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是一位名将,既然身为名将,除了骁勇善战以外,与士兵同甘共苦,在士兵中享有崇高威望,也是他成功的重要方面。吴起在军队中总是和下级士兵们同甘共苦,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食物,睡觉时不铺席,行军时不乘车,自己备粮食,并且主动分担士兵的苦恼。有一次,一位士兵在阵前因为生了肿瘤而痛苦不堪,吴起见状毫不犹豫地用口将其肿瘤内的脓汁吸出。那位士兵和在场的人都感动不已。
后来,士兵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忽然放声痛哭起来。旁边的人觉得很奇怪,就问她:“你的儿子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士兵,却蒙吴将军亲自将他身上的脓吸出来,你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反而伤心地哭泣呢?”那位母亲回答:“先夫早年也是蒙吴将军不弃,吸取他肿瘤里的脓,从此他跟随吴将军四处打仗,以此报答吴将军的大恩,最后终于死在战场上。如今吴将军又为我儿子吸出脓汁,这不是说明我儿子也将步他父亲的后尘吗?这叫我怎么不伤心呢?”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在吴起“爱兵如子”的情感感召下,他与敌军交战时,都是每战必胜。将士们个个尽心竭力,效命疆场,为吴起带来了不少荣誉。
敢问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乐于助人,多主动帮助别人,会不断增加感情账户上的储蓄。在工作上,在生意中,在交际时,对别人多一份相知,多一份关心,多一份相助,当你求人办事时,谁还会拒你于千里之外呢?
中国有句俗话:无事不登三宝殿,言外之意是有事相求来了。其实这正是台下工夫不到家的一个明显例子。会处事的人常常无事也登三宝殿,维系感情。但不少人办事时抱着“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态度,把对方看成受伤后的拐棍儿,身体康复后随手扔掉。这种人大多数会被别人抛弃。当他求人帮忙办事时,相信没有人愿意帮助他。
因此,如果人人在平时与他人交往中多重视些感情投资,多增加些感情充实,天长日久,办事自然就会顺利。
6、凡事不可太较真
有这样一个故事:孔子东游列国,有一天看到有两个猎人在指手画脚,好像为了一件事而争论得面红耳赤,唾沫横飞。
孔子便询问他们在争论什么,原来为了一道算术题。矮个说四八三十二,高个说四八三十三,各持己见,争论不朽,以至于几乎动起手来,最后二人打赌请一个圣贤做裁判,如谁的答案正确,对方就将一天的猎物给胜者。这时孔子来到他们跟前,二人请圣人裁定。孔子竟然叫认为矮个儿将猎物给高个猎人。高个拿着猎物走了,矮个不解,气愤的说道:“四八三十二,这是连小孩都不争论的真理,你是圣人,却认为四八等于三十三,看样子你也只是徒有虚名啊!”
孔子笑道:“你说的没错,你坚持真理就行了,干嘛要与一个根本就不值得认真对待的人讨论这种不用讨论也再明显不过的问题呢?”
矮个猎人似有所悟,孔子拍拍他的肩膀说道:“那个人虽然得到了你的猎物,但他却得到了一生的糊涂;你失去了猎物,但得到了深刻的教训!”
