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领导讲话艺术
16550500000045

第45章 领导讲话艺术自我训练(4)

恰当地运用借代可以把话表述得具体形象、简洁精炼,使语言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容易启发听众的想象,激发情感。例如:“我们不能只看见红旗飘,看不见敌人在磨刀……”(《收租院》解说词)这里用“红旗飘”代替革命形势大好,“红旗飘”给人一种举国欢腾、万民同庆的感觉,展现出一种胜利的景象,用“在磨刀”来代替国内外敌人在蠢蠢欲动。“在磨刀”好像使人看到了敌人咬牙切齿、穷凶极恶的凶相,提醒人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严防敌人的反扑。这一借代使语言表达得非常生动、形象。如果不用借代,直接说“我们不能只看到革命形势的大好,也要看到敌人不会就此罢休”,就显得非常平,没有特点,难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借代分为“旁借”和“对代”两大类。

旁借,是指用本体的伴随物或附属物来代替本体事物。例如:

每个共产党员都应懂得这个道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我们的原则是党指挥枪,而决不容许枪指挥党。

“枪”是军队打仗用的工具,是军队的重要附属物,与军队有密不可分的关联。用“枪”来代替军队,非常鲜明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党和军队的关系是决不容许倒置的。再如:

拿中国的情形来说,我们所依靠的不过是小米加步枪,但是历史最后将证明,这小米加步枪比蒋介石的飞机加坦克还要强些。

这里用“小米加步枪”指代人民武装力量,用“飞机加坦克”指代国民党反动武装,形象鲜明地说明了当时敌我双方的物质条件,以及暂时处于劣势的革命力量必然战胜貌似强大的反动势力这一深刻的道理。

对代,是指事物相应的方面互相代替。有的是具体代抽象,有的是抽象代具体;有的是部分代整体,有的是整体代部分;有的是泛指代特指,有的是特指代泛指,等等。例如:

现在问题相当多,要解决,没有一股劲不行。要敢字当头,横下一条心。这半年来,我讲了多次话,中心是讲敢字当头。有个“老大难”单位,过去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后来下了决心,管你是谁,六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四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二三十岁的老虎屁股也好,都得摸。一摸,就见效了。

这里的“老大难”和“老虎屁股”就是对代。用具体来代替抽象,指那些问题多、难解决的单位和一些带刺难办的人物,形象地批评了我们一些单位和个人的不良作风。再如:

关门主义“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把“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赶到敌人那一边去,只博得敌人的喝彩。

这是以抽象代具体,但给人的印象却更加深刻。“千千万万”和“浩浩荡荡”都是形容人数之多,声势之大,突出了数量和声势。关门主义把这种声势浩大的力量赶到敌人那边,帮了敌人的大忙,削弱了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处于孤立的地位。这样更加深刻生动地揭示了关门主义对革命的极大危害性。

运用借代这种修辞方式,要特别注意用以借代的事物必须具有明显的代表性,并为人所共知,使听众能清楚地知道所指的事物。同时,含讽刺意味或带侮辱性的,以及不够庄重的借代,尽量不要用。

要注意借代和比喻的区别。借代和比喻从表面上看,都是用乙事物代替甲事物,但两者是有区别的。比喻是由两个事物构成,借代是一个事物换名;比喻(除借喻)本体喻体都出现,借代是借体单独出现;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是凭借两事物的恰似点面结合,本体和喻体一定要有相似之处;借代的本体和借体是凭借事物的特征和关系而代替,借体和本体不必有相似之处,但必须有相关性。

三、双关:两重含义,风趣自然

讲话时所使用的每一个词或每一句话都有其特定的含义,有时这种含义并不表现在这个词或这句话的字面意义上,而隐含在这个词或这句话的背后,讲话人要表达的意思则恰好是隐含在这个词或这句话背后的含义,这就是双关艺术。一个词或一句话在一定环境下,必须具有两重含义,才能构成双关。

双关,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在语言艺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使语言表达简单明了、含蓄自然、幽默风趣;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下,又能使语言表达隐晦曲折。特别是谐音双关,人们在讲话中经常使用,具有强烈的表达效果。

有这样一个寓言:

