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受益一生:跟随名嘴学说话
16532600000029

第29章 一句顶十句的话术:学习名嘴如何把话说得恰到好处(2)

“但很难结合,因为两人性格、年龄悬殊。年轻的姑娘会爱上艺术家吗?这是不是心理上的失真?我请你帮忙,听听你的意见。”作家征求安娜的意见。

“怎么不可能!如果两人情投意合,她为什么不能爱艺术家?难道只有相貌和财富才值得去爱吗?只要她真正爱他,她就是幸福的人,而且永远不会后悔。”

“你真的相信,她会爱他?而且爱一辈子?”作家有些激动,又有点犹豫不决,声音颤抖着,显得既窘迫又痛苦。

安娜怔住了,这时候她终于明白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在谈文学,而且是在构思一个爱情绝唱的序曲。

安娜小姐的真实心理正如她自己所言,她非常同情主人公,即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遭遇,而且从内心里爱慕这位伟大的作家,如果模棱两可地回答作家的话,对他的自尊和高傲将是可怕的打击。于是安娜激动地告诉作家:“我将回答,我爱你,并且,会爱一辈子。”

后来,作家同安娜结为伉俪。在安娜的帮助下,陀思妥耶夫斯基还清了……

陀思妥耶夫斯基采用暗示的方式,将实话虚说,开口表达爱意,最理想的效果当然是赢得了芳心。但是如果落花有意,而流水无情的时候,我们在示爱的时候,要如何表达才能不给原本的朋友关系带来尴尬,这实在是表达的一个难题。

生活中,有些朋友要是担心自己害怕拒绝,但又心情躁动不安,急切盼望对方知道自己的心意,那就不妨借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方法,实话虚说,借机抒情。

因此,如果自己想向自己喜欢的人示爱时,在对对方心意非常不确定的情况下,就可以采用实话虚说的技巧,既能摸清对方的心思,又能避免遭到拒绝时的尴尬,这不失为一个求爱的说话上策。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说:“在玫瑰花充裕的光阴里,爱情是酒;在花瓣凋谢的时候,爱情是饥饿时的粮食。”

人生不能没有爱情。那么,当爱上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说出“我爱你”而不用担心对方拒绝而很丢面子呢?

新凤霞向吴祖光求婚,先是采取暗示,没有奏效,就直接表明了心迹。全国解放后不久他们开始交往,感情日益深厚,新凤霞十分敬仰吴祖光的为人,希望能和他共同生活一辈子。有一次,他们在一起,新凤霞说:“我演的《刘巧儿》这出戏,您看了吧?”吴祖光说:“看过,真好。”新凤霞说:“前门大街的商家,到处都在放巧儿唱的,因此我偷偷地就爱上了他……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但是吴祖光为人很单纯,一点也不懂她的意思,竟说:“配合宣传婚姻法,这出戏最受欢迎。”

新凤霞想:不能失掉这次谈话的机会,应当使他明白自己的意思。于是,她鼓足勇气对吴祖光说“我想跟你……说句话……”吴祖光说:“说吧!”新凤霞说:“我想跟你结婚,你愿意不愿意?”吴祖光对此没有一点精神准备,他站了起来停了一会儿说“我得考虑考虑。”这下子可伤了新凤霞的自尊心,她自言自语地说“我真没有想到,这像一盆冷水从心头上倒下来呀!”吴祖光说:“我得对你一生负责呀!”

后来,两人结为百年之好。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很多人求爱都采取投石问路探虚实的方式,因为每个人都会害怕遭到拒绝。

直接示爱需要条件

当然也有那种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的求爱方式,有时这样直接的方式能给对方留下坦率、真诚的印象,最终获得芳心。

但是大胆坦白地表达自己的爱意,甚至一步到位的求婚方式,想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话,至少需要几个条件:

1.你必须确知对方的心里也有你。

2.你得知道对方的性格能接受你这样的坦白。否则的话,容易给对方留下鲁莽冒失的印象,甚至吓着对方。

孙膑&出其不意,说其不备

出其不意、说其不备的说话技巧,事实上是一种“引蛇出洞”的说话艺术,让对方放松警惕,然后给予有力的还击。

孙膑(约前380~前320):在今山东鄄城人,孙武后代,战国时军事家,中国军事家。战国中期齐国人。少时孤苦,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成魏国大将,妒忌他的才能,把他骗到魏国,处以膑刑(挖去膝盖骨),所以叫孙膑。

孙膑年长后从师鬼谷子学习《孙子兵法》,显示了惊人的军事才能,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银雀山出土,有一万一千余字。

鬼谷子是先秦时纵横学派的一大宗师,同时他也是兵家神秘的一代祖爷。相传他在青溪山上向庞涓、孙膑传授谋略与兵法。

鬼谷子想测试一下两位弟子的学习结果如何,便坐在一个山洞里向两个徒弟问道:“你们谁有本事骗我走出洞外?”

