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
16505100000291

第291章 登板桥咏洲中独鹤

萧纲

【原文】

远雾旦氛氲,单飞才可分。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溃。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

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

【鉴赏】

板桥,地名,在今南京市西南长江边。此诗作于何年未详,但萧纲被侯景立为皇帝后。形同囚犯,必无可能到板桥一游,故此诗应是他为太子或更前时的作品。

“远雾旦氛氲”,写出江南特色:水乡泽国,晨雾矇胧。氛氲,气盛之貌。由于江中的独鹤是在远处,又为大雾所笼罩,故它的“单飞”,只是勉强可以分辨出来的。“才可分”三字,强调了“远雾”的“氛氲”,体现了诗人观察的细致和状物的精工。

“孤惊宿屿浦,羁唳下江溃”,承上文“单飞”引伸展开。屿,水中小岛。浦,水边。江溃,江边高地。那孤独的白鹤,对自己一晚上宿在洲畔猛吃了一惊,它不由得惊叫起来——那是失群羁处的哀唳之声,它赶紧沿着江边飞去——去追逐昨夜的同伴去了。“宿屿浦”而“孤惊”,“下江溃”而“羁唳”,着意强调独鹤孤单惊恐的神态与伤感凄凉的鸣声,一方面固然是重视词藻的联缀,另一方面也是给咏物增添感情色彩,为下文“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作氛围上的铺垫。

“意惑东西水,心迷四面云”,这二句又紧承“下江溃”。句中的“意”与“心”,为互文见义。独鹤意欲寻觅同群,然而雾色正浓,它不觉迷惑起来—一这白茫茫的江水,该往东还是往西呢?这四周的云雾,又该朝哪一面去穿透呢?独鹤孤寂伤神,心志到了失去常态的地步。从构思的角度说,中间两联颇有特色:前两句将动态感情化,后两句将感情动态化,不仅结构摇曳多姿,而且在诗思上互相发挥,互相深化。从遣词造句的角度说,四句皆属对工整,其中后两句平仄相对,大体和五言律句相似,使我们清楚地看到了从永明体向初唐五言律诗发展的轨迹,值得注意。

“谁知独辛苦,江上念离群”,以直言表示诗意,亦为全诗的收结语。这里使用“独辛苦”、“离群力等字面,依然紧扣题目”“独鹤”。鹤喜群飞,此鹤离群,故而“独辛苦”。此“独辛苦”又是中间两联的总结。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以“谁知”二字领起“独辛苦”与“离群”,其中显然带着萧纲的主观色彩,从字面上看,是对“独鹤”的同情,从更深的层次看,这中间或许还带着萧纲家族生活的阴影。梁武帝共有八子,八子中觊觎权力者大有人在,八子间不存戒心者亦罕见。兄弟虽多而时不免有“独”、“离群”之叹,这或许是萧纲内第1章心隐衷的折光反映吧咏萤

萧纲

【原文】

本将秋草并,今与夕风轻。

腾空类星陨,拂树若花生。

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

逢君拾光彩,不吝此身倾。

【鉴赏】

咏物诗创作在齐梁时成为风气。诗人们不仅歌咏卉木、鸟兽、器物,还将眼光移向小小的虫豸,咏蝉,咏蝴蝶,咏萤火。当然他们并非无所借鉴。前代作者虽然几乎未曾写过这样的诗,却写过这样的赋。即以咏萤而言,西晋傅咸、潘岳就都有《萤火赋》。萧纲这首《咏萤》诗,有些描写当即受到前人启发。但是他写得更灵动,更有意趣。

开头两句写萤火的产生、出现。古代传说夏末秋初时腐草化为萤,故云“本将秋草并”。如今它出现在夜空,在晚风中悠悠地飘荡。“今与夕风轻”的“轻”字用得恰当,它既是形容风,又是形容萤火。读者闭眼一想,便似乎感到初秋微风的吹拂;又似看见暗夜中点点萤火,是那么轻盈可喜。残暑已经消退,清新的秋夜令人多么适意接着的四句描绘萤火的形象。“腾空类星陨,拂树若花生”二句写萤火在庭院中飞舞。说它如星星陨落,已让人感到有趣,不过这意象前人已经用过,如潘岳《萤火赋》说:“嗜似移星之云流。¨‘拂树若花生”则更叫人感到诗人想象之丰富。当然,潘岳也已曾形容道:“熠熵若丹蕊之初葩。”说萤火像初开的红色花朵。但那还只是静态的比喻。萧纲这儿用了“拂”字、“生”字,便富于动态。树丛本是黑魑魑的一片,忽而这里那里闪现出光亮,似乎花儿在顷刻间开放。“拂”字表明那光亮不是静止的,而是轻盈地流动着;那“花”也就乍明乍灭,这里谢了那里又开了,如同节日的焰火。多么奇异的景象!多么天真的意趣!“屏疑神火照,帘似夜珠明”二句写萤火飞进了室内。诗人换了一种写法:不说萤火如何如何,只说他在一片漆黑中看见屏风被神奇的火光照亮,门帘似缀上了颗颗夜明的宝珠。因为闪闪烁烁,不点自亮,所以说是“神火”。诗人那种孩子般的惊喜,流露于诗句之间。

最后两句,“逢君拾光彩,不吝此身倾。”诗人设想萤火虫是很愿意被喜爱它的人所收拾的。它说:如果您愿意拾取我这发光的小虫,那我毫不吝惜自己的微躯。以这种拟人的写法结尾,更给全诗增添了几分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