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你为什么找不到好工作:走出求职面试的52个误区
16511800000015

第15章 求职方法误区(2)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一部分求职者仍在茫茫然不知所为,花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就业。问起他们原因,多半是回答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或是根本就找不到工作,但也有人说,根本就不想干,反正家里也不缺这几个钱。

初听到这些回答,确令人瞠目结舌,但只要细想,我们便不难窥探出求职者就业心理的一丝端倪。若将这部分人粗略分类,大致为以下三种:

◆“高不成,低不就”者

这部分求职者往往是较优秀的毕业生,他们将起点定得很高,从一开始便给自己设置了一道很高的台阶,对工作挑挑捡捡,一味地考虑自己的条件、爱好、兴趣。对那些没有达到目标的工作是弃之不顾,符合要求的工作,却又竞争不过别人。于是,就在这样寻寻觅觅的过程中,“大事做不来,小事不来做”,就业终成一纸空谈。设置就业的台阶固然是好,但台阶若太高,往往一开始是难以跨越的,跨越它需要一个过程、一段时间。所以,与其在台阶下徘徊,倒不如从最初就量力而行,制定一个适合自己的高度,先就业后择业。只要有了良好开端,还愁没有腾飞的机会吗?

◆“瞻前顾后,三心二意”者

心理学家认为,做事经常犹豫不决者,通常是缺乏自信的人。由于这部分大学生既非毕业于名校,又非优秀的毕业生,因此常会缺少自信心,所以在面临工作的选择问题上,三心二意的毛病更是屡见不鲜。既想要这份工作,又觉得那份工作也不错,或者干脆抱着再等一等看有没有更好的态度,其结果往往是就业机会在左顾右盼中丢失了。常言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隔一山看另一山更美”只会让你错失眼前的风景。

◆能力、综合素质较差者

这部分求职者通常是读死书的书呆子,虽然和别的大学毕业生一样走出的大学门槛,但无论是个人能力,还是处事经验都逊于他人,而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往往最忌讳徒有其表者。有知识不会运用就像是不会使用武器的士兵。试问,在战场上,这样的士兵又岂有不败之理?曾看过这么一则报道,某大学英语专业毕业生,毕业后到一家外企面试,哪知面试结果令人大跌眼镜,英语专业毕业的他,却无法说上一句流利的英语,这实在不能不让人惊叹!面试的结果自然可想而知。

当今时代,老板用人的最大原则当然是要为他创造利润,而不是请来侍候的,因此他们更喜欢那种积极主动并富有挑战精神的求职者。在我们周围,也可以找出很多勇于毛遂自荐的人获得成功,而那些怯于自荐或坐等其成的人则只能在原地踏步的例子。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再也不是那种“待价而沽”或等人“三顾茅庐”的时代,如果不主动出击,让别人看得到你,知道你的存在,知道你的能力,你就有可能“坐以待毙”或错失良机,至少你获得机会的可能性就小。

即使有了工作,也不能就此满足,应该发挥毛遂自荐的精神,推荐自己去做某件工作或担任某项职务。不过热门的职务和工作竞争者较多,这种毛遂自荐的效果不会太大,但总比闷声不响好。这里还有一种情况建议你去毛遂自荐——面对困难的工作。

如果你有能力,可自告奋勇地去挑战那种人人避之惟恐不及的工作,在别人都不愿意做的时候,你的毛遂自荐正好可以显示你的存在,如果战则成功,你当然是惟一的英雄!如果失败,也学到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也不会有人责怪你,因为本来就没有人愿意去做!

此外,你的毛遂自荐,也替招聘单位解决了难题,他们对你的感激当然不在话下。而最重要的是,这个过程将成为你日后面对更艰难工作的勇气来源,你的作为也将成为人们给你最高评价的基础,光是这一点,就可让你在日后“享用不尽”。

不过求职者在“毛遂自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实事求是

不要吹嘘自己的能力,有几分能力就说几分话,过于吹嘘,别人会认为你说大话,反而给人不诚实的印象

◆事实胜于雄辩

强调自己的能力时,最好有具体的事实,让事实说话胜过你说得口干舌燥

◆以诚为本

如果你没有事实来表明你自己的能力,那么诚恳实在就可以了。

如果你的毛遂自荐没有如愿,千万别灰心丧气,因为你的勇气已在别人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这次失败正是下次成功的本钱。

