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子兵法智慧全集
16503000000036

第36章 军争篇(3)

战国时期,赵惠王刚死,孝成王继位,由他母亲赵太后执政。就在这多事之秋,秦国派出大军攻打赵国,赵国接连丢掉三座城池。万分危机之时,赵太后派使臣去齐国求助。齐王回话说,兵可以出,但必须以惠文王,即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赵太后听说要以自己的小儿子做人质,脸色顿时变了,立刻拒绝了齐国的要求。

秦国见齐国按兵不动,更加猖狂,赵国危在旦夕。众大臣焦急万分,纷纷出面劝说赵太后让长安君去做人质,赵太后越听越生气,说:“谁要再提让我儿子去做人质,我就往他脸上吐吐沫!”

众大臣退到一旁,不再说话。沉默了好久,老臣触龙慢慢地走了上来。赵太后心想,这又是一个来劝说的,她的火直往上蹿:“好吧,可别怪我不客气!”赵太后一脸怒容,目光逼人,昂首立在那儿。

触龙走到赵太后面前,歉疚地说:“老臣的脚有毛病,走不快,常常自我原谅,不知太后身体可好吧?”赵太后见触龙不是来劝说自己让儿子去齐国做人质的,便回答说:“我是以车代步的。”触龙又问:“太后的饮食如何?”太后说:“我每天只吃粥。”触龙说:“我的食欲很不好,每天勉强行走,一天走三四里路,食量稍稍有所增加,因此对身体有好处。”太后道:“我是做不到了。”两人谈到这里,赵太后的怒气渐渐少了。触龙见太后面色好转,渐渐地把话题扯到自己的儿子身上,希望在自己死前,请太后给自己年仅15岁的儿子在宫廷中安排一个卫士的职务。赵太后吃了一惊,问:“男人也痛爱他们的儿子吗?”触龙笑道:“那当然,也许比女人痛爱她们的儿子更加厉害呢。”赵太后感到很有趣,气也消了,怒也没了,只顾和触龙推心置腹地交换起意见来。

触龙见时机已到,语重心长地对赵太后说:“我们做父母的,哪个不爱儿子。太后疼爱长安君,封给他好地,给他贵重的用品,这都应该。同时,我们也应该让他为国立功。否则,一旦太后有不测,长安君寸功没有,怎么能在赵国安身呢?”

一句话说到赵太后心上。赵太后恍然大悟,说:“你说得对啊,长安君就交给你了,你想把他派到哪里去就派到哪里去吧!”

触龙立刻派使者将长安君送到齐国,齐国见赵国讲信用,马上发兵增援赵国。秦国见状,只好撤兵,赵国的危险解除了。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矛盾问题如果直接交锋,往往难以解决。避开难以解决的主要矛盾,而施以较为委婉的方式,抓住对方的心理,反而出人意料地把事情解决了。

4.心静自然胜

大山之所以静,在于它的沉稳。我们远眺群山巍峨,可见巨人无数默默镇守天边。它们以沉稳的姿态告诉我们:自然之道虽动犹静,天地裂变后能定下来的石头才能组成大山。

原文:

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

译文:

以我军之严整,等待和对付敌军之混乱;以我军之镇静,等待和对付敌军之喧哗急躁。这是能够掌握和控制敌军将领心理状态的将帅,所采用的又一治敌基本方法。

解读:

《孙子兵法》中“动静之道”讲述的是强迫自己静下心来,以静制动。“治”指治理,“以治待敌”指把自己一方的内部治理好了好迎敌开战。“哗”指喧哗躁动,“以静待哗”指调整到安静状态应对喧闹的外部环境。

前秦国王苻坚灭前燕之后,又并灭前凉和代国,这时整个黄河流域和长江、汉水上游,都在前秦的控制之下。苻坚自恃其“资仗如山”“甲兵已足”,急欲乘势灭亡东晋,统一天下。

前秦第一次南伐东晋,在江汉方面获胜,并占领重要战略要地襄阳,在淮北方面则先胜后败,仅得东晋下邳、彭城两地。这次战后,苻坚被一些表面胜利冲昏头脑,加紧进行准备,企图再一次对东晋发动大规模进攻。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八月,前秦王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90万军队大举攻晋。苻坚兵分三路:北路由徐州南下,西路沿江东进,中路经由黄河、汝河、颍口(今安徽正阳关)指向南京。水陆并进,旌旗遮日。苻坚得意洋洋地说:“我有如此众多的兵马,只要将所有的马鞭投入长江,便足以截断水流。”

当时,东晋总兵力不超过15万人,大敌当前,局势危急,朝野震动,人们都把希望寄托在执掌朝政的宰相谢安身上。可是,谢安似乎毫不着急。大将谢玄迫不及待地前去请示退敌之计,谢安只说了一句“已别有旨”,再无二话。谢玄不敢多问,退出后,令部将张玄再去请示,而谢安竟不置一词,驾车往山间别墅。在那里,谢安照常会见亲朋好友,并让谢玄和他下棋。

