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只赢不输
16536900000009

第9章 换个方法做事情(2)

把你的知识想象成一个圆圈,他人的知识是另一个圆圈。你的任务就是让这两个圆圈重叠得越少越好。去了解一些他人不知道的东西,机遇就存在于这里。

克里斯蒂安·斯塔迪尔(Christian Stadil)是时装品牌Hummel的拥有者,除此之外他还执掌着十几个价值数百万美元的企业。在绝大多数同行们都不了解冥想、灵魂和佛教之前,他就对这些主题有所涉猎,而这为他增添了魅力,变成了他的产品灵感,成了他的商业帝国里不可或缺的东西。网上鞋店美捷步(Zappos)的联合创始人兼CEO谢家华(Tony Hsieh)在年少的时候就爱给朋友们办妙趣横生的派对,积累了不少经验,后来,他用上这个商界里颇为少见的本事,在美捷步培养出了独特的企业文化。

所有的思想领袖都是这么做的。他们把精力都放在提出新思想上,去探索那些并非人人都了解的领域。

几年前,我读蒂姆·费里斯(Tim Ferriss)的国际畅销书《每周工作4小时》(The 4Hour Work Week)的时候,我下定决心,从此不再追看新闻(谢谢你,蒂姆)。我因此遇见了几桩有趣的小乌龙,却没碰上任何实质性的困难。有趣的是,几个月不看新闻之后,我渐渐培养出了一个新奇的兴趣:我再度渴求起知识来,而且是特定领域内的知识。这个领域是我自己主动选择的,钻研起来特别有动力。抛开你习惯的那些讯息频道,着手去追寻一些崭新的、很少有人知道的思想和洞见,你不但能节省时间,还能收获更多,而且这个过程也有趣得多呢。

换个方法做事情3

建立起自己的知识圈子

为头脑叫“暂停”

马丁·本耶格伽德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事情:你碰到了一个复杂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你绞尽脑汁,思索了好久,逼着自己想出答案来。后来你投降了,走到院子里去修剪草坪,突然间灵光一闪,答案清清楚楚地摆在眼前,一片澄明。

这是怎么回事?你让大脑放松了下来,然后莫名其妙地,它就休息好了,作好了开动马力的准备。

如果你做过仰卧推举,你就会知道,做上10次之后,你得让肌肉暂时休息一会儿,然后再开始做下一组。跑步选手都知道,间歇性训练是最有效果的锻炼方式——先用很快的速度卖力跑上几分钟,然后休息几分钟。

奇怪的是,说到大脑的工作机制,人们还不知道该如何运用这个显而易见的原则。我们依然认为,当头脑已经感到疲倦的时候,只要“再加把劲儿”就能解决问题。当然了,我们的确也会让大脑休息休息。有时我们关上电脑,看一场好电影放松一下,上床睡一觉。第二天起来,头脑“充好了电”,能够在接下来的12个小时之内高效工作。

可人的头脑不是这样设计的,它不能一连以最高速度运转好几个小时。就像肌肉一样,最好的方式就是高效率工作一段时间,然后短暂地放松一下。

首先,聚精会神地思考一阵子,然后把头脑里的想法彻底清空,充分感受当下和此刻,不作任何评估、分析或判断。你是完全清醒的,但脑海里空无一物。你只需这样休息几秒钟,在旁人看来,你好似陷入了沉思,可实际上刚好相反,你为头脑叫了个“暂停”。当思想和念头再度回来的时候,解决办法就明摆在眼前了。

国际畅销书《当下的力量》(The Power of Now)、《新世界:灵性的觉醒》(A New Earth)的作者埃克哈特·托尔(Eckhart Tolle)这样说:“为何绝大多数科学家都不会创新,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他们不懂得思考,而是因为他们不懂得停止思考。”

直觉上,我们都知道一天里头要让头脑休息几次,而且我们多多少少是下意识这么做的,比如起身去拿瓶水,或是倒杯咖啡,跟同事闲聊几句,吃个午饭什么的。但这种休息的次数太少、太随机、太没效率了。咱们来仔细算算——

次数太少:在理想情况下,一天下来,你大概需要休息50~100次,而不是5~10次。

太随机:应该是大脑需要休息的时候才休息,而不是被外部因素控制,比如时钟或是同事来找你之类的。

太没效率:绝大多数人在休息的时候依然在想事情,只不过想的不是手头的任务罢了。如果你在休息的时候能够完全停止思考,那效率就高了。

头脑的疲劳感跟肌肉的不一样。我们可以渐渐地辨认出这种感觉,这样一来,每当头脑需要放松的时候,我们就休息几秒钟。这样子的话,每天有很多次,我们都能充分体会到那种思维清晰澄明的感觉,不再是只有周日下午剪草坪的时候才能享受了。