误区31:选择工作凭“算命”

南京的张小姐经过几年努力,终于拿到研究生毕业证书。由于她所学的是医疗专业,自认为这是一个热门,一开始对那些小医院根本不屑一顾。转眼间几个月过去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张小姐没有找到一家大的医院。南京没有找到,她并没有泄气。于是离开南京,辗转上海、苏州、武汉等地求职。一晃几个月过去了,所去的几个城市并没有给她带来好运。

后来张小姐又回到南京,终于在江宁区一家民营医院找到一份工作。由于她有研究生的这个文凭,这家医院对她非常器重,尽量让她发挥所长。也许是医院肯定了她的能力,不久她的性格就发生了变化。一开始是把身边的同事不放在眼里,接下来连医院的领导也瞧不起了。由于她目中无人,工作中有些问题不能和同事沟通,最终导致一起医疗事故,医院炒了她的鱿鱼。

离开这家医院,她先后又去了另外几家医院,因为种种原因,最终都失去了工作,成了一名高学历的无业人员。

失业后,张小姐在家当起了全职太太。也许是受到的打击太多,她渐渐地变得忧郁起来。一天,在寒山寺门前,张小姐看见有几个算命先生在那里给人算命,她就走了过去。一名留着长须操着安徽口音的老者热情接待了她。张小姐报过生日后,算命先生掐指一算,连连摇头。称张小姐命运不好,才导致工作受挫。最后,算命先生还说现在这种情况才刚刚开始,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如果要想事业一帆风顺,就必须按照他的指示才能消灾,但这得付一笔钱。

张小姐听了算命先生的一席话后,再联想到自己的遭遇,心里非常难过。一天晚上,她的情绪特别恶劣,乘男友外出之际,留下一封遗书后,在自己的房间里上吊自杀。所幸被人发现,送到医院及时抢救,终于挽回一条性命。

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求职者对就业产生了恐惧,并对自己的将来感到很茫然,有些人明知道街上的算命看相不可信,但是为了缓解心理压力,还是选择这种方式。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以下三种原因:

◆对自己没有信心

大学生通过算命来指导自己求职乃至生活、学习和工作,是对自身不负责任的表现。求职者无法得知自己的行为谁负责,因为在学习、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上,有些大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迷茫,一旦感到自己无法掌控自己今后的生活、对未来缺乏信心时,他们就很容易将希望寄托在这些所谓的‘大师’身上,寻求一种慰藉。“不问苍生问鬼神”,试想:一个人既然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还要奋斗干什么,有什么困难去卜个卦就行了。如此安排命运,事实上是对自身的一种极度的不信任,长此以往,就会失去进取心与自信心。

◆教育方面存在误区

“反对封建迷信”是小学生就知道的口号,为何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仍然“求神问鬼”呢?这说明某些高校教育存在误区。家长每年花近万元的费用把子女送入大学,本想让他自强自立成人成才,没想经过几年高等教育后,却开始“求神问鬼”了。所谓“几万辛苦钱,越学越回头”,大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就业市场竞争激烈

大学生算命,就业困难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正是因为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有些求职者才依靠“算命”来推测自己的职业倾向。

参与算命活动的学生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遇到无法解决、完成的现实问题,另一种是对未来感到焦虑,但算命除了心理暗示外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求职者应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待困难和问题,求助一些真正能够给予帮助的专家、团体进行咨询。

心理脆弱是很多毕业生的通病,虽然就业压力以及考研难度逐步增大,但是毕业生用“算命”这种自欺欺人的办法自我安慰、自我减压实不可取。抑郁烦躁,这是很正常的表现,尤其是在被几家用人单位拒绝后,或者在考研复习中遇到困难时,离开父母的大学生想找个人说说话,帮自己出出主意无可厚非,但是如果发展到靠算命先生指点迷津,让“上天”安排命运的地步,让人不能理解。

如果仅仅是娱乐,听听也无妨,但如果学生对算命深信不疑,那就是迷信。迷信带来的危害太多太多:

如果“算”出来的命运很好,很容易使人不努力:“既然上天注定我会找到好工作,我何苦要着急呢?”

