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为企业最需要的人
16533500000026

第26章 业绩为王——创造最大的价值(3)

回到公司后,他没有马上去见老板,而是花了10分钟快速地做了一个统计表,这样,老板拿到手中所有的数据都能一目了然。老板对张平的工作很满意,很快给他加了薪水,并让他搬到四人间的办公室。老板的这些奖励措施并不是因为张平这次的表现,而是对他长久以来工作的肯定。若想像张平这样脱颖而出并非难事,你要做的就是以企业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积极思考,高效率地完成工作任务,这不仅能使企业实现最大的效益,员工也能在“劳而有功”的情况下,快速提升自己的职位,从而拥有完美的职业人生。

俗话说:革命不分先后,功劳却有大小。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解决问题、勤奋工作的员工,而不是那些曾经作出过一定贡献,现在却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自以为是不干活的员工。在一个凭实力说话的年代,讲究能者上庸者下,没有哪个老板愿意拿钱去养一些无用的闲人。一句话,不重苦劳重功劳,强调的是企业的诉求——企业要的是结果而不是过程。即使你付出了千倍的努力,吃尽了苦头,如果你没有为企业作出业绩,对企业的贡献为零,你的工作就是无用功。

1993年,郭士纳就任IBM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这是IBM第一次从本公司员工外挑选一个领导人。而郭士纳出任之际正是IBM亏损惨重、即将分崩离析之时。

郭士纳上任后,他的扭亏为盈的措施之一就是裁员。他在一份备忘录中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你们中有些人多年效忠公司,到头来反被宣布为‘冗员’,报刊上也登载了一些业绩评分的报道,当然会让你们伤心愤怒。我深切地感到自己是在要大量裁员的痛苦之时上任的,我知道这对大家都是痛苦的,但大家都知道这也是必要的。”

不解雇政策是IBM企业文化的主要支柱,公司创始人托马斯?;沃森及其儿子小沃森认为,这样可以让每个员工觉得安全可靠。如今,郭士纳裁员却是动了大手术,辞退了至少35000名员工。

裁员行动结束后,郭士纳对留下来的雇员说:“有些人总是抱怨,自己为公司工作多年,薪水太少了,职位升迁太慢。你必须拿出点成绩让我看看,得给我创造出最大的效益。现在,你是否继续留任,就看你的表现了。”

通过一系列的治理整顿和改革,郭士纳在短短六年中重塑了IBM这个曾是传奇式偶像企业的美好形象,使之走上了重新增长的复兴之路。

职场中辞退员工是经常见到的事情,有些人已经是处之不惊了。但有一个道理我们必须清楚:公司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必须靠利润去维持发展,而要发展便需要公司中的每个员工都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才智。公司是员工努力证明自己业绩的战场,证明自己的唯一法则就是业绩。无论何时何地,如果你没有做出业绩,你迟早是一枚被弃用的棋子。

通常来说,一个成功老板的背后必定有一群能力卓越,业绩突出的员工。老板心中分数很高的职员,也一定是那些业绩斐然的员工,当然,他们将获得丰厚的奖赏,而业绩差的员工,则随时会有被老板解雇的可能。

身在职场,必须懂得“没有苦劳,只有功劳”是公司的生存哲学。

业绩才是硬道理

无论企业还是员工,任何时候都要奉行“业绩为上”的“结果主义”,效益是结果,利润更是结果。员工的业绩是企业考核员工能力的重要参考,创造出高业绩的员工无疑是“英雄人物”,他们为企业创造了实实在在的利润。“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对于我们身处的职场来说,强调的就是“结果为导向,业绩为根本”的做事原则。

正如一位家电企业的销售经理说得那样:“老板只关注和认同一样东西,那就是业绩,这也是评判一个员工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一般企业都会积极鼓励员工在处理业务、开展工作时,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一切都为创造最佳业绩服务。因为经营一家企业不是小孩玩“过家家”游戏,企业面对的是市场及其竞争对手每时每刻的考验,只有良好的业绩才能保证企业经久不哀。阿木从行政部调到贸易部担任经理以后,身上的责任更大了,因为贸易部的工作能不能做好,直接关系到公司年度计划的完成,也直接关系到每个员工的年终奖。