庞涓便抢先一步连哄带吓,甚至扬言要放火烧荒。结果不论他如何威吓,鬼谷子都安然不动,因为他知道庞涓是要把他弄出洞去,因此防范得相当严密。

孙膑却反其道而行之,承认自己愚笨,说无论如何是无法将老师骗出洞外,不过,他接着说:如果老师是在洞外,他倒有办法骗老师走进洞来。

鬼谷子听后当然不信,便信步朝洞外走去,谁知他的脚刚一踏出洞外,孙膑便在背后高兴地拍掌叫道:“老师,我这不是把您请出洞外了吗?”

事实上,孙膑哪里愚笨,他是布下圈套让老师钻——鬼谷子果然上当受骗。为什么呢?因为孙膑先说自己愚笨,从而使鬼谷子放松了警惕,疏于防范。因此“让一步等于让了一百步”,这话一点也不假。

有时候,社交谈话场合,如果不小心被对方侵入了警戒线,警戒心反而在无意识之中减弱了,一些狡猾的诈骗犯通常就是利用人的这种心理弱点,施放狡猾的说服烟雾,从而使一些善良的人们不知不觉地屡屡上当。

事实上,这就是古语的“引蛇出洞”,说的就是一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说服战术,孙膑就是采用这种办法说服他的老师鬼谷子的。

“引蛇出洞”的说话艺术,事实上关键就是采用“引”的手段,从而才有“出”这个说话目的,如果说话对方将自己防范得紧紧的,你又怎能引诱出来呢?

引诱对方,关键就是要采用麻痹对方,松懈对方的意志,敞开对方的心胸,这样才能谈得上引诱“蛇”出“洞”,实现目的,这是引“蛇”出“洞”法的一个基本特点。

事实上“引蛇出洞”说的就是一种“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说服术。这里“引”是手段,“出”是目的。

有则外国小故事说:有个叫米勒的人听到一个鞋匠夸口说,谁也骗不了他。于是,米勒想试一试他的深浅。这天,米勒在街上碰到了这个鞋匠,便拉住他说:“你在这里站着等我一会儿,我马上就来,让你看看我是怎么骗你的。”

说完,米勒便走鞋匠真的以为米勒会转回来骗他,心想,我还倒要看看你有什么骗人的高招。结果他在街上等了好几个小时,也没看见米勒转来。正当他等得实在不耐烦时,他的一个朋友走了过来。“鞋匠,你在这傻站着干什么?”

鞋匠便把遇到米勒的事告诉了这位朋友,他的朋友听后哈哈大笑起来:“你真傻,上了人家的圈套还不知道,米勒把你骗了,他根本就不会回来了。”

伊索寓言里包含的出其不意的说话艺术

有一次,北风与太阳争辩谁比谁更厉害,互相僵持不下,突然发现地面上有一个穿着外套的行人。“我看是否这样?”

太阳说,“谁先让这个行人脱掉外套,谁就得胜利。”

“我完全同意,”北风说,“但是要让我先来。”

“那是自然。”于是太阳就隐藏到云的后面去,北风立刻呼呼吹起了冷风,它吹得越厉害,行人反倒把外套裹得越紧了,北风无计可施,只好歇手了,且退一旁看太阳如何使招了。这回,轮到太阳露脸了,它使尽了力气,拼命地射向那个行人。行人酷热难当,就把外套松开了,不一会儿,干脆全部脱掉,躲避到一片对阴下,躺着休息去了。

这样,太阳得胜了。

萧伯纳&直话曲说,讲点智慧

直话曲说的说话技巧,既能表达自己的意思,又能避开锋芒,达到自己的目的。

萧伯纳(1856~1950):本名乔治·伯纳·萧,是爱尔兰剧作家,评论家。他的作品除了《圣女贞德》之外,大都是喜剧或带有喜剧意味的笑剧、闹剧、狂剧以及历史剧、哲理剧、政治幻想剧等,题材、手法虽有变化,讽刺、暴露的精神则始终如一。

萧伯纳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有《武器与人》、《康蒂妲》、《魔鬼的门徒》、《凯撒与克莉奥佩特拉》、《巴巴拉少校》、《医生的困境》、《伤心之家》、《回到玛土撒拉》、《苹果车》等作品。