矮个儿猎人听了孔圣人的话点了的点头。
生活和工作中有不少场合,你不要去认真,不能认真,更不能较真。相反,你避开风头和锋芒或反其道而行之,矛盾反而迎刃而解,气氛一下子会完全改变。做人不要太较真,也不要太任死理。
人活在世上难免要与他人打交道,对待他人的过失、缺陷,宽容大度一些,不应吹毛求疵、求全责备,可以求大同存小异,甚至可以糊涂一些。如果一味地要“明察秋毫”,眼里容不得沙子,过分挑剔,连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去论个是非曲直,整个输赢来,别人就会日渐疏远你,最终自己就变成了孤家寡人。
凡是会做事的人,无不具有海纳百川的雅量,容别人所不能容,忍别人所不能忍,善于求大同存小异,赢得大多数。他们豁达而不拘小节,善于从大处着眼;从长计议而不目光短浅,从不斤斤计较,拘泥于琐碎的小事,多数人仅仅是在一些小事上较真。
有一天,吴鹏去参加一个朋友的宴会。宴会中,坐在他右边的一位先生讲了一段幽默故事,并引出了一句话,意思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并提到,他所引用的那句话出自《史记》。吴鹏一听,这位先生肯定说错了,因为他知道它的出处。为了在众人面前表现自己,吴鹏马上纠正了他的错误。那位先生立刻反唇相讥:“什么?出自《三国演义》?不可能!绝对不可能!”当时的场面令那位先生很难堪,一时下不来台,不禁有些恼怒。
当时吴鹏的一个老朋友也坐在他的身边。他的老朋友是研究《史记》的学者,于是吴鹏就向他求证。他的老朋友在桌底下轻轻地碰了他的脚,暗示他,说:“吴鹏,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这句话是出自《史记》。”
在回来的路上,吴鹏对他的老朋友说:“你明明知道这句话出自《三国演义》,怎么说成是《史记》呢?”
“是的,当然。”他的老朋友回答:“可是你要知道,我们是宴会上的客人,为什么非要证明他错了?为什么不给他人一点脸面?凡事不可太较真为好”
其实,生活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小错误无伤大局,那就没有必要去理会它。做人不能太较真,认死理。太较真了就会对什么都看不惯,连一个朋友都容不下,把自己同社会隔绝开。
桌面很平,但在高倍放大镜下就是凸凹不平的黄土高坡;居住的房间看起来干净卫生,当阳光射进窗户时,就会看到许多粉尘和灰粒弥漫在空气当中。如果每天都带着放大镜和显微镜去看东西,恐怕世上没有多少可以吃的食物,可以喝的水,可以居住的环境了。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看别人,世上也就没有美,人人都是一身的毛病,甚至都是十恶不赦的大坏蛋了。
要真正做到不较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需要善解人意的思维方法,不妨在小事上糊涂些。
例如:对长辈,尤其婆媳间,做儿女的就要糊涂一点,遇事别较真。老人说胖点好,富态!你糊涂一笑,老人很高兴。如果相反,较真,抬杠,定说减肥是时代潮流,并要老人也来个减肥。老人非气得绝食不可。老人面前没真理,或说老人正反都是理,正是做儿女应有的做事方法。夫妻间,更要小事糊涂,不较真。对方回家晚了一会,晚自有晚的理由,不应定要追究审讯,并且怀疑对方陈述的理由,非让对方按自己的猜测承认点什么,结果一方生气一方窝囊,这饭怎么吃?连起码的信任都没了,怎么再谈夫妻情感?如此下去,家成了地狱,原本没外遇的也要外遇一下了。要知道,小事糊涂正是信任和理解的体现,怀疑外遇是要有证据的,有了证据才可较真,没有证据必须小事糊涂。
家是用来讲爱的地方,不是用来讲理的地方。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和稀泥,当一个笑口常开的和事佬。有位智者说,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也懒得回,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短暂而宝贵,还有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快的事情去浪费时间呢?提倡对某些事情不必太较真,可以“敷衍了事”,目的在于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自己认为值得做的一些重要事情。
做任何事都不应太较真,扳死理。有句古语说得好:“水至清则无鱼”,凡事太较真,事情只会越办越难,越办越糟,最后落得什么事情都做不好,什么事情都那么难办。怎样做事是一门学问,做事不可太较真便是其中一理。这正是有人做事顺利,有人做事难上青天的原因之所在。
事情千变万化,最完美的做事方式是随机应变、灵活多样。凡事死钻牛角尖、只认一个理儿,最终免不得处处碰壁。
7、懂变通莫偏执,凡事不钻牛角尖
在现实生活中,你可能遇见这样一种人:不管在什么场合或对什么人,都喜欢表现出与众不同,好像要专门与人作对似的,你说东他偏说西,你说南他偏说北。比如,你说做人要讲道德,要有良心,他就会说:“良心多少钱一斤?杀人放火有马骑,烧香磕头受人欺。”你要说谨慎做人,小心做事,他就会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宁让撑死,也不能做个饿死鬼。”无论你说什么,他都会找出一些例子来反驳。你明明说的是普遍现象,他就找出一些个别的事实来对付你;你要说已经成为事实的例子,他就找出一些可能发生的事情对付你。