“华天”是陈胜利所在的慧明公司最大的客户,每年都要向慧明公司购买20万元的羊毛。但是今年“华天”迟迟没有进货,按照合同规定,如果三天后再不履行早已签订的合同,慧明公司有权不再提供货物,而且剩下的货款还照样收取。

他找到华天公司,说明了情况,对方态度诚恳,希望不要中止合作,只是公司目前资金出了点问题,一时提不了那么多的货。陈胜利提出了一个建议:华天公司可以分三个月进行提货,这样不仅能解决华天公司无法一下子拿出那么多货款的现实困局,对于慧明公司来说,也可以及时补充资金,对两家公司都有好处。华天公司同意了陈胜利的建议,陈胜利把情况向公司汇报后,经过公司授权,与华天公司重新签了一份补充协议。陈胜利的“业绩为上”让他为公司争取到了最大限度的利益,这是具有卓越能力的表现。企业不会过于关注你“怎么做”,只会看你“做好了”什么,这是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原则,如果背离了这个原则,员工会走进职业发展的死胡同,企业也会因为没有利润而成为市场竞争中的“炮灰”。

某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说:“工作简历中,唯有业绩这一栏是我最关心的,因为它代表了员工的真正价值。”不错,在职场上,不能创造业绩的人是无法获得老板赏识的,自身也不可能得到丰厚的回报。任何华而无实的东西都不能给我们带来价值上的提升,要证明自己在职场上是一个有用的人,唯有创造出业绩。只有业绩才最有说服力。乔飞宇失去工作后,生活一直处于低谷,但是自从他跟着娘舅学习擦鞋起,他的人生开始有了新的气象。他很快就迷上了这个工作,不仅跟娘舅学,还向其他好的擦鞋匠求教。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乔飞宇的擦鞋技艺越来越精湛。他开创了自己的擦鞋方法:不用鞋刷,而用木棉布绕在右手食指和中指上代替刷子,鞋油也是特制的。那些早已失去光泽的旧皮鞋,经他的手后无不焕然一新,光可鉴人。

他的精湛技艺很快被一家旧鞋修补连锁店注意到,他们将乔飞宇请到店里,为顾客擦鞋。乔飞宇来到这里之后,店里的生意直线上升,顾客络绎不绝。有时候,人们不是为了擦鞋而来,而是专门来欣赏乔飞宇无与伦比的擦鞋技艺,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享受。

凡是来过店里的顾客都深深记下了乔飞宇的名字。凭着自己炉火纯青的技术,乔飞宇赢得了众多顾客的青睐。他也自然成了店里的一块金字招牌,同时,他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份辉煌的业绩。半年后,他从前厅的普通员工升为店面经理。乔飞宇的经历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在这个以业绩论英雄的时代,不管你在公司的地位如何,不管你长相如何,不管你的学历如何,你想在公司里成长、发展,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作出业绩来,只有这样,你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

只要你能创造业绩,不管在什么公司,都能得到老板的器重,得到晋升的机会。因为你创造的业绩是公司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无论是从员工自身的成长考虑,还是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角度来审视,业绩都是关键所在。学识可以积累,资历可以叠加,但这些并不能说明你最终能为企业带来什么。只要实实在在的能力,才能创造出实实在在的结果,创造出好的业绩。把问题留给自己,把业绩呈给老板。

不要用“这个问题还是你来解决”来掩盖自己能力上的缺陷,问题最终能否解决是你的事情。没等她移过神来,一个小时后,公司又交给她一项任务:把业绩呈给老板,把问题留给自己。综合事业部经理陈琳这一周可以说异常忙碌,公司把两个大项目交给了她,要她在月底拿出最终结果,另外,最近关于公司产品质量的投诉越来越多,公司让她尽快开展公司公关,解决问题,消除影响。

