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好口才受益一生:跟随名嘴学说话
16532600000013

第13章 说好难说的话:学习名嘴如何提出批评和建议(2)

罗西尼&直言曲达避锋芒

批评的话可以直话曲说,因此有时候我们需要委婉地指出对方的错误,给对方一个台阶下。

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全名是焦阿基诺·安东尼奥·罗西尼,出生于意大利佩萨罗,逝世于法国巴黎的一位意大利作曲家,他生前创作了39部歌剧以及宗教音乐和室内乐。其中他的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是十九世纪意大利喜剧的代表作。同时,根据德国席勒的同名诗剧写成的歌剧《威廉·退尔》也是浪漫派歌剧名作,此剧的序曲是音乐会上经常被独立演出的器乐名曲。

罗西尼是19世纪著名的意大利作曲家,他在说话艺术方面,最显著的特点就是:直言曲达。

有一天,一个作曲家拿着一份拼凑的手稿来请教他。演奏过程中,罗西尼不停地脱帽。那位作曲家很奇怪,就问他是不是房间太热的缘故。

罗西尼回答说:“不,我有见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阁下的曲子里,我碰到了那么多的熟人,不得不连连脱帽。”

于是,这个作曲家一下子就明白了罗西尼的意思,同时也给这个作曲家必要的颜面。

故事中,罗西尼巧妙地说“那么多熟人”来比喻这个作曲家的曲子缺乏新意,抄袭太多,比较委婉含蓄地向对方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既不伤情面又达到了目的。

当然,批评也要就事论事,一是一,二是二,哪儿疼医哪儿,不能揭他人伤疤,翻旧账,或夸大其词,借机整人;也不能因一时一事的错误就将他人的过去全盘否定,或形成限定现象,认为此人“朽木不可雕”,更不能当面断定此人“不可救药”。利用巧弹弦外之音的批评方式,别人是乐于接受的。因为这种批评方式在不动声色之间便令对方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那么怎样直言曲达的进行批评,避免锋芒,不至于伤人呢?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委婉暗示。相信任何一个人面对直接批评时,内心的第一反应都会不舒报,因为批评就是变相的惩罚。如果能够直言曲达,采用暗示的方法,用糖衣裹着苦药丸,利用含蓄的、委碗的方式,更能达到批评的最终目的。

社交谈话中,每个人难免会因为一时的糊涂而犯错误,这就需要批评者在批评时把握分寸:既要提出对方必要的错误,又要给对方留面子。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在批评对方时,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所避讳的敏感区,避免让对方当众出丑。

批评对方在必要的时候,可巧妙地用“弦外之音”暗示一下他的错处,使他产生一种压力。但也不可过分,只要点到为止就可以了。请看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客人去参加宴会,见主人招待他却没有菜肴,便向主人要来一副眼镜,说自己的视力不好,看不清桌子上的菜。戴上眼镜后,大谢主人,并称赞主人太破费了,弄了这么多的菜。主人道:“也没什么菜,怎么说太破费呢?”客人说:“满桌都是,怎么还说没菜呢?”主人说:“菜在哪里?”客人指指盘内说:“这不是菜,难道是肉不成?”

这位客人面对主人的吝啬不好直接说,却转弯抹角,用几句妙语批评主人的吝啬,实在值得回味。既表明了自己的不满,又讽刺了主人的小气。

批评不同意随意的发脾气

日常的交谈中,身边的朋友因为一时的失误而犯错误时,我们最好不要当众批评他,让他下不了台,而需要委婉地指出对方的错误,给他一个台阶下,让其心甘情愿地改正错误。要知道,批评和发脾气是两回事。很多时候发脾气不但无助于批评的效果,往往还会将事情弄僵,因此一定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而是应该采用间接或是委婉的暗示来表达自己的批评,从而达到自己的效果。

贾诩&忠言未必要逆耳说

忠言逆耳往往容易遭到拒绝,因此我们需要把忠言“顺耳”地表达出来,以求达到说话效果。

贾诩(147~224):字文和,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三国时期魏国著名军事家、谋士。三国时期被称为毒士,鬼才,善用计谋,被称为三国最聪明的人之一。

