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只赢不输
16536900000005

第5章 效率加速器(3)

亨里克的确做到了以人为本。在办公室里,他把自己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开放出来,同事们想找他都找得到。大家想到了好主意,随时可以告诉他,想听建议或分享计划时也可以去找他。最近他找了一位新CEO,而他自己现在正在渐渐习惯董事会主席的角色。

亨里克继续说道:“在我们公司,意见的价值远比提意见的人是谁更重要。就算提出好想法的是刚毕业的学生,我也会给他们资源和空间,让他们去做。我认为,如果人家来找我,那多半是因为他们觉得我可以帮得上忙。”

起初,这种做法看似效率很低,因为他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参加内部的会议和讨论。可实际上,恰恰正是因为这种做法,他才有时间陪伴家人。

他创建了一支可以自我管理的团队,他发自内心地关心员工,有求必应,这种富有同理心的领导风格巩固了公司的文化。有多少领导者和创业者敢拍胸脯保证,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如果你能做到这些,工作效率必然会成倍增长。

效率加速器7

为团队成员留出充足的时间

走出车库

马丁·本耶格伽德

莫斯科城东一个摩登的会议中心里,当我的俄罗斯联络人向尼克·米卡哈洛夫斯基(Nick Mikhailovsky)解释为何我想访谈他的时候,他腼腆地笑了。

“榜样?我只是个普通的创业者啊,努力把企业做好,照顾好家人。”可尼克·米卡哈洛夫斯基绝非平庸之辈。

在出类拔萃的职业生涯中,尼克积累了很多经验。或许最有价值的一条就是:合作和灵感是创业的巨大动力,这样的氛围能给予人极大的帮助。然而尼克刚走进职场的时候,却没那么幸运,他没能遇到这样的环境。

获得了应用数学的硕士学位之后,他在1993年找到了第一份全职工作。那个项目有个宏伟的愿景——为军队设计隐形战机。可当时冷战刚刚结束,对于军事科技的需求有所降低,不久合同终止了,尼克丢了工作。

为了养家,他为三家小公司制作网页,同时还负责内容管理和维护。“我大概算得上俄罗斯第一批网管了。”他回忆道。

后来他进了一家IT公司,公司的客户之一是俄罗斯中央银行(Central Bank of Russia)。尼克找到老板,游说老板采纳他的建议:开发一个软件,运用当时最先进的网络科技,让俄罗斯各银行之间进行高效而安全的线上转账。老板批准了。1998年,这个软件在俄罗斯中央银行上线测试。一年后,俄罗斯银行间80%的转账业务都使用了这个系统。直到2006年这个系统才被替换掉,届时,它每天完成超过100万笔交易。

但尼克并没有就此止步。1999年底,他感到乏味了,于是他加入了俄罗斯当时最炙手可热的一家初创企业Aport.ru,担任首席技术官的副手。这家新企业做搜索引擎,十二个月之内,员工数目就从10人飙升到200人。四个月后互联网泡沫破裂,尽管战略投资人准备收购公司,但尼克的直觉告诉他,形势不对劲,该换地方了。

他听从了直觉的判断,尽管稍后证实他的直觉是对的,可他再一次失业了。

这一次,他觉得创业的时机到了。他与四名旧同事联手,创办了一家IT外包公司,提供高质量的网络解决方案。如今,NTR Lab拥有50名全职程序员,而且利润丰厚。从2006年以来尼克投资了另外8家初创企业,其中一家的员工规模已达40人,发展势头十分稳健,其他几家也都在顺利成长。

身为天使投资人,尼克绝不墨守成规。如果条件允许,他会把旗下所有最新的创业企业都放在同一个屋檐下,自己担任运营角色。这个办法其实是他无意间发现的,却因此悟到了一条最重要的心得——“如果你把好几个初创企业放在一起工作,他们会发现彼此的盲点,帮助对方全面发展,因为人人都乐意发挥自己的长处。”

“我的一家初创公司里有个特棒的销售员。有一天,邻座的团队都出去吃午饭了,他替他们接了个电话。电话是个潜在客户打过来的,尽管这不是自己公司的事儿,可他下意识使出了浑身解数,要把生意给谈成,结果他还真谈成了。隔壁团队吃完饭回来,听到这个消息都欣喜若狂,可也困惑得够呛,这些内向的程序员们不敢相信,竟然这么早就能把产品卖出去。”

