清楚,所以最好以事例来论证其引用的片面性。如有段时间教育界强调智力开发,有人就引用爱因斯坦的名言:“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爱因斯坦当然是指只重传授知识而轻视想像力培养的教育弊端而说的,并不意味着知识丰富不重要。古今中外有许多伟人之所以取得伟大成就,都是既丰富知识又发展想像力,使其相得益彰的结果。这就有大量的事例可以反驳诡辩者对名言的引用,证明这种引用是站不住脚的。
辨析法
诡辩引用名言归根到底是对名言的曲解和滥用。有时候,我们只要对名言本身的词语加以辨析,就可以看出名言不足以证明诡辩者的观点是正确的。如青工小王有错不改,不听朋友劝告。朋友劝他:“小王,你不能总这样下去,应当争口气,何必让别人说呢?”他说什么:“我才不在乎呢,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朋友可以说:“走自己的路是指走正路,走积极向上、不断进步的路,而不是走弯路和邪路,如果前面是悬崖与深渊你也会跳下去,也不需要别人的劝阻吗?”
顺意反诘法
迟到者不接受批评,反倒诡辩说:“我不过是睡觉睡过了头,也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呀!列宁不是说过嘛,不会好好休息也就不会好好工作呀!”你可以说:“不错,列宁是说过这话,但他难道说过,为了休息好可以耽误工作时间的话吗?”如此顺意反诘,使其无法再狡辩,只好低头认错,甘心受罚。
针锋相对法
这种方法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一种。当诡辩者引用名言佐证时,你也引用名言来论证反驳。有一次,几个人相聚,争辩起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责任问题。女同胞认为作父亲的应负主要责任,并引用古语说:
“我国古代就有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而不说‘母之过’,可见作父亲的应承担主要责任。”言者有点得意,男同胞一时语塞。东道主连忙反驳:“这也不尽然。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在他论教育的名著《爱弥儿》中指出:‘母不母,则子不子’,这说明母亲对教育子女也负有很大的责任。”这下子,女同胞也语塞了。其实,对子女教育,父母都有重要的作用和责任,强调一方而否定另一方,都是推卸责任的诡辩,即使引用名言,也是可以揭穿驳倒的。
极端法
有些思想僵化的人曾用“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之类的话来否认正当的个人利益。那你可以告诉他:为了避免“人满为患”,做出无私奉献,请您来个安乐死吧!行吗?这里虽然是说笑话,却正是把问题推至极端,揭穿了诡辩者的论点是荒谬的,在极端情况下不攻自破。
四、反击诡辩的其他方法
中外历史上许多名人大都有过一些借题发挥巧妙打开反击缺口的精彩事例,他们的智慧思想流传千古,为众人称道,下面列举几例:
1.侦破术
古代杰出的大军事家孙子指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雄辩家在论辩中也同样如此,只知道自己有哪些理由和根据,不知道论敌有哪些理由和根据,匆忙与之争辩,只能是若明若暗,胜负难卜。而要了解论敌的意图,所持的论点和论据,就必须使用“侦破术”。“侦破术”是诱敌深入,察言观色,后发制人的方法。
具体做法是,偃旗息鼓,先不贸然出击,让对方先把话说完,从中了解对方的意图、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找到其弱点及突破口,再一鼓作气,发起猛攻。
当论敌也采取静观侦破战术,按兵不动时,还可采用“佯攻法”,在不暴露自己真实意图和实力的前提下,向对方提出几个辩题,迫使对方反驳,察知其实情后,再予以有力反击。“侦破术”的“侦”与“破”是密不可分的。
“侦”是为了“破”,“破”是“侦”的目的,“侦”是“破”的手段;只有“侦”得准,才能“破”得狠。如果缺少准备,实力不雄厚,难以破敌,那么,“侦”得再多再细,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二者并重。
2.模拟术
维妙维肖地模仿论敌粗暴无礼或愚不可及的种种论调及口吻,如此传神达意可以使论敌的谬误大白于天下,令听众或读者发出会心的一笑,置其于羞愧难堪、无地自容的困境,这是只有模拟术才能达到的效果。
活尔弗·威廉是个教员,西里西亚农奴的儿子,曾因投身革命而被捕入狱,后来当上了法兰克福市议员。他曾借一本赞美集中的章节,模仿信神者的口吻发表一首赞美诗。诗曰:
我真是一个罪人。
我全身浸透了罪过。
就像浸透大葱味的俄国人。
主耶酥呀,请您抓住我这狗的耳朵,扔给我一根仁慈的骨头,把我这有罪的蠢驴,扔到你那仁慈的天国。
这段悔罪者的歌词像闪电一样传遍了整个德国,使得不信神的人捧腹大笑,“虔诚的人”恼羞成怒而又无计可施。
在批判德国柏林大学讲师杜林的唯心主义和庸俗唯物主义谬论的时候,恩格斯也曾模仿其蛮横口吻说道:“恶就是猫。所以魔鬼没有犄角和马蹄,而有爪子和绿眼睛。当歌德使靡菲斯特具有黑狗的形象而不是黑猫的形象的时候,他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错误。恶就是猫!这是不仅对于一切世界,而且对于猫也适用的道德。”勿须多言,杜林的学问嘴脸,经恩格斯“模拟术”的显影定形,早已须眉毕现,不遗纤毫了。
3.纵擒术
欲擒故纵,先纵后擒,最早见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历史故事之中,是军事家捕获顽敌的斗智手段。它的秘诀是,先张网退避,示敌以虚,待敌骄纵冒进,再反守为攻,一网打尽。聪明的论辩者在论战中也可以成功地运用这种“纵擒术”达到力挫论敌的目的,使主动权被牢牢地掌握在我方手中。鲁迅在他的《半夏小集》中记叙了这么一段有趣的辩论:
A:啊呀,B先生,三年不见了!你对我一定失望了吧?