足球对篮球说;“老兄,我们本是同一类,为什么你常常被人拍,而我只能被人踢呢?这不公平。”篮球不屑一顾地回答道:“小傻瓜,这还不简单吗?因为我比你大,你比我小呗。”

这则寓言运用足球和篮球一个被踢、一个被拍的“遭遇”,暗示了官职大小、级别高低而形成的差别,辛辣地讽刺了当前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

双关语含蓄幽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有效调动听众的情绪,吸引听众注意力,并对讲话产生兴趣。

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会议上,当讲话快要结束时,掏出一盒香烟,用手指在里面慢慢地摸,掏了半天也没掏出一支烟来,显然是抽光了。有关人员很着急,因为毛泽东烟瘾很大,于是有人立即去取烟。好一会儿,毛泽东笑嘻嘻地掏出仅有的一支烟,他夹在手指上举起来,对着大家说:“最后一条!”表面上是说最后一支香烟,实际上是说讲话还有最后一条,一语双关,妙趣横生,全场大笑。

听完“最后一条”,大家仍兴奋不已,疲劳和倦意在笑声中一扫而光。

在日常交往中,遇到一些不好正面回答的问题或事情时,运用双关语可以间接作出回答,使对方既能明白你的意思,又不至于当场下不来台。

有一天,一位年轻的作者来到编辑部,他递上自己的作品,编辑看了他的作品后问道:“是你自己写的小说吗?”

青年人回答说:“是我自己写的。我构思了一个多月时间,整整坐了三天才写出来的。唉,写作真辛苦!”

“啊,伟大的契诃夫先生,您什么时候复活了啊!”编辑大发感慨。

年轻人不好意思地悄悄溜走了。

编辑并没有直接说,这是抄袭契诃夫的作品,而是风趣地说契诃夫先生何时复活。一语双关中暗藏的机关可谓魅力无穷。

运用双关修辞一定要妥帖恰当,注意运用的场合和语言环境,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形式,确定什么内容的双关,都要认真推敲,恰当运用,不能随随便便地使用。双关语应该含蓄而不晦涩,生动活泼而不低级趣味。所说的话必须具有明显的两重含义,且符合当时的语言环境,如果含混不清,容易造成歧义,就达不到双关的效果。

四、排比:语句隽秀,语势强烈

为了更有效地表达思想感情,加强讲话的气势,常常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三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句子连结在一起说出来。这种修辞方式就叫排比。

运用排比这一修辞方式可以使文句整齐隽秀,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能使语势得到加强,情感得到升华,充分表达讲话的思想情感,形成强烈的表达效果。例如:《为了我们的父亲》演讲稿中有一段话:

父亲欣慰的笑容和期望的目光,应该像光芒四射的明灯,永远照耀在我们的心头。在他的照耀下,我们不仅会看到青春的可贵和美好,更能看到生活的欢乐和幸福;在他的照耀下,我们不仅会看到前进的道路和方向,更能看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在他的照耀下,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自己、认识自己、掌握自己,使自己像父辈那样做事业的战士和开拓者。

这里连用三个“在他的照耀下”,一层比一层深入地表达出演讲者强烈的情感。若用一般句式,就难以使听众感受到这般强烈。再如,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讲:

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

这段话用了两组排比句,从多角度精辟地指出了教条主义这种作风的危害,节奏鲜明,层层递进,很有气势。

排比句运用得当,听起来特别有力、感人,能使人热血沸腾,精神振奋。

拿破仑在元老院大厅里斥责督政府的演讲:

我为你们缔造了一个光辉灿烂的法国,而你们把法国搞成什么样子?我为你们创造了和平的局面,而我回来看到的是战争!我为你们从意大利运来了百万黄金,而我回来看到的却是掠夺性的法律和贫困!我为你们取得了胜利,我回来看到的是失败!