“这只是个小例子而已,却能说明一个极其有用的道理。”尼克说。

尼克并不是唯一一个发现这个道理的人。创业人士们一开始在车库(或是客厅)里工作,而不是跟其他创业者们共处一室。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车库的租金便宜,而且你爸妈、你的另一半随时能进来端一杯新煮的咖啡给你。

可车库创业的劣势也很明显。如果你和团队成员们忽视了机会,谁来提醒你们?谁会自动自发地跟你分享经验?不同的人的能力和视角可跟你完全不一样,你得先知道自己哪些地方不懂。如今,我们把孵化器称之为“创业加速项目”,成千上万热切的创业者们蜂拥而至。绝大多数创业者都渴望能跟一大群不同想法的人才聚在一起,共度一个周末、几个星期或是几个月。他们心里清楚,共同工作创造出来的动量,没有哪个车库能与之相比。

尼克一心要塑造出这种环境,让各个创业团队彼此借力,互相扶持,发展壮大。在尼克看来,发挥出最高效率是必要条件,因为他可不想把所有的时间都耗在电脑前和会议室里。

“我自己亲身经历过,后来发现每周60小时的工作方式不适合我,从身体上我都能感觉出来。周末那么宝贵,我要跟太太和三个孩子一起过。冬天的时候,我就去树林里滑雪,从莫斯科郊外的家,出门走五分钟就进了林子,我经常一天去两次。”尼克说。

不知是因为滑雪时的新鲜空气呢,还是因为能做自己热爱的事,39岁的尼克显得比真实年龄年轻很多。从西伯利亚的老家走出来,最终成长为莫斯科的成功企业家,尼克的道路充满了艰难,却丝毫没有影响他的幽默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效率加速器8

跟其他创业者一起奋斗,

在那种活力满满、相互启发的环境里工作

别太卖力

马丁·本耶格伽德

不知你有没有注意过这种情况,出类拔萃的成功人士总是比咱们显得更加气定神闲。可从理论上来说,他们的压力应该更大才对啊?为什么董事会主席一派淡定从容,而助手们总显得紧张焦虑?

当我们去采访书中的榜样人物时,总是看到同样的情景,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一样。尽管这些人执掌着成功的大企业,或是运营着头绪繁多的初创企业,可没有一个人看上去紧张兮兮的。

一个可能的解释是,他们之所以这样从容,是因为他们已经取得了这么大的成就,终于可以放松下来,喘口气了。可实际上因果关系刚好相反,他们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绩,正是因为他们可以在忙乱中定下心神,从容行事。

通往成功的道路应当是气定神闲地走过去的,这看似有点违背常理,起初我自己也很难接受这个说法。

直到武术冠军、冥想教练韩宁·达文尼(Henning Daverne)让我想想自己有哪些当之无愧的最佳表现时,我才转过弯来。他要求我想的是那些真正巅峰的时刻,随即我明白了,当我不断逼着自己好好干的时候,我能取得的成绩其实是有限的。那些最让我骄傲的业绩,全部都是在一种行云流水般的状态中完成的。在这种时刻,一切都水到渠成,发挥往往超出平常水准,这就是“举重若轻”。

当年做武术选手的时候,韩宁自行领悟到了放松的诀窍,因此迎来了战绩上的突破。那是1989年在瑞典的一场比赛,他的对手强劲,双方不分上下。韩宁发现,光拼体力的话,他肯定打不过,于是转变了策略。

他开始放松下来,深呼吸,从激战中“抽身”出来,镇定地观察战局。突然间,他一招即中,打败了对方。这是因为他聚精会神,关注当下,内心从容镇定,不再刻意努力,反而能够很容易地作出下意识的反应,丝毫没有犹豫,也用不着逼迫自己。这场比赛韩宁赢了,后来他继续使用这个“心法”,最终成为全欧洲最顶尖的咏春拳手之一。

你见过这样的情景吗?有的销售人员太想拿到订单了,结果整桩交易被他攥紧的拳头生生捏碎。又或是年轻的咨询顾问急迫地想要拿出优秀表现,却惹恼了整个部门,成为众矢之的。

如果这样的故事发生在漫画里,我们会嘲笑这些倒霉蛋,或是可怜他们。但事实是,我们都曾经做过同样的事。太卖力,太刻意,太想做成,反而事与愿违。

举重若轻,你不但能得到更好的结果,还能做得不那么累。还有个额外的好处就是,弦儿绷得没那么紧的时候,你能更轻松地从一件事切换到另一件。

效率加速器9

放轻松,享受过程

掌握倾听的艺术

马丁·本耶格伽德

比尔·廖(Bill Liao)是个事业有成的澳洲企业家兼慈善家,如今住在爱尔兰。他是个非同寻常的人,成功的秘诀也非同寻常——他特别会倾听。

毫无疑问,无论做人还是做事,他都非常成功。他的气质里有种少见的混搭,既沉静,又有感染力,他笑起来的样子开朗快活。或许这不纯粹是巧合,他取得了许多骄人的业绩,却没有骄矜之气。

