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品人十法
16550900000017

第17章 品人之言,可知其识见(1)

一个人的品格是粗鲁还是优雅,识见是广博还是鄙陋,性情是勇敢还是怯懦,都会在其言辞中得到相应的反映。

所谓品人之言,就是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考查人的心志。如果一个人的语气宽和温柔,神色恭敬而不奉承,先礼后言,常常自己主动流露自己的缺点,这样的人是可以给别人带来好处的人。如果说话盛气凌人,话语上总想占上风,想方设法掩饰自己的不足,故意掩饰他的无能,这种人只会伤害别人。如果一个人的神情坦率而不傲慢,言谈正直而不偏私,不掩饰自己的美德,不隐藏自己的坏处,不防备自己的过错会使自己被动,这是质朴的人。

人情练达者即可左右逢源

俗语云,好人出在嘴上,好马出在腿上,足见语言功夫在形象方面的重要性。但好口才并不是想有就有,不是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者就奈难成就。世上有笨嘴拙舌者,也有伶牙俐齿者,有见景即能生情者,也有熟视无睹眼空无物者,差距就都源自对世事、人情的揣摩和会心。

《红楼梦》里的王熙凤给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她的那张嘴。这个被贾母称为“凤辣子”的二奶奶,口才出众在贾府上下有口皆碑。周瑞家的就曾赞叹道:“只怕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牙齿,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呢!”

王熙凤善于笼络人心,最能恭维人,尤其是对位居贾府“金字塔尖上”的人物贾母,更是张口说好,闭口言佳。但她恭维得十分得体,左右逢源,不让人感到肉麻,只觉得其口才出色。如林黛玉初入贾府,其他人“个个皆敛声屏气”,凤姐却有说有笑:“我来迟,没得迎接远客!”接着携着黛玉的手,称赞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嫡亲的孙女儿似的,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嘴里心里放不下。”只几句话既称赞黛玉的美丽,又间接夸耀贾母的“气派”不凡。黛玉明明是贾母的“外孙女儿”,她偏偏说不像,竟说是“嫡孙女似的”,这似不经意的一句,把贾母和黛玉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了,贾母听了自然高兴。

当贾赦欲娶贾母的贴身丫头鸳鸯做妾,鸳鸯宁死不从,这事最后引起了贾母的大怒,把王夫人也狠狠地训了一顿。探春为王夫人开脱,贾母才意识到错怪了王夫人,便抱怨王熙凤不提醒自己。凤姐笑道:“我倒不派老太太不是,老太太倒寻上我了!”在贾府上下,敢和贾母开玩笑,派贾母“不是”的,仅有王熙凤一人,所以众人都想听听她如何派贾母的“不是”。王熙凤笑道:“谁叫老太太会调理人呢(指鸳鸯)?调理的水葱似的,怎么怨得人要?我幸亏是孙子媳妇。我若是孙子,我早要了,还等到这会子呢!”王熙凤自然不敢真的派贾母“不是”,只不过是借此机会恭维贾母一番,赞扬贾母会调理人而已。这样的“不是”莫说派给贾母,派给谁,谁不愿意听呢?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第三十八回的一段,充分显示出王熙凤的谈吐出类拔萃。贾母在小时候因“淘气”上“枕霞阁”玩时被钉子碰破头,鬓角落下“指头顶儿大的一个坑儿”,别人听了自然不敢说什么,王熙凤却敢拿贾母的“坑”开玩笑。她说:“那时候活不得,如今这么大福可叫谁享呢?可知老祖宗从小儿福寿就不小,神差鬼使,崩出那个坑来,好盛福寿啊!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坑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了。”凤姐先给贾母戴上高帽,说其从小就是大富大贵的命,取得贾母的欢心,接着才点出贾母头上的“坑”。至高至上的贾母头上碰了个“坑”,毕竟不是值得炫耀的事,用现在的话说,是后天造成的生理“缺陷”。“坑”落在贾母的头上,理应是该忌讳的。王熙凤却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偏偏在贾母的“坑”上作文章,而且作得“立意深刻,用笔不凡”。“坑”到了贾母的头上,也成了不同凡响的“凹陷”了,成了“聚福盛寿盆”了。而后又杜撰说“寿星老儿头上原是个坑儿,因为万福万寿盛满了,所以倒凸出些来。”言外之意,贾母头上的坑也会因福寿盛满了,最终凸出来的。其恭维的技巧达到了炉火纯青、天衣无缝的水准。怨不得贾母笑软了说:“这猴儿惯的了不得了,拿着我也取笑儿来了!恨不得我撕你那油嘴!”