贾诩少时并不出名,只有当时名士汉阳阎忠异之,说贾诩“有良(张良)、平(陈平)之奇”(《三国志·魏书·贾诩传》)。他最先是在李傕帐中任谋士,后又成为张绣的谋士。据说,张绣曾在宛城用贾诩的计策打败了曹操,张绣兵败后他又劝张绣和自己都归降曹操。曹操在官渡战袁绍、潼关破西凉马超、韩遂等地区时,都用贾诩的奇计。曹丕称帝后,官封贾诩为太尉、魏寿亭侯。

《三国志》中有一个有趣的事:曹操的儿子曹植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很受曹操的宠爱。因此曹操便想废除长子曹圣的世子地位,而改立曹植为世子。

有一天,曹操叫来谋士贾诩,屏退左右,向贾诩说起勤己打算废玉立植之意,并问贾诩:“你说说你的看法。”

事实上,贾诩并不想参与曹操的家务事,然而曾操硬是非要让他说出个意见。贾诩心中是不怎么赞成改立世子的,但是他深知直截了当地否定曹操的心愿当然不行。

曹操见他半天不说话,便问道:“和你说了半天,可你却不回答我的问题,原因是什么呢?”

贾诩慢悠悠地回答说:“臣在想一件事,由于目前还没有想通,所以没能及时回答您的问题。”

曹操听着奇怪:“什么事情如此为难,说来听听!”

贾诩沉思半晌,回答道:“我在想袁绍和刘表父子的事呀!”

袁绍和刘表都是东汉末年称霸一方的豪强,袁绍因为非常喜欢小儿子袁尚,便让他代替了长子袁谭做了世子。

袁绍死后,袁尚、袁谭两兄弟各树一帜,互相争斗,自相残杀,最后都被曹操灭掉了。刘表也因听信妻子的话,便废掉了长子刘琦,改立小儿子刘综做继承人,最后也被曹操灭掉。

曹操听了贾诩的话,马上明白了其中的含意,赞赏地点了点头,哈哈一笑,从此再也不提改立世子的事了。

这个故事中,贾诩而是间接点出袁绍、刘表两个废长立幼而最终又被曹操攻灭的人,这就在暗示曹操废长立幼终不可取,既巧妙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又不明确地说出来,让曹操自己去领悟,去意识自己的错误,这无疑是最高明的顺耳忠言,贾诩的高明之一处就在于“只引水不开渠”,这样既表达自己的意思,又绝不会让自己陷入是非之地,更不会让对方有丝毫的反感。

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谓千古训条。的确,治病须不怕吃苦药,这样才会发挥疗效,达到治病的目的。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有许多的良药已经不再苦口了,比如,把驱除蛔虫的药做成宝塔糖,孩子们更容易接受了;将苦涩的药粉外加上糖衣或制成胶囊,既可以免除患者的痛苦,又能达到治病的效果……由此可见,如今的“良药”完全可以“不苦口”,而且还能变得甜甜的,从而像巧克力一样让人喜欢,忠告也应该这样,“忠言”未必逆耳。

其实,忠言顺耳的漂亮话不止这一种,生活中还可以使用其他简单有效的方法,比如:改变语言表达的方式;运用比喻、夸张或幽默的说法等都可以尝试,总之,在生活中,我们欢迎忠言,更应该给人以忠言。

相信:大家在接受批评时,都喜欢不太逆耳的忠言。有鉴于此,我们应该学会把忠言变得“顺耳”,但是并非所有的“顺”有它的适用条件:

1.让忠言顺耳,首先批评者要做好样子

这就是说,自己在批评别人时,最好不要热衷于“五十步笑百步”,相信这样的忠言就没有说服力。人们常说的“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2.不要进行比较

如果我们用人与人对比的方式提出自己的忠言,往往是拿别人的长比他的短,这样容易伤害他的自尊心,还容易让对方产生反抗之意,你的忠言也就成了“废话”。

3.选择适当时机

说话需要讲时机,说忠言也是如此。进谏忠言的时机很重要,有时它甚至能左右你的说话效果。一般来说,人在心情平静,没有紧急的事情等着处理时最容易接受别人的建议,这时正是你说出忠言的好时机。

4.选择合适的场合

一般来说,说“忠言”时,最好避开第三者,以一对一方式进行,以免让他产生当众出丑或尴尬的感觉。

忠言顺耳:马来西亚柔佛市的公路旁有这样的警告牌

“阁下驾驶汽车,时速不超过30公里,可以饱览本市美丽的景色;超过60公里,请到法庭做客;超过80公里,欢迎光顾设备最新的急救医院;超过了100公里,祝君安息吧!”