如果“不幸”被算命先生说是“命运不济”,则会造成心理上的消极:“反正我再努力也不可能找到好工作,努力也白搭。”

生活中遭遇挫折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意志上的消沉,如果连奋斗的动力都失去了,那么不管你“鸿运当头”还是“命运不济”,结果都只有一个:失败。

所以,求职者不应该根据算命先生的只言片语,草率决定自己的命运,而应该理智对待就业、升学压力,根据专业知识和性格特征、个人能力等综合因素来评价自己,树立起现实的、积极的人生观,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把握自己的未来,掌握自己的命运。

算命是属于民俗学中命理学的内容,没有科学根据。专家提议,学生用算命来缓解心理压力,倒不如多花些时间学习来充实自己。只有通过扎扎实实地奋斗,才会找到合适的个人位置。

误区32:盲目考证

走进大学校园,各类证书考试培训广告充斥着宣传栏空间。四六级、雅思、注册会计师、中高级口译、商务英语、驾驶证、软件工程师……各类证书培训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考职业资格证书,是当前大学生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众多大学生心中的头等大事。

很多大学生为使自己求职的选择机会更多或是增加简历的魅力,纷纷加入考证大军,报考各种证书,如土木工程的学生会报考普通话等级证书和会计资格证书;经济法专业的学生却报考导游资格证书和电子商务师资格证书;而考取驾驶证更是各类专业学生追逐的目标。

然而,某高校的毕业生小靳最近十分苦恼:他考取了众多行业的资格证书,但求职时却不占任何优势,还被一些用人单位认为是学业不专。

大学生考证热主要是迫于工作的压力,多一个证书等于是多了一项谋生的“资本”;而已参加工作的中青年考证主要是“充电”,为将来重新进行职业设计打基础。据某项调查资料表明,参加考证的人中在校学生比例占了50%以上,这从一个侧面表明目前大学教育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着某种脱节,大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大学学习心中底气不足,只能借助于多考证书来弥补,所以目前大学生中时髦的“一张文凭、多种证书”,有一定的合理性。

不过,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们考证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据统计,每种证书考试培训费和考试费从数十元到上千元不等,大学生四年为考证花费平均为两三千元,有的甚至高达近万元。加重了大学生的经济负担还在其次,更主要的是干扰了他们在校的正常学习。南京大学的一位老师认为,证书多并不代表综合素质高,有时恰恰反映了一些学生的浮躁心理,浪费了大学时期宝贵的专业学习和训练机会。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虽说“技多不压身”,但是现在招聘单位对各种证书的热情远没有求职者想象的那么强烈。MCSE、CISCO等专业IT认证等号称“百万年薪的钥匙”在实际招聘过程中并不太吃香,要求计算机从业人员具备以上证书的寥寥无几。而注册会计师、律师资格证等高级证书在毕业生求职过程中也并非必要条件。相反,一些社会认可度较高的基础证书倒给单位留下踏实可用的印象。例如,人力资源专业的毕业生可以选择人力资源师等级考试,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中高级秘书培训和办公自动化认证。

盲目考证是近年来毕业生求职的一个典型误区,大堆的证书未必能成为大学生找工作的筹码,有时甚至反受其害。

某知名国企的人事部主任指出,企业招聘中会参考一些专业证书,如计算机或外语等,但企业也最不喜欢没有针对性的行业资格证书,因为这些证书不能代表大学生本身的专业能力和真才实学。相反还会有一些学生由于频繁考证浪费了时间,也牵扯了过多学习精力,自己本专业的成绩反倒不理想。用人单位并不看重五花八门的证书,盲目考证也会给单位带来为人不踏实的感觉。

大学生考证的进取精神值得鼓励,但要注意千万不要走进误区。各种证书不是大学生求职的筹码,而只是一个参考依据,用人单位看中的还是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发展潜力。学生考证应建立在学业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要专而不乱,更不要耽误正常的学习。

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主任许玫认为:“如果大学生以逃课为代价去搏取一张甚至多张所谓的‘就业通行证’,实际上是在耽误自己的主要学业,因此考证不应该影响正常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本末倒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