这种人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性格偏执,做事喜欢认死理、钻牛角尖。这种人看问题比较片面、偏激,遇事爱钻牛角尖,不能全面、客观、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常常明知自己的论据不足,但为了维护自尊,往往固执己见,坚持错误思想,把教育者的教诲、劝说、批评、告诫看成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出现在口头上加以回驳、在行动上加以对抗的逆反心理。
做事偏执、爱钻牛角尖,不仅普通人常犯这样的错误,而且一些有名的成功者也有这样的毛病,如北宋的政治家王安石就是其中的一例。有这种毛病的人,往往做事都不是很顺利,常常以失败而结束。
王安石,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从1069年到1085年的16年间,王安石及其追随者在神宗皇帝的大力支持下,倡导变法,革除积习,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可惜这次变法前后跌宕起伏极大,致使朝臣长期相互倾轧,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王安石变化之所以失败了,是因为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有一个原因是人为方面的,那就是王安石性格偏执,做事爱钻牛角尖,认死理。以致在实施变法的措施时表现出种种的偏激行为,给其人际沟通及合作带来极大的阻碍。
公元1071年,即熙宁四年,开封知府韩维报告说,境内民众为了规避保甲法,竟有“截指断腕者”。宋神宗就此事问及王安石,不想王安石竟回答:“这事靠不住。就算靠得住,也没什么了不起!那些士大夫尚且不能理解新法,何况老百姓!”神宗皇帝听了颇为不悦地说:“民言合而听之则胜,亦不可不畏也。”王安石听了仍是不以为然,因为在他看来,就连士大夫之言都可不予理睬,更何况是什么民言!王安石如此极端看问题,难怪人们都称他为“拗相公”。
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独断专行,不容异见,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这当中有人原来是他的靠山,如韩维、吕公著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阳修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韩琦等人;也有人原来是他的朋友,如范缜、司马光等人。虽然他们都是一时俊杰,朝廷重臣,却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直到公元1086年二人同年去世为止。
由于王安石这种偏执的人格,不善听取不同意见,因而树敌过多。这不但陷自己于不利境地,也累及神宗皇帝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来完成变法大业,结果只能以失败而收场。
王安石的变法失利告诉后人:欲改变社会,必先改变自己。一个人格偏执,做事与别人不配合的人是无法完成大业的。说到底,一个做事爱钻牛角尖、爱认死理的人,何以包容天下,礼服众心呢?!
这种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并十分敏感,固执己见,自命不凡。此外,人格偏执的人,还十分缺乏同理心,不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易将错误推诿他人或种种客观原因。凡此种种,都会使当事人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出种种的偏向、偏见、偏信、偏好、偏激行为,并给其人际沟通及合作共事带来极大的阻碍。
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不会孤家寡人,都需要与他人合作共事。如果做人做事都斤斤计较,认死理,过分挑剔,容不得人,别人也会与你拉开距离,最后你只能关起门来做“孤家寡人”,成为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异己分子。
人生短暂,时间宝贵,人人要做的事情太多,不必为一些事钻牛角尖而浪费时间。其实,大多数人做事都知道自己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该认真和什么事不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但是,爱钻牛角尖的人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如果一个人做事不偏执,凡事不钻牛角尖,他就可以腾出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去做该做的事,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
人们常说:识时务者为俊杰。一个人做事、做人要懂得变通,不偏执,不认死理,不钻牛角尖。凡事顺应时代的潮流,做人做事懂得圆滑和变通,不做无所谓的牺牲,不做那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傻瓜,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合理变通,这就是会做事的人比你更会变通的高明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