不过,陈琳这回并没有像公司期待的那样,将问题一个个化解于无形,而是把自己身上的担子卸到了别人身上。她把两个大项目推给了与她关系最好的技术部主管,她的理由是,要集中精力处理消费者投诉的问题。事实上,她直接把这个问题推给了她的顶头上司——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她对此的解释是,处理消费者投诉,不是综合事业部能完全解决的,希望高层能亲自主管和解决这个问题。由于陈琳四处推卸问题,而不是将这些本该自己处理的问题尽快解决,她个人也好,所在的部门也罢,始终没能创造出令公司满意的业绩。在2005年7月召开的行业峰会上,一家来自福建的著名体育用品制造企业的总裁这样说:“我要求我的员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接受公司任务时,都要信心十足地说‘这个就交给我吧,一点都没问题’,而不是‘这个问题太多了,您还是找别人吧’。这样的员工第二天就会从公司消失。作为公司老板,要的是业绩,而不是替员工解决问题。”

正如这位总裁所说,老板要的是业绩,公司员工就该以此为己任,把问题留给自己,把业绩拿给老板。这就要求员工做一个问题的终结者,这反映的不仅是员工的能力,也是对公司绝对负责的表现。

公司总裁对市场部的工作给予了积极评价,他给销售部的每个员工发了红包,而洪斌则被总裁提升为主管销售的常务副总裁。如今的职场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工作中的“倒置”现象。一方面,员工对自己所获薪酬不满,从而失去了努力工作、积极进取的动力;而另一方面,公司的利润迟迟上不去,整体效益始终原地打转,影响公司进一步发展,公司无法发展,也就无法给员工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职业发展空间。

公司没有利润,员工又哪来期望中的薪水呢?所以,问题不在于你坐在什么样的位子,也不在于公司有没有关注你,而是你有没有业绩。若没有业绩,你还能要求公司给你什么呢?员工低薪,公司萧条,“公司群落”最终也只能分崩瓦解。

让业绩为你说话

一个能力卓越的员工懂得职场的“务实”之道,那就是用自己的本事,“真刀真枪”地作出实质性业绩,只有这样,才可能得到更多的薪水,自己的职场之路也会越走越宽。这不仅是员工的基本职业道德,也是企业对我们的要求。我们若是全面考察一下各种类型企业的组织结构,会发现一个相似的情况,那就是企业在员工定岗方面,总是遵循“适用性原则”。所谓适用性原则,考量的就是员工的工作能力,这种工作能力不关乎学历、不关乎你的社会背景,只看你能为企业创造多少效益。

企业不是福利机构,盈利是第一生存法则。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它要求员工具备“四会”,杜绝“三不会”和“一只会”。

“四会”指的是会动、会做、会总结、会思考;“三不会”和“一只会”指的是不会发现、不会创造、不会开拓,只会炫耀自己的学历文凭,以此来强调自己的“高贵出身”,实际上掩饰的是自己在“四会”上的缺失。这样的员工,无论从哪个角度观察都是不称职的,他们不仅缺乏应有的实干能力,也会给企业整体带来负面的影响。文宇是深圳一家合资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他年纪轻轻就已经拿到了工商管理专业的硕士学位,并且还兼修着一门在职课程。这家合资企业也正是因为文宇拥有高学历,招聘时才给出了比一般管理人员高出一倍多的工资,并正式写进了用工合同。

但时间一长,无论是公司高层还是部门经理都慢慢发现,文宇只是在协作性事务、或是说参与性事务中发挥些作用,一旦让他独立进行一些创造性的工作,文宇就显得有些吃力。在平时的业务处理上,文宇的做法也显得过于理想化和理论化,照本宣科的多,创新拓展的少。

到了月底,当他从财务部拿到用信封装着的工资,看到工资条上写着“2000”,感到非常意外。按照他的算法,自己的工资至少不会低于4000元。他感觉自己受到了“嘲弄”,受到了“欺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