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智慧全集
16503000000042

第42章 九变篇(4)

情况紧急,杨玄感立刻召好友李密和大将李子雄商议道:“东都援军越来越多,我军处境不妙,二位有何高见?”

李密和李子雄建议说;“洛阳城固兵多,一时攻打不下,如果我们直取潼关,进入关中,开永丰仓赈济百姓,赢得人心,以关中为落脚之地,再伺机东向,争夺天下,未为不可。”

杨玄感觉得他们二人说的有道理,立即撤去洛阳之围,率大军向潼关疾进。

杨玄感大军取潼关必须要经过弘农(今河南陕县)。弘农太守杨智积对属下说:“杨玄感被迫放弃洛阳是因为我方援军即将赶到。如果让他进入关中,以后的胜败就很难预料了,我门应该把他们滞留在这里,待援军来到,一举消灭他们!”

当杨玄感率大军经过弘农时,准备绕城而过,突然,杨智积高高站立在城头,对着杨玄感破口大骂,语言污秽之极,不堪入耳。杨玄感勃然大怒,立即命令大军停止前进,将弘农城团团包围起来。

这时,李密苦苦相劝:“追兵即在身后,此城非逗留之地,小不忍则乱大谋,将军当三思而行!”

“量一小小城池,能奈我何?待我捉住杨智积匹夫,以泄我心头之恨!”杨玄感道。

于是,杨玄感下令攻城。不料,杨智积早有防备,任凭杨玄感火攻也好,强攻也好,弘农城就是岿然不动。一连三天过去了,城未攻克,探马向他飞报:“追兵已经接近弘农!”杨玄感大吃一惊,这才慌忙撤去包围,向潼关进军。

但是,一切都为时太晚。隋炀帝的大军在潼关外追上了杨玄感。杨玄感连战连败,在逃往上洛(今陕西商县)的途中,连战马也倒毙了,余卒尽散,只剩下他和兄弟杨积善两个人。杨玄感又悔又恨,对兄弟说:“我因一念之差,不能采纳忠言,兵败至此,再无脸面见人。你把我杀死吧!”于是,杨积善举剑杀死了哥哥,然后自刎。

同样,古今战场上也不乏处变不惊、从容对敌,从而化险为夷的战例。三国时期,诸葛亮在五出祁山前联合东吴同时攻魏。孙权派荆州牧陆逊和大将军诸葛瑾率水军向襄阳进攻,自己亲率10万大军进至合肥南边的巢湖口。魏明帝曹睿一面派兵迎击西蜀的军队,一面率大军突袭巢湖口,射杀吴军大将孙泰,击溃吴军。

诸葛瑾在途中听说孙权已经退兵,急忙派人给陆逊送去信件,建议陆逊退兵。使者很快返回,告诉诸葛瑾:陆逊正在与部将下围棋,读完信后,只把信件放在一边,又继续下棋去了。诸葛瑾又问陆逊部队的情况,属下回答说:陆逊的士兵们都在两岸忙着种豆种菜,对魏军的逼近并不在意。

听属下这么说,诸葛瑾很不放心,便亲自坐船去见陆逊,对陆逊说:“如今主公已经撤军,魏军必然全力以赴地来进攻我们,将军不知有何妙计?”

陆逊答道;“如今魏军占有绝对优势,又是携大胜之威,我军出战,绝难取胜,自然只有撤退一条路可走了。”

“既然要撤,为何还按兵不动?”诸葛瑾道。

陆逊回答说:“敌强我弱,我军一退,敌人势必掩杀过来,那种混乱局面,不是我、你能控制了的。我的想法是这样……”陆逊屏退左右,悄声说出了一条计策,诸葛瑾听后,赞叹不已。

这样,诸葛瑾的顾虑解除了,便辞别陆逊回归本营。诸葛瑾走后,陆逊从容地命令军队离船上岸,向襄阳进发,并大肆宣扬:不攻下襄阳,誓不回兵。

听说陆逊已弃船上岸,向襄阳开来,魏军统帅立刻调集人马,准备在襄阳城外迎战吴军。一些将领对陆逊是否真的进攻提出质疑,但魏军统帅早已接到密探的报告,说陆逊的部队在两岸种豆种莱,毫无撤退之意,魏军因而统一了认识,全力备战,以给陆逊毁灭性的打击。

果然,陆逊率大队人马向襄阳挺进。但是,行至中途,陆逊突然下令停止前进,并改后队为前队,疾速向诸葛瑾的水军驻地撤退。诸葛瑾离开陆逊回到水军大营后,早已把撤退的船只准备妥当,陆逊的将士一登上船,一艘艘战船就满载将士们扬帆驶返江东。

魏军等了很长时间也不见陆逊的影子,当他们发觉上当,挥师急追时,陆逊全部人马已平安撤走,魏军追到江边,只好望“江”兴叹。

古代的将帅们深知自己肩负使命的重大,为了克服自己脾气暴躁的弱点,专门制做了“制怒”、“忍”等各种匾额,或者挂在正屋中,或者放在案头上,时时警告自己,提醒自己。战争的胜败系于将帅,企业的兴衰系于领导。一个喜怒于色、缺乏良好个性修养的领导是导致一个企业经营失败的最大潜在危险。