这篇演讲运用对比性的排比,有力地斥责了督政府的无能,听起来非常有分量。

李瑞环同志讲话喜欢运用排比句。他用“群众最可爱,群众最可敬,群众最可怜,群众最可畏!”一组排比句,把如何正确对待群众的问题讲得全面透彻,诚恳地表达了爱民、为民的思想,深深地打动了群众。再如,他在一次讲话中说:“我们是共产党,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我们是人民政府,人民政府应该关心人民;我们是国家干部,国家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一组排比句,把共产党的性质、政府的责任、国家干部的位置以及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讲得十分清楚,强调党和政府及国家干部,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人民群众执政,为人民群众工作。

排比句给人以条理清晰和反复强调的感觉,讲话中特别适合引起听众注意,唤起听众记忆,振奋听众精神,凝聚听众力量。

五、设问:突出重点,启发思考

为了适应讲话的需要,把早已确定的意思故意先向听众发问,以引起注意和思索,然后进行阐述,作出解答。这种明知故问、自问自答、问而不答的表达方式,就叫设问。设问能够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思考,突出重点。“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名叫设问。”(陈望道)

设问与一般提问不同。一般提问是将自己不明确或者没有把握的问题,提出来希望别人予以解答;或者答案自己知道,故意提出,要求别人回答。设问则不同,不是“有疑而问”,而是为了提醒、加重讲话内容,突出观点,引起听众注意,增强语言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式。

设问运用得好,能够增强讲话的论辩力、说服力;能够引起听众的注意和思考,从而加深对讲话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还能使讲话者抒发某种情感,使讲话曲折、含蓄。尤其在即席讲话中,设问可以避免平铺直叙,促成讲话者和听众之间的感情交流和沟通。

设问能提起注意,引人思考,吸引听众。例如:

中国的革命,它反对的是什么东西?革命的对象是什么呢?大家知道,一个是帝国主义,一个是封建主义。现在的革命对象是什么?一个是日本帝国主义,再一个是汉奸。要革命一定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一定要打倒汉奸。革命是什么人去干呢?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革命的动力,有无产阶级,有农民阶级,还有其他阶级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他们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但是这许多人中间,什么人是根本的力量,是革命的骨干呢?就是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的工人农民。中国革命的性质是什么?我们现在干的是什么革命呢?我们现在干的是资产阶级性的民主主义的革命,我们所做的一切,不超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

这段话连用八个设问句,如层层剥笋,把革命的对象、革命的主体、革命的骨干、革命的性质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讲得清清楚楚,而且引导听众思考,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这段话如果不用设问,改为一般叙述句时,就缺乏激情,缺乏感染力,就没有劲,就打动不了听众,引不起听众的共鸣。

设问用得好,可以增强讲话的说理性,让人觉得无可辩驳,从内心佩服。

六、反问:语气凝重,感情强烈

为了强调自己观点或结论的正确性,有时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叫作反问。反问同设问不同,是为激发本意而问,不需演讲者回答,让听众从问话里自然领悟出答案。其实,反问的答案就是问句的反面,因而也称激问。

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重语气。反问在形式上虽然是疑问句式,然而意思却十分明确而坚定,比一般陈述句式语气凝重得多,感情强烈得多。例如:

我们怎能嫌弃脚下的土地,难道她不是960万平方公里的组成部分?我们怎能嫌弃大别山贫穷,难道她本来就应该是这个模样?难道祖国的儿女只有躲开的理由,而没有建设的任务?难道一个新时代的军人,一个有血气的青年能做这样的“飞鸽”?

反问是表达激烈情绪的一种方式,并不需要听众来回答,一般在热情奔放、情绪激昂的场合使用。

1775年3月23日,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帕特里克·亨利在弗吉尼亚州会议上发表演说:

回避现实是毫无用处的。先生们会高喊:和平!和平!!但和平安在?

实际上,战争已经开始,从北方刮来的大风都会将武器的铿锵回响送进我们的耳鼓。我们的同胞已身在疆场了,我们为什么还要站在这里袖手旁观呢?

先生们希望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目的?生命就那么可贵?和平就那么甜美?甚至不惜以戴锁链、受奴役的代价来换取吗?全能的上帝啊,阻止这一切吧!在这场斗争中,我不知道别人会如何行事,至于我,不自由,毋宁死!

这次讲话被誉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亨利以斩钉截铁的言辞和一连串的反问,表达了一个爱国者震撼人心的浩然正气,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听后让人热血沸腾。

要注意设问和反问的区别。设问一般多用于开头,反问多用在其后;设问没有暗示结论,而是在下文回答,反问则暗示结论,意思十分明确;设问语气较弱,反问语气强烈。

反问使用范围很广,一般不受限制,但不可滥用,要问得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