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领导讲话艺术
16550500000044

第44章 领导讲话艺术自我训练(3)

2.诡辩

诡辩,是以可能性为依据,运用适当的论证方法,危言耸听,把对方的某一观点、某一行动可能产生的后果加以适当夸张,故意把问题说得十分严重,使人心动、震惊,借以引起对方的注意和思考,修改自己的言行,以便达到预期目的。例如:

战国时,丑女无盐求见齐宣王。齐宣王见她丑陋异常,故意问:“我宫的嫔妃已齐备了,你想到我宫中,请问你有什么特殊的本事吗?”

无盐直率地回答说:“没有,只是会点隐语之术。”随后,她举目咧齿,手挥四下,拍着膝盖,高声喊道:“危险了!危险了!”反复说了四遍。

齐宣王及左右大臣皆被吓得毛骨悚然。

齐宣王赶紧追问隐语之术,无盐解释说:“举目是替大王观察烽火的变化,咧齿是替大王惩罚不听劝谏的人,挥手是为大王赶走阿谀进谗之徒,拍膝是要拆除专供大王游乐的渐台。”

“那么,你的四句‘危险’呢?”

“大王统治齐国,西有强秦之患,南有强楚之仇,大王又爱奉承之徒,这是第一个危险;您大兴土木,高筑渐台,聚集大量金玉珠宝,搞得百姓穷困,怨声载道,这是第二个危险;贤明者躲藏在山林,奸邪的人立于朝廷,想规劝您的人见不到您,这是第三个危险;您每日宴饮游乐,外不修诸侯之礼,内不关心国家治理,这是第四个危险……”

齐宣王听罢,不由得不寒而栗,长叹一声;“无盐的批评太深刻了,我确实处于危险的境地。”

于是齐宣王纳无盐为王后,齐国从此大治。

无盐劝说齐宣王,先用四句“危险”引起齐宣王的注意和警惕,也就是先下劈断之语,一语惊人;然后,再诸条分析,阐述“危险”的事实根据。

危言诡辩的关键在于一个“危”字。要在“危”字上大做文章,然后才有耸听的可能。

危言诡辩的目的是借说“危言”以引起对方的警觉和注意,但是,所说的危言并不是信口胡说,必须有一定的事实依据。

五、说服:巧舌胜于百万兵

领导者讲话的目的很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听者服从,而且还应该是心理上的服从,这就是讲话的说服水平。

说服就是摆事实、讲道理来使人相信,使人信赖,使人赞同其观点和主张。

下面举几例常用的说服方式。

1.以理服人

唐太宗为了扩大兵源,想把不在征调之列的中年男子都招入军中。丞相魏徵知道后对他说:“把水淘干了,不是得不到鱼,但明年恐怕就不会有鱼了;把森林烧光了,不是猎不到野兽,但明年就无兽可猎了。如果中年男子都招入军中,生产怎么办?赋税哪里征?兵员不在多,关键在于是否训练有素,指挥有方,何必求多呢?”太宗无言以对,只好收回了成命。在这段话中,魏徵借用两件与主要事件相类似的事例作比较,既形象又深刻地阐明了不能把中年男子都调入军中的道理,极有说服力。

2.心理共鸣

有一位老师接了一个“差”班,开学的第一天,他亲切地对同学们说:“有人说我们是处理品、垃圾班,这是没有道理的。就拿体育锻炼来说,我们班不但不是‘垃圾班’,而且可以争当先进班……”一席话使同学们从低落的情绪中振奋起来了,从自卑的心理转而树立起了信心。何以会产生如此效果?原因不仅仅是这位老师的话充满信任和鼓动,更重要的是这位老师在见面的第一天,就把自己置于这个被人瞧不起的集体之中,他左一个“我们”,右一个“我们”,使这些内心充满自卑感的学生感受到了温暖的亲情。心理上的接触和情感上的共鸣,才使这位老师具有那么大的鼓动力。

3.直言相告

美国国际钢铁公司创始人阿奈斯特·D·威耶在上世纪30年代遇到了麻烦。

他经过数十年的奋斗创立的国际钢铁公司由于30年代初的世界性经济萧条的冲击面临着窘境。

当时,跟威耶公司一样,美国各大企业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纷纷降低员工薪金,以渡难关,而钢铁行业减薪的幅度,均以美国钢铁公司为标准,亦步亦趋,已成惯例。

在这一减薪的浪潮中,惟有威耶自定章法,采取断然措施,大幅度降低工资。在员工情绪十分低落的工厂,这一措施无异于火上加油,很多人都为他捏一把汗,工人惹不得啊!