王熙凤说话总是非常巧妙,让人难以挑出毛病来,有时话说得似乎很软,但软中带硬,如针藏于绵中。在第二十四回中,李嬷嬷因一点小事和袭人口角起来,在宝玉房还大骂起来,宝玉、黛玉、宝钗三人劝说也不中用。凤姐一出便把这场风波平息了。“嬷嬷别生气。大节下,老太太刚喜欢一日。你是老人家,别人吵,你还要管他们才是。难道你倒不知规矩,在这里嚷起来,叫老太太生气不成?你说谁不好,我替你打他。我屋里烧的滚热的野鸡,快跟我吃酒去罢!”李嬷嬷是宝玉的奶妈,年纪又大,所以敢倚老卖老,居功自傲。凤姐对这个老奴隶自然不能像对小丫头、小厮一样,说打就打,说骂就骂。先安慰“嬷嬷别生气”,真如绵似地软,如温泉般地暖。表现了凤姐对李嬷嬷的“尊重”,取得对方的初步好感。紧接着就露出锋芒,抬出贾母震慑李嬷嬷的威风。而后就批评李嬷嬷不懂规矩,因为李嬷嬷是老人家,只有给别人做“立规矩”的样板,没有带头破坏规矩的理。并用“惹老太太生气”加以警告,弦外之音,惹怒了老太太,你只好“吃不了,兜着走”,不要把老脸丢尽喽。最后请吃“野鸡”,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吃。凤姐这几句话,一环紧扣一环,层层深入,使李嬷嬷不好也不敢再闹下去了。

贾琏偷娶尤二姐做小老婆,由于事情做得不够周密,被凤姐发现了蛛丝马迹。凤姐先审家童兴儿,以取得“第一手材料”。兴儿知事已败露,吓得跪下磕头。凤姐道:“论起这事来,我也听见说不与你相干,但你不早来回我知道,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你要说了,我还饶你;再有一句虚言,你先摸摸你腔子上几个脑袋瓜子!”凤姐审讯兴儿这样的小奴隶,也是非常讲策略的。假意为之开脱,先退一步不追究“前科”;如不说实话会“数罪并罚”,给兴儿以“立功赎罪”的机会。一句“你先摸摸你腔子上几个脑袋瓜子”,则锋芒毕露,针出绵中,打消了兴儿半点侥幸心理,截断了后路。只吓得兴儿屁滚尿流,把贾琏偷娶尤二姐一事,毫无保留地全供了出来。

王熙风说话不但简捷有力,而且幽默风趣。她一出场、一开口常让人笑得很开心。而她的幽默又很独特,乍一听并不觉得十分可笑,揣摩再三,则令人忍俊不禁。在第二十九回贾母领着合家到“清虚观”烧香,张道士托着给王熙凤女儿巧姐的“符”送来,凤姐便和这位“爷爷”辈的先皇御口亲呼为“太幻仙人”的老道士开玩笑说:“你只顾拿出盘子,倒唬了我一跳。我不说你是为送符,倒像和我们化布施来了。”众人笑了不必说,连“大伯子”贾珍也撑不住笑了。凤姐联想丰富,见景生情,和尚、道士“化布施”是家常便饭,而张道士这样的“高仙”是用不着亲自“化布施”的。风姐这么一说,倒像这个老头儿真的拿个大盘子讨要似的,很是风趣。

在第三十四中,宝玉拿杨贵妃比宝钗,惹得宝钗心中十分不快。又见黛玉脸上有得意之色,正巧黛玉问他看了两出什么戏,宝钗旁敲侧击,笑道:“我看的是李逵骂了宋江,后来又赔不是。”宝玉纠正说叫“负荆请罪”。宝钗又笑道“原来这叫’负荆请罪‘!你们通今博古,才知道’负荆请罪‘,我不知道什么叫’负荆请罪‘。”在这之前,宝玉因一些事给黛玉赔过罪,两人听了宝钗的话都羞红了脸。凤姐听出了弦外之音,笑问:“这么大热的天,谁吃生姜呢?”众人都说没吃。凤姐故意用手摸腮,诧异道:“既没人吃生姜,怎么这么辣辣的呢?”王熙凤明明知道宝、黛、钗三人在斗,却没有直接点破,委婉地以“吃生姜”做比,使三人不再好意思斗下去。这种劝说和批评的手法,点到为止,含而不露,既不伤三人的自尊心,又达到了制止“斗口”的目的。