十月,秦将苻融军攻克寿春,慕容垂率部攻郧城,梁成领兵5万进驻洛涧,于淮水设木栅阻遏东来的晋军,谢石等见秦军势大,畏惧不敢进,屯兵于洛涧东25里处。胡彬军在途中闻寿春已陷,退保硖石,为融军所困;粮尽,派人下书告谢石,被秦军截获。苻融即遣使告苻坚:晋兵少而易擒,请令后续部队加速进军。苻坚大喜,恐谢石等逃去,不等大军到齐,就从项城引轻骑8000赶往寿春,直接指挥前线作战。同时又派在襄阳俘虏的晋将朱序前往晋营劝降。朱序心向晋室,借劝降之机,把秦军情况密告谢石等,并建议趁秦军尚未集中之机,迅速击败其前锋,可获全胜。谢石采纳了朱序的计策,转而采取了主动进攻的方针。

十一月,谢石派广陵相刘牢之率精兵5000进攻洛涧。秦将梁成隔涧为阵,准备迎战,不料遭到刘牢之夜袭,兵败身死。刘牢之又分兵截断该部秦军的归路,秦军争先恐后抢渡淮水,损失达1.5万人,大量军资器械为晋军缴获。谢石见首战告捷,命诸军水陆继进,直逼淝水列阵。苻坚在寿阳城上观战,见晋军布阵严整,又望见附近八公山(安徽风台县东南)上的草木,以为也是晋兵,心中不禁有些恐惧,对苻融说:“这明明是强敌,你怎么说他们弱不堪击呢?”

这时,秦将张蚝在淝水东岸击破晋军一部,谢玄、谢琰以数万兵力相逼,才将张蚝赶走。苻坚便命以小将的军旗替换苻融的军旗,以示秦军大将不在,诱使晋军前来交战。而谢玄却派人对苻融说:“请您把秦军稍向后撤,让晋军渡过淝水,两军再决一胜负。”然而,秦军一撤军便乱了阵脚。朱序又在阵后大呼:“秦军败了!”秦军信以为真,纷纷狂跑。谢玄、谢琰、桓伊等率军渡过淝水后,立即展开猛烈攻击,苻融于混乱中被杀,苻坚亦身中流矢,秦军遂全线崩溃。谢玄等乘胜追击,直抵青冈(今安徽寿县西北)。秦军一路自相践踏,尸体蔽野塞川,活着的人听到风声鹤唳,以为是晋军的追兵,不敢停止脚步,继续逃跑。此役,秦军伤亡十之七八,苻坚仓皇逃至淮北。

淝水之战的告捷文书传来,谢安看后不动声色,随手放在榻上,照旧与客人下棋。客人问时,他淡淡地回答:“小儿辈遂已破贼。”直到客人走后,谢安在回里屋,跨过门槛时,竟把脚上穿的木履的齿撞折了。

晋军在淝水一战大获全胜后,进克寿阳等地,国运转危为安。前秦则因苻坚已败,各路大军相继撤回北方,从此,陷于分崩离析的境地。淝水之战是东晋时期南北之间一次大规模的战争。秦王苻坚无视内部不稳、民心背离、士卒厌战的情况,恃众轻敌,单路突进,急于决战,招致大败。东晋面临强敌进攻,一致抵抗,并根据敌情,及时调整作战方略,在秦军后续兵力未抵淝水前,抓住时机,与之决战,特别是主帅谢安在大兵压境的紧急关头,从容出游,悠闲对奕,以静治哗。他外松内紧,周密筹划于帷幄之中,沉着果断地调兵遣将,才有后来淝水的决战胜利。难怪唐代诗人李白绝口称赞:“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以静待哗,张机设阱,是中国历代兵家所重视的军事谋略。它表明,在强敌进攻面前,要处变不惊,设阱以待,争夺战争主动。《孙子兵法·军争篇》首先提出了“以静待哗”的作战方法。《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中,靖曰:“以近待远,以侠待劳,以饱待饥,此略言其概耳。善用兵者,推此三义有六焉:以诱待来,以饱待饥,以静待躁……”明《兵经百篇·发字》曰:“制人于危难,扼人于深绝,诱人于伏内,张机设阱,必度其不可脱而后发羧”。这些都是打破强敌进攻的至理名言。

