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汉魏六朝诗鉴赏
16505100000290

第290章 沈玉成潘啸龙晚日后堂

萧纲

【原文】

幔阴通碧砌,日影度城隅。

岸柳垂长叶,窗桃落细跗。

花留蛱蝶粉,竹翳蜻蜓珠。

赏心无与共,染翰独踟蹰。

【鉴赏】

该诗描写傍晚时分的宫苑景色,表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也流露出作者的孤寂心绪。

起首二句,“幔阴通碧砌,日影度城隅”,一上来先展示了主人公所处的时间及其地点,暗扣诗题中“晚日”、“后堂”字面。这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堂上帘幔的阴影正渐渐延伸到台阶上,而城隅的影子也随着晚日在慢慢地移动。这里,作者并不只是简单地交待一下时间,其构思之妙在于诗人借着日色光影的变化写出了时间流逝的动感。“通”、“度”二个动词的使用又极准确、传神地传达出时间流淌的速度,从而将抽象的时间概念转化为触目可见的具象。诗中“碧砌”、“帘幔”等带有特征性的事物也在暗示人们,这就是“后堂”。这样,首二句就为全诗的展开布置了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

紧接的四句是对晚日后堂景色的具体描绘。先看三、四句,“岸柳垂长叶,窗桃落细跗”。这是实写当前所见,且暗点节令。前句是远眺,后句是近瞩。我们随作者的视线朝远处望去,但见岸边柳树成行,枝条低垂不动;回视近处,窗外桃花已经凋零,连花萼也在悄然无声中一片片坠落。时节已是暮春,岸柳犹绿,而桃花正谢,触目所见都有几分萧条、冷落。“窗桃”一句犹如电影中之特写镜头,将桃花开尽,花萼无力坠地的过程细致地展现出来,甚为传神,且益加增添了环境的凄清。“跗”(指花萼)而状之以“细”,可见细微之甚。作者将“落细跗”这一不易为人察觉的细节摄入镜头,固然表现了他深邃的观察力,但从创作心理而言,却分明地透露出作者内心深处的寂寞。唯其无所事事,在孤寂无聊中打发时间,才会使他的注意力集中到那些细微之景上,从而使他的感官异乎寻常地敏锐起来。

“花留蛱蝶粉,竹翳蜻蜓珠。”这二句是用想象、夸张之辞,虚写宫苑景色。蛱蝶即蝴蝶,翅上有粉末。“蜻蜓珠”则是指蜻蜓的头。典出晋张华《博物志》“五月五日埋蜻蜓头于西向户下,埋至三日不食,则化成青真珠”,这二句写热闹过后的残迹,并用先前的喧闹反衬出眼下的凄清。这里曾经是一个充满生趣的世界:有上下翻飞的彩蝶、忙碌飞舞的蜻蜓,而今这一切景象都已消失,庭园里重又归于一片死寂。只有花枝间沾染的“蛱蝶粉”和竹林里掩埋着的“蜻蜓珠”似仍在提醒人们,这里曾一度有过的愉快、热烈的场面和气氛。作者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往昔热闹景象逝去的惋惜和对眼前凄清、冷落气氛的怅惘。

于是,很自然地逼出了最后二句,“赏心无与共,染翰独踟蹰。”至此,读者方始明白,上面所写的宫苑之景都是在暗示主人公的孤寂之感。在诗人看来良辰美景固然美妙,但无人共赏,没有知音,不能不说是人生的憾事。诗人默默地咀嚼着孤寂、落寞的况味,心头笼罩着一层忧郁的阴影,难以排解,只能在踟蹰沉吟中,把一丝淡淡的哀愁寄诸笔端。至此,全诗的脉络始得一个归结,作者也在对晚日后堂景色的描绘中完成了点睛的一笔。

需要指出的是?该诗已具备了五言律诗的雏形。其声律为,“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全诗除第三联与第四联之间失粘外,从总体上说,基本上合律。换言之,全诗是被分成了两首不同格式的五绝,诗的前半部分已完全符合近体诗的格律,后半部分则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重复使用,而这是齐梁体格律诗中经常采用的一种对式律联。这说明萧纲对于声律的掌握已趋自觉,能有意识地做到声韵协调,平仄相对,而且对仗精巧工整,显示了作者纯熟的技巧。诚如许学夷所说:“五言至梁简文而古声尽亡,然五七言律绝之体于此而备,此古律兴衰之几也。”(《诗源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