真是言如其人,那种巧舌如簧,左右逢源,绵里藏针,弦外有音的语言,确是《红楼梦》中其他人所不及的。

不卑不亢缘于卓识高见

非常之时需要非常之行和非常之言。如果平时缺乏远见卓识,就不可能有非常之时的非常之言行。尤其是对于担任国家外交职责的人员来说,可能时时处处都要面临维护国家利益的考验,如何胜任无疑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清朝时的曾纪泽,湖南湘乡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外交家。在中国屡遭外国欺凌的情况下,他总是据理力争,保护国家的权益。曾纪泽思路敏捷,常使外国侵略者叫苦不迭。1881年,他硬是凭着一张利嘴,使沙俄把到嘴的肥肉吐了出来。

1880年,崇厚屈于沙俄的淫威,擅订丧权辱国的《里瓦几亚条约》。7月,曹纪泽出使俄国,交涉改约。当时,俄国刚取得对土耳其战争的胜利,骄横不可一世。谈判开始,俄方代表格尔斯连骗带吓,宣称对崇约“现在只候照行,无可商议。”曾氏熟悉国际惯例,当即指出:“凡各国定约必俟两国批准,方能照行,如所定之约,有难行之处,例可再议。”驳得有理有据,格尔斯只好坐下来谈判。

在谈判中,格尔斯竟说中国各处加强边防,致使俄国“亦动巨款以防中国”,向曾纪泽讹诈兵费。曾纪泽沉着应战,说:“中国将来亦可说中国曾花多少钱多少兵防俄国,俄国能赔偿中国兵费吗?”针对俄英之间的矛盾,曾氏紧接着又轻轻点了一句:“两国皆不可说此等话,以免有伤两国和好,且致各国闻之生心。”这一击,正中格尔斯的心病,气焰顿减。

沙俄驻华大使布策一再蛮横地要求曾纪泽割让中国领土,曾氏坚不应允。其他俄方代表也纷纷胁迫曾氏,最后竟以战争相威胁。对于一个弱国的使臣来说,这是最厉害的一着。但曾纪泽毫不示弱,义正辞严地说:“中国不愿有打仗之事。倘不幸而有此事,中国百姓,未必不愿与俄一战。中国人坚忍耐劳,纵使一战未必取胜,然中国地方最大,虽十数年,亦能支持,想贵国不能无损。”经过反复较量,沙俄不得不吐出伊犁等九城与崇约中被割占的特克斯河流域,此外还争回了一些其他方面的主权,使沙俄想通过外交讹诈轻易攫取中国大片领土的如意算盘落了空。格尔斯在签字后感叹:“我办外交事件42年,所见人才甚多,今与贵爵共事,始知中国非无人才。”

从来磨砺出珠玑

那些锦心绣口、满嘴珠玑的人物,赢得了人们普遍的尊敬和艳羡。但任何才能都不是仅凭天赋就行的,而是必须经过日积月累、苦磨苦练功夫的。有道是,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著名作家贾平凹曾说过:“咱不是那种相貌堂堂,口若悬河,左右逢源的人物,只能用自己的作品同社会大众交流。”一句自谦之词,加上他常拒采访者于门外之传闻,竟令不少人断定他是一个不善言辞,拙于交谈的“口讷”者。其实,这完全是一个错觉。是的,他有“口讷”之况,但更有“善侃”之时,他的“口讷”,只是表现在他对某些现象抱一个平静的心态,对某些人物持厌恶的态度之时;他的“善侃”,则表现在他对事物、现象的敏锐洞察、深刻感悟以及情结心底而不得不发之时。

作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通史晓古,读文吟诗,其古诗文功底极深,文学修养极高。胸中厚积之“锦绣”,令他面对听众时能口中“华章”频吐。

1994年末,贾平凹在成都市玉林区“雪米莉小姐”的豪华客厅里,愉快地接受了《少年人生》记者的采访。就青少年所关心的“读书”问题,贾平凹纵横捭阖,侃侃而谈。

记者:如今文人大“下海”,可是听人说,贾先生嗜书如命,每有稿费,都用于购买书籍,而生活简朴,不尚奢侈,可有其事?

贾平凹:是这样的。人活着不能没有钱,但只要有一碗饭吃,钱又算什么呢?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残。中学生朋友,一定要把书看重,什么都不要眼红,但要眼红读书;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贫困倒是当作家的准备条件。书是忌富,人富则思惰,要学会逼自己静心读书,深知书中精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