使人心静的绝招有两条,一是任其自然,二是以不变应万变。有经验的医生会建议失眠患者听好听的轻音乐,这样心跳与脉跳会慢慢跟上音乐节奏,有心静的效果,可以渐渐入睡。

情况越紧急越要不慌不忙,局势越乱越要心静下来。江苏春兰集团做空调之所以做得好,就在于一个冷静。只有善于“制冷”的企业才能做好善于“制冷”的空调。

1987年新年伊始,春兰集团总经理陶建幸制定了春兰从1987年到1990年的第一个四年计划(之所以是四年计划,是因为他的第一个任期目标到1990年结束),第一个四年计划的主要内容有三条:一是搞好企业产品定位,形成规模批量,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二是规定具体要达到的经济指标,简称“351”,即在1986年产值1900多万元的基础上,从1987年到1990年,产值的增长按照3000万元、5000万元、1亿元的指标逐级而上;三是推进技术进步。

通过市场调研和果断的调整产品结构,春兰一下子砍掉了30多个产品,这样就一下子从内部静了下来,上下有序,各自做自己该做的那一部分事。实施“让开大道,占领两厢”的战略,避开当时生产3000大卡空调器厂家强手如林的不利环境,集中全力开发7000大卡以上柜式空调和3000大卡以下的家用空调,迅速占领了市场,使企业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根据地”。这一着“先棋”,为春兰独领中国空调市场风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87年当年研制的7000大卡7DS新型立柜式空调器,一经投放市场,立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仅这一项当年即实现利润117万元。现在,春兰的7000大卡以上的柜式空调,占全国市场份额70%以上,即使进口柜式空调也要退避三舍。之后,春兰每年都有2—3种新品问世,新品产值率平均70%,春兰牌空调在市场上所占份额逐年上升,到1989年,春兰空调的产品数量跃居全国空调厂家之首。

春兰的产品战略调整,集中体现了春兰集团总经理陶建幸的经营哲学。在他的经营哲学中,有一条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就是用心中清静来镇住纷乱的局面。

人也好,企业也好,做事清静才能做好。春兰之崛起并无高招,只以常识制胜。原因就在于他们心静。做的虽是平常事,但做出了感觉,做出了趣味,因此能把一件平常事做出不凡业绩。

5.以逸待劳,蓄势而发

当你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时,忍耐就是你生存的重要法宝。在这时候,成大事者,能审时度势,不把那些小耻小辱放在心上,且在暗地里积蓄力量,积极行动,以图后起。在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更要切忌,不可张扬。

原文:

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

译文:

以我方部队接近战场,做好充分准备,等待和对付远道而来的敌军;以我方休整安逸的部队,从容等待和对付征途劳累疲乏的敌军;以粮足饱食的我方部队,等待和对付缺粮饥饿的敌军。这是能够掌握和控制敌军战斗力、以我有力之军对乏力之敌军的将帅,所采用的再一治敌基本方法。

解读:

“劳逸之道”就是以逸待劳,用准备胜疲惫。做事一定要占主动,抢占“战地”,才能以逸待劳。《孙子兵法》讲的“待敌”,就是在自家的地盘上,或在自家的势力范围内准备充分,从容迎敌。“待”字有期待的意思,准备已充足,就怕敌人不来。待敌者胸有成竹,胜算较大,怕敌者心存侥幸,认为敌人“可能”不会来,一个“可能”就会让团队松懈,结果往往是遭到灭顶之灾。

竞争与博弈是无所不在的。所以,我们做事切不可有侥幸心理,要知道该来的一定会来。如果能把自己调整到“待敌”状态,那就比较有把握了,可以较为轻松取胜。反之,如果是“怯敌”即“趋战”,就会很难打。“趋战”就是被敌人牵引仓促应战,那样非常危险,往往会面临失败。

周亚夫在昌邑之战中,仅仅经过三个月的作战,即将七王之乱的叛军主力吴楚联军一举击败,以逸待劳是取胜的重要因素。以逸待劳有利于己方战斗力的发挥,并能限制敌战斗力的发挥。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病死,由太子刘启继位,这就是汉景帝。此时,随着休养生息政策的推行,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人口的繁衍增多,诸同姓王的势力也在不断膨胀,遂成“尾大不掉”之势。

汉景帝对诸同姓王的专横不法早就十分痛恨。他继位不久就与御史晁错商议削弱、打击诸同姓王的对策。晁错建议通过追究各同姓王的罪过的方法,削夺他们的封地。公元前154年,楚王刘戊因在为太后守丧期间****,被削去东海郡、薛郡;赵王因有罪也被削去六县。经过商议后,汉景帝下诏削夺吴王的会稽、蒙章二郡。

汉景帝的削藩,激起了众诸侯王的强烈不满和恐慌,吴王刘濞忍耐不住,纠合各诸侯王,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武装叛乱,这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参与叛乱的主要有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胶西王刘印、淄川王刘章、济南王刘辟光、胶东王刘雄渠、赵王刘遂共七个诸侯及其军队。