换个方法做事情4

每天有意识地让大脑停下来,放松片刻

一门心思,做最重要的事

马丁·本耶格伽德

我们公司最忠诚的投资人詹尼克·彼得森(Jannick B.Pedersen),执掌着全球培训和咨询界巨头富兰克林柯维公司在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的分支机构。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是史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教授,这位大师级人物写出了个人发展和高效能领域的诸多畅销书,最著名的就是《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The 7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当詹尼克建议我们公司买一次他的培训课时,我们很快就答应了。这倒不是因为我们热衷于上课,和绝大多数创业人士一样,我们秉承的是“边做边学”的哲学。于是三年前,我们带着些许惴惴不安的心情,把公司的业务停掉整整两天,参加了一次联合培训。让我们惊讶的是,自打做Rain******的两千多个日子以来,这两天是最高效、最有意义的。

那堂培训课的主题是“执行”,我们学到的东西后来成了Rain******和我们所有其他初创企业的指导原则——一门心思做最重要的事。

上学的时候我们养成了习惯,把所有的作业列一张清单。去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做一张购物清单,把所有要买的东西都记下来。在工作中,购物清单改了名字,变成了“待办事项清单”,而且往往是电子版的。世上有无数的工具和系统能帮你把所有的待办事项清单汇总概览,有在特定时间提醒你的,也有把你的清单共享出来、方便同事们看到的。只需片刻,你和团队成员们就可以为自己和他人列出一大堆待办事项来。你甚至可以一条条浏览这些任务,跟进同事们的进度,如果每个成员都记得及时更新的话。

这些都挺好,可咱们绝大多数人都忽略了一件事:在任何时刻,都有1~3个任务是最重要的,与它们相比,其余一切事情都是细枝末节。

这种任务有可能是进行一轮融资,免得引起资金短缺;也有可能是安抚一位想辞职的重要员工;或者是专心致志地作某个项目营销,以得到梦寐以求的规模增长。无论它具体是什么,都是个能决胜负、定成败的事情,是你和团队应该拿出全副心神、专心去做的事。

可是,人们往往更愿意去做清单上那些比较小的任务,而不是努力搞定最重要的“大怪物”。这是人的天性,正是因为这个,你才需要一个全新的工作方法,它跟泛泛的待办事项清单截然不同,起码比它功能强大。你需要的正是WIGS、WIGS板和WIGS周会。

WIGS:wildly important goals,意思是最重要的头号目标。你知道自己的WIGS是什么吗?跟团队一起讨论一下,用简短的、可量化的语句写出来。比如说,“我们的WIGS是在接下来的3个月内,把命中率从10%提升到20%”。

WIGS板:在办公室中央放一个大白板或是大屏幕,在上面写下本日或本周的WIGS,天天提醒大家。比如,“本周命中率:12%”。

WIGS周会:每周固定时间,跟整支团队开个碰头会,时间不超过15分钟。每个人简短地汇报一下,自打上次碰头会以来,自己做了哪些有助于实现WIGS的事情,下次开会之前,还打算做些什么。富兰克林柯维公司作过调研,发现如果人们试图一次达成3个以上的WIGS,成功执行的概率就会显著降低。

我们想要做完一大堆事,想要拿着一张已经做完(或是就要做完)的任务清单炫耀炫耀。完成一件事情之后,在旁边打个勾,或是划掉一行,那种感觉棒极了。不少人深受这种“打勾癖”的困扰。

想到要做什么事,把它们加进“待办事项”清单,这比较容易;而做到目光犀利、把任务排出先后次序、敢于删掉某些事情,这就比较难了。不过,真正的挑战就在这里,富兰克林柯维教给我们,高效能的创业和企业管理的艺术,就在于精简、精简、再精简,直到你把全副精力都放在少数几个最重要的挑战上。

待办事项清单仍不失为一个绝佳的工具。在《搞定:无压工作的艺术》(Getting Things Done)一书中,作者戴维·艾伦(David Allen)告诉我们,用一个可靠的系统,把所有的工作任务记下来,这样做可以缓解你的压力,把大脑解脱出来,思考解决方案。N.R.穆尔蒂和史蒂沃·罗宾斯则教会我们列出“当日”清单,定出工作时限,工余时间让自己彻底解脱出来。最重要的任务同样可以写在清单上,你还可以把它拆分成数个子任务,各个击破,加在一起,总目标就实现了。

但是,待办事项清单应当是你的“备选方案”,比如说,WIGS做累的时候,可以做做这些事调节一下,而不应该花掉你一天里的大部分时间。每天早上起来,不断对自己重复,哪些事情是WIGS,是最重要的,然后在脑海里畅想一下你聚精会神做这些事情、一步步贴近当天目标的样子。

这样做了以后,你会发现清单上还留着很多从来没做过的、挺重要的任务(但不是最重要的)。但神奇的是,你已经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成功了,同时还没有累趴下——因为你把精力都放在了那少数几件真正重要的事情上,它们要比其他的事儿重要10倍、100倍、1000倍。

换个方法做事情5

不必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

只做真正重要的几件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