被人称为台湾“经营之神”的塑胶大王王永庆,他出身贫寒,靠当米店小老板起家,积累了一笔财产。50年代,台湾政府意图发展塑胶工业,并派懂化学工业的企业家何义出国考察。何义考察回国后,认为在台湾生产塑胶,根本无法与日本竞争,悄然隐去。此时,王永庆对塑胶还一窍不通,但他认为台湾岛各地都有烧碱生产厂家,可为塑胶粉的生产提供丰富的氯气资源,而且,塑胶市场前景不可估量。

后来,王永庆排除各方干扰,与人合作,创建了台湾第一家塑胶公司。王永庆的塑胶公司以月产100吨的速度投入批量生产,但台湾的月需求量只有20吨,产品大量积压。股东们担心自己的投入会白白抛入大海里,相继要求退股。王永庆狠狠心,倾尽家产,购下所有产权,独家经营。他的对策是:增加产量,降低成本和售价,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客户。

但是,市场上的日本产塑胶粉价格很便宜,质量也不比他的差,所以,王永庆的产品始终在仓库里堆积如山。“难道真的像何义预言的那样,只有死路一条?”王永庆被逼上了绝路,他也曾想把产品运出去,但台湾不过是一个孤岛,远程运输,昂贵的费用就掏不起。看来,出路还只能在台湾岛上。

于是,王永庆决定“再建一个塑胶加工厂!”换句话说,就是:我就是市场。他把塑胶“卖”给自己的塑胶加工厂,然后出售塑胶成品。

王永庆的惊人之举得到了台湾有识之士的支持,他很快筹集到足够的资金创建了一座规模可观的塑胶加工厂,并更新了塑胶厂的设备。

当塑胶加工厂投产后,两厂互补的生产优势立即大放异彩。王永庆独占了台湾的塑胶市场,无人可与他匹敌。受此启发,王永庆发现塑胶业与木材业结合,市场更为广阔,于是他又先后建立了“新茂木业有限公司”、“台湾化学纤维有限公司”,开始生产新颖、别致、利润大的特种工业品。1973年,世界性石油危机中断了台塑基础原料的供应时,王永庆果断地在海外投资建成全球最大的轻油裂解厂,使自己的台塑集团再不为基础原料的供应而担心。

目前,王永庆的台塑集团总资产近40亿美元,拥有4万员工。

面对着事业中的“转变”,当你因为某些客观条件的限制而感到力不从心的时候,是沉着冷静,越挫越勇,还是自乱阵脚,望而却步,这是一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分水岭。

王永庆在事业低潮期表现出的胆识与气魄,使他成为名震海内外的台湾“塑胶大王”。正是处变不惊、从容应对的良好素质,才使他立于今天的不败之地。

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对自己不利的突发事件。变乱临头,惊慌失措,绝对不是改变乱局应有的态度。面对变乱,首先要镇定下来,接受这种局面,然后再想办法扭转它,少帅张学良就是这么做的。

1928年,张作霖在直奉战争中作战失败,由北京乘火车退往东北沈阳。由于张作霖未能满足日本侵占满蒙的全部要求,日本帝国主义对张作霖极为不满,决心除掉他。6月4日清晨,张作霖乘专列经过京奉路和南满路交叉处的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的炸弹炸死。

这天,恰巧是张学良的生日。张学良正和杨宇霆、孙传芳及军团部高级幕僚们在北京的寓所万宇廊聚会,接到奉天密电,得知父亲被炸的消息后,张学良悲痛欲绝。他知道事关重大,绝对不能慌乱,故表现得十分镇定。此后十几天,他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充分表现了张学良处变不惊的个性。

首先,张学良同杨宇霆等人进行商议,将所辖部队的撤退细节一一作了妥善安排,并把自己的军团部安全撤退到滦县。然后,他把军团的指挥权交给杨字霆,自己则秘密地从滦县乘车,启程返回奉天。为了掩人耳目,防止日本人再搞阴谋加害自己,他特地剃了发,换上灰色的士兵服装,化装成伙夫模样,乘坐普通的闷罐军车,安全回到奉天帅府。

返回奉天后,张学良见到父亲被炸的惨状,伤心至极,号啕大哭。但由于他刚到东北,一切事情均未安排妥当,如果消息外露,可能会引起动荡和混乱,日本人则会乘机混水摸鱼,张学良忍住悲痛,决定密不发丧,对外只是谎称张作霖虽然被炸受伤,但并无生命危险。他严禁闲杂人员进入张作霖卧室,每天仍令厨房给张作霖“开饭”,令医生给张作霖“换药”,不露一点破绽。日本人虽然多次派人设法打听,但都被巧妙应付过去。张学良将各方面的事情都作了精密安排之后,才于6月21日正式给父亲发丧。7月4日张学良继承父业,任东北保安司令。

日本人本想通过制造皇姑屯事件,除掉对其已无大用处的张作霖,乘张作霖死后引起的混乱,攫取更大更多的利益。他们估计年轻气盛的张学良可能会急于为父报仇,而使东北陷入混乱,日本就可趁火打劫,出兵东北,用武力彻底解决问题,哪知张学良竟能如此处变不惊,冷静地处理了这一突发事变,稳定了东北局势。张学良以自己的智慧挫败了日军的阴谋,摆脱了危机。

临变有制,通达权变,这是大智之人才能为之的事情。很多人不知随机应变,不知如何面对眼前的变故,所以会受到变故的打击。临变不慌,机智应变,才是应对变故的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