这样的“警告”让人读后倍感亲切,想必在那里开车的司机看到这则警告后,都会自觉减速的,既温馨又不失严肃,它收到的效果自然也比我们那些枯燥乏味、陈年老套的“超速罚款”、“时速不超过每小时30公里”、“禁止超速”要好得多。

孟子&批评也要摆事实

空洞的批评和说教相信很少有说服力的,然而摆事实讲道理式的批评效果就会好很多。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山东邹城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师承子思(一说是师承自子思的学生),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弟子游说各国。但是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退隐与弟子一起着述。有《孟子》七篇传世,篇目为:《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

战国时期农家学说的代表人物许行主张人人自食其力,一切事情都要自己做,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求人。这从根本上就否定了社会分工。因此他和弟子等数十人都穿着粗布衣,靠打草鞋、织席子来维持生活。有个叫陈相的人本来信奉儒家思想,但一见到许行,便改换门庭,开始信奉农家学派了。

有一次,陈相遇到孟子便竭力宣扬农家思想。

他说:“我认为许行先生的观点非常有道理,凡是贤明的君主都应与百姓一同耕作,自己亲自做饭吃,同时兼理朝政;如果不能自给自足,怎么能称得上是贤君呢?”

孟子就问道:“那么许先生是否一定是自己种粮食然后自己做饭吃吧?”陈相回答说“是的”。

孟子又问:“那么许先生一定是自己织布做衣服吧?”陈相说:“不是,许先生穿的粗布衣服是用麻做的粗布衣服。”

孟子又问:“许先生戴的帽子是他织布做的吗?”陈相回答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又问:“许先生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做帽子呢?”陈相说:“怕耽误时间,妨碍耕种。”

孟子又问:“许先生用锅做饭,用铁具耕地,这些都是他亲自做的吗?”

陈相回答说:“不是,也是用粮食换来的。”孟子因此说:“如果许先生用粮食去换锅、农具,这不能说对陶工和铁匠有所妨碍,那么陶工和铁匠用器具去换粮食,又怎么能说他们对农夫有所妨碍呢?何况许先生主张自给自足,那他为何不自己亲自做陶器和铁具,一切东西只从自家里拿来用,又为何忙忙碌碌地拿粮食与别人交换呢?”

故事中,对于陈相向他宣扬的观点,孟子并没有直接批评说是不对的,而是用设问诱导的方法,一步步摆事实讲道理,将许行的观点驳得体无完肤,但却又合情合理,让陈相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了孟子的批评意见。

世界上的事情往往如此,捷径总是最短的路,最有效办法常常是最简单、最基本的方法。其实,有时候直接将对方的缺点、错误指出来,反而是避免伤人自尊心、避免双方误会、避免使人产生逆反心理等的最好方法,往往能达到批评者预期的效果。

我们常常说,批评别人要摆事实,讲道理。但实际上,很多人在批评他人时常常是过于重视讲道理而忽视了摆事实。其实,批评他人无须迂回曲折、绕山绕水地暗示一番,只要能巧妙地用事实轻轻一点,就能达到效果。

批评对谁来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批评宜以理服人,摆事实,讲道理。如果你一味地挖苦污蔑,或者以对方的缺陷为笑柄,过分地伤害他的自尊,往往会适得其反。即使他原来有自知之明,也难免会敝帚自珍。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会犯错。在错误面前,你可能会忍不住大发雷霆。狂风暴雨过后,你可能会沮丧的发现,你的“善意”并没有被对方所接受,甚至换来的结果可能让你追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