B:没有的事……为什么?
A:我那时对你说过,要到西湖上去做二万行的长诗,直到现在,一个字也没有,哈哈哈!
B:哦……我可并没有失望。
A:您的“世故”可是进步了,谁都知道您记性好,“贵人言”,不会这么随随便便的,您现在也学会了说谎。
B:晤,无所谓失不失望,因为我根本没有相信过您。
从这段论辩中可以看出,A明明是一个恬不知耻的撒谎者,却偏要指斥B也是撒谎者,B以退为进,欲擒故纵,先用“为什么?”引蛇出洞,让对方自陈其伪,然后话锋陡转,以“我根本没有相信过您”作结,给予撒谎者以致命反击,令他无言以对,赧然自惭。而B先生的纵擒雄辩法也就大获全胜。
4.攻心术
古之善战者,以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俗语说:“树怕剥皮,人怕伤心”。
而“攻心术”正是通过心理分析的方法,把论敌的意识活动,乃至潜意识活动进行“曝光”,达到辩而胜之的目的。这样的办法,可以极大地打击对方士气,收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罗巴克是19世纪英国议会的饶舌家,常常火冒三丈地乱发议论,莫名其妙地狂吠一通,为各种怀有卑鄙的甚至是敌对目的的政治集团服务,这是出于什么原因呢?马克思从罗马克是个小律师,却始终无法开业,充满了职业的苦恼讲起,继而分析了他百般钻营政治权术,以图出人头地,在历届辉格党都充当过一种受人委托的“秘密代表”的角色,但事成之后却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经历,刻画入微而令人信服地剖析了他的这种境况下的烦燥感和变态心理。马克思写道:
“我们可爱的罗巴克被自己的美好希望所迷惑,他遭到自己党的轻视和自己反对党的嘲笑,他意识到他的心已经变得冷酷了,而且充满了悲哀,于是他渐渐变成了一只不定在什么时候就要在议会里尖吠一通的最贪婪、最凶恶、最惹人生气的劣种狗。他以这种身份来轮流为所有善于利用他达到自己目的的人服务,甚至不希望得到任何方面的感激或尊重。”
这种使论敌难遁其形、束手就擒的生动战例,正是雄辩家在论战中活用“攻心术”的结果,它启示我们:攻心为上,确非虚言。
5.侧击术
“侧击术”,就是一种不正面攻击论敌的观点或揭露其本质,而是左右迂回、包抄、旁敲侧击,战而胜之的辩论方法。它摆脱了人们通常的思维定式,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维天地。
鲁迅的《夏三虫》这篇言简意深、借物喻人的杂文,旨在揭露一伙杀人喝血不算,还要在饮血前先发一通人血该喝,饮后再发一通人血不洁的“伪君子”,鲁迅在文中成功地运用了“侧击法”。他首先不是说吸人血、传病菌的夏三虫——蚤、蚊、蝇谁危害最大,谁最可恨,而是问“最爱哪一个?”正是起语突兀,暗埋伏笔了。果然,他在肯定了叮人血时干脆直捷的“蚤”最“可爱”之后,对叮了人血还要哼哼的“蚊子”略示了不满,接着笔锋一转,继续用曲笔扯起野雀、野鹿,以及“苍蝇”的种种不雅行为来。等到占全文最长篇幅的这两大段文字叙述以后,他才在末两节中以精炼的语言点出题旨:那些喝了人血,反嘲其不洁的伪君子,才是禽兽不如!
通观全文,褒中有贬,贬中有褒,迂回曲折,一波三澜,旁敲侧击,话中有话,使人在对“蚤”“蝇”之辈有了深入了解之后,对“蚊”类的伪君子更生鄙恶之心,这正是“侧击法”的妙处,它先不直攻论敌,却能最后使论敌画皮脱落,原形毕现!当年齐国著名雄辩家晏子在借鸟喻事,说服齐景公时,也是用此法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