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有的员工为了能获得他人的好感,取得上司的信任,而把握不了承诺的分寸,轻率承诺,不给自己留下丝毫的余地。这样一来,往往会迫使自己食言,得罪别人,又使自己丢人现眼。
一天,处长把一项采购任务交给小吴,这项采购任务具有相当的难度,处长问小吴:“有没有问题?”他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包您满意!”
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处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不如想像中那么简单!”虽然处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的“拍胸脯”已心生反感。
在工作中常会有像上面小吴那样,把话说得太满的事情发生。把话说得太满就像把杯子倒满了水,再也滴不进一滴水,再滴就会溢出来;也像把汽球充满了气,再也充不进一丝空气,再充就会爆炸。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很好。不过凡事总有意外,使得事情发生变化,而这些意外并不是事先所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些“意外”。杯子留有空间就不会因再加进水而溢出来;汽球留有空间便不会因再充一些空气而爆炸;人说话留有余地,便不会因为“意外”的出现而难以下台,可从容转身。所以,很多新闻发言人在面对记者的询问而无法确定回答时,都偏爱用这些字眼,诸如:可能、尽量、或许、研究、考虑、评估、征询各方意见……这些都不是肯定的字眼,他们之所以这样,就是为了留一点余地好容纳“意外”,否则一下子把事情说死了,结果事情有变化,那不是很难堪吗?
因此,当同事或亲友托你办某事时,或上司委托你做某事时,请你一定不要不假思索地满口应承。至少也要冷静一分钟,在大脑中转一个圈,考虑这件事自己是否能办得到、办得好。把自己的能力与事情的难易程度以及客观条件是否具备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然后再把话说出口。
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当一个人有求于别人时,往往都带着惴惴不安的心理,如果一开口就说“不行”,势必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引起对方强烈的反感,而如果话语中让他感觉到“不”的意思,从而委婉地拒绝对方,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拒绝的正确方法是,先不要急着拒绝对方,而应该尊重对方的愿望,从头到尾认真听完对方的请求,先说一些关心、同情的话,然后再讲清实际情况,说明无法接受要求的理由。由于先说了一些让人听了产生共鸣的话,对方才能相信你所陈述的情况是真实的,相信你的拒绝是出于无奈,因而也能够理解你,不会记恨你。
例如有个人想请长假外出经商,来找他的朋友某医生,想让对方出具一份假的肝炎病历和报告单。对此做假行为医院早已多次明令禁止,一经查实要严肃处理。于是这位医生就婉转地把他的难处讲给朋友听,最后朋友说:“我一时没想那么多,经你这么一说,我也觉得这个办法不行。”
这样的拒绝,既不会影响朋友间的感情,又能体现出你的善意和坦诚。
在工作中如果把话说得太满,往往会堵了自己的后路。虽然这种自信和豪情让人敬佩,但如果事情发生变化,给自身造成伤害,那就得不偿失了。因此,在答应他人的要求、许诺时,最好像下面这样去做:
(1)做事方面。
①对别人的请求可以答应接受,但不要“保证”,应用“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
②上级交办的任务当然应该接受,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就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用“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
这是为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事实上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审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事没做好,也不会责怪你。
(2)做人方面。
①与人交往,不要口出恶言,更不要说出“誓不两立”之类的话,除非有“杀父夺妻”之仇。不管谁对谁错,尽量少说一些过激之言,或者干脆闭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携手合作时还有“面子”。
②对人不要太早下评断,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属于“盖棺论定”的话最好不要说,人一生的路很长,变化也非常多;也不要一下子评断“这个人前途无量”或“这个人能力高强”。总之,应多用“是……不过……如果”之类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