一次晚宴会上,萧伯纳与某纺织厂经理的太太并座。这位身体肥胖、珠光宝气的阔太太娇声娇气问萧伯纳:“您知道哪种减肥药最有效?”显然是无话找话,十分无聊。

萧伯纳注视了一下这位臃肿的邻座,用手捋着长须,一本正经地对她说:“我倒是知道一种药,遗憾的是,我无论如何也翻译不出这药的名字。”

萧伯纳说到这儿,故意顿了一顿,顿时阔太太的渴求的眼睛里射出些许“温柔”来,“因为‘劳动’和‘运动’这两个词,对您来说是个地道的外国字。”阔太太瞪了萧伯纳一眼,气呼呼地离座而去。

萧伯纳本可直言,你要多运动运动也许能减肥,但他觉得这种俗不可耐的阔太太值不得正面劝诫,故直话曲说,让他在先喜后丧中自讨没趣,免得她跟自己纠缠不休。

一般来讲,直话曲说的说话方式,这样既表达了自己的真实意思,又显示了自己的宽容,从而有效避开说话的锋芒,这是一种临场应变的机智。

事实上,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对象和语境,有时说服需要一针见血,有时则需要拐弯抹角,这就是直话曲说的方式。所谓“拐弯抹角”,就是通过转换角度,或者借助其他中介来说服对方的一种方法。拐弯抹角能激起人思想上的波澜,让人在思索中明白很多事理,从而使说服力更强。

现实生活中,说话是一门艺术,有些话不能直说,直说轻则伤人,重责会引起祸端,所以要注意说话技巧,为了不伤人又达到办事的目的,不妨直话曲说,讲点说话的智慧。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在运动智慧直话曲说时,可以采用拐弯抹角的方式进行表述,通常,运用拐弯抹角的方法时有几个特点:

1.需要借助中介,如一个故事、一则寓言等,就事论理。

2.巧妙利用时机,不以专门劝谏者的身份出现,以免造成对立局势。

3.变换角度提出劝谏,在另外的事情上做文章,其中的隐义由对方自己悟出,使其在自我启发中认识错误,这样既免除了对方心理和面子上的顾虑,又便于改正错误和接受意见。

4.能起着忠言未必逆耳的最佳效果,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战国策》里有这样一则“南辕北辙”的故事

从前魏王欲攻打赵都邯郸,谋臣季梁知道此事,忙从旅途返回,求见魏王。大王,您身为霸者之一,刚刚获得天下的钦佩,却想仗着国富兵强而攻打赵国,你的目的是扩大领土,远播威名。但赵国并非弱小,若进攻不利,反而削弱魏国,可能从此离霸业日远矣。这不就和那个欲去楚国,却偏偏向北走的男子一样吗?

魏王听过故事后,若有所悟,改变了原来的主意。

这里,季梁借用一个成语故事劝谏魏王不要进攻楚国,并指出进攻的结果有害无利,魏王接受了他的劝谏。

曾国藩&善用语序巧达意

说话的技巧有很多种,其中一种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就是:遣词造句的语言顺序的巧妙运用,一样可以达到某种特定的效果。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今湖南省双峰县)人。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的创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现属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子坪。

曾国藩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

清朝的曾国藩曾多次率领湘军同太平军打仗,可总是打一仗败一仗,特别是在都阳湖口一役中,险些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他不得不上疏皇上表示自责之意,在上疏书里,他写到了这样一句:“臣屡战屡败……”有个幕僚看到此,担心这么说会令皇帝生气,便建议他把“屡战屡败”改为“屡败屡战”。

曾国藩一想,觉得有道理,就按照他的说法做了。

谁知这一改,果然成效显著,皇上不仅没有责备他屡打败仗,反而还表扬了他不气馁的勇气。

我们的汉语真是博大精深,同样的语义,不同的表达方式会得到不同的效果。曾国藩的故事告诉我们,同一件事,同一个意思,换一种表达方式其意思就会有根本性的不同。

“屡战屡败”强调每次战斗都失败,他本人也成了常败将军;而“屡败屡战”却强调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和永不气馁的作战勇气,虽败犹荣。

这小小表达方式的转换,却透露出说话的大智慧,实在叫人叹服。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遇到与此类似的情况,我们不假思索地说出的话总是得不到认可,而动一动脑筋换个说法,却往往能收到意外的效果。

其实,说话的效果除了和用词、修辞、语气和语调,所要表达的内容本身的性质和分量等有关系外,还和语言的顺序,也就是与展开所要表达的内容时的语言顺序和结构方式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