“我们有自己的标准”,威耶早有考虑,“重要的是量力而行。问题的关键不在于降低多少薪金,而在于谁能坚持得最久!”

“可是,怎么使工人也能理解?”

“这是我的责任,由我去告诉他们!”威耶决定把事情的个中道理告诉工人,相信明白是非和有远见的工人会接受它。威耶来到会场,并没有受到欢迎,会场秩序很乱。威耶走上讲台,扫视着台下,直到场内完全静下来,才开始充满信心地讲话:“我今天为各位带来一个很不好的消息:我要减少各位的薪金,而且比别人减得多。”

为了使工人集中注意力听他的演讲,威耶一上来就把问题摆上台面。这种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的开场白确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大家都怔住了,威耶顺势接着对当前局面进行了入情入理的分析。

“如果我们按照别家的标准减薪,也许不到一年,公司就要停工倒闭,按现在的这个标准,虽然大家的生活要苦一些,但可以安心工作下去。也许你们会问,那些减薪少的公司难道就会垮吗?我不愿打保票,但也请你们相信,我的分析统计是没有失误过的,希望大家要向远处看。”

职工们听了威耶的话后也不再说什么了。以后的事实证明,威耶的话不是欺人之谈。一年之后,有三四家钢铁厂因经济拮据而倒闭了;而威耶领导下的公司屹立不倒,一俟不景气过后,比别人恢复得都快,因为他的元气没有大伤。

第二节修辞艺术训练

修辞,是对语言进行修饰、调整和加工的技巧。通过修辞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艺术效果,使讲话更加生动、形象、鲜明,使听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讲话内容。

例如,郭沫若在科技大会上所做的题为《科学的春天》的讲话,结尾是这样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春天吧。”

这个结尾简洁明了,短短52个字,包容了排比、反复、比喻、拟人、双关等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了郭老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炽热的情感,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再如,我国前外交部长乔冠华出席第26届联大时的一次答记者问也非常精彩:

乔:各位是从天上飘下来的吧?我们中国有句老话叫飘飘欲仙,在天上飘来飘去可真自由自在啊!(记者们大笑)

记者:乔先生,你作为中国出席第26届联大代表团团长,对大会通过恢复中国席位的决议有什么想法?是否感到突然?

乔:我一点也不感到突然。用中国的一句成语来说这叫水到渠成。联合国作为国际机构总不能把中国这么一个泱泱大国老是排斥在外吧?有的国家的外交不是采取现实主义的政策,像鸵鸟一样,把身子往沙堆里一钻,以为就自得其乐吧!其实呢?它往沙堆里钻得愈深,就愈显得它不聪明。臀部还露在外面嘛!

记者:你指的是谁?

乔:各位都是聪明人,还让我明言吗?

记者:(大笑)我们明白了。

在整个对答过程中,乔冠华始终不卑不亢,谈笑风生,说得生动、活泼、幽默,从成语的选用到比喻、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的运用都十分恰当和巧妙。

可见,要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增强感染力和吸引力,就要讲求修辞,精心选择有关的语言材料,注意表达的艺术效果。修辞作为语言表达的基础性技巧,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具有很强的表达效果,能“使言辞显现出一种动人的魅力”,形成独特的语言风格。领导者在讲话中要注意学习运用一些基本的修辞手法。

讲话中常用的修辞方式主要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排比、对偶、双关、设问、反问等,这些修辞方式对讲话风格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下面我们介绍几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生动形象,色彩斑斓

什么是比喻?简单地说,比喻就是打比方,就是在两种具有相同点或相似点的事物中,用其中的一种来描写和说明另一种。比喻必须是用人们熟悉的东西来描述、刻画、解释不熟悉的东西。

比喻是讲话中最常用的一种修辞方式,被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巧妙地运用比喻,能给语言涂上一层斑斓的色彩,增强讲话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使讲话更加出神入化。

恰当的比喻,可以形象直观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征,增强语言表达的具体性、形象性,便于人们对事物本质的把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刘向《说苑》中有这样一个生动的故事:

有人对梁王说:“惠子这个人说话善于打比喻。假若大王您不让他打比喻,那么,惠子就没法说话了。”于是,梁王对惠子说:“希望你今后说话时不要打比喻了。”

惠子回答说:“假若有个人不知道‘弹’为何物,您告诉他‘弹就是弹’,你能明白吗?”