廖是七次IPO(首次公开募股)的背后推手,其中包括XING.com(这是一个为专业人士服务的社交网站,2006年成为欧洲第一家上市的Web 2.0公司)。2009年德国的Burda Media Group买入XING 25%的股份,这家公司的估值约为2.87亿美元。今天,廖身兼数职,是投资人、慈善家,也写书、作演讲。身为风投公司SOS Venture的创始人之一,他投资了多家优秀的公司,其中包括TechStars和500Startups。他还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2020年之前植树2万亿棵,并为此成立了一个非政府组织WeForest.org。该组织官网上的计数器显示,首批983993棵树已经种下,正在缓解人类的二氧化碳排放。在廖的心中,二氧化碳是个重要的东西。一次,他搭了一艘货船前往美国,路上花了三个星期,可这趟旅程百分百环保,这趟旅行也让廖有充足的时间来思考。

被问到成功的秘诀时,他答道:“我成功的关键就是倾听。我用耳朵听,用直觉听,用整个身体来听。当我说话时,我用眼睛和感觉来听。我总是在倾听。”

“面对困境时,办法就是静下来。”待我请他继续的时候,他才接下去说,“无论是达成交易,还是解决跟太太的冲突,这个办法都管用。在澳洲昆士兰,我认识一个名叫瓦克的二手车销售员,他经常对我说,‘每一桩生意里都有个黄金沉默点,先开腔的人会拥有一辆好车。’瓦克真是个少有的人才,就像诚实的二手车销售一样世间少见。他卖出去的车比其他同事都多。他的办法就是先勾起客户的兴趣,建立信任,处理客户的反对意见,然后瞅准时机问出一句‘咱们把订单填了,怎么样?’,之后他微微颔首,带着一丝笑意看着客户的眼睛,然后等待,继续等待。”

不错,倾听能促成销售。“但应用到管理上呢?”我问廖。

“以前我有个同事,突然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状态糟糕极了。原来她新交了个男朋友,这人把她弄得快崩溃了。在内心深处她知道这样子不好,可还没下定决心。如果我告诉她,这段感情对她没好处,你觉得她会有什么反应?八成她会离开公司,而不是离开那个人。相反,我问了几个问题,仔细听她说。结果她说着说着,自己就明白过来了。她回到家,跟那人分了手,又变回了之前那个开开心心的女孩子,也变成了好同事。”这就是我得到的答案。

你大概会想,比尔·廖肯定是问了一些聪明到家的问题,可他最爱的三个问题充满了简约之美:

跟我说说那件事吧。

那样做明智吗?

那样做对你意味着什么?

“问出的问题不一定非得深思熟虑不可,”廖说,“比较难的在于,你要保持安静,忍住提建议的冲动。”

对方在倾听我们述说的时候,我们是开放的;面对评判和意见时,我们会把心灵封闭起来,开始争辩,或是替自己辩护。这些话我们以前都听过,可这些创业者都是点子多多、心怀愿景的人,对他们来说,倾听有那么重要吗?

“培养一个成功的企业,秘诀就是培养优秀的人才。怎么做到呢?方法就是倾听他们的声音。”廖的回答很简单。

如果倾听这么重要,那为什么这么多人不会听?绝大多数时候,我们听着别人说话,其实是在等着说出自己的答案。我们在寻找谈话的空当,这样就可以插进去发表自己的意见了。

“人人都有‘自我’,我们经常是在想办法取悦它,而不是尽力去理解对方的想法。克服这种冲动的诀窍就是清空脑子里的念头,关注眼前的一切。头脑被各种各样的想法占据的时候,‘自我’就会变成危险的东西。可是,当我们全身心投入当下的时候,‘自我’顶多是个‘调味料’而已,我们就可以不带任何主观色彩地倾听对方的声音了。”廖对我说。

可是,生气的时候怎么办?我们被人激怒或是感到威胁的时候呢?这种时候还要求我们保持冷静,倾听对方,会不会不大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