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受益一生:跟随名嘴学说话
16532600000002

第2章 开篇:好口才必有好前程

有人曾经说过:“人才不一定都很会说话,但是会说话的人必定是人才。”在如今竞争激烈的人生中,如果一个人拥有“会说话”的能力,通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在军事战争中,双方力量的强弱当然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但在很多情况下,并非强大的一方就能取胜。善于用兵的将帅,是可以兵不血刃就能取胜的,孙子把这种行为称为“谋攻”,即所谓“上兵伐谋”。

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个典故叫“烛之武退秦师”,讲的是秦晋联军要攻打郑国了,使得郑国的文臣武将均一筹莫展,武将不敢出征,文将没有计谋,最后郑王不得不请烛之武老将亲自出马,去秦国一趟。烛之武受命于危难,到了秦军那里去,找到了秦军的统帅。他对秦军统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真意切,痛陈唇亡齿寒的利和弊,最后终于说服了秦国统帅,让其下令秦国大军立刻撤军不再攻打郑国,并且留下了两员大将,协助保卫郑国。晋国一看无可奈何,只好撤军。

不费一兵一卒,一个烛之武就能把皇皇秦军说退了。这是什么样的威力呢?当然是会说话的威力!无怪乎,刘勰在其名著《文心雕龙》里这样感叹:“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又如三国时代的“诸葛亮舌战群儒”。诸葛亮凭借自己能言善辩的口才,在出使东吴时,建立了联吴抗曹的统一战线,最后致使号称“八十万大军”的曹兵,几乎全部葬身滔滔长江之中。这是什么样的威力?还是会说话的威力!假如刘备不让诸葛亮去,而让张飞去,后果又会怎么样呢?

孙子说:“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他认为,不战而使敌人屈服,这是最高超的谋略。而高超的说话水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正如刘勰所说:“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会说话,代表着一种实力

“人之初”就开始互相交往,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换、行为交往、语言交流、感情交融,大多是通过谈话的形式表达出来的,因此,从某种意义上,会说话,代表着一种个人的实力,尤其是在当今社会。

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士曾指出:“会说话能使人显赫,鹤立鸡群。那些能言善辩的人,往往受人尊敬,受人爱戴,得人拥护。它使一个人的才学充分拓展,熠熠生辉,事半功倍,业绩卓著。”他甚至断言:“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富兰克林说:“说话和事业的进步有很大的关系,你如出言不慎,你如跟别人争辩,那么你将不可能获得别人的同情、别人的合作、别人的动力。”

他论断无容置疑,因为古今中外因为不会说话而找到杀头或是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同样因为会说话,从而功成名就,流芳千古的例子也是比比皆是。

当今社会,更需要我们善于通过语言来与社会交流和融通。在这个人才辈出的时代,才华横溢的人层出不穷,到处都充满着激烈的竞争和挑战,要想为自己谋求一份理想的职业已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同时要想在面试中脱颖而出,需要多种才能和资本,而绝佳的口才,便是所有这些才能和资本中最有效的一种。

我国著名高校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曾经举办过一场“全球500强企业——精英学子见面会”热身公开辅导讲座。讲座主要针对从广东及珠江三角地区万份简历中挑选出来的参加这次见面会的500名精英学子,以及部分应届毕业生。来自广州卡耐基素质培训学校的两位资深顾问及讲师就“面试口才、形象礼仪”对求职的重要性为大学生作了形象生动的解说。

也许我们会认为:说话看似小菜一碟,人人都会,没有必要刻意注意和修炼,然而当众演讲时落落大方、言简意赅,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

无数案例证明:在面对各家单位的招聘人员时,有的大学生反应敏捷、措辞准确、侃侃而谈、娴熟地进行自我推销;而有的大学生则对答迟钝、怯于开口。试想一下:在每一个应聘者都同样优秀的情况下——同样的学历、同样的专业,企业能对比的恐怕只有学子们的形象外表子在自信程度、对应聘企业与主考官的尊重程度上。

最近有一项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越来越多的在校大学生也开始有意识地注重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自己的说话水平,而且南方高校如广州所有高校几乎都成立了口才协会。他们通过正规的社团组织为每一个有意提高说话能力的学生提供学习和锻炼的平台,并请有丰富演讲经验的教授和校外的当众讲话培训机构为会员上课。这种协会和口才培训班也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欢迎。

从广州卡耐基学校的学员比例来看,报名参加当众演讲课程的大学生比例一直在上升,这也说明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意识到了口才的重要性。他们也期望通过训练使自己具备良好的口才,顺利通过求职面试这道关卡。

因此,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社会,学会说话,说好每一句话,才能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得更加顺风如意。

会说话是每个人应具备的素质

在众多人眼中,“会说话”一般指的只是语言的表达能力。其实,这是一种片面性的理解。

真正的会说话是一种语言的表现艺术,语言表达能力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一般来说,良好的说话能力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忽视这些方面就会对我们说话能力的发挥产生制约作用。比如:衣着、仪容、谈吐、举止等就属于制约说话能力发挥的外在因素。就说举止吧,举止是依靠动作来传达的。人们获得对他人的第一印象,通常并不是通过对方的语言而是通过动作。与一个举止大方优雅的人进行交谈,会使人感到一种享受,谈话双方的距离会在不知不觉中缩短,从而让人在心底产生一种亲近的感觉。

与此相反的是,如果我们和一个大大咧咧或者说话猥琐的人进行交谈,很容易在无形中加重彼此之间的顾虑,从而拉大了双方的距离。因此,非语言因素对说话的能力也发挥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诚然,很多人都比较重视这些,而且有些人说起话来也是伶牙俐齿、滔滔不绝。但是,在解决棘手问题时,只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还有许多制约说话能力的内在因素。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会说话的人至少必备四种素质,就是自信、博爱、责任、奉献;具有五种能力,即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应变能力、分析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具备五种正确的心态,即自尊和珍爱生命、稳定和积极的心态、以苦为乐的精神、勇敢顽强的意志、归属与感恩。当今社会,对于身在职场中的人来讲,要想提高自己的说话能力只有重视内在方面的修养,“会说话”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能言善辩的说话能力,是每位当代的人才都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因而从古至今,似乎总有一些用人者在这个问题上不遭到知名的打击。

历史上的汉文帝刘恒,有一次与主管招待的官儿张释之到上林苑进行观察。发现有个叫啬夫的人特别善于能说会道,便传令张释之,提升啬夫为上林苑总管。

张释之深知此人只会卖弄嘴皮子,没有真才实学,就进言文帝说:“秦国重用的谋士,个个能言善辩,却没有几句实话,皇帝不得不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往外放。陛下只看到啬夫会说话的能力好,就提升他,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恐怕天下那些扯顺风旗的人,光卖嘴皮子,都不干实事了。”

文帝听取了张释之的意见,取消了任命。

汉武帝当政时,将一个善于夸夸其谈的游民主父偃,一年内四次提升,让其当上了中大夫。而最终的结局是,此人在朝事上只会高谈阔论,在私下里却干了很多坑人误国的事情,到最后他当然要掉脑袋了。

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学会能言善辩,通过自己的三寸之舌,征服整个世界吧。其实说话技巧,同许多事情一样,会说话不完全是天生的,后天的锻炼也是尤为重要的。只要方法得当、持之以恒,任何人都能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