梁王说:“当然不能明白呀!”

惠子接着说:“如果您改换一种说法,告诉他:‘弹的样子像弓,弦是用竹子作弓。’那么,他该明白了吧?”

梁王说:“当然明白了。”

惠子说:“我要把我知道的事物告诉不知道这个事物的人们,您说不打比喻行吗?”

梁王说:“不打比喻是不行的。”

这个故事中,本来梁王是不让惠子再打比喻,可是惠子又悄悄地打了一个比喻,说服了梁王。可见,比喻的力量还是很强的。

大凡“理”都是比较抽象和难以理解的,运用比喻就能把抽象的“理”变成形象的“理”、具体的“理”,听众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理”。

一次有人问爱因斯坦什么是相对论,爱因斯坦解释说:“你同你最亲爱的人坐在火炉边,一个钟头过去了,你觉得好像只过了五分钟;反过来,你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热气逼人的火炉边,只过了五分钟,但你却像坐了一个小时。这就是相对论。”爱因斯坦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感受的真切体验来解释高深玄妙的相对论原理,通俗易懂。如果不是用比喻来解释,则需要很多的语言且不容易解释清楚。比喻就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使人知之。

毛泽东在讲话中善于运用形象贴切的比喻,把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于一炉,使复杂的道理变得浅显通俗,易于理解和接受,深受人们喜爱。例如,毛泽东于1942年在延安干部会议上讲:

党八股的第六条罪状是:不负责任,到处害人。上面所说的那些,一方面是由于幼稚而来,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责任心不足而来的。拿洗脸作比方,我们每天都要洗脸,许多人并且不止洗一次,洗完之后还要拿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它一番,(大笑)生怕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你们看,这是何等地有责任心呀!我们写文章,做演说,只要像洗脸这样负责,就差不多了。

这里毛泽东用日常生活中人们非常熟悉的小事来比喻说明写文章、做演说时应采取认真负责的态度,简单明了,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1921年,毛泽东在安源教矿工识字。他那形象化的教学方法,通俗易懂。

在讲解“工”字的时候,他这样解释:上边一横线是“天”,下边一横线是“地”,中间一竖代表工人阶级自己,工人脚踏着地,头顶着天,是顶天立地的。

毛泽东在给人力车夫上课时,他先在黑板上按顺序并排写了三个字:“工”、“人”、“天”,然后绘声绘色地说:“人”字放在“工”字的下边,就构成一个“天”字,如果工人团结起来,力量就可以顶天。他教育工人不要相信宿命论,要相信自己,依靠自己。

毛泽东还把蒋介石与反动军阀的争斗比作“大狗小狗饱狗饿狗之间的争斗”。另外,还有像“军民鱼水情”、“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等。这些精辟的语言将革命道理具体化、形象化,深入浅出,以形象的比喻使人在幽默诙谐中明白道理,受到教育。

人们在描述事物的形状、阐述道理、表达情感时,要想达到具体明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很不容易的。如果能够运用形象贴切的比喻,则能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如在讲述人的品德修养这类抽象问题时,往往流于说教,很难让人信服,但我国西汉时的董仲舒却讲得很好。他说:“积善在身,犹长日加益,而人不知也;积恶在身,犹火之销膏,人不见也。”董仲舒在这里把人的积善比作身体的长高,虽看不出来,但确实长高了;把人的积恶比作点灯耗油,虽无明显变化,但确实是逐步减少走向灭亡。寥寥数语,把加强道德修养、积善除恶的道理讲得透彻明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运用比喻说理简洁明了,喻体非常广泛,俯拾皆是。只要与你说明的道理有内在性质的共同点,就可以信手拈来作比,达到说理的目的。

二、借代:简洁精炼,激发情感

借代,是为了把某个问题说清楚,不直接说某人或某事物的名称,借用与这一内容密切相关的、比较具体的、为人们所熟悉的名称和事物来代替它。借代重在事物的相关性,利用客观事物之间的种种关系巧妙地形成一种语言上的艺术换名,所以借代实际上是改变一下名称或变换一个说法。

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把这种借代辞格叫作“换一个名字”。当然,换名字不能随心所欲地换,必须按一定的规则来换。你所说的人或事物必须与所“借”的人或事物有某种关联,没有关联或关联不强的不能“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